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仪型号(平板仪型号规格)
平板仪型号规格
平板仪解释上图所示,主要由图板1,照准器2和三脚架3所组成。附件有对点器4和长盒罗盘5。小平板仪的基座多为球窝式接合,衡灶如下图所示,在三脚架头a上有金属的碗状球窝尺拦雹,球窝内嵌入一个具有同样半径的金属半球b和连接螺旋c,图板由连接螺旋连接在三脚架上。借助整平螺旋V可将图板安置在水平位置,螺旋V1用来控制图板水平方向的旋转。照准器由具有刻画的直尺、接物觇板及水准器组成,由接目觇板的觇孔及接物觇板的照准丝构成的视准面来瞄准目标。对点器由金属叉架和垂球组成,借助对点器可使地面点与图上相应点安置在同一铅垂线上陵帆。长盒罗盘用来标定图板方向。三脚架
平板型号表
近日,学校档案馆收到一批珍贵的捐赠资料
教学笔记、论文手稿、平板仪、水准仪
这些老物件虽已褪去昔日色彩
但它们都是一代代成理老师
■ 全套的实验数据
这些成套的教学笔记、论文手稿、研究报告、手绘地质图、实验资料及用具、地质样品的作者是成理老教师栾世伟教授。栾教授生前的教学资料由他的家人送到学校档案馆时,满满当当地装满了四五个箱子,经过耗时一月有余的耐心整理,总共整理出718件材料和物品。
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些珍贵物品都蒙上些许了灰尘,但大部分都被保存得非常完好,实验数据、手写笔记、研究报告及相关课题思考也都是成套的。实验报告袋中不仅仅只有数据及结论,还包含有所研究物质相对应的实物标本,并且每一类标本都保存完好。甚至是一些时间久远的信件都被一个个信封小心地封存了起来。
这些,不仅是栾教授教书育人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物证,更是他留给成理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一页页的报告、一个个被清晰记录的实验数据、一份份实验样品,不仅是后辈可以参考借鉴的学习资料,更是孤灯下无数个日夜的奋笔疾书、骄阳下无数汗水的结晶。
透过这些物证,我们看到了一位守本色、重实干、能吃苦、有担当的成理人。我们知道“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从他们那里继承,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精神从他们身上传承。
栾世伟,1928年出生,陕西子洲县人。1958年9月毕业于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矿业学院,回国后主要从事稀有元素矿产地质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专长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在我校先后担任过二系第七教研室主任、二系系主任、第七教研室主任、人事处负责人和成都地质学院d委书记。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栾世伟同志从1958年开始,在院d委领导下,依靠骨干教师,负责筹建了稀有元素矿产地质勘探专业。共培养了能从事稀有矿产地质勘探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近300人,组织编写了《稀有元素矿物学》《稀有元素地球化学》《稀有元素矿床学》和《稀有元素找矿勘探》等专业教材,建立了稀有元素矿床标本陈列室和教学用的有关实验、实习室。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曾多次担任了找矿勘探专业、稀有元素地质勘探专业的《矿床学》《稀有元素地球化学》《稀有元素矿床学》的教学工作。
1966年前曾参加了川西、滇西等地区花岗伟晶岩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
1973——1978年组织领导了《东秦岭东部稀有元素花岗伟晶岩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的综合研究。
1980——1982年参与组织了《小秦岭金矿化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并提交了《秦东伟晶岩》(1978年)和《小秦岭金矿地质》(1982年)的科研报告。
1991——1994年,为了更快地培养材化院地质研究新人,也为了他孜孜以求的地质事业,六十多岁高龄的他,风餐露宿,三上新疆阿尔泰边区,其中两次野外地质工作中,他吃、住、工作在我国西部荒山野岭的时间竟长达七个月。教研室的课程紧张,他带头在已经承担繁重的“国家305项目”课题研究任务的状况下,为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大专班的学生授课而走上讲台,也为学校由知名教授直接面向大专班学生授课带了个好头。
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实干精神,构成了栾世伟同志对工作、对事业不断追求的一大特征。工作中他不计名利、不畏艰苦,严肃认真,严谨求实,从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始终保持着一个老同志、老教师的普通本色。
他的埋头实干、以身作则、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也鼓舞启发着我们中青年教育工作者。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来自地球科学学院测绘工程系师生们将这些仪器送到学校档案馆收藏,这些仪器设备被一代代成理人使用过后,看起来依然很新,足以见得师生们对这些“高级仪器”的爱惜之情。
01
平板仪
上世纪六十年代于匈牙利进口,平板仪曾经是野外碎部测量的一种传统仪器,它能同时测定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点间高差。平板仪测量时,水平角是用图解法测定的,直线的水平距离可直接丈量或用视距法测定。另外,在必要时,还可以用平板仪增设补充测站点,以弥补解析法所确定的图根点点数之不足。
02
经纬仪
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纬仪是一种根据测角原理设计的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测量仪器。经纬仪是望远镜的机械部分,使望远镜能指向不同方向。经纬仪具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转轴,以调校望远镜的方位角及水平高度。直度盘测定水平角和竖直角。经纬仪是一种测角仪器,它配备照准部、水平度盘和读数的指标、竖直度盘和读数的指标。
03
光控景象合成机
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主机和玻珠定向银幕两大部分组成,采用大功率闪光灯和合成精密的光学系统,关键部位由德国引进。配用地幕后即可拍摄全身合成照,配用特技幕后即可拍摄特技合成照,可与任务牌号的单反相机配套使用。
04
水准仪
购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准仪是在17-18世纪发明了望远镜和水准器后出现的。是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仪器。原理为根据水准测量原理测量地面点间高差。主要部件有望远镜、管水准器(或补偿器)、垂直轴、基座、脚螺旋。广泛应用于矿山测量、大型机器安装、工具加工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水准网测量、变形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等领域。
05
全站仪
型号:徕卡TC407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珍藏的是一件件教学材料和仪器
难忘的是与其并肩作战的无数日夜
相关阅读:
成理老师亲手刻印教材、绘制图册、手写讲义,老校友们珍藏六十多年
成理65周年校庆丨老教案、旧报刊……是他们对母校的深深牵挂
成理65周年校庆丨珍藏65年的校牌,是对母校深深的眷恋
成理65周年校庆资料征集|开启你珍藏的“独家记忆”
↓↓ 点亮 传承成理精神 ↓↓
平板仪图片
1、水准仪测量两点间高差的仪器。由望远镜、水准器(或补偿器)和基座等部件组成。按构造分:定镜水准仪、转镜水准仪、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水准仪广泛用于控制、地形和施工放样等测量工作。中国水准仪的系列标准有:DS05、DS1、DS3、DS10、DS20等型号(“DS”表示“大地测量水准仪”,“05、1、3、……”分别为该类仪器以毫米为单位表示的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在水准仪上附有专用配件时,可组成激光水准仪。
2、平板仪地面人工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主要仪器。由照准仪、平板和支架等部件组成。在照准仪上附加电磁波测距装置,可使作业更为方便迅速。
3、电磁波测距仪应用电磁波运载测距信号测量两点间距离的仪器。测程在5~20公里的称为中程测距仪,测程在5公里之内的为短程测距仪。精度一般为5mm+5ppm,具有小型、轻便、精度高等特点。60年代以来,测距仪发展迅速。近年来,生产的双色精密光电测距仪精度已达0.1mm+0.1ppm。电磁波测距仪已广泛用于控制、地形和施工放样等测量中,成倍的提高了外业工作效率和量距精度。
4、电子速测仪由电子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微型计算机、程序模块、存储器和自动记录装置组成,快速进行测距、测角、计算、记录等多功能的电子测量仪器。有整体式和组合式两类。整体式电子速测仪为各功能部件整体组合,可自动显示斜距、角度,自动归算并显示平距、高差及坐标增量,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组合式电子速测仪,即电子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计算机及绘图设备等分离元件,按需要组合,既有较高的自动化特性,又有较大的灵活性。电子速测仪适用于工程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并能为建立数字地面模型提供解析数据,使地面测量趋于自动化,还可对活动目标做跟踪测量,例如对于港口工程中的船舶进出港口的航迹观测。
5、陀螺经纬仪将陀螺仪和经纬仪组合在一起,用以测定真方位角的仪器。在地球上南北纬度75°范围内均可使用。陀螺高速旋转时,由于受地球自转影响,其轴向子午面两侧往复摆动。通过观测,可定出真北方向。陀螺经纬仪主要用于矿山和隧道地下导线测量的定向工作。有的陀螺经纬仪用微处理机进行控制,自动显示测量成果,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激光陀螺经纬仪则具有精度较高、稳定和成本低的特点。
平板仪的分类
uv平板彩色打印机的规格有三种:1、小型创业:6090设备,印刷宽幅60cm*90cm。1-2个epson喷头。2、民用开店:1610设备,印刷宽幅160cm*100cm。2-4个epson喷头。3、工业批量:2513设备,印刷宽幅250cm*130cm。4-10个sptgs508喷头。
平板仪使用方法
中国唐代天文学家张遂(一行)雕像(来自互联网)
测绘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传统测绘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测量和描绘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范围已从地面、海面延伸到空中、太空和水下,近地星体成为现代测绘的研究对象。所谓测量,就是利用测量仪器测定地球及近地天体表面自然形态的地理要素和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所谓描绘,则是根据观测到的数据通过地图制图的方法将地球及近地天体表面的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等绘制成地图。
测绘学是一门古老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测绘技术起源于社会的生产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向前发展。在埃及肥沃的河谷与平原上发现的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已有地产边界的测定,开始了测量工作。公元前3世纪前,中国人已知道天然磁石的磁性,并已有某些形式的磁罗盘。公元前2世纪,中国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叙述了禹受命治理洪水而进行测量工作的情况,所谓“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说明在上古时代,中国人为了治水就已经会用简单的测量工具了。
在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前,测绘学主要以地球为研究对象,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逐步深化,要求精确测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促进了测绘学的发展。人类最早对地球的认识为天圆地方,直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才提出地球为球形的概念。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采用在两地观测日影的方法,首次推算出地球子午圈的周长和地球的半径,证实了地球为球形,并首次估算出地球的大小。公元8世纪,中国唐代南宫说等人在张遂(一行)的指导下,在今河南境内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实地弧度测量,用准绳丈量的距离和日影长度测得的纬度推算出纬度为1度的子午弧长。只是当时使用的测量工具简单,技术落后,所测结果精度不高。
测绘方法和测绘仪器的发明与变革,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发展。17世纪前,测绘使用的工具简单,以绳尺、步弓、矩尺等量距为主。17世纪初望远镜的发明,促进了光学测量仪器的发展。1617年,荷兰的斯涅耳首创三角测量法,以代替在地面上直接测量弧长,从此不仅量距,而且开始了角度测量,提高了测量的效率。19世纪,随着三角测量的普遍展开,提供了推算地球大小的大量资料,各国先后确定了30多个地球椭球的参数。19世纪80年代,因火炮射程增大,需要建立炮兵控制网和测绘军用地形图,用于联测炮兵阵地和确定发射诸元,促进了军事测绘机构的建立和军用地形图的标准化生产。1948年光电测距仪和1956年微波测距仪的发明,提高了距离测量的精度,使导线测量方法得以广泛应用。
在航空摄影测量出现以前,各国主要采用平板仪测量方法,实地测绘地形图,效率低下。1858年,法国摄影师利用气球从空中巴黎鸟瞰像片。1859年,法国陆军上校斯洛达提出利用像片测绘地形图,开启了摄影测量时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使航空摄影测量成为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方利用飞机进行空中摄影侦察,修测地形图,产生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的新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摄影测量在理论、技术和测图仪器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开始取代传统的平板仪测量方法。
1951年解放军测绘学校大地测量系学员布测北京至石家庄一等三角锁时建造钢标(来自测绘史料)
中国清末,测绘工作重点转到军用地形图测绘上。民国时期,北洋**和南京**先后制订测绘全国军用地形图计划,只是未能全面落实,到新中国成立时地形图测绘范围不到陆地国土的三分之一。1931年,中国民国**陆地测量总*成立航空摄影测量队,开始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军用地形图。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部制图科利用航空像片,绘制了北平西郊航摄照片图,保障了平津战役作战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自1951年展开大规模的全国基础测绘,即采用以三角测量、天文测量、基线测量、水准测量等传统大地测量方法布测全国大地控制网,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这一浩大工程至1975年历时25年完成。由于航空摄影测量比平板仪测图有明显的优越性,使得航空摄影测量成为20世纪以来测绘大面积地形图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受空域限制,航空摄影测量只能解决本国测绘问题,不能解决境外乃至全球测绘问题。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1号”。时隔3个月,1958年1月,美国“探索者”1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人类航天历史的新纪元,把传统测绘带入到航天测绘新时代。航天测绘大体可分为卫星定位和航天遥感测绘两大领域,这是航天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1号”(来自互联网)
由于航空摄影测量比平板仪测图有明显的优越性,使得航空摄影测量成为20世纪以来测绘大面积地形图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受空域限制,航空摄影测量只能解决本国测绘问题,不能解决境外乃至全球测绘问题。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1号”。时隔3个月,1958年1月,美国“探索者”1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人类航天历史的新纪元,把传统测绘带入到航天测绘新时代。航天测绘大体可分为卫星定位和航天遥感测绘两大领域,这是航天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1970年4月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前夕测量人员进行定向观测(来自测绘史料)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霸全球,竞相发展航天测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状态。发展核武器、远程武器等战略性武器,成为冷战双方对峙的杀手锏。为了监视和摧毁对方的战略性武器,美苏竞相发展航天测绘技术。自20世纪中期起,航天测绘技术在世界上迅速兴盛起来。
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作者摄于中国航天博物馆)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获取苏联的军事情报,美国空军与中央情报*联合制定了一项绝密计划,其核心是发射名为科罗纳(Corona)的太空成像侦察卫星,监视苏联的一举一动。1959年1月21日,也就是在科罗纳计划启动一年后,美国进行了首次试验,只是由于点火过早导致推力不足而失败。1960年8月18日,美国成功发射的科罗纳卫星返回了第一卷胶片,获得的第一幅影像是位于苏联东海岸的施密特空军基地。在这卷胶片里,含有覆盖苏联约560万平方公里范围的影像,美国情报人员如获珍宝,欢呼雀跃。利用科罗纳卫星获得的影像,美国历时10余年测绘了苏联全境情报图,后来又将测绘范围扩展到中国及欧亚大陆地区。科罗纳的前38次发射,是以发现者名义进行的。美国在实施科罗纳计划的前12年中,其影像空间分辨率从8米提高至2米,也经历了37次卫星发射的失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977年军事测绘部门研制的G171型人卫激光测距仪(来自测绘史料)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科学家在监测苏联卫星过程中,发现卫星运动引起多普勒频移效应,断言利用这一原理可实现导航。卫星多普勒频移效应,是指卫星发射信息源相对于接收机运动时,接收的无线电信号频率发生变化。当发射源向接收机运动时,接收的信号频率高于发射源的频率;反之,接收的信号频率低于发射源的频率。根据多普勒频移效应原理,美国开始建造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NNSS),1960年发射第一颗子午仪卫星,1963年系统建成交付美国海军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通过播发无线电导航信号,为美国各类潜艇和海面舰船等提供非连续的二维导航定位服务,还可用于海上石油勘探和海洋调查定位、陆地用户定位和大地测量等。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是美国海军组织建设的,初衷主要是为海军舰船提供导航保障,故又称为海军卫星导航系统。1967年7月,美国**宣布NNSS向民间开放。由此,使各国应用卫星多普勒定位进行大地测量成为可能,这预示着卫星大地测量时代的到来。
1987年9月中国首颗摄影定位卫星发射升空(来自测绘史料)
在航天测绘技术发展上,苏联不甘落后。1962年4月26日,苏联成功发射了首颗摄影侦察卫星—天顶1号。据文献报道,到1970年8月,苏联发射这种型号的卫星约74颗。苏联天顶系列摄影测量卫星是一个大家族,功能更加强大的新型号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问世。与此同时,苏联也展开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建设。早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前,苏联列宁格勒马让斯基空军工程科学院在谢布萨维奇教授的领导下,进行了用无线电天文学方法实现飞机领航的可行性研究,随后低轨道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63年,苏联开始建造类似美国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圣卡达卫星导航系统,1967年11月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1979年建成由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导航系统并交付使用。这个系统建成后,仅供苏联军方使用,未向民用领域开放。
1990年10月中国第三颗摄影定位卫星返回舱回收成功(来自测绘史料)
美苏航天测绘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使中国测绘科学工作者敏感地认识到,航天测绘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为发展中国航天测绘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的当年,军事测绘部门就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卫星摄影定位的可行性和技术途径,这是中国航天测绘事业的开端。1975年进行了首次卫星多普勒定位测量试验,1980年布测了全国卫星多普勒网,1985年启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预研论证,1987年中国首颗摄影定位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标志着中国测绘进入到航天测绘新时代;1988年进行的首次GPS定位测量,1992年建成的全国GPS一级网,标志着中国大地测量真正进入到空间大地测量时代。
大地测量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子卿(来自互联网)
在参加卫星摄影定位早期研究的测绘科研工作者中,涌现了两个突出人物。一个是大地测量学家魏子卿,他自1972年开始参加卫星摄影定位研究,197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卫星多普勒定位研究,1975年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卫星多普勒定位测量,接着参加全国卫星多普勒网布设,又主持完成全国卫星多普勒网平差计算,80年代初转向GPS定位研究,1988年进行了中国首次GPS定位测量,接着主持全国GPS大地网布设方案设计,90年代初又主持完成全国GPS一级网平差计算,成为中国空间大地测量学开拓者与奠基人,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卫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任享(来自互联网)
一个是卫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王任享,他自1974年参加卫星摄影定位研究,在我国返回型、传输型两个型号的摄影测量卫星工程中,创造了无地面控制点摄影测量新方法,解决了境外卫星摄影定位技术难题,保证了航天测绘国家工程的圆满成功,成为中国航天测绘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人,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注:本文撰写中参考引用了《测绘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测绘学名词》(第四版)(科学出版社)、《中国测绘史》(测绘出版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环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魏子卿院士文集》(测绘出版社)、《王任享院士文集》(测绘出版社)等文献。
往期推荐
资讯
○ 《测绘学报》2022年第12期目录
○论文署名新规发布
○ 中科院2023年预警期刊名单出炉,28本在列!
○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程涛教授|JGGS编委重磅文章推荐
○ 天绘二号|楼良盛:天绘二号卫星关键技术
○2023年地理信息领域的主要国际性会展
平板仪测量方法
A1566是iPadAir2(Wi-FiOnly),是air的第二代。
它于2014年10月16日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发布,与iPadMini3同时发布,并于2014年10月22日发布。
拓展资料:
iPadAir2比其前身iPadAir更薄更快,并具有TouchID,其高度和屏幕尺寸与iPadAir相同。标榜更轻薄的设计、指纹辨识、A8X高效处理器、八百万像素后置相机镜头。
2017年3月21日,iPadAir2终止销售。其后续产品即2017年iPad于当日宣布。
参考资料:iPadAir2-技术规格-AppleSupp
平板仪的初步安置顺序
平板电脑品种太多了!
平板仪器
1、适用于任意材质,兼容面极其广泛。2、无须制版,印刷快捷且成本低廉,可用各种输出软件,支持各种文件格式。3、配有专业色彩管理软件,可随时随地改色,无需支付额外费用。4、uv打印机一步完成,即印即取,满足快捷出样品出成品的需求。5、uv打印机单价起印大批量可配套模板印刷,省时省力。6、全彩图像,一次完成,渐进色完全达到照片质量效果,定位精确,废品率为零。7、只需30分钟,即可掌握,制作精品,无需专业技能。8、工艺技术上的完全突破,uv平板打印机可以印制浮雕式立体效果。9、uv油墨防水防晒耐刮,uv灯即喷即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