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100句)
一、愚公移山原文
1、别不信!我有图为证↓↓↓
2、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3、(毕力):尽全力。
4、如果真要移山的话,那为什么不搬家呢?
5、总之,第一粒纽扣终于扣好了。下课之后,过了一会儿,导演又让我补上一部分,我觉得太假,坚决拒绝了。因为是思政类教育节目,我公益上课,只吃了对方一次盒饭,还配合对方做了一个某饮料的广告。老师真容易受骗……
6、①愚公当年开了外挂,请外援移走王屋太行两座山。
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列御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的郑国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列御寇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9、匮(kuì)——竭尽的意思。
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2、我问她们具体如何操作?她们说,具体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名师上经典课文,第二个环节就是孩子们体验相关内涵,导演组带领孩子们去拜访英雄和劳模;第三个环节是孩子们结合课文和英雄精神演绎课本剧。
13、(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14、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15、(2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16、首先“愚公移山”讲的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感动了天帝,使天帝让两位神将山移走。就近几年,有的人说,这种精神使得天帝感到害怕,从而让两个神将山移走。
17、重点字词河阳之北
18、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1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负荷,挑)
20、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二、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就在演的过程中,还有两大亮点。第我突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愚公年轻力壮时不移山,到了90岁才想到移山呢?引发了同学们极其热烈的讨论,顺便把寓言故事明确了。
3、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6、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8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31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32氏之孀33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②后对外宣称是自己移走两座大山。沽名钓誉以期后世留名。
9、(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
10、《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故事讲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挡在愚公的家门口,给他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愚公率领儿孙,凿石头,挖土方,要将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搬到渤海里去,然后修一条道路到湖南、湖北去。愚公还表示,自己一家子孙后代将永不停歇地挖下去,直到将两座大山挖平为止。后来,愚公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11、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儿孙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12、有利条件呢?杂然相许,这是家人的支持。跳往助之,这是邻居的参与。子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这是客观条件,也是未来的美景。
13、献疑——提出疑问。
14、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5、通假字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了。(曾):连……能。(损):削弱。(之):这样的,那样的。
17、(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18、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
19、这都是我脑海里构思的,谁知道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只分了6个学生,都是《中国有星宝》全国海选过来的获奖者,很多孩子都是明星,有很多粉丝。最小的一年级,还有二三年级的,最大的一个孩子是五年级。文章都看不懂,换成现代文了,“智叟”两个字都不认识,“愚公”啥意思也不知道。
20、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三、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1、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2、好吧,说说我的“读后感”。我得承认,我是完完全全被这个15岁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所慑服。文中所说的“周密的计划比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以及“为何工业革命后我国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的思考,是切中肯綮、一针见血的。尤其可喜的是,其论证的文字流畅而严密,俨然可以拿到正规媒体发表。
3、《愚公移山》,曾经是许多同学的梦魇——因为这篇课文需要全文背诵。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5、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6、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7、(21)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8、(何苦):愁什么(古),何必(今)。(何):为什么。(苦):愁。
9、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曾(céng/zēng):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损:削减。魁父(kuí 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丘:土堆。
1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13、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4、往期漫画目录(点击阅读):
1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16、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17、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18、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19、《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20、(杂曰):纷纷的说(杂):纷纷
四、愚公移山原文
1、移山有哪些不利因素呢?山之高大,愚公之衰老,工具之简陋,人力之单薄,路途之遥远。
2、(且):副词,将近。
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4、(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5、比喻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典出《列子。汤问》:相传古时有个愚公,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北面。他嫌这两座山妨碍出入,就动员全家人把两座山挖掉。有个叫智叟的人笑他做蠢事,愚公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山并不会加高,哪有挖不平的道理。”他移山的行动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把这两座山移走了。毛泽东《愚公移山》:“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6、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7、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9、(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0、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一带。汉阴:汉水南岸。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与“阳”相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1、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箕畚);用箕畚。
13、(长息):长叹。(息):叹息。
14、操蛇之神○44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5、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16、夫——成年男子。
17、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
18、(释义)古代寓言故事。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19、冀州:古地名,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河阳:一说指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又,东周时有河阳古城,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20、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五、愚公移山原文图片
1、这样就清楚了,一个叫愚公的人,在他将近90岁高龄的时候,竟然想要搬走自己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今天的故事是《愚公移山》,选自《幼儿画报》“红袋鼠成语故事”。
3、焉——疑问代词,哪里。
4、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6、孀(shuāng)——孀妻,寡妇。
7、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8、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9、相信很多同学读完《愚公移山》后,一定和我一样有个疑惑: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不过我知道,中考命题组一定认为此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我们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就来谈谈我的真实想法。
10、厝(cuò)——同“措”,放置。
11、2)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12、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3、叟(sǒu)——老头。
14、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1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6、搬家Pk移山,哪一种更好?
17、第三种,一分为二的看待愚公和智叟,既肯定愚公身上的这种精神,大智若愚,直面困难,不屈不挠。但又要批评愚公以为通过子子孙孙的努力,就真可以搬走大山的愚不可及。对智叟而言,既要看到智叟面对大山的理性思考,直面现实的态度,也要批评他在困难面前息事宁人,无所作为的消极无为。也就是说,从感情上我们赞扬愚公,从理智上我们又不得不同意智叟。从战略上我们同意愚公,但在战术上我们又不得不认可智叟。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9、河曲智叟○31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34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35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37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39也,而○40山不加增○何苦○42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0、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