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人生智慧(100句)

2023-02-13 18:02:0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王阳明心学给我的人生启示

1、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2、生活意义缘起于何处,或许这就是人类的终极性问题。生活在500多年前的明代大儒王阳明,其一生正是在百死千难中上下求索,并且最终他确信自己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3、阳明先生心学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这是心学的奠基石。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行合一”、“事上练”、“良知”、“致良知”。龙场悟道后,阳明先生已勘破人心世事,提出了著名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恶有善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学总纲。在面临死亡时,坦然说出“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4、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5、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6、“知”还有另一层含义是良知。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本心没有善恶之分,但是人的意念有,人人都有良知,人人对善恶是有一个基本判断的。所以王阳明认为从总量和平均量去讨论善恶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人性是善还是恶,这是总量的问题。中国人更善良,还是美国人更善良这是平均量的问题。更有意义地是研究善恶的边际问题,什么制度下人更愿意为善去恶,这更值得我们研究,

7、关于这个肥皂剧,像是三流编剧的作品。不过儒家门徒都硬着头皮说,这是事实,舜就是这样的孝顺。所以王阳明弟子才表现出了惊骇之情。

8、从为己到克己再到成己,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慢慢走向佳境的过程。

9、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10、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11、大部分人在逆境面前都会自甘堕落,内心早已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他们越在乎成败和得失,就越陷入逆境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就真的变成了失败者。

12、结果就是,得到了机巧,失去了智慧,烦恼越来越多,遇到事情无法解决,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13、王阳明认为“行”应该“事上练”,王阳明指的“行”也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王阳明认为意念发动的那一刻即是行,二是王阳明认为人认知到位,只要笃行,等待时间的回报。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15、人的内心总有幽暗之处,因为道德或者法律,我们努力去“真诚”,时间久了,习惯了,我们便认为这是对的,这才是光明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祛除黑暗,我们才能于光明中前行。简而言之就是:用“良知”格物,用“真诚”致知。追求财富,是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这叫取之有道。获取名望,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大的价值,这叫声名在外。阳明心语:人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可以的。返求诸己来改正,由己及人来改善。存心养性、每日三省,时时自觉,念念自知。用理去克制幽暗,用理去成就境界。

16、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7、认知和你的自身禀赋,原生家庭环境,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我们身处的世界,不是一种形而下的世界,而是多维的世界。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看不见,不代表他不存在,摸不着不代表他不重要。可能往往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指导的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很重要的事物。那就是王阳明心学说的,修炼你的内心,唤醒,擦拭你的心眼,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用心眼去觉知,然后去践行你觉悟到的知识。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9、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20、我们青少年具有坚强意志对于自己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有助于我们成就事业、走向成功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1、对治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2、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3、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4、我们可能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但是我们可能活在不同的主观世界,拥有不同的社会世界。足够的经历才能让你对不同有足够的感知力,你才能看到别人的主观世界,从而选择到底进入哪个层级的世界。所以说人生到最后的得与失,成与败都是一种体验。多去经历,多去体验,多去唤醒,擦拭你的心眼,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

5、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6、再比如,你手里有些权利,亲戚请你帮忙走后门,你会怎么做?你会碍于情面以权谋私,还是会秉公办事,得罪亲戚呢?

7、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中,“心”并非与客观性的“物”相对应的精神性的独立存在。从天地人的关系上说,人就是“天地之心”(2)1天地万物因为有人的虚灵明觉而大不同,天高地深通过人的灵明而呈现出来。否则,没有人的灵明,便无所谓“天地”,更无所谓“高深”,只是浑沌一片,即没有被“觉解”(5)19到的自在存在。从人本身来说,人之“充塞处”即是身,而其“主宰处”即是心(2)1当然,“心”是在“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上作主宰,而不是指在因果关系上能够呼风唤雨。因为人之良知是“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2)131从其所处位置上说,心为大头脑处;从其发用流行上说,心为主宰处。

8、“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心即理”是指人通过研究人的意识活动从而获得真理,即真理应该向内寻求。

9、如果说,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并非来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生命的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最终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10、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11、《资治通鉴》:谋大事者,必读此书。

12、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13、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4、一来,现代人问题很多都是出在欲望太强,向外索取过多,争斗不断,焦虑紧张,活得太累。

15、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16、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17、这就是阳明心学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做人的标尺,而且是一个标准很高的道德标尺,让一个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18、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9、王阳明的心学讲的什么道理,以我们的普通人学识不敢妄言,只能猜猜,我以为王阳明以自己的修行和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以及后辈一个简单而深刻道理,那就是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实际做的要统一。

20、编辑:巍巍编审:申瑞芬

三、王阳明心学给我的人生启示1500字

1、心学思想非常宏富,其基本思路是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王阳明在世时没有成为学术主流,明中晚期逐渐流行。后传入日本,对日本有较大影响。

2、(12)霍金.十问:霍金沉思录(M).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

3、知行合就是要坚持常道和扩充仁义礼智之心。“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4、在内外结合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统摄了儒家修身的全部内容,不仅统摄了内圣,而且统摄了外王,使内圣与外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正详言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功也。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

5、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6、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7、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8、一个有志向的人,在做成一件事之前,首先应该想想自己怎么做,并愿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要学会淡泊明志,王阳明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但他并不因此忧愁,更多的是云淡风轻,不畏挫折最终收获了成功。

9、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10、心学最早可溯及孟子,南宋陆九渊开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11、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12、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13、王阳明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无善无恶”和“起心”来展开的。

14、可王阳明对此有极大的质疑:求索来的道理,真的适合自己吗?纵然格出“理”来,我心能接受吗?难道真要我去吃动物,甚至吃人,而且还自然而然?实际上,阳明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拨乱反正,它掀翻理学这座大山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诠释。

15、年龄越大越明白:使人有乍交之欢,不如无久处之厌

16、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17、人生启迪: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18、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19、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20、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四、王阳明心学给我的人生启示立志

1、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2、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3、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4、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5、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6、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7、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在欲望上做减法,在精神上做加法

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9、一个人有“为己之心”并非是让他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是要回归本心,致良知,不论前方多么坎坷险阻,绝不能轻易放弃。

10、对付恶人和一些恶行,终极的解决方案无非如此。

11、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2、但心学在明清之际也走向变形和沉沦,士大夫沉溺于坐谈心性,不尚实学。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心学多有批判。

13、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14、2躯壳本身:出入仙释,终将沉空守寂

15、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16、阳明先生的心学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对我们人生巨大的指导意义也不是这几句话能讲清楚的。抛砖引玉与大家共习!

17、王阳明无可奈何地回答:“毁谤是从外来的,圣人也无法避免,我们虽然无法控制外来的诽谤进攻,但我们可以在无声无息中消灭它。这个方法就是:注重自身修养,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降低情绪波动的干扰、也就是要情绪稳定)。若自己的确清白方正,纵然世人都诽谤他,又不能说倒他,能将他怎么样?这就如同浮云遮日,如何能损坏太阳的光辉?若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而内心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会暴露无遗。因此,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来自外界,岂能躲避?只要能加强自身修养,外来的毁誉算得了什么?”

18、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19、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20、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五、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什么

1、明伦书院2017年荣获“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称号!

2、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时,很多人就难以保持淡定了,会心生焦虑、恐慌、愤恨等等。如果不能够及时调节状态,就很有可能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导致自己诸事不顺,诸善难行。

3、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4、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是一味的读书学习对幼儿来说简直是太枯燥乏味;儿童同时又是好动的这是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断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协调。

5、(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三(M).北京:线装书局,20

6、阳明心学爱好者,真的不想说太多,以前发过很多,都被屏蔽了,ZZ问题,对日本影响很大,特别是明治维新,具体去看《王阳明的五百年》。日本的企业思想,很多都源自阳明心学。对中国,想知道私下问我,有问题HI我

7、李白诗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心学的实践楷模,一生致力于成人成圣,最后功德圆满,成为传统社会公认的“三立”完人和圣贤。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有着理论价值,而且有着实践功夫,还有着人格魅力,即使在现代社会,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及其修身养性,仍然具有许多重要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夏海)

8、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身上,可能终日抑郁寡欢。但是王阳明却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龙场的时候,跟着他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9、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10、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11、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龙场悟道的主要内容,第一他强调立志,人如果没有志向,在人生道路上就会随波逐流,像是一盘散沙,绝不会有所成就。第二要勤学,无论你天资如何,所有的大成就和智慧必须通过勤学来达成,第三要改过,人不可能不犯错误,能否成为胜任,关键看你能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最后一点他提到了责善,也就是朋友之道,你要真心的与他人处朋友,必须很善意的提出对方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走友谊长青。

12、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13、当时的王阳明并不是自己想要去悟道的,本来的时候,王阳明的仕途十分的顺利,他中了进士之后就被推举过去做官,但是由于被贬,所以没有办法,于是就去悟道。他在龙场的时候,又把大学从头到尾基本上又读了一遍,他对于里面所说的那些思想,他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他发现了其中有的地方,跟他自己本身的思想是相悖的所以他开始通过自己的想法来观看这个世界。

14、那我分享一下王阳明自己是怎样去践行知行合王阳明是怎样从行中去觉悟知,如何用知去指导行。。

15、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16、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17、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8、二来,修心是根本,外面所有的一切都只在人的心中,都是内心创造出来的,不能舍本逐末。

19、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20、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