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祭灶王爷需要准备什么(100句)

2023-03-01 07:02:5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怎样祭灶王爷

1、按我们老家的习俗,灶王爷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升天”。

2、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3、首发原创作品投稿:356452725@qq.com

4、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5、祭灶王爷是小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会向玉皇大帝禀报人们的善恶,让玉帝赏罚。所以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就是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祭灶吃灶糖,请灶王爷吃了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会对玉帝说坏话。

6、湖南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正式发布!

7、祭灶的主要活动是什么呢?

8、祭灶日期,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其日期也不尽相同。有现存文字记载的,在南朝时,部分地区祭灶日是在腊月八日,与腊八节重合,如《荆楚岁时记》里记载道:“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9、如今,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仙人柱”的中央依然是终年不熄的火塘。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要先拜火神,每天用餐前向火里扔些肉表示供奉。

10、腊月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11、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12、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

13、那么,祭灶到底祭的是谁?

14、记得小时候每年腊月姥姥都要蒸一个很大很漂亮的枣山,还有灶糖,摆在灶台上方的搁板上来祭灶王爷,一直到正月初五。

15、俗话说“腊月家家祭灶官”。

16、念诵“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一卷(有需要的问我要)

17、且慢,小强怎么就成灶神了呢?就算它是解放前的动物,这成精-提干的跨度也未免太大了吧。

18、◎黄帝为灶王爷。成书宋代的《太平御览》则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19、都知道小年是祭灶王爷的日子,“糖瓜粘”,那么,腊月祭灶习俗的具体由来是怎样的呢?

20、因为灶王爷被称为是一家之主,因此还会有个相对简单的仪式。通常我们会把一只熟鸡、一盘水果、一盘糖瓜作为贡品摆到灶王爷面前。然后焚一柱清香,毕恭毕敬的插在灶王爷面前的香炉里,揭下贴在灶台上的灶王爷画像,再取一张黄纸一起点燃。燃烧到三分之二处往空中一抛,只到彻底燃烧成灰烬落下来。往往有一个说法,灰烬飞的越高,说明灶王爷上天给你家说的好事越多。

二、祭灶王爷需要准备什么

1、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2、答案:祭灶王爷用供品有很多,比如水果、酒、菜,还有糕饼、麻糖等作为供品,供的时候点香、点烛。也可以跟灶王爷说话,请灶王爷上天为家里多说好话等等,祭灶王爷就是人们给灶王爷举行的送行仪式,是为了表达对灶王爷的敬意,也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给自家美言,以至于来年得好运!!

3、有的地方还把糖直接抹在灶王爷嘴的四周,一边抹一边说:“好话多说,不好的话您别说。”就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民间风俗祭灶的时候一定得给灶王爷吃点儿东西。

4、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5、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6、《晋书》卷十九《礼志上》中记载,祀灶这一活动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仪轨最早是确定于汉朝,汉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并规定“立夏祀灶”。而在更早的《史记·孝武本纪》曾记载载:“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7、如是心是发愿免费接待百万人朝拜的团队,目前九华山和普陀山、五台山、普陀山都有如是心酒店提供免费三天食宿服务;并定期组织朝圣游学活动!如是心陈师兄种种因缘于2016年发愿,免费接待百万人朝山!至今已经做了3年免费接待,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师兄六万多位。

8、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

9、好,就这些,还有其他疑问的可以私下问我哈。

10、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11、有关“灶王爷”的说法,诸书记载各有不同,性别不同,长相也不同。有人认为是女的,比如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称,“灶神名禅,字子郭,黄衣,披发,从灶中出”。就是说“灶王爷”为女神。

12、小年祭灶王爷的食物是什么:

13、其实无论是什么忌讳,其目的都是要告诉人们,对于灶王甚至乃至于神明,需要的不是仪式上的敬,而是发自内心的敬。要时刻牢记举头三尺有神明,给自己设立一条道德底线。所以《太上感应篇》有云“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需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

14、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15、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曰。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云“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特粘),现在统称麻糖。该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

16、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百姓家的是腊月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那时,祭灶日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

17、古时候有个青年姓张,大概叫张单之类的,不学好,辜负了心上人郭丁香(怎么个辜负法您自由想象)。后来张单穷困潦倒,又再次遇到郭丁香。没想到,本该对负心汉落井下石的郭姑娘居然原谅了他!这一来,张单的浪子心灵受到极度震撼,羞愧难当,就一头跳进灶里殉了道德感,成为灶王爷了。郭丁香呢,就成了灶王奶奶。

18、(投稿、咨询联系方式)

19、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20、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三、怎么拜祭灶王爷

1、腊月就是农历的十二月,之所以称为腊月,据《玉炖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因为腊祭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把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

2、“糖瓜粘”,话说一到旧历年末,大家就该想起灶王爷来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他老人家要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作为玉帝派到下界深入群众的最基层干部,作为人间亿万个家庭的一家之主,灶王爷他老人家是个什么来历呢?

3、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吃,顾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能打点。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4、另外,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除了这些忌讳外,灶前忌讳还有很多,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

5、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6、“腊月家家祭灶官”,是一种俗信,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祭祀只是一个象征意义,这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7、在灶台上摆上水果,糖。香炉。点上香,将灶码上的灶王爷画像剪下,和黄纸一并在灶膛内烧掉,这就是辞灶。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年的家庭情况。

8、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

9、所谓的“灶王爷”其实就是传说中玉皇大帝封的“灶君司命”、“灶神”、“司命菩萨”,是神话传中中掌管饮食之神,主要职责是管理凡间各家的厨房的灶火。传说中这“灶王爷”原本是一平民,本名叫做张生。张生娶妻后,对待妻子不怎么样,花天酒地的,最后将自己的家业败光,沦落为乞丐,沿街乞讨以度终日。有一次张生乞讨,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讨到了之前的前妻家,张生顿时羞愧难当,一下钻进灶锅底,给烧死了。

10、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11、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设案焚香以祭奠灶王爷,希望他可以在玉帝面前多说点儿好话。而民间也将这一天称之为“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北方的人家都会吃麻糖,也叫做“灶糖”,寓意是让灶王爷甜甜嘴,有的会将糖涂抹于灶王爷嘴巴四周,并且念念“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也有的地方吃关东糖和爆米花糖、糖瓜。

12、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13、张灶王七十岁那年年底的腊月二十三去世了,他去世后,全家没了主心骨,灶王的几个儿媳吵成一锅粥并提出要分家,直到老大去世周年的那天,老二想出一个主意,在厨房的墙壁上画上大哥像,到晚上他对全家人说大哥突然显灵了,并且托梦给自己,说他升天见到了玉皇,被封为灶王。

14、等到香燃尽。就成功的送走了灶神。

15、李纳,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16、1有酒和菜,供的时候点香、点蜡烛、送灶时漂,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其中清水、料豆、枺草这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的备料2祭灶王爷前要准备酒、菜、年糖、年饼、年糕、荸荠等供品。

17、腊月又称小年!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的时候,人们在灶台上摆放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准备的。

18、希望来年自家的灶还能煮饭。以前人们穷,把希望都寄托在不真实的神身上,希望达成愿望。不仅是迷信更是寄托,也可见封建迷信的深深影响

19、为什么女人要回避祭灶呢?唉,这又得回到开篇那个浪子传说里来了。原来,灶王爷是个色鬼!家里的年轻姑娘可得藏好了,别让他看见。当然,据说在某些地方,女人也是可以跟在男子后面祭灶的,但得戴个斗笠、帽子什么的遮住脸。

20、关于炎帝系来源说。《淮南子·泛论训》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炎帝是火帝嘛,死了之后继续温暖亿万家庭,说得通。许慎又曾提到灶神为祝融。祝融是火神,是炎帝后裔(一说黄帝后裔),死后继续发挥余热,主抓生火做饭,也说得通。《太平御览》引古本《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可能是炎帝版的讹变,不必深究了。

四、怎么祭灶王爷

1、唉,张单先生不是已经改悔了吗,而且旁边还有郭丁香女士看着呢,你们这么严防死守,让人家两口子情何以堪啊!

2、“民以食为天”,小年夜祭祀灶王爷的民俗,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糖瓜)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4、你们天天吵闹不休,大哥早就知道,他打算把你们告到玉皇那里,到年三十就会对你们进行惩罚。

5、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6、古代文献中,对灶王爷是谁有多种说法。

7、平常时间:每个月的初一香花果灯供养,或者上盘饺子啊,肉类啊也没问题。

8、请灶君吃吃喝喝,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短长,回来时最好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

9、腊月廿廿四又称“小年”、“祭灶”。民谣中“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还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时小年是不分两天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的变化呢?这就要讲到清朝了。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10、言归正传,咱们今天聊聊如何祭灶王爷。

11、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关于祭灶礼仪祭灶的礼仪各地可能不同,大体上来说是如此规矩:祭灶时间:多数地区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数地区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

12、先秦时代,祭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祭祀项目和活动之马虎不得。《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七祀”(七种祭祀为司令﹑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其中就有祭灶。

13、菠菜:要有根的,红色的根须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14、小年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中国民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百姓家是腊月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它是中国整个农历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在有些地方(如上海),人们习惯上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

15、我小的时候对灶爷不太了解,只知道灶爷的神像贴在农村锅灶的墙上,享受着一年烟熏火燎的洗涤,然后腊月二十三这天揭下来烧掉,觉得灶爷挺不容易的,这一年过的好辛苦。后来有一年寒假,母亲领我去奶奶家一块过年,亲眼目睹了祭灶的全过程。当时只见奶奶到灶间,对着灶爷的神像祭拜,神像前的炉台上摆着供果。他一边祭拜一边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说”然后拿起预备的糖稀,抹在了灶爷的嘴上,我问奶奶这是干什么,奶奶说把他的嘴糊上甜的,他只能说好话了,因为嘴巴甜了。哦,原来如此!后来长大了我才明白,原来灶爷是纪检委的,难怪待遇这么好,临上天还能吃的甜蜜蜜的!如今又到祭灶日,王爷你在哪里?。

16、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

17、新的灶王爷年三十晚上贴上,如法供奉,第二天撤掉,有条件的初三再供奉一次(因为初三灶王爷还要上奏天界一次),没条件的也没关系。

18、丁香很是勤快,里里外外是把好手,自从嫁给张生之后,起早贪黑,辛勤持家,几年的功夫,使这个平常之家变了模样,家里骡马成群,瓦房数间,四里八乡的人,都很羡慕。

19、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20、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五、祭灶王爷怎么说

1、也有传说“灶王”是天上的神仙,是玉皇大帝册封的,是安排在人们家中管理家庭生活的“神”,全名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又“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灶王爷”等。也就是厨房之神。

2、腊月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3、年糕:象征年年高;

4、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据说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5、小年23或者24晚上,摆好供品,红色蜡烛一对,香炉一炉,元宝或者纸钱若干放边上就好了,然后由家主,上香三根。

6、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地区的小年,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过小年都有着祭灶的习俗。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唯恐得罪这位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监督员。祭灶时,一面烧香磕头,一面口中念祷,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讲好话,不讲坏话。人们相信,只要准备好丰富的祭品,让灶王爷吃好喝好,吃了人的东西后的灶王爷自然嘴软,只好捡好事向玉皇大帝汇报了。此外,人们还把烤化的饴糖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无法说坏话。

7、常言道:“钱是祸的根苗”。自从家里有了钱,这张生,也和从前不一样了,吃喝嫖赌为所欲为,随着思想享乐的欲望,连媳妇都想换一个年轻的漂亮女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也就对吃苦耐劳的媳妇越看越不顺眼,成天地虐待丁香,不久便把丁香赶出了家门。

8、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

9、北方寒冷,需要火取暖。火对于远古北方民族尤为重要。历史典籍《魏书》中记载的拓跋鲜卑的发祥地祖庙石室“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遗址,洞中最前面有直径三米左右的大石板,有几块石头支撑着,底下为空。据考证是鲜卑人保存火种的地方。

10、据说,每年腊月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11、其实,祭灶是个非常古老而重要的仪式,周代“七祀”里就有祭灶。《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看吧,王公贵族必须祭灶不用说了,就算普通人,只“一祀”,也有灶王爷一半的份儿。民以食为天嘛,饭碗太重要了。

12、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时候还要迎接灶王爷从天上归来。传说除夕夜灶神要引领诸神来人间过年,所以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接完灶神以后,才轮到祭拜列祖列宗,然后才开始吃年夜饭,举家团聚过大年了。

13、每年腊月廿三要祭灶王爷,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习俗,这一天,要供不少糖、冬瓜、松糕、麦芽糖等给灶王爷吃,以保家庭平安。据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王爷到人间来监督人们的善恶表现,每年腊月廿三返回天宫同玉皇大帝汇报一次。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多为自己讲好话,便在灶王爷上天的这天,在灶上贴纸马以供他升天骑;同时用麦芽糖作供品,既吃甜他的嘴,又使他嘴巴黏糊糊,只讲好话,不能乱说。也有人将酒槽涂在灶门口,使灶王爷酒醉不醒。最后,还要换一张新的灶王爷像,再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字条。现在,人们虽然已经不迷信了,但祭灶还是作为一种风俗流传下来。

14、(华人素声联盟)首席声音品鉴官

15、而祭灶的习俗具体说来,就是打扫。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16、月晦日(农历的每月三十)时,灶王爷便骑马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善恶功绩,领取赏罚。魏晋时已谓灶神为天帝督使,“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

17、1有酒和菜,供的时候点香、点蜡烛、送灶时漂,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其中清水、料豆、枺草这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的备料

18、“面人”箫占行:从祖传手艺到非遗传承人

19、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的吉凶祸福。各家各户为了获得传说中神明的美言,便有了供奉灶君之举。

20、糖瓜:象征生活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