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啥(100句)
一、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
1、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2、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3、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⑤。
4、瑞丰堂释读:在有诗狂称号的贺知章先生死去后三十六年,一个叫做殷尧藩的诗人在嘉兴诞生了。
5、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6、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满意采纳
7、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8、(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9、一个离家许久,而且是自小离开从未回过,却念念不忘家乡,今天终于完成心愿的老人形象,瞬间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10、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11、当然还有比他更悲剧的,那就是唐人施肩吾。
12、边地早寒,草已经枯黄了。
13、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朝代)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4、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5、总监制:都基云监监制:赵波
16、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这两句出自南戏(琵琶记)里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典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而这种流通手段,是施肩吾瞠乎其后的。
17、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日一诗
19、(每日一诗)为谁忙,莫非命
20、点评:出自《送人之军》。贺知章写诗,送别长子贺曾从军边塞。此二句写边塞环境奇特,天气寒冷。贺曾后来官至会稽郡司马。
二、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啥
1、陇山之云一半晴,一半雨;
2、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3、首先当然是因为唐代的大牛太多,小虾米没有竞争力,而元朝基本上是一个沙漠状态。
4、不要说春天结束了,花草就要凋谢完。
5、笑问客从何处来。原诗句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6、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回乡偶书二首》,原文为:
7、(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8、家乡的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我。
9、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10、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11、而殷先生的《同州端午》,则是这样的:“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3、这句话出自《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14、今天不会因买酒而发愁了,
15、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
16、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7、后人为将军做传,为英雄立碑,而河边那一具具无人殓葬的白骨,又有谁还记得?他们可能是孝顺的儿子,战炮下贴身穿着慈母赶制的冬衣;他们可能是年轻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听见娇儿喊一声爹爹;他们可能是贴心的情郎,说好了凯旋之日便叫人抬着八抬大轿风风光光迎娶心爱的姑娘……当他们倒在遥远的土地上,当他们年轻的身躯已经变作枯骨,远方那些他们归来的人却还不曾听闻噩耗,还自顾自做着团圆的梦……
18、金缕曲顾贞观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19、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0、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三、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什么
1、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2、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3、就是乡间小儿。因为古代的乡村本来不大,邻居们都认识,所以来了客人自然要迎问。儿童们在乡村间玩耍,看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作者回到故乡,就笑着上前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啊?”这一问,把农家生活的亲切质朴,儿童的天真活泼,唐代时候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慨都表现得十分完满!
4、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6、(近义词)出没无常、神妙莫测
7、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8、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9、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0、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对由初唐李峤所倡导、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咏柳》。
11、贺知章才名早著,神龙年间便已名动京城。武则天证圣元年,贺知章考中进士,初授国子监四门博士,累迁至礼部尚书。贺知章喜欢饮酒,晚年时曾经在紫极宫遇见李白,并称赞李白是谪仙人。贺知章擅长书法,尤其精通草书和隶书。与当时的书法大家张旭齐名,时人称他们为「贺张」。南宋学者施宿在其编写的《嘉泰会稽志》提到「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大意是,当时贺、张二人非常知名,所到之处,人们会备好笔墨纸砚,让他们留下墨宝。
12、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3、那么为什么前者可以影响深远,施同学的句子却无人问津呢?我想不外乎这几条原因。
14、点评: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得淋漓尽致。实乃千古佳句。
15、235美国华裔科学家谈免疫系统的惊天真相,一定要看97太强了,106个汉字多音字一句话总结!给孩子留着!18那些二货闺蜜,我们一起老去217旅行的时间和钱从哪里来?139希腊把世界最好看的颜色都用完了99让你的孩子努力考7-17名(林清玄)174幸福,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16、这首诗是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原诗摘录如下:
17、儿童相见不相识形容的生肖是——龙
18、(赏析)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19、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
20、元人高明“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句,世人多有引用,独不知唐人施肩吾《帝宫词》有:“十年宫里无人问,一日承恩天下知”之语。
四、儿童相识不相见的下一句
1、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官员。贺知章的儿子贺孚,名字是唐玄宗起的。
2、点评:「镜水」即贺知章老家的镜湖。镜湖有百十个小湖组成,因为落差的原因,所以没有风也会水波荡漾。
3、不知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出来的?
4、点评:「镜湖」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在贺知章老家旁边。
5、“后来啊,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大概每个人都熟知诸葛亮的故事,可是却没有人忍心听完。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智的化身,却终究也没能实现他的平生夙愿,没能光复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生只为酬三顾,却终究客死北伐途中。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奈何上苍不假年。
6、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白话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7、他的《帝宫词》有:“十年宫里无人问,一日承恩天下知”句子。基本上可以认定,是高明作品的母本。
8、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9、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美好的爱情一定是及时的爱情,比对的时间错的人更让人遗憾的,是错的时间对的人。如果他没有出现,她的生命或许将一直平静无波,相夫教子,贤良淑德。可是他偏偏出现了,捧着一对明珠如同捧着他的真心。她感念他的好意,却引得丈夫猜忌防范,只好含泪还回明珠,叹一声只恨没有更早遇见你。世间缘法太难讲,若是有缘有份,自当共结连理,若是无缘无份,自当对面不识。可是这样的一场邂逅到底是有缘无分,还是有份无缘?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10、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11、如镜子的水面上,没有风却起了涟漪水波。
12、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13、不考虑先入为主,你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会被轻易打动吗?
14、但是同时作为一个诗人,他又不能够算是完全称职的。在仙佛频出的大唐时代,殷尧藩先生的创作,实在是可以说谈不上有太多可以称道的地方。
15、贺诗同样是用两句话,说了好几层层意思,用“少小”跟“老大”做了时间上的对比,“离家”与“回”,做了空间上的对比。用“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做了人事上的对比。
16、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7、这句话的意思为: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8、顾贞观的友人吴兆骞受人构陷,流放于苦寒之地。作者借用申包胥立誓救楚和太子丹质于秦而终得归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营救友人的决心。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朋友,伍子胥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太子丹质于秦,求归。亲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而。”太子丹仰天长叹。后人用“乌头马角”一次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乌鸦自然不会白头,马儿也生不出角来,可在顾贞观的笔下,“乌头马角”之前却加了一个“盼”字,悲凉沉痛,感人至深。明知不可能,却始终忍不住盼望奇迹的心情就是如此吧……
19、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20、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五、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
1、点评: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曾言「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萧绎笔下的姑娘貌美如玉,嫁给了汝南王元悦。此处的「碧玉」指的是春天嫩绿的柳叶。
2、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3、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在诗中有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
5、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6、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7、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8、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0、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后面两句,表面上看,两首诗其实是差不多的。然而,当你深究“深惊讶”与“不相识”,“却问”与“笑问”之间的区别时候,贺先生那种浓浓的无助感,悲哀感,会扑面而来。
11、悼亡诗总是情真意切的。有元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锥心刻骨,有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缱绻情深,可是每每想来,在心头萦回不去的,却是贺铸这痴绝的轻轻一问——谁复挑灯夜补衣?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旧日的居室,新舔的孤坟,空空的睡榻,凄恻的风雨,伴着诗人“何事不同归”的诘问,一切都是都那么凄厉,可到了结尾,却只剩下一点痴缠温柔——不知道在多少个夜里,温柔贤惠的妻子挑亮了案头的灯,一针一线细细为他补一件衣裳。没有赌书泼茶的闲情,没有红袖添香的雅趣,可是那个最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却将陪伴诗人以后无数个无眠的夜。往事如昨,周遭如故,可那个惺忪着睡眼为我补衣裳的人如今却再也不在了……
12、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13、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4、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5、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16、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7、编监辑:杨婧美监工:贾佳
18、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19、(图文自网络,reallylife明天精彩继续!)
20、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