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译(100句)
一、颜之推
1、学术上,颜之推博学多识,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大多已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2、积年累月)积年:多年;累月:连月。指经过的时间长。
3、作者颜之推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其家族本属于琅琊颜家,是地方大姓之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到了颜之推这一代,时运不济,屡次遭逢朝代更迭,其一生三次成为亡国之人,性命也多次险些不保。但颜之推每每化险为夷,在四个朝代都做着不大不小的官职,算得上是官场上少有的“不倒翁”。对于常人而言,颜之推的人生阅历堪称丰富,尤其是其于乱世中练就的生存本领也值得羡慕,这恐怕是《颜氏家训》大行于世的原因之一吧。
4、颜真卿受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谥号“文忠”;颜杲卿被封为常山公,谥号“忠节”,二人并称“双忠”。
5、在这四百年中,大一统的时间,只有短短二十年——280年晋灭吴到303年成汉占据益州独立。
6、但萧方诸随即兵败,之推也成了俘虏。在被押解去建康的路上,又险遭不测,幸而有人相救,才幸免于难。
7、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8、高纬看完之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崔季舒等人全部处死,颜之推没有签字躲过风险,因人员空缺反而升任黄门侍郎。
9、颜之推自嘲般笑了笑,说自己一生三次沦为俘虏,历经南梁、北齐、北周、隋四朝,回想起来多少会有些不自在。
10、他拉着儿孙絮絮叨叨地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无论押宝在哪里,都不会有永远的赢家。
11、面对这样一位年近一脸刚毅的天下名臣,叛军头目李希烈又能怎么样呢?他一时半会儿还不敢妄动杀念!只有先软禁起来,当作要挟朝廷的一张王牌,殊不知,那个昏暗的朝廷早已放弃了这位忠臣.....
12、窦婴是西汉孝文帝的皇后的堂兄之子,一开始被拜为丞相,后来被罢免了。等到窦皇后去世,窦婴没有依靠,郁郁不得志。后来,窦婴与大臣灌夫相识,相互欣赏,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13、高阿那肱,遇见北周直接跪了。
14、颜之推从南梁流落北周,夹缝求生却并未放弃著述言论,才华名声贯穿俘虏路线,受到齐文宣帝高洋的亲切接见。
15、八年后,当杨坚下令来自关陇顶级门阀弘农杨氏的杨素渡江灭陈,一统天下时,不知会不会想起那个改变了所有人命运的名字:
16、于是,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他将毕生所识,写成了《颜氏家训》七卷20篇。
17、颜之推(531—591)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学者。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梁元帝江陵败亡后,辗转奔窜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因病去世。在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学识渊博,阅历深广。亲历四个朝代,细心体察社会,各类人物,各地风俗。目睹南北分裂、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身受其害。为教后代人安身立命,“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18、论出身、其实颜之推还算是一个家境优厚的士族,其父颜协学识过人,在南梁王朝荆州刺史萧绎麾下担任要职,家境还算不错。不幸的是,父亲在颜之推八九岁时便早早离世,家道随之没落,物质生活堪忧的同时,颜家的家风也在衰颓,直接影响到颜之推的成长,故而后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开篇就提到当年丧父之后,因为缺少训导,自己的作风度走上歪路,似乎还犯了一些颇大的过错,成年之后才有些醒悟收敛——“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19、在年迈昏聩的唐玄宗瞎指挥之下,好不容易汇聚起来的朝廷大军在潼关被叛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长安陷落,唐朝中央权力核心西逃,本来已经杀入河北的郭子仪等人只得匆匆回师救驾。气焰高涨的叛军再度反攻回来,夺得多地,只剩下颜真卿据守的平原郡与附近两郡还在苦苦支撑。
20、颜之推九岁时父亲过世,没有受到严格的管教,长大后养成“肆欲轻言,不修边幅”等坏习惯。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再蹈覆辙,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写成《颜氏家训》以训诫子孙。
二、颜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译
1、齐后主高纬下放祖宰相,让他前往徐州当刺史对抗南陈,祖珽人品不行却做人不怂,率兵出战打的陈军节节败退。
2、而经侯景之乱,萧梁四分五裂,取东魏而代之的北齐趁机夺取了江淮之地,领土达到鼎盛;长江中游的江陵与上游的益州等地,则被西魏收入囊中。原先的“后三国鼎立”局面,已然不复存在。
3、困顿中,之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反思,写下了自传体长诗:
4、(4)《隋书》,魏征,中华书局
5、二十岁,在“扬都,值侯景杀简文而篡位”;二十五岁,“于江陵,逢孝元覆灭”;年届五旬,这已是他平生第三度以俘虏身份被押解上路。
6、“家训”就其本义来讲,是对本家族的子孙后代进行家庭教育的教材,但事实上它的作用却远不止此,而是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著述的一种体裁类别。
7、他是多么希望世世子孙能谨记:“时运之来,不求亦至”;“风云不与,徒求无意”。人生自当向内而求,守道崇德,不为外物所萦怀,不为他人风评所左右。
8、长江两岸是南朝和北朝,黄河两岸则是北周和北齐,江与河共同孕育出中华文明,却成为地域党眼里的割裂界畔。
9、颜之推12岁时,已经能够听懂《老子》《庄子》这类经典了。他不仅能听懂,还能做出分辨,认定老庄的思想不是自己能接受的,因此就去学《礼记》和《左传》。
10、开皇三年(583年),颜之推奉命接待陈国使臣阮卓。
11、后来,孝景帝皇后之弟田蚡,被拜为丞相。田府中的人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甚至派人到窦婴家中,向他讨要属于窦婴的数顷良田。窦婴不肯给他,就得罪了田蚡。等到田蚡娶亲,太后命所有人都去祝贺田蚡。灌夫喜欢喝酒,先前曾因醉酒而得罪过田蚡,所以不愿前去祝贺。于是,窦婴强迫他一起前往。酒兴正酣时,因灌夫喝醉而触怒了田蚡,田蚡命人将灌夫绑起来。然后田蚡再上奏本,说灌夫鱼肉百姓,最终使灌夫被处死了。窦婴回家后,对妻子说:“我不能让灌夫一个人死去,而自己却活着。”于是,上奏把事情始末说清楚。皇帝召见他,让窦婴和田蚡对质。窦婴和田蚡各执一词,于是皇帝就问群臣孰是孰非。群臣支持窦婴,王太后听说后以绝世抗议。皇帝直到是田蚡的错,但还是因为太后的缘故,判窦婴有罪。
12、为了有说服力,颜之推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一个是春秋时鲁国的隐士单豹,隐居山林,逍遥于自然之间,由于保养得当,已经年过古稀却仍然有着婴儿一样的肌肤,不幸的是,单豹在山林中遇到了饿虎,被其捕杀而食;另一个人名为张毅,是一个县里面的小吏,每日应酬不断,不管富贵人家还是贫寒人家,无不交往走动,但四十岁的时候,却生病而死。颜之推认为,单豹善于保养身心,但是却“养于内而丧外”,因为外部的灾祸丧命;而张毅则善于避免外部灾祸,但是却“养于外而丧内”,由于体内发病而丧生。因此,这两个人的做法都不可取,都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13、人在年轻时候,精神性情都还没有定型,和那些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处,受到他们的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虽然没有存心去学,但是潜移默化之中,自然跟他们相似。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都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14、颜之推凝视着滔天浊浪,和二十年前偷渡时没啥区别,远眺河岸对面的西魏故地,如今的北周还能再次俘虏他吗?
15、之推说:“伎之易学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贤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16、床上安床)比喻不必要的重复。
17、南岸区·南湖路·新鸥鹏教育城3楼
18、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19、他,还有他的兄长颜杲卿,在《颜氏家训》之训诫下成长起来,最终又以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诠释了那二十篇平实家训所蕴含的大义。
20、原来这平原郡位于河北地区,属于安禄山的管辖范围,而此人早就蓄谋反叛。颜真卿一到任上,就察觉到大事不妙。当时安禄山对中央来的官更都是采取拉拢策略,只是颜真卿身为颜之推后代,自幼便秉承家训大义、怎么可能和他去搞叛乱?然而颜真卿也不可能是家训中批判的那种不知所措的酒囊饭袋,在一番冷静思考之后,决定采取表面温顺、暗中备战的策略。安禄山见颜真卿表现得文弱又听话,以为不过是个只知道写写毛笔字的书呆子,便没有再多加监视,甚至在叛乱开始后,还要颜真卿去帮他守黄河。
三、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有何启示
1、(8)《颜之推研究》,秦元,齐鲁书社
2、最近,国家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并将出台配套支持措施,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谈到生育,生和育从来都应该是一体的。调整生育政策不光让大家能生、愿意生,生了之后还要养育好、教育好。
3、直到最后才发兵攻打侯景。此时,距离侯景当初叛乱,已过去了两年。
4、那么,作为一个君子,如果遇到要献身的时候,自当从容赴死。这便是死得其所!
5、虽然在侯景事件上,梁武帝昏招迭出,一副昏聩无能的样子,但那不过是人都避免不了的困境:
6、北齐政权,是建立在鲜卑化的汉人联合鲜卑民族中汉化程度最低的六镇军人的基础之上的,其最高统治者高氏,本是汉人,但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已经明显地鲜卑化了。这是一个推崇鲜卑文化而排斥汉文化的国家。
7、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颜之推下定决心要给后代一些训示和指导,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写出了一部书,并取名叫“颜氏家训”。
8、彼时的萧梁,江南富庶,国力强盛,趁着北魏大乱,有着南朝战神之称的陈庆之更是一度攻下了洛阳。
9、颜之推:来来来,品蜜水。
10、公元351年的清明时节,颜协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在江陵,为了纪念不食周粟的春秋名士介子推,同时也是为了纪念父亲,颜协给小儿子取名:
11、一个先天性缺陷的皇子,媳妇送的绿帽子绕京城半圈,机缘巧合成为南梁的皇帝,却看着五个儿子死在自己前头。
12、颜勰被推荐给萧绎当参谋,湘东王萧绎是萧衍的七儿子,这个看似有些无奈的决策,却开启一场千古流芳的机缘。
13、顿学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14、不过几年之后,情势再度急转直下。
15、颜之推从小便聪颖过人,七岁启蒙就能背诵《鲁灵光殿赋》,九岁丧父,由长兄之仪抚养。
16、借别人的书籍,都必须爱护,原先有缺失损坏卷页,要给修补完好,这也是士大夫百种善行之一。济阳人江禄,每当读书未读完时,即使有紧急事情,也要等把书本卷来整齐,然后才起身,因此书籍不会损坏,人家对他来求借不感到厌烦。有的人把书籍在桌案上乱丢,以致卷资分散,多被小孩婢妾弄脏,又被风雨虫鼠毁伤,这真是有损道德。我每读圣人写的书,从没有不严肃恭敬地相对。废旧纸上有《五经》文义和贤达人的姓名,也不敢用在污秽之处。
17、梁武帝活活饿死在台城,侯景改立萧衍的三儿子为皇帝,发声明自称宇宙大将军,没过多久直接自己坐台当皇帝。
18、朝中正直大臣听闻,无不骇然变色,纷纷劝阻颜真卿,这名颜之推的子孙却毫无畏惧地慷慨上路了。
19、如此大抵还算平安无虞地过了十来年,期间一度被外放到赵州担任功曹参军,后来又被调回了邺城。
20、而唐德宗居然是一口答应。
四、颜之推是什么朝代的
1、在颜之推看来,儿童早期心理与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年幼的儿童还处于“体性未定”的发展期,足具可塑性,易于潜移默化。他还自述自身学习体验以记忆力在不同年龄阶段间的强烈对比来证实早期学习与教育的良好效果。因此颜之推声称“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
2、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
3、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只要他既骄傲且啬吝,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与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4、颜之推的祖父颜见远,是南齐的御史中丞,梁武帝萧衍夺位建梁朝后,颜见远不食“梁”粟,绝食而死。其子颜协,子承父志,也不愿在朝中为官,就把家从建康搬到了江陵。
5、也许,寻常的人伦,本就不能用于帝王之家。只是这两年的光景,足够让江南从天堂变成地狱。
6、比如他很推崇叩齿法健身,这是他自己亲身实践过的养生方法。原来他曾一度患有牙病,牙齿松动甚至感觉快要掉落,吃东西的时候,只要稍微过冷过热,牙齿都疼痛难忍。显然,从其症状分析,颜之推可能是患上了严重的牙周炎。后来他在阅读《抱朴子》时,发现葛洪记有“牢齿之法”,其操作甚为简易,就是每天早上叩齿三百下。他按照此法坚持了数天,牙病就霍然平愈。此后他一直将叩齿作为固定习惯坚持了下来,一直到老年都是如此,让他获益匪浅。
7、再者说,即便有家庭背景又能怎么样?城头变幻大王旗,那些年走马灯式的“人间悲喜剧”,他实在见得太多了。
8、大象二年(580年),颜之推被任为御史上士。
9、至于高门士族,更是遭遇灭顶之灾。
10、徐昭佩出门前浓妆艳抹,被各界男朋友戏称半老徐娘,回家看到丈夫却心生厌恶,卸妆时留下半面妆容敷衍了事。
11、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容身。
12、一白:你读过万卷书了?
13、“宇宙大将军”(自封)烧杀掳虐的那几年,难得恢复了三四十年平静的江南繁华地,再度开启“炼狱模式”:
14、颜之推对于教育作用的看法,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观点,强调中人教育。即上智者有先天的才智,无须教育,下愚者教育无效,惟有中人非教不可,不教不正。
15、颜之推:他在根上就偏了。
16、颜之推第三次沦为俘虏,在押送长安的路上心情平和。他低头默诵着遗矢的文稿,对周军的吆五喝六声充耳不闻。
17、听来极其平实,不太“高大上”。
18、而颜之推,虽然躲过了第一次的劫难,但他此后如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帷幕。
19、颜之推: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
20、这是一位生于乱世,一生力行忠孝,三次遭遇亡国、念念怀念乡土又多次流离失所的老人,在国难家困之时对孩子们的期许,吃糠咽菜不要紧,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五、颜之推和颜真卿的关系
1、也许是因为幼年丧父又饱经乱世之中妻离子散的痛苦,颜之推对家庭也非常重视。他在《颜氏家训》中叮嘱后人,如果孩子幼年丧母,在另娶时一定要小心挑选新婚人选,千万不能让继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2、萧绎不一定记住谁没来,但是肯定会记住谁中途退场,第一排的颜之推带头走人,这让强调淡定的王爷很不淡定。
3、颜之推认为佛教为渐、为浅,儒学为积(同极)、为深,其倾向于儒自不待言。但他强调佛、儒都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引导人们弃恶扬善,有补于世风淳化。他不赞成以儒排佛的做法,为佛教辩护说:“善恶之行,祸福所归,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独释典为虚妄乎?”他指出,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同佛教讲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都有劝善止暴的作用,以此说明融佛入儒的可能性。
4、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
5、中心思想学习目的:修身养性,修身利行。学习态度:年幼不失良机,年老不放弃学习。学习方法:学习要博览书中的精要之处,不要拘泥于细枝末节。勉学为《颜氏家训》第八篇的篇名,一部分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作者颜之推,字介,北齐文学家,所著《颜氏家训》共二十篇,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事,为学经验的总结。
6、连绵不断的战乱,还有接踵而至的瘟疫、饥荒,让无数人,湮没在乱世的洪流之中。
7、老萧本想教训小颜如何做人,却发现他的学识储备极其惊人,随即变换脸色让他进王府做伴读书童(便预门徒)。
8、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但是,颜之推毕竟是儒家学者,他在强调保全生命的重要性的同时,又指出对待生命应该“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如果是为了冒无谓之险,行贪欲之事,丢掉性命无疑不值得;但是倘若是为了忠孝仁义、家国大义而捐躯,则是君子的当然之举。显然,颜之推对于生命的态度是有矛盾之处的,这实际上也正是其内心最大的隐痛。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一次次屈身事新主,但对于自小接受儒家忠君思想的他而言,精神上遭受的折磨可想而知。
10、半生荣辱接连浮现眼前,颜之推在起承转合处暂停播放,凝视着不同处境下的自己,深思咀嚼扯出一条条因果线。
11、他的故国却早已改朝换代,被名为南陈的政权所取代。
12、颜之推越想越觉得悲哀,文字可以组合出不同的意境,为什么人的组合差球不多,难道因为核心永远是权和利吗?
13、读书万卷,救了颜之推的性命。
14、故国亡去人犹在,人往何处去?
15、崔季舒想阻止皇帝出游,建议大家联合起来投反对票,等到众人挨个签名按手印,颜之推借口家里有事匆忙离开。
16、(2)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教育原则)
17、(7)《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卢建荣,九州出版社
18、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
19、傅粉施朱)傅:搽;朱:红,指胭脂。搽粉抹胭脂。泛指修饰打扮。
20、这是颜之推被俘北上时发出的哀鸣。从此,他的人生高潮不再,迎面而来,满是颠沛流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