白发三千丈的下句是什么(100句)
一、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1、而且,封建时代的文人,无论是互相贬损还是吹捧,都是非常厉害的。
2、1996年4月,青森县八户的一个俳句爱好者组织TAKANNA策划了一次日中汉徘交流之旅。冈山县出身的俳人难波政子参加了此次活动,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北京,被机场和故宫上空飞舞的柳絮之美深深吸引。此后,为了观赏这一美景,她曾多次在春天到访北京。为了抒发这种感慨,她还将自己出版的俳句集命名为《柳絮》。其中有一首是“前門の空より柳絮湧くごとし(前门碧空中柳絮翩翩随风涌春意暖融融)”。这本俳句集中收录了300首俳句,其中,吟诵中国之旅的有36首,占了十分之一还多,从这当中,也能感受到难波女士对中国深深的感情。我曾拜读过《柳絮》,我认为,难波女士非常敏锐,富于表现力,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女性俳人。
3、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4、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6、回复关键词查看往前精彩内容:
7、(6)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之渴。(《尉缭子·治本》)
8、这是《秋浦歌》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诗歌显然是李白晚年时游秋浦所作的,非常具有李白式的夸张艺术手法。想象力在李白身上是最不缺乏的,他总能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
9、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10、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11、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12、大概的意思是,仰望富士山,曾有仙人来游的那座山顶上,因积雪而白茫茫一片。很久之前,富士山的喷火口曾被人们认为是神龙栖息之处,绸缎一般的白烟从那里袅袅升起,看起来就像是扇柄。富士山宛如东海上空倒悬的折扇。真是美极了。
13、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
14、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
15、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16、这句话并没有坏我的心情。我真希望自己更自恋一点,免得活着太憋屈。
17、この一言で中国人が大げさと言うのなら、「汗が滝のように流れる」「目を皿のようにする」などの比喩を使う日本人だって同じことだ。汗がどんなに流れても、「滝」ほどにはならないだろう。ちなみに中国では前者を「汗流浹背」(びっしょりと汗をかく)と言い、後者のようなケースでは「眼睛瞪得像牛眼大」(カッと見開いた目は牛のようだ)と言う。皿に比べたら、牛の目玉など知れたものである。確かに、中国語の表現には、例えば、すごい意気込みを「気呑山河」(山河をのみ込むほどの意気込み)、色とりどりを「万紫千紅」と言うようにオーバーなものが往々にしてあるが、これは一種の伝統で、文学の影響から来ているのかもしれない。
18、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19、日子久了,愁也习惯了。李白渐渐收拾起心情,聊以出游。秋浦如果有景点的话,那会是什么呢?
20、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二、白发三千丈的下句是什么
1、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2、秋浦的另一奇景是山高水急。《秋浦歌》其十一曰:
3、猿声助愁,《秋浦歌》其四曰:
4、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5、“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6、“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白头发,不禁感慨起来,他问自己这是从哪里得来这么长的白发呢?前面已经说了头白是因为愁,诗人这里言下之意就是说,那我这愁又是源自哪里呢?这一层层发问,因为大胆的夸张,使得整首诗并不压抑,反而有奇崛的效果。
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忧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惜,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8、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以下是《秋浦歌》全诗:秋浦歌作者:李白年代: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9、我试图照镜子,但是看不清,心里更加慌乱起来,开始盘算着如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怪不得周六扣球摔倒了,还有小年轻上来拉我,一定是看出我的真实年龄了。我得找个人证实一下,隔壁女同事都在,我不想让她们知道,虽然她们有可能早就知道。这也没啥奇怪,毕竟四五十的人了,落几根头发或者白几根毛都属正常,只是我一个人没有接受罢了。不过我想还是先证实一下吧,王教授是最适合的人选。他和我是好朋友,又是帅气年轻人。即使我有白头发,他也不会介意的。好看的人多半比较宽容。若是被大妈看到了,一定会大惊小怪地咋咋呼呼:你看看,你一个人不要这么辛苦,自己又不知道照顾自己,白头发都长出来这么多。真想把你拔了,又怕中间太亮,还是去染一下吧。跟着手就会上来拨弄我的白头发。
10、孤立在水中的江祖石,如同青天下展开的一幅画屏。在李白看到它时,石上就已经有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题的诗句了。
11、顾名思义,秋浦即秋之水滨。李白说秋浦一年四季都像秋天,十分萧条。这么说并非由于他写这首诗是正值秋天,李白一生三游秋浦,并不都在秋天。
12、似乎仍有不少日本人因为“白发三千丈”这一句诗就武断地认为“中国人说话喜欢夸大其词”。为了解开这一误会,请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摘录)吧。
13、看到题目《柳絮》,我眼前立刻就浮现出了深爱着中国的难波女士的脸。我还想起,俳句集出版前我曾受邀“简单写几句”时,因想到了上面讲的“柳絮之才”的中国故事,便写下了一篇小文。
14、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15、鸟道是高山峭岭人迹罕至之处,又有逻叉横其间。水上有鱼梁矶。水流湍急,乘舟过此,但觉山花拂面香。
16、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17、这一年,安禄山反兆日显,朝廷南征失利,前后死者约二十万人。关中地区两年来水旱相继,物价暴涨,百姓苦不堪言。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
18、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扩展资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19、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谦受益”只有上一句“满招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20、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开篇的马屁结束之后,李白开始自荐,谈及出身与外貌,他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从这里看,对出身和身高,他是有几分自卑的。
三、白发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1、遗憾的是,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里面对历史人物外貌的记载极其有限。特别是欧阳修主持下的《新唐书》,对行文简洁的要求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简直是除了最基本的资料,恨不得全都删减。
2、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3、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4、(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5、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6、“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7、监制/陈真主编/唐经刚
8、当然,诗中罗敷的丈夫并未真实出现,这些都只是罗敷的自述。
9、我的头发是因为忧愁才长到三千丈这么长。从明镜中看到自己的头发,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上面?
10、全文:作者:李白年代: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1、“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12、邮箱地址:chitangzhidi@1com
13、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14、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15、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16、鲍勃·迪伦|徐克|村上春树|名媛与旗袍|独立书店
17、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18、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19、其中与李白外貌有关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大概是贺知章初见李白的那句吹捧:“此天上谪仙人也。”
20、夜间的猿鸣更令人不堪。《秋浦歌》其二曰:
四、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
1、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2、在《新唐书》中,有一段关于李白出生的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长庚星即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李太白。
3、仙客来たり遊ぶ雲外の巓
4、……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6、1955年到1964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7、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8、但是,读过这首诗就应该明白,这里只不过是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手法,这里的“三千丈”和“孔门弟子三千”“食客三千”“宫女三千”一样,是一种用于表示数量之多的习惯性表达。
9、缘:因为。何处:哪里。秋霜:喻白发。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夸张)。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似秋霜,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副模样?
10、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11、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12、“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13、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作者:李白
15、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
16、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17、|大唐天宝十三载,即公元754年,李白自赐金放还后离开长安已经漫游了近10年。这年秋天,54岁的李白从扬州来到安徽池州。池州有一条河叫秋浦,李白在这里写下《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是其十五。读十七首《秋浦歌》,如同跟随李白回到唐代,去池州那个叫“秋浦”的地方游历一番。秋浦的山水风物历历可睹,诗人的情感波澜细腻可触。|
18、我们无法想象秋浦的猿声,但那些白猿是什么样子?《秋浦歌》其五曰:
19、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20、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五、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啥
1、夏雨少秋霜早是农村俗语,意思是夏天如果雨水少,那么这样的天就会提前冷,所以秋霜就会比较早。对应“夏雨少秋霜早”的还有一句俗语,是“夏雨淋透霜期退后”,意思是夏天下雨比较少的时候,秋霜的时间就会退后,今年的冷天就会来得晚一些。扩展资料类似的农村俗语:秋雨透地,降霜来迟这句话说的是秋雨下得很透的时候,秋霜就会来得比较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冷一些,下了十场秋雨后就要穿棉袄了。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2、(4)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淮南子·说山训》。《战国策·秦策》也有类似语)
3、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4、不对,这个太嫩,没有胡须,古人不喜欢。
5、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6、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7、到了秋浦,李白便被无法摆脱的愁情压倒。《秋浦歌》其一曰:
8、据古代的地理志记载,水车岭陡峻临渊,岭下江水奔流冲激,长似桔槹之声。李白看到的水车岭奇在哪里?它好像一块巨石即将从天上堕下,由于山岭呈倾倒状,那些寄生在岭树上的寄生草,便垂在水面顺流漂拂。
9、(4)个:如此,这般。
10、其实我们也明白,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和身高当然没什么关系。而强大的气场和表达能力相比要重要得多。所以即便在信息那么不发达的唐代,李白也很快有了不少粉丝。而在那些粉丝当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王屋山下的隐士,名叫魏颢的哥们儿。
11、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12、作品赏析:全文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13、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14、比如说在开元二十二年,34岁的李白见到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希望得到引荐的李白上去就一通马屁:
15、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
16、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17、只是,李白对自己身高的不足并不避讳——“虽长不满七尺“,然后紧跟一句:”而心雄万夫……”
18、我们讨论的“白发三千丈”,一丈约等于3米,那三千丈就是9000米,要说夸大的话,的确是夸大到离奇。
19、文/三书(古典文学博士)
20、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