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整首诗(100句)

2023-05-26 15:51:1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

1、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首站来到被称为朱子理学“摇篮”的武夷山,这里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生活长达四十余年的地方,他在这里著书、讲学。如今,习总书记在这里听孩子们吟诵着他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于朱熹的《观书有感》,它道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句古诗。

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源头之水一样。

3、>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4、那:同“哪”,怎么,如何。

5、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6、长河落日圆。(打一成语。)

7、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8、所以朱子便与孔子一样,成了腐朽、顽固不化、因循守旧的代名词。落到学习中,他们就是死记硬背、无聊至极。

9、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0、(在古诗词中领略大好河山)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11、以“源头活水”喻圣贤之书是人们的精神之源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清如许的含义指的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生活的发展认识中保持较清醒的头脑,适应社会的发展.

12、★渠:这里指方塘之水。

13、题图:选自《日诵2017》,蔡志忠绘

14、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15、这两句诗的意思为: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16、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17、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

18、有一口池塘,云在天上飘,水中光影浮动,诗人心中产生疑惑,这水怎么这么清澈啊,原来有活水流入......

19、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就因为它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20、点这里成为优爸课堂VIP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整首诗

1、说到科学系统的儿童安全教育,优爸最想给大家推荐这一套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推荐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系列绘本,它涵盖了儿童被拐、校园欺凌、儿童性侵、儿童走失、坏人诱骗等儿童安全问题,用惟妙惟肖的插画,生动易懂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故事,让孩子温和的了解安全隐患,学会自我保护!

2、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3、读书的方法之一是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何循序渐进?朱子认为要量力所至,约其程课。也就是不要拔苗助长。他反复强调读书莫要贪多,这是喜欢读书的人常常犯的毛病,这种人常常贪多务广,往往还没有开个头就直接跑到结尾处,探寻其终,还没真正了解,又转了方向,“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看上去一天天特别忙,其并没有真正的体会。

4、读书或许也是这三种味道,酸、苦、甜,个中滋味,还需自己体会。

5、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6、对于今天的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宋儒、明儒、孔子,他们主张什么,已经不太清楚明白,曲解更成常事。那么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7、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8、读书理会道理,只是将勤苦捱将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犹勤,而况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尔。将诸家说相比并,以求其是,便是有合辩处。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接触新事物,接纳新知识,创造新世界。愿现在这个美好年纪的你们,永远都是一泓清澈澄明的“方塘”!

10、意思: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11、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12、这两句诗出自于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其诗的全文如下:

13、“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14、来说这个“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并非要灭绝人欲,而是要安顿人欲,节制人欲。他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人欲便也是天理层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也就是说,朱熹认为善恶都是理,但是恶是其过分处、不正当处。王路对此的解释是,恻隐之心是好的,但是因为恻隐而至于姑息就是恶。朱熹强调分寸,反对空谈天理和人欲,讲究扎扎实实地实践、格物。

15、周日读诗|问渠那得清如许

16、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7、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线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18、问渠,渠:指水塘;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19、《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20、guān shū yǒu gǎn观书有感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 ? wè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nǎ )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

1、经典是值得反复读的,比如朱熹的《观书》。今天的感触,“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大概就是:信息源不要太单一。

2、如何寻找你的“源头活水”?

3、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4、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5、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6、这句话的意思分两层,按字面来说:哪来那么清澈的水,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的出来.其实诗人真正的意思是:怎么样才能不断的写出好的文章,因为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学习,不断的积累.

7、不定期送出学术大家签名本哦!

8、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9、朱熹这里提出的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今天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读书,然后将书为自己所用。这种曲解是最可怕的。朱子用了一个很浪漫的例子,他说孟子说《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0、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是精美绝伦的王冠,那么古诗就是王冠上璀璨夺目的那颗明珠。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聚了前贤先哲的智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华,它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一句话,古诗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11、这首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12、是宋代朱熹所作的七言绝句《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为:

13、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14、是宋代朱熹所作的七言绝句《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15、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16、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清澈不见底,天色和云影一起映照在塘水里,不停地晃动。这池水塘怎会这么的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地流出来啊!

17、那么是要一味因循故人的意思么?也不是?

18、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19、这是他自己读书的快乐处。真正沉浸其中,获得了非常多的心得。

20、《观书有感》赏析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

1、诗题《观书有感》,全诗中对于读书感受却不着一言,而是以方塘作比,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2、第一句觉得不通,就查了下,朋友圈和网上,乌央乌央都是“慧当悭”。

3、将此道理推及读书之中,一个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4、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5、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6、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7、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8、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不断积累,就像水源头一样,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9、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

10、意思是说,读书啊,只是苦下工夫,却没有理解,最终也不成。世上常有一种观点,造成了当今后生的懒惰。大家常说“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都是懒惰者自己找的借口。前辈这个人固然不敢妄议,但是他做事说话的是非为何不能评价?固然不能凿空立论瞎说一气,但是读书有疑问,有自己的见解,为什么不能说。你不说,证明你没有疑问。那你就把各种观点并在一起比较研究,看到底是怎样的。

11、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朱熹)

12、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3、大家好!欢迎来到古诗微课堂。

14、guān shū yǒu gǎn

15、《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6、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17、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18、《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此诗是其中一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这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19、“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为"发音是四声(wèi)。出处:这句诗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原诗全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20、(作者)朱熹(朝代)南宋

五、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的意思

1、文未给优爸留言即有机会获赠诗卡

2、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4、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人是可以成为圣人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天下后世之人自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固未有饱食安坐、无所猷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也。”也就是读书从来都是一件辛苦事,不仅仅是要读,还得力行。必须“心体之,以身践之,而勿以空言视之而已矣。”

6、逆者,等待的意思。就是在前面等一个人,他若没来,你一定要耐心等,将来自然有来的时候。他没来,你却心里急迫,然后跑回去找他,就不是“以意逆志”,却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思中来,终无进益。

7、诗题《观书有感》,顾名思义,是诗人描写读书时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鉴”一种说法是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喷子,另一种说法是指镜子。中国南方村落中,随处可见的小池塘,到了诗人笔下却别有一番寓意,虽然只有半亩大小,却不是一池死水,诗人巧妙地运用“鉴”字,将“小池塘”比喻成“镜子”,照映着天光云影。

8、“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就是说,社会是发展的,人们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面的人总会超过前面的人,体现的是发展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释义: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释义: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释义: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9、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10、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书中的知识就像有源头的活水一样,源源不断。

11、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2、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13、意思是:昨天晚上江边春水大涨,那艘巨大的船在大涨的水中就像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推不动它,今天在水中却能自在地穿行。

14、对于一位已经故去千年的大儒来说,身后之名早已不重要。可悲的是如此简单敷衍地理解他们的思想,程式化地对他们的解读。对他们那些好的观点、想法视而不见。更可惜的是,今天提到国学,大家背诵的竟然是《弟子规》这种末流,放着真正儒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不去整理发掘。

15、《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6、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17、书读多了,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心头,那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没有自己观点,任由作者在脑子跑马要不得。但是全是自己观点,油盐不进,读书便不会有进益。对于这一点,朱熹的建议是放开心胸,令其平易广阔,方可徐徐旋看道理,浸灌培养。切忌合下便立己意,把捉得太紧了,即气象紧迫,田地狭隘,无处着工夫也。今人读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书,牵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则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得见古人意思?须事虚此心,将古人言语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

18、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19、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0、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周敦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活在晚清,对这个世界是好是坏?自然是好。他们爱国、爱人,有气节,不嗜欲。所有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缺的。如果天下士大夫都如此,中国之兴,殆不须臾。当然要谢天谢地,怎么会恨其多。今人反对宋儒,其实他们的行为都与宋儒相反,被骂时,又拿宋儒当挡箭牌以自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