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皮纸型号(砂皮纸型号和规格)
砂纸型号和用途
你好,有80120140180320380600800100015002000,这些是修车喷漆常用的!其它型号也有!
砂皮纸型号和规格
砂纸的型号用目来表示,“目”是一个单位,指磨料的粗细及每平方英寸的磨料数量,常用的有280、320、400、5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等。
砂纸目数
砂纸的目数越大,砂纸越细,反之目数越小,砂纸越粗。
砂纸俗称砂皮,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金刚砂纸、人造金刚砂纸、玻璃砂纸等。
砂纸型号规格对照表
分为280、320、400、5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500、3000、3500、4000。
粒度号用目或粒度表示,是1英寸×1英寸的面积内有多少个颗粒数,越大越细。
例:1000,表示砂粒大小是25.4微米。根据不同的研磨物质,有金刚砂纸、人造金刚砂纸、玻璃砂纸等多种。干磨砂纸(木砂纸)用于磨光木、竹器表面。耐水砂纸(水砂纸)用于在水中或油中磨光金属或非金属工件表面。
扩展资料
颗粒不仅指固体颗粒,还有雾滴、油珠等液体颗粒。粒度指颗粒的大小。通常球体颗粒的粒度用直径表示,立方体颗粒的粒度用边长表示,对于不规则的颗粒,可将与之有相同行为的某一球体直径作为该颗粒的等效直径。
粒度分布指用特定的仪器和方法反映出的不同粒径颗粒占粉体总量的百分数。有区间分布和累计分布两种形式。区间分布又称为微分分布或频率分布,它表示一系列粒径区间中颗粒的百分含量。累计分布也叫积分分布,它表示小于或大于某粒径颗粒的百分含量。粒度分布可用不同的表示方法:
1、表格法,指用表格的方法将粒径区间分布、累计分布一一列出的方法;
2、图形法,指在直角标系中用直方图和曲线等形式表示粒度分布的方法;
3、函数法,指用数学函数表示粒度分布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在理论研究时用,如著名的Rosin-Rammler分布就是函数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粒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砂纸
砂皮纸规格型号
盆景造型技法是树木造景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我们可通过各种造型技法来完成理想的树木盆景造型。在这里将主要介绍主干造型技法、枝片造型技法、根部造型技法、整体造型法。
一、主干造型技法
主干造型可以通过传统的蟠扎(棕丝和金属丝)、修剪和主干的人工快速造型处理及栽植时主干的倾斜等方法进行。这里只介绍主干的快速造型法。
1、树干雕饰
通过人工措施造成树干老态,方法很多,如雕刻树干、锤击树干、撬树皮、撒树皮、朽蚀法等都是有效的。
(1) 雕刻树干
在树木盆景制作中,往往需要借助雕刻来表现一种虽死犹生的残缺美,即所谓枯干式,又称舍利干。这种残缺美并不是干身空洞,木质腐朽脱落,而是经雕刻后的树干造型,其虽由人做,却宛如天成,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国及日本的盆景艺术家常用松柏类树种做成舍利干,把大自然中树木枯荣并存的景观,浓缩在伸手可触的盆景中,显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雕刻树种的木质部应具有紧密、坚硬、耐腐朽、不易老化剥落、保存时间长等特点。可雕刻的树种最好是真柏、刺柏、侧柏,其次是黑松、日本五针松,再就是杂木类的木、雀梅、枸骨、三角枫、柞木及观果类的石榴、观花类的梅桩等。雕刻的树干要有一定的年龄。
既可在枯死的干上雕刻,也可在活的干上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把握好观赏面的选择,枯与荣的对比,水路(树木的吸水线)的取舍,形体的刻画,线脉的转折衔接,粗细的对比,截面的处理,等等。
①雕刻要领
雕刻前先准备好工具,常用的雕刻工具有划线笔、电钻、不同型号的雕刻刀,榔头、锯,粗细木砂纸、防腐剂等。
先截去多余枝干,然后确定最佳观赏面。一般最佳观赏面的确立应具备下列特征:主干宜左右弯曲,而不是前后弯曲,且变化最为明显,裸露较多,顶冠的重心略向前面倾斜,而不是向后倒。
当最佳观赏面确立后,应构思雕刻画面。可用铅笔勾画构思草图。处理好枯荣比例。一般情况下,活体大于枯体,如因原材料限制或个性特色的需要,也可以枯为主,枯面要相对集中,主要在冠下、冠内或冠外,其他处略有点缀作呼应。操作时要大胆细心,避免雕刻失误。
构思好后即可雕刻。雕刻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其一是舍利干与水线的关系处理。柏树舍利干的制作首先要考虑吸水线的位置、宽度及走向问题。吸水线是生命线,它是一棵树生长供养的通道,处理是否合理是一件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水线的位置要在正面能看见,不能完全位于树干的背面。水线的宽窄因视具体的树形而定,树大则水线宽,树小则相应窄些。在切割水线时,一般先要留得宽一些,水线隆起后再行边沿的修饰。
切割后的水线边沿最好用愈合剂涂擦,以防皮层水分散失,并可促进愈合,如是春季还可以防止天牛的危害。水线切割的时机应在气温20~25℃的春秋季节为好。其二是舍利干不同部位的线条变化。舍利干是木质化的结果,所显示的是木质纹理的变化,包括深与浅、粗与细、凹凸的对比,线条的屈曲转折、走势的流畅。制作时要抓住直线条变化的特点,重点是具有扭曲特点的木质纹理;树干与树枝交结处的纹理。其三是不同情况的断面处理。舍利干制作过程中往往遇到的断面较多,难度较大,初学雕刻者一般不熟练,造型时心中无数,会将断面处理成凹陷的圆形洞穴,或隆起的平滑圆头甚至炮弹头状。平滑圆润则显匠气无味,实不可取。正确的制作方法是将断面设于主干顶端,制作时根据木质纤维的走势特点,以破平立异为原则,制造长与短,收与放,虚与实的参差效果。如是扭曲的树干一定要营造出旋转的动势;如断面有断枝杈或结节之类,造型时可借形、借势,创造出富有变化的舍利干形象(下图)。总之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决定造型。
旋转与舍利干
②制作顺序
a.根据构思的草图,用彩色笔将需雕刻的部位描出来。
b.用切割刀将表皮剥掉,将需要雕刻的木质裸露,其水路部分切线要平整、光滑、流畅、利于水线的愈合隆起和美观。
c.用雕刻工具把大的块面刻画出来,用笔勾画主要沟槽流动的方向,再进行规划。大的型体确立后,再进行*部的精雕细刻,削除粗加工遗留的人工痕迹。雕刻完毕后,用不同型号的砂皮纸沿沟槽上下摩擦。摩擦结束后,还需挤压磨光。如雕刻部位较湿,可晾数日,等表面干燥后再打磨。一个月后,雕刻的木质基本干透,再涂刷石硫合剂数次。
(2) 劈干
对一些型体臃肿的黄杨、梅、三角枫等,可根据需要进行对劈、斜劈造型。例如,一株瓜子黄杨较粗壮,上下过渡或锯口较大,显得笨拙呆板,可用锯刀将其一分为二做成两株(下图,也可用斜劈方法砍去。又如生命力强的刺柏,先栽植,在生长季节用棍劈打枝杈,使其裂开,任其生长,3~5年后效果甚佳。
(3)锤击树干
劈干
当树木的某一段粗细过渡不理想,为了使年轻的树木变得疤痕累累、历尽沧桑,可用木棒在适当位置上间隔锤击,锤击容易促使伤口上的树木细胞增长、膨大,这种方法最好在树木生长旺盛的初夏进行,有益于伤口的愈合。但锤击的方法应慎用或尽量不用。
(4)撬树皮
在树桩或苗木生长旺季(5~6月),在树干的一定部位用尖刀插进树干的树皮内,顺韧皮部轻轻撬动,使树皮与木质部慢慢离开,注意用力不可过猛,撬皮面积也不要过大。这样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愈合生长,树干便长出高低不平的瘤疤。
2、弯曲
将一棵直立树干或直伸主干,通过加工造型进行弯曲,是增加艺术内涵和欣赏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常用的有垂吊、锯折、刺干等方法。
(1) 垂吊法
是一种常用的弯曲方法,较简便,一般多用于小树干弯曲加工。具体操作是用绳索或铅丝拴住一块重物,吊缚在欲弯曲树干的某一部位,经1~2年,即能弯曲定型(下图)。吊扎时,吊垂的弯度,一定要大于原定的弯曲度。
因弯垂树干拆去垂物后,有向上回升的习性。
垂吊法
(2)锯折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较粗的树干,此时垂吊法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可用此法。一般在春天,树木开始萌芽,树木内的液体已正常流动,这时锯折有利于锯口的愈合。锯折的方式一般有单锯口弯折和多锯口弯折两种。
①单锯弯折方法是在树干弯折处的外侧,锯一道切口,深达树干直径的23,再将树干向内侧弯折,仅以少许木质与皮层连接,用铅丝或棕丝绑扎固定,不使动摇。然后,另行锯削一个性状与锯口相吻合的木楔,紧紧塞在树干弯折外侧V形缺口中,外面包以较薄的苔藓或草泥,并保持湿度。2~3年后,断处可愈合定型。
②多锯口弯折方法是在树干弯曲处的外侧,锯5~10道切口,深度达树干直径的13~12,然后将树干向内侧弯曲,用铅丝或棕绳绑扎固定。这时,锯口也呈张开状,但比单锯口的张开度小得多,可以不加木楔,直接包上潮湿苔藓或草泥即可。
(3)刺干法
一般在冬末春初,树液开始正常流动前,或芽的萌动即将开始前为宜。常用方法有槽刺和穿刺。
①槽刺制作时在树干弯曲部位凿一条较长的纵向深槽,然后强行弯扎。
②穿刺是常见的方法。制作时用尖利的刺刀,纵向刺透树干,并从上至下劈裂,使弯曲部位出现一条长缝,然后再弯扎,如下图所示。此外,还可以围着树干,由下向上进行转刺,每转120°刺一刀,转一周刺三刀,而第四刀的方位刚好与第一刀相同。转刺时,各刀的上下间距,越往上越缩短,各相邻的劈缝,可以上下交错。按照这种方法刺过的树干,用手将其竖直扭转,成扭旋状,然后紧靠树干钉一根木桩,将扭旋桩树干紧扎在木桩上,固定好,使其不能自行回复原状。1~2年后,树干的扭旋缝完全愈合,即可拆去木桩。
穿刺法
二、枝片造型技法
枝片造型技法是树木盆景造型过程中,使枝托成形的一定规范和章法。这里以岭南盆景的枝片造型技法为对象,重点研究枝托的形态、出托的位置、角度以及枝的气质和神韵。一件盆景作品成功与否与其枝片造型技法运用的好坏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自然形成的上佳桩头很少见,大多数属普通桩头。因此,要把一件普通桩头培育成精品盆景,就要合理地运用枝片造型技法和各种技艺去补充其先天的不足。一托好的精华枝片能起“一好遮百丑”的作用。有经验的盆景制作者往往会善用枝片技法,从而使作品增色不少。
(1) 枝片造型技法在构图中的作用
树木枝条的生长多属外展形,只有向外扩展才能求取足够的生长空间。外展枝片的长短决定了树形的构图形式。左右均长,呈等腰三角形构图,给人的感觉稳重、坚固。一边枝片长,一边枝片短,呈不等边三角形构图者,则形成灵活、险峻的态势,具有动感。上、下、左、右枝片的长短不一,形成多边形构图,给人的感觉是变化多样,构图新颖。树形外轮廓的几何形状变化会形成不同的构图形式。
(2) 枝片的起点和出片角度
枝片的起托位置和出片角度是由制作者根据成型后的桩高和造型要求决定的。在确定枝片位置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考虑到作品成型后的高度,一般以符合黄金分割定律为第一枝片的起点位置为好。
自然萌芽的枝片与干身的夹角多为向上的45°角。盆景造型枝片一般都要求与干身成角大于45°,这就要人为地在枝条未老前将其弯曲,形成合乎造型的枝角,才能适合造型美的要求。
(3) 枝片的长短跨度
枝片的长短跨度,习惯上是第二节比第一节长,粗度比第一节细,这样才合乎收尖过渡自然的造型美感。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枝片的成型过程中加以节律性的互换,才能使枝片出现节奏变化,成为优美的造型枝片。一些长度特别的外展枝片,如飘枝,就要运用长、短跨度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枝片的到位,以便缩短桩景的成型时间。相反一些已长到一定高度的枝片,就要有目的地进行制约,通过短截措施,减缓枝片的成型高度,使全桩成型时达到统一。
(4) 枝片的脉络
枝条有主脉和次脉,也称主枝与侧枝(图5)。主脉要求变化强劲,变化的节奏明显,过渡自然,长、短跨度互用。横角枝,即是侧枝的分枝,相对主枝和侧枝而言就要适当密集,特别是成型阶段,横角枝要成簇,方能显出树相的老劲(图5)。
(5) 枝片的类别
1)鸡爪枝枝形刚劲虬曲,枝脉曲节、角度大、变化强劲、方向多变、形似鸡爪,如图6所示。一些互生叶片的树种属此范畴。适用于苍古、雄浑、厚重的树形。
枝片的脉络-图5
鸡爪枝-图6
2)鹿角枝枝形轻盈、流畅、潇洒、自然,叶片对生的树种属此范畴,适用于高耸、清秀、飘逸、洒脱的树形,对生枝下剪时,要一长一短打破规律,以求变化,如下图所示。
鹿角枝
3)回头枝枝形回头,次脉与主脉方向相反,其作用能起到补充枝托空膛的效果,同时有逆势,增强枝的力度和动感,如图7所示。
4)自然枝与自然界中树木生长的枝条相仿,出枝多成45°角,一般用修剪等方法改变其生长形态,多用于高耸的斜干树形,如图8所示。
回头枝-图7
自然枝-图8
5)摊手枝也称平行枝,枝与枝之间基本平行,次脉与主脉均沿水平方向生长,形成云片状枝形,多用于云片式和迎客松式的造型,如图9所示。
6)飘枝枝的主脉在平行中稍向下飘,以求得最佳的曲线美,节与节之间互换出枝角度,加强节奏感,但不偏离主脉中轴线,此法在造型中最为常用,如图10所示。
摊手枝-图9
飘枝-图10
7)探枝主脉曲折起伏,与飘枝有相似的地方。最大的特点是在众多比较统一的造型枝中异军突起,打破原有构图曲线,成为多边形的构图,常用于大树型、古榕型、悬崖型,如图11所示。
8)拖枝主脉圆转流动,与干身走向相同,多用于曲干式的造型,如图12所示。
探枝-图11
拖枝-图12
9)跌枝主脉在前景中突然向下曲折跌宕,变化强烈,下跌后流畅自然,多用于高耸的树型,如图13所示。
10)泻枝主脉一出枝即弯曲成流动下泻状,其间少曲节变化,有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多用于高脚高耸形桩中,如图14所示。
跌枝-图13
泻枝-图14
11)垂枝主脉、次脉都呈软弧状下垂,枝条流畅自然,少有曲折变化。多用于自然界垂枝式的树种,如图15所示。
12)风吹枝受定向风的吹袭,枝条的主脉、次脉的流向、气势统一,风动感强烈。干势、枝势与风的流向相同的称顺风式,反之,则称为逆风式,如图16所示。
垂枝-图15
风吹枝-图16
(6)枝的起承回旋、相承相破中国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起承转合,行笔的圆转流畅、抑扬顿挫,字与字之间的争让、顾盼。盆景中枝的造型也就是线的造型,盆景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书法的理论往往适用于盆景的创作。树木盆景造型讲究枝条造型的力度和美感,顺、逆、落、起、展、折、制、顿、伸、屈等运用到枝条的造型中就产生了力的变化,其间的起承转合,蕴藏着线条节奏变化的无穷魅力。
承与破在国画画理中是对立统一的。花鸟画中的平行相破法,女字小三角法,三笔破凤眼法,四笔破井字、破十字法,在盆景制作中既可用为枝条的破法,也可用为构图的破法。
在双干、多干、丛林的造型中,可以合理地运用上面的枝、干相破法,使造型有所突破,从而给人清新脱俗的感觉。
三、根部造型枝法
树木盆景中的根是树木赖以生存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树木生长的优劣。从造景角度来讲,根的造型也是表现树木盆景美的重要部分。因此,养好根,除有利树木生长外,更能增强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感染力,使之更加完美。可以说没有好的根形,就称不上盆景佳作。
上一节已介绍了通过嫁接技术培育根系的方法。本节在根部造型枝法中,主要介绍悬根法、垫根法、盘根法、挤压法、围套法。
(1) 垫根法
选择健壮的盆景树根,将全部根系掘起,洗掉泥土,剪去所有向下根系(注意保留四周侧根),清理成放射型,用扁形物体,如木板、瓦片等,垫在根部下端,再用棕丝或易腐绳带将根系均匀地缚扎在垫物上。在培养过程中应尽量保留树冠,促使根系生长,数年内即可培养成理想的平展根形。
(2) 盘根法
选用根部柔软易于盘曲的盆景材料,如榕树、榆树等。春季挖起全部根系,洗去泥土,保留适于盘曲的长根,将锥形棕(锥形体)塞入根部中间,把根沿棕外围分开,再编排盘曲长根,注意粗细有别,自然得体,使根型呈喇叭状,再用易烂绳带缚扎。将盘曲处理的树木素材植于地下,或植于稍大的泥盆中。经过盘根培养,并逐渐提根,若干年后,即可培养出奇特而美观的盘曲根型。
(3) 挤压法
在树木生长过程中,不断采取物理方法,对根基主根进行抑制挤压,使其形成板根状。
选用生长快、根系发达的树材,如三角枫、榕树、朴树等,掘起后,洗去泥土,保留侧向主根,将侧根向四周分成5~7根,根底呈“喇叭状”,并将锥形物体塞入根下养护。成活后,扒出主根,用自制刀形铁板和螺钉,分别将分开的侧根夹持拧紧,两年后拆卸夹板,即可塑
造成别具风格的板状根。
(4) 围套法
用围套的方法,控制根的扩张,迫使根系向下生长,培养不同形式的悬垂根。春季掘起健壮的树材,洗去根部泥土,剪除短侧根,保留下垂根系。向四周扩散的根,可用易腐烂绳绑扎一下,选用高筒泥盆栽植,上部再用厚塑料或油毡将根部围起来,进行培养。两年后,枝的起承回转拆除围套物,即可形成风致独特的悬垂根。在以后翻盆过程中,可逐渐把悬根裸露于盆面,提高观赏价值。
四、整体造型法
树木盆景整体造型内容包括总体造型设计,即树干、树型的设计,枝条或枝片布*,结顶形式,露根处理,盆面装饰以及景、盆、架的配置等。整体造型也可称桩景设计,它是一个想像过程或叫形象思维过程,归纳为观察—构思—灵感—绘图四个阶段。
(1) 设计过程
1)观察即感性认识。我们常看到,有经验的盆景制作者在给大家做示范时,面对一棵苗木或老桩,不急于动手,往往先来回反复观察,熟悉这棵树的整体形状、体量大小、树干趋向、枝条分布等,以获得对这棵树的感性认识或第一印象。
2) 构思也叫形象思维,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制作者开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想像将制作的盆景的图案:这棵树怎样造形好?是悬崖还是曲干式?自然型还是规则型?表现什么意境,如何来表现?干该怎么处理,枝片如何取舍?枝片如何布*,放在什么盆里好看?配什么架子最美观、协调?这是一个脑力劳动过程。
3) 灵感这是一个突变过程。制作者在经过反复观察、构思的基础上,终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理想的艺术造型,这就是所谓灵感的出现。制作者的“腹稿”完成了,便会胸有成竹。余下的就是将头脑中的艺术造型通过动手操作,以实际的形式表现出来(物化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了。
4) 绘图
有绘图能力的制作者或盆景大师,常常将腹稿绘在纸上,以便按图施艺。
(2) 两种途径
1)以形赋意野外挖来的树桩,大多数是枝干现成,需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来达到所设想的意境,谓之因材设计。有的改造小一些,有的改造大一些。
2)意在笔先人工培育的苗木,主干细软,枝条丰满,一般情况下,宜于进行各种姿态的整形加工,就像白纸一样,随意勾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其中观叶树种侧重造型,观花观果树种则主要在于花艳果美。
(3) 桩景造型的特点
连续性、穿插性、可变性和灵活性是桩景造型的特点。从选桩开始,到挖桩、养胚、修剪、蟠扎、上盆、展前养护等始终都贯穿着造型工作,只不过这项工作在制作前和制作中更明显集中罢了。假如一棵老桩或苗木,原本设计悬崖式,但悬崖枝条不慎在搬动中碰断或平时因虫蛀而枯死了,而靠近上端的枝干又有些可取的姿态,不妨改成斜干式、曲干式或卧干式。因此,桩景造型有很大的灵活性。即使腹稿打成了,动手制作中随时改变造型和立意也未尝不可。面对一棵活苗,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同一个人也可以有几套方案。
这其中就有造型方案选优的问题。下面以一实例,谈谈整体造型的设计方案。
实例分析:如图17所示,此桩是一较为普通的朴树桩材,其主、副干较直且变化不大,干身健壮光直,无过渡枝,但坡脚顺畅有力,形与势较理想,只要精心打造,可成为较理想的作品。根据该桩特点,可设计几套造型方案。
方案一: 曲干树型
欲使两干走势略有变化,应将原桩小干截去,主、副干及根同时短截,加强此桩的养护_管理,特别是第一枝干的培养,充分利用主、副干的依托,展现粗壮挺拔、庄重伸展之势,
如图18所示。
朴树桩材-图17
曲干树型-图18
方案二: 临水式
将此桩直立栽入深盆之中,主干为延伸飘长枝,副干为结顶枝,重点加强主、副干的培养,使主、副干过渡自然、曲折多变,有起有伏、动静结合。如能使此桩向右自然延伸,调整树木重心,达到整体构图的均衡,则更为自然飘逸,如图19所示。
方案三: 半悬崖式
将原桩顺时针放至半悬崖状,将主干、副干、小干,以“蓄枝截干”方式逐段进行剪裁。干身与主干交界处的“鼓肚”作节疤处理。然后地栽养胚,待培养成型后截断过长粗根,配以深盆或中深盆即可,如图20所示。
临水式-图19
半悬崖式-图20
砂纸 型号
越细越好
砂纸型号区别
盆景造型技法是树木造景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我们可通过各种造型技法来完成理想的树木盆景造型。在这里将主要介绍主干造型技法、枝片造型技法、根部造型技法、整体造型法。
一、主干造型技法
主干造型可以通过传统的蟠扎(棕丝和金属丝)、修剪和主干的人工快速造型处理及栽植时主干的倾斜等方法进行。这里只介绍主干的快速造型法。
1、树干雕饰
通过人工措施造成树干老态,方法很多,如雕刻树干、锤击树干、撬树皮、撒树皮、朽蚀法等都是有效的。
(1) 雕刻树干
在树木盆景制作中,往往需要借助雕刻来表现一种虽死犹生的残缺美,即所谓枯干式,又称舍利干。这种残缺美并不是干身空洞,木质腐朽脱落,而是经雕刻后的树干造型,其虽由人做,却宛如天成,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国及日本的盆景艺术家常用松柏类树种做成舍利干,把大自然中树木枯荣并存的景观,浓缩在伸手可触的盆景中,显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雕刻树种的木质部应具有紧密、坚硬、耐腐朽、不易老化剥落、保存时间长等特点。可雕刻的树种最好是真柏、刺柏、侧柏,其次是黑松、日本五针松,再就是杂木类的木、雀梅、枸骨、三角枫、柞木及观果类的石榴、观花类的梅桩等。雕刻的树干要有一定的年龄。
既可在枯死的干上雕刻,也可在活的干上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把握好观赏面的选择,枯与荣的对比,水路(树木的吸水线)的取舍,形体的刻画,线脉的转折衔接,粗细的对比,截面的处理,等等。
①雕刻要领
雕刻前先准备好工具,常用的雕刻工具有划线笔、电钻、不同型号的雕刻刀,榔头、锯,粗细木砂纸、防腐剂等。
先截去多余枝干,然后确定最佳观赏面。一般最佳观赏面的确立应具备下列特征:主干宜左右弯曲,而不是前后弯曲,且变化最为明显,裸露较多,顶冠的重心略向前面倾斜,而不是向后倒。
当最佳观赏面确立后,应构思雕刻画面。可用铅笔勾画构思草图。处理好枯荣比例。一般情况下,活体大于枯体,如因原材料限制或个性特色的需要,也可以枯为主,枯面要相对集中,主要在冠下、冠内或冠外,其他处略有点缀作呼应。操作时要大胆细心,避免雕刻失误。
构思好后即可雕刻。雕刻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其一是舍利干与水线的关系处理。柏树舍利干的制作首先要考虑吸水线的位置、宽度及走向问题。吸水线是生命线,它是一棵树生长供养的通道,处理是否合理是一件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水线的位置要在正面能看见,不能完全位于树干的背面。水线的宽窄因视具体的树形而定,树大则水线宽,树小则相应窄些。在切割水线时,一般先要留得宽一些,水线隆起后再行边沿的修饰。
切割后的水线边沿最好用愈合剂涂擦,以防皮层水分散失,并可促进愈合,如是春季还可以防止天牛的危害。水线切割的时机应在气温20~25℃的春秋季节为好。其二是舍利干不同部位的线条变化。舍利干是木质化的结果,所显示的是木质纹理的变化,包括深与浅、粗与细、凹凸的对比,线条的屈曲转折、走势的流畅。制作时要抓住直线条变化的特点,重点是具有扭曲特点的木质纹理;树干与树枝交结处的纹理。其三是不同情况的断面处理。舍利干制作过程中往往遇到的断面较多,难度较大,初学雕刻者一般不熟练,造型时心中无数,会将断面处理成凹陷的圆形洞穴,或隆起的平滑圆头甚至炮弹头状。平滑圆润则显匠气无味,实不可取。正确的制作方法是将断面设于主干顶端,制作时根据木质纤维的走势特点,以破平立异为原则,制造长与短,收与放,虚与实的参差效果。如是扭曲的树干一定要营造出旋转的动势;如断面有断枝杈或结节之类,造型时可借形、借势,创造出富有变化的舍利干形象(下图)。总之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决定造型。
旋转与舍利干
②制作顺序
a.根据构思的草图,用彩色笔将需雕刻的部位描出来。
b.用切割刀将表皮剥掉,将需要雕刻的木质裸露,其水路部分切线要平整、光滑、流畅、利于水线的愈合隆起和美观。
c.用雕刻工具把大的块面刻画出来,用笔勾画主要沟槽流动的方向,再进行规划。大的型体确立后,再进行*部的精雕细刻,削除粗加工遗留的人工痕迹。雕刻完毕后,用不同型号的砂皮纸沿沟槽上下摩擦。摩擦结束后,还需挤压磨光。如雕刻部位较湿,可晾数日,等表面干燥后再打磨。一个月后,雕刻的木质基本干透,再涂刷石硫合剂数次。
(2) 劈干
对一些型体臃肿的黄杨、梅、三角枫等,可根据需要进行对劈、斜劈造型。例如,一株瓜子黄杨较粗壮,上下过渡或锯口较大,显得笨拙呆板,可用锯刀将其一分为二做成两株(下图,也可用斜劈方法砍去。又如生命力强的刺柏,先栽植,在生长季节用棍劈打枝杈,使其裂开,任其生长,3~5年后效果甚佳。
(3)锤击树干
劈干
当树木的某一段粗细过渡不理想,为了使年轻的树木变得疤痕累累、历尽沧桑,可用木棒在适当位置上间隔锤击,锤击容易促使伤口上的树木细胞增长、膨大,这种方法最好在树木生长旺盛的初夏进行,有益于伤口的愈合。但锤击的方法应慎用或尽量不用。
(4)撬树皮
在树桩或苗木生长旺季(5~6月),在树干的一定部位用尖刀插进树干的树皮内,顺韧皮部轻轻撬动,使树皮与木质部慢慢离开,注意用力不可过猛,撬皮面积也不要过大。这样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愈合生长,树干便长出高低不平的瘤疤。
2、弯曲
将一棵直立树干或直伸主干,通过加工造型进行弯曲,是增加艺术内涵和欣赏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常用的有垂吊、锯折、刺干等方法。
(1) 垂吊法
是一种常用的弯曲方法,较简便,一般多用于小树干弯曲加工。具体操作是用绳索或铅丝拴住一块重物,吊缚在欲弯曲树干的某一部位,经1~2年,即能弯曲定型(下图)。吊扎时,吊垂的弯度,一定要大于原定的弯曲度。
因弯垂树干拆去垂物后,有向上回升的习性。
垂吊法
(2)锯折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较粗的树干,此时垂吊法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可用此法。一般在春天,树木开始萌芽,树木内的液体已正常流动,这时锯折有利于锯口的愈合。锯折的方式一般有单锯口弯折和多锯口弯折两种。
①单锯弯折方法是在树干弯折处的外侧,锯一道切口,深达树干直径的23,再将树干向内侧弯折,仅以少许木质与皮层连接,用铅丝或棕丝绑扎固定,不使动摇。然后,另行锯削一个性状与锯口相吻合的木楔,紧紧塞在树干弯折外侧V形缺口中,外面包以较薄的苔藓或草泥,并保持湿度。2~3年后,断处可愈合定型。
②多锯口弯折方法是在树干弯曲处的外侧,锯5~10道切口,深度达树干直径的13~12,然后将树干向内侧弯曲,用铅丝或棕绳绑扎固定。这时,锯口也呈张开状,但比单锯口的张开度小得多,可以不加木楔,直接包上潮湿苔藓或草泥即可。
(3)刺干法
一般在冬末春初,树液开始正常流动前,或芽的萌动即将开始前为宜。常用方法有槽刺和穿刺。
①槽刺制作时在树干弯曲部位凿一条较长的纵向深槽,然后强行弯扎。
②穿刺是常见的方法。制作时用尖利的刺刀,纵向刺透树干,并从上至下劈裂,使弯曲部位出现一条长缝,然后再弯扎,如下图所示。此外,还可以围着树干,由下向上进行转刺,每转120°刺一刀,转一周刺三刀,而第四刀的方位刚好与第一刀相同。转刺时,各刀的上下间距,越往上越缩短,各相邻的劈缝,可以上下交错。按照这种方法刺过的树干,用手将其竖直扭转,成扭旋状,然后紧靠树干钉一根木桩,将扭旋桩树干紧扎在木桩上,固定好,使其不能自行回复原状。1~2年后,树干的扭旋缝完全愈合,即可拆去木桩。
穿刺法
二、枝片造型技法
枝片造型技法是树木盆景造型过程中,使枝托成形的一定规范和章法。这里以岭南盆景的枝片造型技法为对象,重点研究枝托的形态、出托的位置、角度以及枝的气质和神韵。一件盆景作品成功与否与其枝片造型技法运用的好坏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自然形成的上佳桩头很少见,大多数属普通桩头。因此,要把一件普通桩头培育成精品盆景,就要合理地运用枝片造型技法和各种技艺去补充其先天的不足。一托好的精华枝片能起“一好遮百丑”的作用。有经验的盆景制作者往往会善用枝片技法,从而使作品增色不少。
(1) 枝片造型技法在构图中的作用
树木枝条的生长多属外展形,只有向外扩展才能求取足够的生长空间。外展枝片的长短决定了树形的构图形式。左右均长,呈等腰三角形构图,给人的感觉稳重、坚固。一边枝片长,一边枝片短,呈不等边三角形构图者,则形成灵活、险峻的态势,具有动感。上、下、左、右枝片的长短不一,形成多边形构图,给人的感觉是变化多样,构图新颖。树形外轮廓的几何形状变化会形成不同的构图形式。
(2) 枝片的起点和出片角度
枝片的起托位置和出片角度是由制作者根据成型后的桩高和造型要求决定的。在确定枝片位置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考虑到作品成型后的高度,一般以符合黄金分割定律为第一枝片的起点位置为好。
自然萌芽的枝片与干身的夹角多为向上的45°角。盆景造型枝片一般都要求与干身成角大于45°,这就要人为地在枝条未老前将其弯曲,形成合乎造型的枝角,才能适合造型美的要求。
(3) 枝片的长短跨度
枝片的长短跨度,习惯上是第二节比第一节长,粗度比第一节细,这样才合乎收尖过渡自然的造型美感。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枝片的成型过程中加以节律性的互换,才能使枝片出现节奏变化,成为优美的造型枝片。一些长度特别的外展枝片,如飘枝,就要运用长、短跨度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枝片的到位,以便缩短桩景的成型时间。相反一些已长到一定高度的枝片,就要有目的地进行制约,通过短截措施,减缓枝片的成型高度,使全桩成型时达到统一。
(4) 枝片的脉络
枝条有主脉和次脉,也称主枝与侧枝(图5)。主脉要求变化强劲,变化的节奏明显,过渡自然,长、短跨度互用。横角枝,即是侧枝的分枝,相对主枝和侧枝而言就要适当密集,特别是成型阶段,横角枝要成簇,方能显出树相的老劲(图5)。
(5) 枝片的类别
1)鸡爪枝枝形刚劲虬曲,枝脉曲节、角度大、变化强劲、方向多变、形似鸡爪,如图6所示。一些互生叶片的树种属此范畴。适用于苍古、雄浑、厚重的树形。
枝片的脉络-图5
鸡爪枝-图6
2)鹿角枝枝形轻盈、流畅、潇洒、自然,叶片对生的树种属此范畴,适用于高耸、清秀、飘逸、洒脱的树形,对生枝下剪时,要一长一短打破规律,以求变化,如下图所示。
鹿角枝
3)回头枝枝形回头,次脉与主脉方向相反,其作用能起到补充枝托空膛的效果,同时有逆势,增强枝的力度和动感,如图7所示。
4)自然枝与自然界中树木生长的枝条相仿,出枝多成45°角,一般用修剪等方法改变其生长形态,多用于高耸的斜干树形,如图8所示。
回头枝-图7
自然枝-图8
5)摊手枝也称平行枝,枝与枝之间基本平行,次脉与主脉均沿水平方向生长,形成云片状枝形,多用于云片式和迎客松式的造型,如图9所示。
6)飘枝枝的主脉在平行中稍向下飘,以求得最佳的曲线美,节与节之间互换出枝角度,加强节奏感,但不偏离主脉中轴线,此法在造型中最为常用,如图10所示。
摊手枝-图9
飘枝-图10
7)探枝主脉曲折起伏,与飘枝有相似的地方。最大的特点是在众多比较统一的造型枝中异军突起,打破原有构图曲线,成为多边形的构图,常用于大树型、古榕型、悬崖型,如图11所示。
8)拖枝主脉圆转流动,与干身走向相同,多用于曲干式的造型,如图12所示。
探枝-图11
拖枝-图12
9)跌枝主脉在前景中突然向下曲折跌宕,变化强烈,下跌后流畅自然,多用于高耸的树型,如图13所示。
10)泻枝主脉一出枝即弯曲成流动下泻状,其间少曲节变化,有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多用于高脚高耸形桩中,如图14所示。
跌枝-图13
泻枝-图14
11)垂枝主脉、次脉都呈软弧状下垂,枝条流畅自然,少有曲折变化。多用于自然界垂枝式的树种,如图15所示。
12)风吹枝受定向风的吹袭,枝条的主脉、次脉的流向、气势统一,风动感强烈。干势、枝势与风的流向相同的称顺风式,反之,则称为逆风式,如图16所示。
垂枝-图15
风吹枝-图16
(6)枝的起承回旋、相承相破中国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起承转合,行笔的圆转流畅、抑扬顿挫,字与字之间的争让、顾盼。盆景中枝的造型也就是线的造型,盆景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书法的理论往往适用于盆景的创作。树木盆景造型讲究枝条造型的力度和美感,顺、逆、落、起、展、折、制、顿、伸、屈等运用到枝条的造型中就产生了力的变化,其间的起承转合,蕴藏着线条节奏变化的无穷魅力。
承与破在国画画理中是对立统一的。花鸟画中的平行相破法,女字小三角法,三笔破凤眼法,四笔破井字、破十字法,在盆景制作中既可用为枝条的破法,也可用为构图的破法。
在双干、多干、丛林的造型中,可以合理地运用上面的枝、干相破法,使造型有所突破,从而给人清新脱俗的感觉。
三、根部造型枝法
树木盆景中的根是树木赖以生存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树木生长的优劣。从造景角度来讲,根的造型也是表现树木盆景美的重要部分。因此,养好根,除有利树木生长外,更能增强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感染力,使之更加完美。可以说没有好的根形,就称不上盆景佳作。
上一节已介绍了通过嫁接技术培育根系的方法。本节在根部造型枝法中,主要介绍悬根法、垫根法、盘根法、挤压法、围套法。
(1) 垫根法
选择健壮的盆景树根,将全部根系掘起,洗掉泥土,剪去所有向下根系(注意保留四周侧根),清理成放射型,用扁形物体,如木板、瓦片等,垫在根部下端,再用棕丝或易腐绳带将根系均匀地缚扎在垫物上。在培养过程中应尽量保留树冠,促使根系生长,数年内即可培养成理想的平展根形。
(2) 盘根法
选用根部柔软易于盘曲的盆景材料,如榕树、榆树等。春季挖起全部根系,洗去泥土,保留适于盘曲的长根,将锥形棕(锥形体)塞入根部中间,把根沿棕外围分开,再编排盘曲长根,注意粗细有别,自然得体,使根型呈喇叭状,再用易烂绳带缚扎。将盘曲处理的树木素材植于地下,或植于稍大的泥盆中。经过盘根培养,并逐渐提根,若干年后,即可培养出奇特而美观的盘曲根型。
(3) 挤压法
在树木生长过程中,不断采取物理方法,对根基主根进行抑制挤压,使其形成板根状。
选用生长快、根系发达的树材,如三角枫、榕树、朴树等,掘起后,洗去泥土,保留侧向主根,将侧根向四周分成5~7根,根底呈“喇叭状”,并将锥形物体塞入根下养护。成活后,扒出主根,用自制刀形铁板和螺钉,分别将分开的侧根夹持拧紧,两年后拆卸夹板,即可塑
造成别具风格的板状根。
(4) 围套法
用围套的方法,控制根的扩张,迫使根系向下生长,培养不同形式的悬垂根。春季掘起健壮的树材,洗去根部泥土,剪除短侧根,保留下垂根系。向四周扩散的根,可用易腐烂绳绑扎一下,选用高筒泥盆栽植,上部再用厚塑料或油毡将根部围起来,进行培养。两年后,枝的起承回转拆除围套物,即可形成风致独特的悬垂根。在以后翻盆过程中,可逐渐把悬根裸露于盆面,提高观赏价值。
四、整体造型法
树木盆景整体造型内容包括总体造型设计,即树干、树型的设计,枝条或枝片布*,结顶形式,露根处理,盆面装饰以及景、盆、架的配置等。整体造型也可称桩景设计,它是一个想像过程或叫形象思维过程,归纳为观察—构思—灵感—绘图四个阶段。
(1) 设计过程
1)观察即感性认识。我们常看到,有经验的盆景制作者在给大家做示范时,面对一棵苗木或老桩,不急于动手,往往先来回反复观察,熟悉这棵树的整体形状、体量大小、树干趋向、枝条分布等,以获得对这棵树的感性认识或第一印象。
2) 构思也叫形象思维,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制作者开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想像将制作的盆景的图案:这棵树怎样造形好?是悬崖还是曲干式?自然型还是规则型?表现什么意境,如何来表现?干该怎么处理,枝片如何取舍?枝片如何布*,放在什么盆里好看?配什么架子最美观、协调?这是一个脑力劳动过程。
3) 灵感这是一个突变过程。制作者在经过反复观察、构思的基础上,终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理想的艺术造型,这就是所谓灵感的出现。制作者的“腹稿”完成了,便会胸有成竹。余下的就是将头脑中的艺术造型通过动手操作,以实际的形式表现出来(物化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了。
4) 绘图
有绘图能力的制作者或盆景大师,常常将腹稿绘在纸上,以便按图施艺。
(2) 两种途径
1)以形赋意野外挖来的树桩,大多数是枝干现成,需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来达到所设想的意境,谓之因材设计。有的改造小一些,有的改造大一些。
2)意在笔先人工培育的苗木,主干细软,枝条丰满,一般情况下,宜于进行各种姿态的整形加工,就像白纸一样,随意勾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其中观叶树种侧重造型,观花观果树种则主要在于花艳果美。
(3) 桩景造型的特点
连续性、穿插性、可变性和灵活性是桩景造型的特点。从选桩开始,到挖桩、养胚、修剪、蟠扎、上盆、展前养护等始终都贯穿着造型工作,只不过这项工作在制作前和制作中更明显集中罢了。假如一棵老桩或苗木,原本设计悬崖式,但悬崖枝条不慎在搬动中碰断或平时因虫蛀而枯死了,而靠近上端的枝干又有些可取的姿态,不妨改成斜干式、曲干式或卧干式。因此,桩景造型有很大的灵活性。即使腹稿打成了,动手制作中随时改变造型和立意也未尝不可。面对一棵活苗,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同一个人也可以有几套方案。
这其中就有造型方案选优的问题。下面以一实例,谈谈整体造型的设计方案。
实例分析:如图17所示,此桩是一较为普通的朴树桩材,其主、副干较直且变化不大,干身健壮光直,无过渡枝,但坡脚顺畅有力,形与势较理想,只要精心打造,可成为较理想的作品。根据该桩特点,可设计几套造型方案。
方案一: 曲干树型
欲使两干走势略有变化,应将原桩小干截去,主、副干及根同时短截,加强此桩的养护_管理,特别是第一枝干的培养,充分利用主、副干的依托,展现粗壮挺拔、庄重伸展之势,
如图18所示。
朴树桩材-图17
曲干树型-图18
方案二: 临水式
将此桩直立栽入深盆之中,主干为延伸飘长枝,副干为结顶枝,重点加强主、副干的培养,使主、副干过渡自然、曲折多变,有起有伏、动静结合。如能使此桩向右自然延伸,调整树木重心,达到整体构图的均衡,则更为自然飘逸,如图19所示。
方案三: 半悬崖式
将原桩顺时针放至半悬崖状,将主干、副干、小干,以“蓄枝截干”方式逐段进行剪裁。干身与主干交界处的“鼓肚”作节疤处理。然后地栽养胚,待培养成型后截断过长粗根,配以深盆或中深盆即可,如图20所示。
临水式-图19
半悬崖式-图20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