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龙门型号(半龙门型号是什么)
半龙门起重机图片大全
常用型号:电动单、双梁单主梁、双主梁龙门悬臂电动单梁悬挂单、双梁抓斗防爆单、双梁冶金单、双梁半龙门起重机、手动单梁、悬挂架桥机等湘工机械网
半龙门式起重机图纸
起重机是一种能在一定范围内垂直起升和水平移动物品的机械,起重机定制就在新乡市德工机械,动作间歇性和作业循环性是起重机工作的特点。
按用途分类:通用起重机、建筑起重机、冶金起重机、铁路起重机、港口起重机、造船起重机、甲板起重机。
按构造分类:桥式类型起重机、臂架式类型起重机、旋转式起重机、非旋转式起重机、固定式起重机、运行式起重机,运行式起重机又分轨行式和无轨式。
起重机根据结构的不同分类有梁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龙门起重机、流动起重机、悬臂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缆索起重机、船式起重机、运载桥等。
常用型号:电动单、双梁,单主梁、双主梁龙门,悬臂,电动单梁悬挂,单、双梁抓斗,防爆单、双梁,冶金单、双梁,半龙门起重机、手动单梁、悬挂,架桥机等等.
起重机一般分为3大类,依据是行走类型,吨位大小等。
1、履带吊车,主要应用工程或工地,不可以在马路行驶,好处是一般都是大吨位的。
2、汽车吊也叫汽车起重机,可以在马路行驶,也可以在工程上应用。
3、还有轮胎式起重机,新乡市德工机械起重机一般应用在马头或仓库应用。
半龙门吊
半门座起重机(semi-portal slewing crane)是2013年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定义安装在半门座上,下方可通过铁路或公路车辆的移动式回转起重机。
半龙门行车图片
15吨,8个轮压。5吨半16.5米龙门是一种常见的起重设备,主要用来进行传力和传动,可自重15吨,叉车前后轮胎的压力都是8个轮压,主要承受轨道基础承载能力。半龙门,是介于桥式起重机与龙门起重机之间的一种起重机。
半龙门起重机是什么型号
如BY6010BYM6120B6110很多的
半龙门起重机
半轴也叫驱动桥。半轴是差速器与驱动轮之间传递扭矩的实心轴,其内端一般通过花键与半轴齿轮连接,外端与轮毂连接。现代汽车常用的半轴,根据其支承型式不同,有全浮式和半浮式两种。全浮式半轴只传递转矩,不承受任何反力和弯矩,因而广泛应用于各类汽车上。全浮式半轴易于拆装,只需拧下半轴突缘上的螺栓即可抽出半轴,而车轮与桥壳照样能支持汽车,从而给汽车维护带来方便。半浮式半轴既传递扭矩又承受全部反力和弯矩。它的支承结构简单、成本低,因而被广泛用于反力弯矩较小的各类轿车上。但这种半轴支承拆取麻烦,且汽车行驶中若半轴折断则易造成车轮飞脱的危险。希望能帮到您,望采纳。谢谢!
半龙门型号是什么
0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半龙门吊图片
今天可是一篇肉香四溢的推文,千万,千万,千万收住口水!
这样精挑细选的牛肉,还要炖1h+卤6h,遵循古法,全程手工!这样卤出来的牛肉,能不香吗?
因为周四下雨,光线不好
所以图片拍出来有点暗…
看到一道道的牛筋了吗?
这样卤出来的牛肉,劲道
有1700多年历史的龙门牛肉,在老底子杭州鼎鼎有名,想吃的排队到了上海,这次给你们带来了!
牛肉都是本地菜市场买的,新鲜!专挑腱子肉中顶好的金钱腱,有筋有肉,光价格就贵10%!
看看这纹理,有筋有肉
肉呈红色,说明很新鲜
你可能会说,卤牛肉么,到处都有。
可舍得每天用新鲜牛大骨,炖足6h做高汤来卤的,还真少见。这鲜度,是料包无法比拟的。
每天新鲜现炖6h的牛骨头高汤!
我从里头捞起来那么大的牛筒骨
再加上整个过程,大师傅都守着锅,掌握火候,不断试味,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这才是古法啊,好与不好,全凭经验。
煮牛肉的时候特别香,师傅都得关好大门
每次都有狗狗都会闻香而来...赶都赶不走
滴答
滴答
滴答
大火炖30min,转文火慢炖1h
再倒出来,放凉浸泡汤汁6h…
滴答
滴答
滴答
这样出来的卤汁牛肉,吸足了本帮风味的五香酱汁,咸鲜醇香;
牛腱子肉香韧,还能吃到肉里弹牙的牛筋,越嚼越香,口腔回味无穷;
切片的牛肉纹理分明,丝丝透光
过于美了啊!
师傅不肯给我切,说不够入味
我自己偷偷切的,哼!
做卤汁牛肉,洪师傅都是亲自掌勺,因为完全遵循古法,1周只烧3次,每次100多斤,产量有限。(疯狂暗示,快抢)
我们跟洪师傅订了一批,限量100份,有五香/香辣两种口味;
菜市场新鲜的金钱腱,有时都要卖90一斤;我们这次做了2包组合,每包200g, 售价89元,包邮!已经扣到极限了…
火锅店切半斤新鲜牛肉,就是半斤;可这卤牛肉,剪,焯,炖,焖…一顿操作后,1斤成品也就6两,还不算香料,牛骨高汤的钱…
洪师傅做的牛肉好吃,说来也很简单,用的都是家常配料,调味简单,味道传统。
但他有个独门秘诀,5年老卤+鲜炖牛骨高汤;
5年秘制老卤
这锅老卤从他开始做牛肉就一直保存着
6h慢炖牛骨高汤
牛骨头里的骨髓慢慢炖开来,鲜极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门人,洪师傅20多岁开始在村里烧家宴,这才继承了龙门古镇的古法卤牛肉。
凭借着自己的秘制老卤+牛骨高汤,他的牛肉,还被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认定为名特优产品,知道多好吃了吧!
早年,龙门家家户户都有养牛杀牛吃牛肉,过时节的习惯;这些年,附近做牛肉的就他这一家,
为啥?成本高利润低;原材料牛腱子肉本身就贵,1斤肉仅出6两成品,大大缩水。
洪师傅的店面
他做牛肉,都是家人帮忙;人手不多,加他3人;
因为完全遵循古法,手工烧制,1天只能做100斤,且1周只做3次,产量不多,且吃且珍惜:)
正宗的酱牛肉就只有肉和筋,不会有过多肥油;
做卤牛肉的第一步,即便是牛腱子肉中顶好的金钱腱,也要人工去肥油、切成块。
第二步,焯水去血沫,焯水的时间因牛的大小而异,全凭经验判断。
一般人自己做卤牛肉,焯水后直接放香料开卤了,但师傅还会再仔细的清洗一遍。
洗完后又会剪一遍肥油,你看,剪下这么多不要的...都是钱哪。
满满一盆都是剪掉不要的肥膘
一般做卤牛肉都是在卤汁里加水,而他不同,用的牛筒骨高汤!这鲜度是无法比拟的。
炖足6小时的高汤,将牛肉表面的筋都化到了里头,香到忍不住向师傅要了一碗;
乳白色高汤,是原始清香的牛肉味,平常吃太多重盐重辣的东西,这碗鲜极了。
洪师傅就往这碗汤
撒了一点盐和葱花
倒完卤汁、高汤,自调香料装进纱布袋里,锅里放葱姜搅拌后大火烹饪。
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
但重点是比例啊
炖煮1个多小时,那香气真是绝了;
师傅在炖的时候都不敢开门,因为...香到方圆几里的狗闻到都会跑进来!
当然在炖煮时,是一刻不得闲,期间要不断试味,还要防止溢锅,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不停的搅拌入味
卤好的牛肉自然冷却,在汁里浸一晚上后再捞起,让肉更加入味。
这样出来的卤汁牛肉,入口很有嚼头,酱香浓郁,但肉香不会被调味盖过,好吃!
200g的规格,贼大块肉!
同事带了6包回去,没几天就吃光了…放在家里,不管是做冷菜,还是追剧零食,真的百搭,好吃!
这上等的肉质,用老卤浸润,拿回去宴客堪称厨房救星,任谁都会夸夸你!
建议你们多囤,夜里加班到肚子狂叫的时候,有了它,随便下个面就是一顿续命夜宵。
一起感受大口吃肉的快乐
产地:龙门古镇
规格:2包每包200g
售价:89元
如果你也想去,点个在看哟~
半龙门吊起重机结构部件介绍
■ 撰稿:陈文锦
■ 责编:鲁学智
■ 审稿:马晓才
龙门古镇
富阳龙门古镇,是杭州市唯一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镇,又是全省第一批列入重点保护发展对象的历史名城名镇之一。它是吴大帝孙权后裔最集中的聚居地,又是浙西山地古镇的典型代表。多年来,省、市、区各级给以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财政投入不少,但为什么至今仍然人气不旺,热闹不起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前提,即游客到龙门是来干什么的?是来休闲度假的,还是慕名来看古镇风貌及古建筑的?如果是休闲度假,一般会选择在海滨、风景名胜区或专门的旅游度假区,那里设施比较高档,游乐项目较多,生活比较惬意。当然,也不能说想来此山乡古镇旅游度假的绝对没有,但是绝大多数游客大老远地跑到龙门来,第一要务是想慕名观瞻山地古镇历史风貌和古建筑群的。即便是专门来此休闲度假,也仍然想一睹其历史风采。
如果这一前提没错,那么我们要问,龙门的保护发展有没有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有没有符合绝大多数游客的胃口,满足他们的需要了吗?
四十年前,笔者第一次到龙门,曾深深为它的古朴风貌和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所震撼。街巷曲折迂回,因有高墙阻隔,更显得深不可测;厅堂众多,用材硕大,木雕精美,明代风格突出;多进多轴的院落组合方式,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村内溪流潺潺,村外有寨墙围护,既有田园风光,又有人间烟火。古人对村落的选址、布*、营造方式的讲究,一一显露在公众面前。整个古镇显得那么扑朔迷离,那么地令人神往。记得我当时曾对同行的同事开玩笑说,我们是不是进了连时迁都要迷路的祝家庄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整治,龙门镇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山环水抱的生态环境更加彰显出来了,街道更整洁了,脏乱差没有了,交通更便捷了,游览的内容增加了,服务更加规范了。加上周边还有龙门山森林公园、杏梅尖自然保护区等各种旅游资源的配合,按理说,这样的龙门应该更加受到游客的吹捧和青睐,为什么还是有很多游客提不起精神来呢?
仔细想来,这也是事出有因。这些年来虽然有了这么多改变,但唯独在如何彰显古镇历史风貌和使龙门古建筑更加出彩的问题上,着墨不多,建树很少。而本文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这是龙门古镇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根本结点,也是绝大多数游客最关心的问题。当然,龙门镇在这一方面也有做得不错的地方,特别是对现存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实现了有效的保护。与其它名镇名村相比,龙门没有拆旧建新,以千遍一律的所谓传统街区来替代原有的古建筑。这是它高明之处。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龙门古建筑数量在持续减少,风貌和特色在弱化,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这一*面,使龙门古建筑的风采得以继续维持下去,是提上古镇保护发展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龙门古镇
龙门古建筑原本最大特色是厅堂特别多。厅堂多是龙门古镇和其它地方的古镇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它最鲜明个性特征。从建筑学上看,厅堂是龙门古建筑的主要载体,代表了龙门古建筑的最高水平,是龙门古镇风貌的杰出代表;从文化上看,它是孙氏宗族文化精神层面的物质依存,保证了孙氏各房各支系的联系和繁衍,是孙氏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离开了厅堂这个载体,龙门古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它方面的工作做得再好,对发展旅游来说,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有人说,龙门镇如果没有厅堂,一切都是浮云。就比不上桐庐的深奥和建德的新叶,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据杭州市规划设计院调查,龙门古镇原有各类厅堂60余座,而现在只有30余座,特别是一些知名度较高、建筑水平突出,年代比较久远的厅堂,有不少因这样那样的原因灭失了,荷花厅、百步厅、旧厅就是其中名气比较大的几个。另外,有些厅堂虽然本体还在,但前后左右的建筑格*和建筑形制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厅堂和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严重错位。中国古建筑的审美感受主要是通过空间布*的宏大气势反映出来的,空间布*完整是视觉感受的第一要素,视觉感受不舒服,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会深刻,古建筑的魅力就无法显示出来。游客关心的龙门古建筑风采不再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厅堂的缺失。这是龙门保护发展的关键,需要当作重中之重的问题加以对待。
其实,许多人也知道厅堂缺失是龙门古镇的隐痛,只是觉得毁了就无法挽回了,说得再多也没有用处。历来的规划不是对此避而不谈,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杭州规划设计院做的本轮规划,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明确提出要建设“多片以厅堂为核心的空间簇群”,“适度有序恢复重要厅堂”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那么,缺失的厅堂可不可以恢复、又怎么样恢复呢?这个问题很大,这里面有理念问题、认识问题、法律问题,程序问题等等,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笔者不惴浅陋,在此谈点初浅的认识。
一般的老旧建筑,损毁以后,不需要重建,因为建筑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但是,过去时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还是必须加以保护。因为它们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它们的存在,是后人认识历史、了解过去的一种标的。人们将其中较为珍贵的一部分称之为文物,更彰显了其民族的、地域的文化意义。为保护其真实性原真性,其中损毁部分一般不允许重建,作为一种理念和原则,这在国际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规定,那就会乱套,什么样的赝品都可能冒充正牌货。所以,明确不能随便恢复重建,从理念上讲绝对是正确的。在实践中也是一个必须尊重的前提。
龙门古镇
但毕竟社会是一个活体,其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不管是那一个民族,依恋自己文化环境的情结都是很深的。完全否定这种情结,将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群众的愿望相脱节。这就使得在特定条件下,重建或恢复某个建筑物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二次大战中,欧洲许多城市像柏林、华沙、布达佩斯等等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街区被炸得百孔千疮,面目全非,战后,在当地广大群众的支持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一大批历史建筑都得到了完整的修复和重建。我们现在去欧洲旅游,看到许多历史建筑和街区,包括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其中就有一部分建筑是战后恢复或重建起来的,只不过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严谨,一般观众看不出来罢了。国内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清东陵不仅多次被不法分子盗挖,地面建筑也损毁得很厉害,有的连享殿都没有了。申遗前后,东陵地面建筑严格按照原有的规制和面貌加以修复和重建,恢复了历史面貌。地处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看到的建筑都是按规制重建的。这些善后,不仅没有对申遗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而且起了加分的作用。可见在修复问题上死板地恪守教条,不分青红皂白反对重建,只是一种简单化了的所谓的“**正确”而已。
从保护层级来看,龙门镇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门古建筑群,内含44个子项,201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整个龙门镇的定位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并不全是文物保护单位。前面提到的灭失了的厅堂,大都毁于2017年前,基本上不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内。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名镇的层级低于文物保护单位。重建部分损毁了的厅堂,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在一定条件下,它属于风貌保护的一部分,因此,重建和修复应该是可以的。
当然,也不是因为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干,想怎么建就可以怎么建的,因为你需要得到游客的认可。有的地方化重金重建后的古建筑,照样引不起游客兴趣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与可不可以修复相比,怎么修复可能是一个更沉重、更烧心的话题。也是事情成败的关键。
在一些人眼里,重建或者修复一座古建筑并不复杂,请一家设计院做个设计,由施工单位照图施工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含量。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要成功地恢复重建一座古建筑,不管它是否属于文物,必须要坚持按原貌原样复原,坚持采用原理念、原材料、原工艺、原手法,这样才能令人信服。但是因为时过境迁,今日的语境,和当初那个年代有了根本的不同,当初许多稀松平常的事情,现今却是一道又一道难题,给主事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龙门古镇
问题之一,是对古建筑的理解。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虽然都以《营造法式》《营造法式则例》为蓝本,但几乎没有一个古建筑是一模一样的。以一个五开间的建筑为例,每一幢建筑的明间、次间、稍间尺寸大小都不同。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设计,不仅和业主的财力有关,而且取决于业主和匠师对于地形、方位、材料、用途、审美的思考和把量,在整个建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的反思和修改。这和当前人们习惯了的标准化思维、照章作业的模式迥然不同,这种智慧是长期工作经验的升华才能得出的。所以,以古建筑为专业的设计单位和一般以现代民用建筑为主的设计单位对古建筑的把控是存在差别的。古语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国人的学问,从中医到瓷器,有很多秘诀是从实践中来的,建筑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长期从事古建行业的实践,只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图纸依样画葫芦,按这种设计建造起来古建筑,是不可能具备原先龙门厅堂特有的那种精、气、神的。
问题之二,是制度层面的制约。现在古建筑的修筑,是按普通工民建的做法来定义的,招投标、定额标准、计算方法都按此执行,没有考虑古建本身的特殊性。但事实上,一个高品质的古建筑,需要精细化施工,现有的定额标准使它根本无法这样做。举一个例子,浙江的古建蔚为大观,有一部分是靠“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来实现的,龙门的厅堂尤其是这样。它们虽然是建筑构件,但艺术含量很高,不仅需要特定的材料、打磨的时间,精神层面的创造力,还要剔除不合格品,这就决定了它的成本很高,是不能用通用的定额标准来计算的,但在工民建的建按成本中,它们都只能算是普通的建筑的构件,这样的定额标准怎么能让复原的古建筑达到原有高规格厅堂的标准呢?
问题之三,是原材料和手工艺匠人人手的缺乏。有些东西,比如木材,虽然不稀罕,但市场里的木材尺寸单一,能用来做梁柱的原木基本没有。浙江的木雕、石雕虽然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师们主要从事艺术品创作,不可能顾及建筑构件这样低端的产品。而做建筑构件的民间工匠却没有从非遗中得到任何激励和好处,依然自生自灭。现在能够做点木工活的至少也四五十岁了,能做立柱架梁之类大木作的匠师更是凤毛麟角。一方面强调保护遗产,而真正能为遗产保护操刀的老师傅却没有得到重视和珍惜,实在是一个悖论。
龙门古镇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琐碎,如果解决不好,一旦工程上马,有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名义上是恢复了厅堂,但在观众眼中,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木构民房。当然,只要能未雨绸缪,事先准备好对策,也不是必定无所作为,不能解决的。省内一些重要的文保单位如胡雪岩故居的修复和重建,宁波保国寺、武义延福寺的落架大修,都采用由资深古建专家实际牵头主持,业主方和设计单位、施工人员同心协力,自选材料,自行组织,边干边试,边干边改,效果就比一般的做法好得多。胡雪岩故居修复后,国家文物*一批老专家对此赞不绝口,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关键在于,领导部门要把恢复厅堂作为一种事业来干,而不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建设项目来对待。
对古建筑修复的事不仅要特事特办,而且需要时间和耐心,这在世界上也是通例。前面所述二战后欧洲修复的历史建筑和街区,有不少从40年代修到50年代,个别甚至拖到60年代才最后完成的,因为要尽可能采用原来的材料、工艺、技法,不是想要就能要到的。最近的例子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几年前,它的屋顶有一部分被焚毁,其实面积不过一二百平米,要按我们某些同志的逻辑,三个月保证修好绝对没问题,但是三四年下来了,至今没有修复完成的消息。所以,修复文物建筑,绝不是像普通建筑那样可以限定时间的。或许准备工作的时间要比施工时间长得多。雷峰塔重建工程,(雷峰塔作为高层建筑,必须要用现代材料——这一点和我们这里所说的复原有本质不同)从1999年七八月开始,到2002年十一月开放,前后历时四年,其实施工也就花了一年半时间不到,其余时间都是在做准备工作,包括方案设计、考古发掘、遗址保护设计、施工设计等,一时看不准的,宁愿稍为拖一下。这就需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心态,就要有一股不畏人言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百年大计,质量为先,做到慢工出细活。龙门需要恢复的厅堂大都是明清两代的木结构建筑,它们也有其内在的相通性。如果第一个恢复重建的厅堂能够严格按照真实性和时代特征的原则加以恢复,使其历史风貌得到比较好的体现,那么其后的建设速度就会加快。假定第一个修复的厅堂用四年时间,因为设计、材料、人工具有延续性,用七八年时间修复四五座比较有代表性的厅堂是完全可能的。到那时候,整个龙门古镇原有的历史风貌就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龙门就会以自己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系杭州市西湖申报世界遗产专家组组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