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苏洵六国论赏析(100句)

2023-01-06 14:52:4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苏洵六国论

1、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2、苏洵的所谓``“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等等只是一些用来解释六国破灭的实质性的``客观的因素```究其六国灭亡的主观因素``小可认为是气数问题```是所谓的历史规律使然!经历了那么多年战乱和风烟``是到了该结束这一切的时候了。六国的破灭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小子却认为气数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折腾了那么些年``六国早就气数已尽,即使不是秦国``他们也会走想灭亡的深渊。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有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执着前行!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6、下:指在六国之后

7、苏洵(1009年一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被欧阳修举荐,在士林间传诵,一时名气大震。他的文章以政治、军事论文为主,善于借古明今,抒发政治情怀,如作者在《六国论》开头,即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巧妙地借论六国批评了宋朝的岁贡政策。代表作有《衡论》、《六国论》等。

8、苏洵《六国论》是写给宋朝仁宗皇帝的。《六国论》选自《嘉祐集》卷是嘉祐三年(1058)苏洵献给宋仁宗的《权书》十篇中的一篇。

9、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10、真的是“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1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1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4、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1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18、可知“一寸山河一寸血”?

19、当初或有不明白的地方,理解不甚深刻,如今重读,受益之余,只感作者笔力之劲,见解之深。

20、六国论里的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事”,名词作动词用,侍奉。与嬴而不助五国。“与”,介词用作动词,帮助。意思是,帮助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二、苏洵六国论赏析

1、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2、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3、古文名篇|韩愈《进学解》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感受一千年前韩愈对国子监学子的谆谆教诲!

4、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5、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6、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7、最后秦国还有一个强硬的对手,就是赵国。赵国能臣良将很多,是有和秦国一战之力的,长平之战,大将廉颇在前线和秦军对峙,虽采取守势,但也算是平手。无奈赵国国内键盘侠实在太多,喷的赵王昏了头,把廉颇撤掉,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快就大败亏输,40万赵军被白起活埋,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8、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9、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0、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11、点击上方蓝字↑前卫文学↑即可关注我们

12、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

13、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

14、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6、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7、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1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9、我们所得的任何一片领土,都是以无数鲜血和尸体铺就的,岂是说拿就拿,说占就占?

20、苏辙的《六国论》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三、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

1、这篇文章又叫论养士,只不过他爸他弟都写过六国论,后人就习惯性那他们比较。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3、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4、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5、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7、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8、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9、《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10、这两个分处东西两方的超级大国,开始了争霸大业,合纵连横的戏码上演,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11、《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2、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13、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1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15、《六国论》是一篇短小精悍、气势恢宏的史论。文章在论点、论证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可以引导学生细加体会,其提出论点直截了当,醒目提神;其以分论点补足分论点,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不容反驳,并再次重申论点,如重锤击鼓。其以对比、引用、假设、寓议论于形象之中等多种论证手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有如析竹,噼里啪啦,气势酣畅,读来兴会淋漓,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个中滋味。

16、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17、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18、古文名篇|魏学洢《核舟记》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感受明朝时期工匠的神奇技法!

19、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0、故事:旧事,先例。

四、苏洵六国论论证方法

1、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2、(全文约27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3、他认为,六国虽然弱于强秦,但不是说只能坐以待毙,若能联合起来,合力对抗,还是有机会的。

4、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5、作者:苏洵朗诵:夏青方明

6、《六国论》(苏洵)践离朗诵▶

7、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9、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10、智力:智谋和力量。

11、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12、如果站在当时列强的角度想想,抓住一个经济上如此富有而政治和军事上又那么懦弱的国家会怎样?除了搜刮财富,转嫁自己在国内国外的危机,尽可能大幅度提高自己在列强中的地位,还能怎样?所以我认为不是哪个中国人错了,错的是中国没有真正进入现代工业时代.

13、最后,作者又总结了他的观点,六国对抗强秦不是没有机会,“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真的有可能逆转形势。

14、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5、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

16、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17、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8、那时候中国真是不给力呀,怎么不能多拿回些地来?那些侵占我们土地的国家,也实在太可恶了,就应该绝交!

19、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0、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五、苏洵六国论

1、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三苏的《六国论》都是针对北宋王朝当时对内因循守旧,对外屈膝求和这一形势而作的,均是有感而发,皆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都具有现实针对性,以史论为依据,这是三苏写作《六国论》的共同特点。苏辙在《历代引论》中说:“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期“有补于国”。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5、《前卫文学》™仅用于学习交流

6、到最后,强弱胜负的形势已经明了,此时也就不用再战了,诸侯的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7、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作者说这些也并不是对历史泛泛而谈,他更多的是借古喻今:

8、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9、之: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10、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11、苏洵《六国论》相关名句默写:六国破灭,非兵不胜,战不灭,弊在赂秦;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2、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13、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14、以: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15、至此,秦国的实力就不可阻挡了,五国联军(除了没有齐)也没能奈何得了秦军,秦国趁势各个击破,终于完成横扫六国的大业。

16、一词多义 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 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17、易量:容易判断。

18、谗:小人的坏话。

19、苏洵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0、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