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端午的鸭蛋写了什么(100句)

2023-02-16 14:53:2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端午的鸭蛋批注

1、结合阅读体会,及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尝试探究:汪曾祺为何会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师:蠢、秀气两个词在汪老的笔下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拟人手法,幽默味。

3、在李教授的课堂上,可以说无一处闲设,每一处教学都非常用心,每一处内容都不忘教学生,如何学语文、用译文。真正做到了在教语文时,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学会学语文的方法。从而用“渔”去阅读更多的文本。就这样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达到了叶圣陶老先生说提倡的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最终会“用语文”。

4、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但在中国文学史这个更大的坐标中,汪曾祺的同题散文又似乎昭示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过于的平淡、细碎,境界过于狭小。

5、师:什么味道?后两句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当代诗人元稹的诗,很有名。引用诗句有

6、生3:对家乡热爱,为家乡自豪。

7、文章的主体元素是雨,但是杨梅、木香花,缅桂花等事物遍布整篇文章,每件事物都能勾起作者对昆明的怀念,都寄托着他对昆明的深情。作者吟着诗,坐在西南联大的食堂里吃美味的菌子,听女孩娇娇的吆喝,闻着房东母女送来的娇嫩欲滴的缅桂花……这一切都洋溢着汪曾祺老人的雅趣和情怀。

8、(说明: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师生共同赏析文章富有韵味的语言,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9、(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10、小种子们不仅能通过儿歌吟唱端午,还能欣赏端午美文,并且对美文进行阅读与品鉴。孩子们从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节选)》和沈从文的《端午日(节选)》两篇文质优美的散文入手,在名家名篇的文字中寻觅端午的文化内涵,品味与涵咏中提升语言感悟力,促发核心素养的提升。

1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1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13、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写鸭蛋、话民俗、说生活,信笔拈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既有深刻的情感,又有盎然的情趣,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而要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第第3两段是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中间开花的方法对这两段文字进行仔细研读。教师通过学生自由赏析、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及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

14、奚巍鸣《汪曾祺的“重复”》:一位惜墨如金、文字精练的老作家,在题材、内容、情节、细节,直至文字上一再重复自己,这实在令人遗憾而惋惜。退一步说,如果他在结集出版时,把重复的篇目、内容、文字,加以删改,也可以弥补一下,可惜他对此忽视了。

15、“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16、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17、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8、贴五毒,系百索子,做香饺子,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DragonBoatFestival

20、於可训《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如汪曾祺的写老北京、贾平凹的写商周等。这些散文虽然也具有“文化散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因为格局较小,或与统一作家创作的笔记小说相类,因而又缺乏“文化散文”作为一种“大散文”所应有的艺术气魄和文体特征。

二、端午的鸭蛋写了什么

1、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2、赏析:从标点上来看,该句基本上是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说的神态。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3、——走进汪曾祺的《人间有味》

4、师:生活的情趣味,说得真好。那到了端午节,你们吃鸭蛋的时候,你们会挑吗?你们会挑什么样的?

5、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6、老师:那你们想过这个词的意思吗?谁想过?

7、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8、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9、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学生齐读。

10、感悟你得自己写了,我只能写这麽多了!

11、而鸭蛋的形状比较像是一颗心,所以古时候的人认为,吃了咸鸭蛋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心气神不受损害了。

12、师:接下来我们就咂摸“文狐”的“淡而有味的语言”

13、通过刚才妙语赏析环节,我们发现汪曾祺的语言有以下特色:对比否定,相映成趣;文白相间,堪称奇妙。(请大家读一遍。)

14、师:汪老说过:“故乡和童年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一个“哦”字,一字一叹。无独有偶,第四段中的“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个“有!”字,也是一字一叹。我们能品出什么味?

15、每篇文章都要有引子需要你先了解文章的目的和这篇文章的概要既然要写端午节的鸭蛋那么首先了解端午节的风俗让读者了解然后在叙述鸭蛋这样读者就知道原来端午节的风俗需要鸭蛋这个环节

16、(师生互动,体会抑扬有致的写法。)

17、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18、徐蕊《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他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避重就轻,使他散文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这是必须承认的局限性。

19、生5读: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齐答:侧面描写,扬)

20、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三年级的小种子们为了更好地了解充满各种饶有趣味的端午文化习俗,利用“欣赏儿歌”、“创作儿歌”等形式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小种子们自主吟唱儿歌,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对儿歌内容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发现了端午节的风土人情,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端午儿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享受了创造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了端午的安康之意。

三、端午的鸭蛋题目

1、同:都在描写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异:沈主要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汪主要描写了端午节的饮食

2、"Learntodo,"

3、赏析:用小孩子的眼光与语气,评价地方的风俗,真切而实在。“道道"一词明显含有地方特色,用在这里,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4、屏显: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5、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鸭蛋居然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句中的"蠢"与"秀气"在平淡中而有了味道。生活中的情趣真是无处不在的。

6、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7、本次课程融合“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力、品鉴力、欣赏力。传统节日的课程化设计,让学生在多元化、序列性的实践中收获成长,从而实现“语文立人”、“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

8、执教者: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四中魏萍

9、吴凡《透视汪曾祺散文重复现象》:然纵观汪曾祺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重复”始终是隐含在各集背后的关键词。汪氏散文呈现在题材、情节、语言中大大小小的重复已然形成一种可观规模,令人难以忽视其存在。

10、师:扬时可以读得轻快短促一点,抑时可以读得低沉舒缓一点。

11、(学生默读文章,批注自己喜欢的句子。)

12、赏析:句中的“吃光”、“空头”、“糊”等词语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读这些文字,让读者感觉不是在欣赏作品,更像是聆听一位满腹掌故的长者唠嗑儿。所“唠”的内容虽是俗事俗物,听起来却亲切备至,乐趣无穷。

13、生4读: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齐答:扬)

14、(学生齐读,老师纠正“削”的读音)

15、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16、明确:这一段引用袁子才食谱的文句,文言特色很明显,颇具古雅之气。据说,北宋词人秦观就曾拿高邮鸭蛋馈赠自己的老师苏东坡,鸭蛋很有文化味儿。,袁子才这个人,其实作者是不喜欢的,而正因为他的“腌蛋”一条却深得作者之心,觉得倍感亲切。作者恰到好处地连续使用两个否定词“不”,先抑后扬,可真是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17、赏析课文第第3自然段,品味本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18、师:有人对汪老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老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在汪老眼里,高邮的鸭蛋为何就能排在他之前呢?接下来我们做一期《人物访谈》节目,我是节目主持人,假定你们是汪曾祺先生。访谈主题:聊聊汪老的《端午的鸭蛋》,如果我采访你,让你谈谈你的《端午的鸭蛋》,你会和我们聊哪一段?为什么?请从语言特色和人物情感来谈。

19、读罢,你定会感叹:活着,多好呀!

20、生1:文雅味,厚重味。

四、端午的鸭蛋批注笔记

1、同学们兴趣盎然,穿着各种古代服饰,在不同的空间中吟诵经典,祭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传说,感悟先辈笔下的端午文化,在诵读中寄托对先贤、先人的淡淡哀思,表达出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

2、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3、因为生命应该有所坚持,

4、生4:我会聊第二段,因为我们高邮的鸭蛋名气大,在外地人问起我的籍贯时,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让我很自豪。师:汪老,我很羡慕您,您是高邮人,咸鸭蛋值得您自豪。

5、学者郜元宝: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问题渐渐为中国文学界所重视。始作俑者,当推汪曾祺。……我觉得现在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文学和语言的关系:不是把语言纳入文学中去思考,而是像汪曾祺那样,反过来把文学纳入语言中去思考,看看我们的文学究竟处在汉语现代性转变的何种位置上,看看汉语的现代转变究竟怎样从根本上制约着我们的文学写作。

6、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达到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情感的目的。(重点、难点)

7、当作者自豪的描绘家乡的鸭蛋有名时,多次采用扬抑宛转的手法。(此处删去多余一段)

8、李海香,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工作室”成员,“向浩首席教师工作室”成员,龙华区初中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深圳市初中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七省九地教研共同体初中语文论文评比特等奖,主持、参与省级、市级,区级课题多项,多篇文章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

9、知人论世,是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汪曾祺的一生,足迹所及,不可谓不广泛,历世变幻,不可谓不丰富。查找资料,绘一张汪曾祺生平年表或足迹路线图,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10、李华平教授借班上课,没有自己的学生往往上得很成功。从阅读他的教学实录和亲耳聆听他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他总是以亲切的语气带学生慢慢走入文本。如他在上《端午的鸭蛋》“同学们在进入这个教室之前,我们预习都做了什么?哪位同学告诉我?”他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如:“吃鸭蛋,你吃鸭蛋了吗?”升一下子放松了很多,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他总结出上课前,学生针对要上的文章要做必要的预习。他并且强调预习习惯的益处。

11、“五月家家户户过端午;过端午,粽子香包赛龙舟;赛龙舟,锣鼓喧天震九州。”歌谣朗朗上口,韵律十足,由此可见小种子们对端午的文化习俗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真有意思!

12、(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脱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

13、请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子,说一说品出了什么味道。请用这样的句式与大家分享

14、生(异口同声):“骄傲味”

15、生1:我喜欢“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句。我品出了趣味,一种幽默的趣味,与他乡咸鸭蛋相比,作者实在瞧不上。作者说他的语言是平淡而有味的,在幽默的语言中就有这种味道。

16、生2:我喜欢“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我品出了童真童趣味。

17、师:“情怀”,说得真好。这是我们本篇散文的神。老师还给同学们找了一个和本句类似的句子,同样是肃然起敬的表情,你们来读读,看看说的话有何微妙的区别?

18、师:汪曾祺自己谈到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一枚小小的鸭蛋,汪老怎么把它的味写出的呢?鬼才贾平凹评价汪曾祺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19、师:下面我们开始采访活动。汪老您好,我是节目主持人魏萍,我想采访你一下,请您谈谈《端午的鸭蛋》,您会和我们聊哪一段?为什么?

20、(师做起伏的手势,生读)。

五、端午的鸭蛋批注赏析

1、向右滑动查看“小种子们”做的批注

2、老师:书上有这个词的解释吗?

3、生2:有一种理解——表示略作思考,恍然大悟,很是佩服,拖长加起伏。

4、如果你觉得生活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不妨读一读汪曾祺,他会让你觉得生活可以活色生香、多彩有趣;如果你正处于低谷,焦躁不安、无法宁静,不妨读一读汪曾祺,他会让你淡然释怀,坎坷也能云淡风轻;如果你是一个吃客老饕,如果你是个民俗爱好者,你更应该读一读汪曾祺,他会带你尝遍四方美食,体验不一般的民俗风情!翻看这本关于美食与爱的散文集,那些草木虫鱼、瓜果蔬菜、山水风景、人情往事,行云流水般道来,留一抹清香涤荡心怀。

5、她的生动在于,这个“吱”字表现出了他的鸭蛋腌得非常的好,平时我们吃的鸭蛋,扎下去....看似一枚非常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出了作者的故乡情,

6、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10个区近20000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7、师边巡视学生的批注方式,边给予指导。

8、人们对其散文的评论,也形成了一种持续的热现象,摘录几则如下:

9、生1读: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话“出名”)

10、师:就跟婆婆挑儿媳妇一样精挑细选。(生大笑)

11、“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关于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12、生9:挑淡青壳的,淡青的有格调!

13、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既有生活的气息,又脱离了尘世的俗气;既有难以割舍的故园乡愁,又有闲适恬淡的诗意人生。他将日常生活的体验上升为审美的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繁华浮躁的物质世界里,很需要读一读汪曾祺。

14、师:你把“吱”读一下。

15、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评论家批评其散文格局不够大气:

16、赏析:“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满腔深情。

17、(说明:用简洁的教学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明确学习内容。)

18、师: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事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一个小小的鸭蛋,我们居然可以品出这么多味道来。“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此言不虚啊!

19、此文通过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以及家乡的“端午的鸭蛋”,表现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以及对故乡的热爱。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20、文章由描述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入手,突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由此引出高邮鸭蛋,接着详细介绍高邮鸭蛋的名气、色、香、味、吃法、传统等,然后写童年端午节的一个特别游戏风俗一结鸭蛋络子,最后写用鸭蛋装萤火虫的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