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士不遇赋(100句)
一、士不遇赋
1、内容提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带着对传主的极大同情和自家的深切感受,饱和着血与泪、悲与痛写成的人物传记,可谓“史家之绝唱”;同时比较《史记》其他各篇而言,又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特的无韵之《悲士不遇賦》,在史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太寻常的意义。
2、“羸”的读音是(),“赢”的读音是(),它们可以分别组词为()、()。
3、管仲说完,带大将军们看炼铜去了。他们不知道管仲有何妙计征服楚国。
4、表现出比赛前的场面激烈以及观众的期待情绪。
5、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儒家学者、哲学家、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大师。西汉广川(今阿北枣强县广川镇)人。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公元前125年(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根据。因而被尊为群儒首,成为汉代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理论家。其著作很多,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6、《楚辞》不是屈原作的
7、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8、《士不遇赋》是西汉董仲舒创作的一篇抒情赋。此赋先写实现人生追求机遇的难得,再写“士”的两难处境,最后写作者内心激烈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应以道德自我完善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全赋说理的成分较多,而殊少夸张铺叙之辞,即使抒情的部分,也写得比较含蓄深沉,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儒家色彩,表达了作者的人格与志趣,同时也有作者对世事的关怀和政治理想的陈述。全文约五百字。
9、这也就是屈原这一类辞赋被特别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的缘故。《楚辞》中大部分是汉人作品,但把屈原宋玉景差等一系列主题相近、风格相同、体制相仿的作品集编在一块,正是一种文学传统的建构。
10、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
11、有一次,董仲舒放下帷幕讲课,有个客人来拜访,董仲舒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客人又说:“要下雨了。”董仲舒便和他开玩笑说:“住在巢里的知道刮风,住在洞里的知道下雨。您不是狐狸,就是鼷鼠。”客人就变成了一只老狐狸。
12、陕西师范大学播音系播音主持创作基础
13、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和“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14、所谓以诗统骚,是指宋人把屈骚纳入“诗经解释学”的传统中去看。例如晁补之〈离骚新序〉反驳班固对屈骚的批评,说你班固都晓得司马相如的赋里那些虚饰夸诞之辞略如《诗》之风谏,可你为什么偏要怀疑屈骚里的夸饰呢?以“经”来责屈之夸诞,并不合理:“原之辞,甚者称开天门、驾飞龙、驱云役神,周流乎天而来下。其诞如此,正尔托谲诡以谕志,使世俗不得以其浅议已,如庄周寓言者,可以经责之哉?”(鸡肋集·卷三六)
15、其实眼睛大不一定好看,重点是要有神韵,显得水灵和自然。“一些女孩小眼却炯炯有神,一些大而呆滞的眼睛反倒暴露了缺点。”无论是大小,还是平行的、弯月的、开扇的,一定要选择适合你的双眼皮造型。
16、点击上方绿标收听课文朗读
17、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
18、《楚辞》乃是东汉顺帝安帝时人王逸所编,收罗了贾谊、淮南王、东方朔、王褒、刘向、班固等人,以及王逸自己之作,凡十七卷,上距所谓屈原,已相去约五百年了。可是我们却以之大谈屈原如何如何,仿佛《楚辞》就是战国时继《诗经》而有的一本集子,又仿佛即是屈原及其门人宋玉之作那样。
19、“此生不遇有心人”意思是希望此生都不会遇见有心人,可能是一种无奈的情绪,没有得到想要的人。因为一旦遇见,有可能就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可能是已经错过了遇见的好时候。也有人将左脚带红绳用来表示自己还没有遇到心上人,也在期待着能够遇到心上人,这也正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但在现在,基本很少有人相信这个,脚上戴红绳都是为了装饰,很少有人知道有什么寓意。
20、赏识—(欣赏)信任—(相信)兴致勃勃—(兴高采烈)
二、董仲舒士不遇赋
1、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等,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擅诗文,勤著述,知行合道器兼备。
2、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3、董仲舒的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4、关键词:屈原;贾生;政治家;怀才不遇
5、秉此信念而注《楚辞》,其内容当然就跟古代迥异,如〈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王逸注:“伤己命禄,多忧患也”,洪注则说:“此原忧世之词”。又总括屈骚之旨,曰:“离骚二十五篇,多忧世之语”。洪兴祖也注过杜诗,有《杜诗辨证》二卷,在他的诠释下,杜甫和屈原都是感时忧国的典范。
6、苏轼〈屈原庙赋〉说:“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跟颜延之的视野就完全不同,认为屈原是对宗国即将颠覆而忧。
7、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8、把骚跟诗连结起来看以后,屈原的形象便也扭转了。由汉到唐,论屈原失志而怨悱为文者很多,却几乎没有人称扬屈原的忠爱。也就是说,屈原显示的是一种个人性的哀怨,以致成为士不遇的代表。
9、他想表达的是自从遵守信义,忠孝等高尚的素质消失后,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风尚被民间淡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盛行.
10、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西吉安,是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11、推荐(人)。(引荐)
12、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13、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
14、故历来因为相信真有这样一位大作家,而去考证其生平履历,并试图确认《楚辞》中哪几篇是他所作,又各作于什么时候,而形成的“楚辞学”,其实只是一大笔糊涂帐。《楚辞》中根本与忠君爱国、哀时命、怨世沈江等无关的辞章,例如〈九歌〉〈天问〉〈橘颂〉等,那些楚辞专家们却都偏要朝屈原的身世与精神状态上去硬套,当然更会引发无穷争论。
15、惠氏启赋的奶粉真的挺不错的,不过价格也有些贵的,我朋友自己开奶粉店的,也是给他家的宝宝吃这个奶粉的,吃了效果还是不错的。
16、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竞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17、形容战斗,竞赛获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摩拳擦掌)
18、需要提示的是,同样作为史家的班固后来在作《汉书》时,除个别人物外,往往将与《史记》同一人物(包括贾谊)传记中的以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多所删除,而置入一些政论性文章,几乎总是不将传主作为文学之士看待,或许正从另一侧面启示我们来作这一思考吧?
19、屈原怎么又变成了爱国诗人?
20、《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作品。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三、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1、信任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
2、至于爱国诗人屈原,嗨,这称谓和形象也是后来形成的。
3、汉文帝时贾谊即曾作赋吊屈原;淮南王所网罗的游士们也作过〈招隐士〉召唤这位王孙归来;严忌作有〈哀时命〉把屈原之哀普遍化;东方朔的〈七谏〉则等于一篇屈原传论,以初放、沈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等一一叙论屈原的哀感;王褒〈九怀〉也类似,分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雍、株昭,以怀屈原;还有刘向的〈九叹〉,亦是如此,含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等;此外就是王逸的〈九思〉,悯上悼乱、守志哀时,情况也一样。
4、好奇:流露或显示出好奇的(尤指对他人之事);对还不了解的新鲜事物有兴趣的。
5、对阵:指两军摆开作战阵势,现也比喻摆开比赛阵势。
6、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两枚铜币就可买一头。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7、他想表达的是自从遵守信义,忠孝等高尚的素质消失后,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风尚被民间淡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盛行.
8、胸有成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
9、兴致旺盛的样子。(兴致勃勃)
10、于是,我们就看见了一个荒谬的景象:历来文学史,常把《诗经》跟《楚辞》看成是同一类的东西,以《楚辞》直接《诗经》,说是屈原所作。
1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2、《士不遇赋》是董仲舒写于后期的一篇抒情赋,此赋真实地表现了他个人的不遇悲慨,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一人专制政治下普遍化的不遇境况。(满意请采纳,谢谢
13、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
14、结束语:“一生不能遇上夏商周三朝的鼎盛时期,却赶上夏商周末期乱世败坏的习俗。人人都希望通过狡诈去获得亨通,只有意志坚贞、行为光明正大的人才自觉约束自己。即使每日多次省察自己的言行,日常依然是小心翼翼,不敢贸然行事。
15、从汉到唐,看屈原,都是有褒有贬。贬的说他露才扬己,褒的则是拿屈原替自己高洁而不遇的生命做类比。喜欢屈骚的人,也只从哀志、伤情等角度来看其文辞特色,谓其怨悱,足当“发愤为文”之典型,如韩愈说:“楚,六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送孟东野序)、裴度曰:“骚人之文,发愤之文也。雅多自贤,颇有狂态”(寄李翱书),都是这样的论点。
16、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17、浪淘沙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①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②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8、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孙膑,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1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20、好奇指两军摆开作战阵势,现也比喻摆开比赛阵势。
四、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1、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2、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袁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悯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3、不以词人之赋视屈,亦与陆游说莫只以诗人看杜相同,重点是要人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屈原的形象,便因此而重构了。
4、本次讲座对董仲舒的《士不遇赋》逐句进行讲读,从艺术形式、写作手法、情感抒发、人生境界等角度进行解析,并对历代的“士不遇”文学进行梳理,选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欣赏。
5、这篇课文主要是批评齐威王没有谋略,结果导致失败。()
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7、本文由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语言表达》教研室出品
8、董仲舒、司马迁都写过〈悲士不遇赋〉。而士不遇亦并不是他们独有的慨叹,乃是汉代士人普遍的哀感。而这种集体感情所投射的对象,便是屈原。
9、文中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和志节,同时体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代有理想、有才能而遭遇不幸的正直人士的悲哀与愤慨。控诉了“汉武盛世”背后的社会的不公,对当政者的专横残暴,他们罪恶不分,公私不明,互相倾夺,贪生怕死,好贵夷贱的种种丑行、恶行进行了批判。正因为政治黑暗,所以造成才能之士,“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10、更多作品将在本平台登陆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
12、呜呼嗟(jiē)乎!遐(xiá)哉邈(miǎo)矣!时来曷(hé)迟,去之速矣。屈意从人,非吾徒矣。正身俟(sì)时,将就木矣。悠悠偕(xié)时,岂能觉(jué)矣?心之忧欤(yú),不期禄矣。皇皇匪宁,只增辱矣。努力触藩(fān),徒摧角矣。不出户庭,庶无过矣。
13、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
14、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
15、欢迎来到这里,这里是:
16、贾谊对屈原十分同情并且怀有敬意,但并不怎么理解他的行为。扬雄对屈原同样不甚理解,认为君子得时则用,失时则隐,何必沉江哉!班固站在传统儒家立场,批评屈原怨恨怀王,“露才扬己”,竞于危国群小之间,这种看法简直和子兰、郑袖、靳尚等“群小”差不多;又对贾谊的“不遇”缺乏深切体察以致发生一定程度的误解。唯独司马迁,是历史上第一个屈原的知己、贾生的解人,他通过自己的传记作品及其所选载的二人辞赋,以深切的体会,表达了对屈、贾不幸遭际的同情与理解。这篇传记既是一篇史家之千古绝唱,又是一篇独特的无韵的《悲士不遇赋》,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
17、贾谊与屈原很有相似之处:“年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此亦“博闻强志”之类也;“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此则“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之类也;“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为官名,悉更秦法……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此又“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之类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此显然乃“王甚任之”之证也。
18、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于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土,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19、把下面的词语和对应的意思用线连一连。
20、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可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齐若不征服楚,华夏就仍不能统一。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
五、士不遇赋是骚体吗
1、“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等词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系统3倍期间,2小时的引怪香,2小时的静修丹,2小时的3倍修为丹,烧野外竟然10分钟遇一次怪,求解释!求答复!!
3、据《史记》所载及学者们考证,屈原是楚国的宗室,楚怀王十分信任他,常命其稿拟辞令,因此被同僚嫉妬。谮于王,遂被疏远。又曾出使齐国,想联合齐以抗秦。秦张仪则欺骗了怀王,使与齐绝交。楚要攻秦,又被秦所败,在外交上左支右绌。屈原劝谏,惹恼了怀王,竟遭放逐到汉北。后来虽得召回,可是怀王仍误信秦国之谋,入秦与秦昭王相会,被执,死于秦。其子即位,为襄王。仍不喜屈原,再度放逐他。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作有〈离骚〉〈哀郢〉〈天问〉等文。
4、所属类别:文化人物|历史人物|社会人物
5、赛(比赛)拳(打拳)荐(推荐)媒(媒体)笔(毛笔)
6、其实端午跟重阳一样是避灾。五月五日这一天,乃春夏交会,阴阳两气交冲之时,故曰午。午者,啎逆之啎也。人在这时最容易生病,所以要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煮水洗浴、佩香囊等以辟厉气。包粽子、划龙舟以祭屈原,是后来附会到这个节日里来的,起于南朝梁代《荆楚岁时记》以后。
7、(zhāowénxīsǐ)
8、武帝以后,中央集权渐盛,丞相卫绾奏:凡治申韩苏张之言者,一体皆罢。又严助出守会稽,武帝赐书谓:“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纵横。”均可证明汉初纵横之风仍盛,故武帝亟思抑遏之。仅有的一些.则渐渐都集中到他自己身边来。
9、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10、屈原是汉人早已推崇过的,但宋人所见,颇与汉人不同。
11、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
12、一个人必须要有志气,不能依赖依靠别人,(坚强)的气魄与力量是人一生中最大的瑰宝。
1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4、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15、稍后的朱熹注,依然沿续这个思路,序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至意。……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吟于其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余之所以深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16、没有找到世道赋的作者,找到了《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作品。
17、ɡuān鸡冠花jīn禁得住
18、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19、前者表现为对京都畋猎、郊祀宫殿等等的赞颂。后者则表现为〈幽通〉〈思玄〉,答宾之戏、解客之嘲,其主题就叫“士不遇”。
20、此赋共四十四句,是一首咏怀之作。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悲剧,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的悲愤心情。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人世的倾夺和道德的堕落。文笔沉实而有锋芒,矛头直指整个封建官僚专制统治。它一方面对“美恶难分”的世态做了揭露,感慨自己生之不辰,同时也表示“将逮死而长勤”,即自己将到老年接近去世了,还是勤奋不衰。从这篇作品中,我们看见了一位饱经忧患、感慨深沉而终身坚持理想的老人形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