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惠崇春江晓景还是晚景(100句)

2023-04-14 19:32:4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惠崇春江晓景

1、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一般鲜为人知,但其创作水平也是很高。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3、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4、苏轼这首提画诗惠崇春江晓景写得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让我过目不忘.苏轼通过写景和写心理活动使惠崇春江晓景显得很生动,令人赞叹。体会到了初春的景象,整首诗都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追问:,那个人生难得的品格里头。追问:工程部负责人佩吹灯。追答:什么

5、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6、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

7、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8、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9、qianglee315

10、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11、照例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空白色的图画模版。

1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1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14、“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15、朗读者:一心学堂小学员王佳艺

16、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17、在后台直接回复“唐诗”

18、朝天空望望吧!看看晴空白云飞,一碧万里,晨光熹微,把东方明珠塔上的玻璃亮片照耀得光彩夺目,闪亮登场!

19、有争议,以前都是晚景,现在更多的还是晓景,不过总之晓景色晚景都是那首诗。惠崇擅长画水禽,江景,尤其描绘尤其描绘荒率虚旷更是一绝,世称“惠崇小景”。他的画名在他死后五十年左右,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沈括、王安石都写诗赞美他。他的画现在还有些遗存在,但没有这幅《春江晚景》。这幅《春江晚景》,原来应该叫《春江晓景》的,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弄错了,也便以讹传讹了。——这倒应了王安石那句名言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起初的教学书上都是晚景,不过目前已经修正为晓景了。应以目前为准,毕竟国家教育局不会随便擅改教材的,总归是有依据的。

20、《惠崇春江晓景》全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二、惠崇春江晓景还是晚景

1、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2、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为惠崇的一幅画而作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在逗留江阴期间,为宋朝著名画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是千古名句。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惠崇春江晓景》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4、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

5、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6、想着想着,苏东坡开心得笑了起来,仿佛走进了这幅画作中。

7、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

8、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9、————————————————————————————————

10、今天古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1、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12、今儿我们要说的一首诗啊,正是苏东坡所写。不过说这首诗之前,我们还要说起另外一位牛人。这位牛人呢,是个学霸,诗写得好、画画得好、文章也做得好,不过他身份有点特殊。——是个和尚——著名的和尚。

13、另外,苏轼的题画诗常有画外之思。比如在这首《惠崇春江晓景>》诗中,他由蒌蒿与芦芽,联想到河豚。而在另一首题画诗——《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中,也是如此。他因为看到画中有“扁舟一棹”便想到它也许是“一棹归舟”,继而联想到归客的家可能在“江南黄叶村”。于是,诗的后两句便说:“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4、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15、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16、意思是惠崇画的一幅春江晓景图。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画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惠崇春江晓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译文如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7、但见苏轼埋头大吃,不闻赞美之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筷,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屏风后面的人,听到无不大悦。

18、虽然僧人惠崇当时画下的《春江晓景》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失传,小朋友们没办法好好欣赏这副画了,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诗人的描写,来想象出曾经的《春江晓景》图。

19、惠崇春江晓(一作晚)景

20、诗中描写的静态景物有竹子、桃花、萎蒿、芦芽,动的景物则有江里的鸭子和想象中的河豚。《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苏轼,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又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将早春时节的景色描写得极其细致,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三、惠崇春江晓景

1、惠崇是宋代有名的僧人,能诗善画,他的好朋友是苏轼。有一年春天,惠崇去郊游,只见靖江里的水融化了,哗哗流淌着,几只野鸭在江水中嬉戏;岸边竹林外桃花已经开了,树木也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看到如此春日美景,不由画性大发,提笔画了一幅春景图。惠崇觉得这幅画画得很有意境,便想与他的好朋友苏轼分享一下。

2、朝全国望望吧!看看乌云渐退散,病魔远去,美好重来,把华夏大地上的万物激发得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年印刷p81——苏轼那首《惠崇》。

4、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5、《惠崇春江晓景》,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并无七首。惠崇《春江晓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6、今天的问题是:还有哪些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7、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8、①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这首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②蒌(lòu)蒿(hāo):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9、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0、更待:再等;再过。

11、邀请你把孩子的答案和学习的感受在文末留言区告诉我们哦。

12、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3、以下为各有争议的说法。

14、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15、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16、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7、③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④河豚(tún):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18、《惠崇春江晓景》中“惠崇”(亦为慧崇)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擅长画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惠崇春江晓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9、“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0、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四、惠崇春江晓景是为谁写的

1、其实,毛奇龄提出的问题,虽然可笑,然而未始不值得回答。然而,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苏轼的那首《惠崇春江晓景>》说起。其诗曰:

2、可能是将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与郭熙的《春江晓景》混一起了。

3、惠崇《春江晓景》作者: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4、诗的最后一句说“正是河豚欲上时”。那么画中有没有“河豚”呢?我们从“欲上时”三个字,便不难推测出,画中并没有河豚。既然画中没有河豚,苏轼为什么要将它写入诗中呢?原来,河豚是著名的美味。当时有一道名菜是将河豚、蒌蒿、芦芽放在一起同煮。苏轼是著名的美食家,说得通俗一点,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吃货”。因此,当看到惠崇《春江晓景图》中的蒌蒿和芦芽时,他便想到了这道名菜,随之也就想到了其中的另一道食材“河豚”。于是,我们不禁要感叹,这是一个怎样的吃货呵,连作诗都忘不了吃!故而这首《惠崇春江晓景>》,既是一首题画诗,更是一首吃货的诗。

5、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6、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

7、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8、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惠崇(?—1017年),北宋画家、诗人、僧人。工画鹅雁鹭鸶,寒汀远渚,世称“惠崇小景”。其画属南方山水画派支流,意境虚和萧散,独创新风,但不为时人所重。原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10、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12、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3、“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14、(作者)苏轼 (朝代)宋

15、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1085年(元丰八年)。具体地点不明。元丰八年,苏轼所任官职为“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应该是在汝州写的。

16、家长在给孩子讲完了之后,还可以提问孩子,进行互动哦。

17、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18、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9、吴桦姐姐特地为小朋友们整理了小学阶段75首必背诗文,大家一起来预习朗读背诵吧。

20、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

五、惠崇春江晓景意思

1、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4、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5、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6、惠崇《春江晓景》苏轼zhúwàiTáohuāsānliǎngzhī竹外桃花三两枝,chūnjiāngshuǐnuǎnyāxiānzhī春江水暖鸭先知。lóuhāomǎndìlúyáduǎn蒌蒿满地芦芽短,zhângshìhãtúnyùshàngshí正是河豚欲上时。

7、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8、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译文如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10、诗人的感受细致又敏锐,抓住了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在表现画面的同时,抒发出了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看不见僧人惠崇失传的画作,但凭借诗人的简练的诗句,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早春的画面。

11、春天马上就要到了!许多诗人与画家都描绘过这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时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诗人苏轼题在僧人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诗。

12、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13、苏轼(1037至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至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4、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5、苏轼看到这幅画,啧啧称赞说:“这画真不错,形象鲜明,画面丰富,画里的景物都活灵活现的。这样吧我来配首诗吧,一幅美景一首诗,既有形象的语言,又具有美的意境。让我想想……”于是,苏轼背着手,一边思考一边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听完,拍手赞叹道:“好诗,好诗啊。“水暖”、“鸭先知”、“河豚欲上”,这些意境都是我的画不能表现出来的,真是佩服啊!”苏轼大笑,说:“您的画也是惟妙惟肖啊!”于是苏轼提笔在画上题写下了《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

16、关于河豚还有一件趣事呢,苏轼谪居常州时,爱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苏轼同意了,士大夫的家人大为兴奋。待苏轼吃河豚时,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即使挤得水泄不通,依旧鸦雀无声。

17、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画画。

18、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绘画者高超的技艺深表钦佩的浓烈的思想感情。

19、据清初大诗人王渔洋在他的《渔洋诗话》中记载,有个叫毛奇龄的大学者,平生最不喜欢苏轼的诗。他甚至说,苏轼写的诗,距离诗还差得远呢!有个人听了不服气,替苏轼打抱不平,举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句诗来质问毛奇龄,问他这两句哪里做得不好?不料,毛奇龄却道:“春江水暖,难道鹅不能先知吗?为什么偏偏说鸭先知呢?”结果,在场的人听后,无不捧腹大笑。

20、《惠崇春江晓景》中,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诗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