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是什么诗(100句)
一、又呈吴郎翻译
1、译文:拉弓要拉劲大的,射箭要用箭长的,人在马上,要射他就先射他骑的马,抓贼要抓首领。
2、“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3、《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5、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6、《梁园吟》唐代:李白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翻译:侍女为你端上盛满杨梅的玉盘,再为你端上花皎如雪的吴盐。
7、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8、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9、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0、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11、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12、“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3、杜甫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有良知有关怀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顶天立地的大知识分子,而今天的知识分子在干什么呢?我从来不看报纸杂志也很少看电视,不知道他们在干着什么崇高的事业,我只是一个教书匠,我的阅读范围就是几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选文,当我看到2007年江苏卷的《麦天》和2009年全国卷的《彩色的荒漠》时,我想到了一个词——卑污!
14、这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算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强,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15、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16、《又呈吴郎》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翻译: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17、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
18、翻译: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19、属于古体诗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七言古诗《沈园二首》陆游,近体诗七言绝句《又呈吴郎》杜甫,近体诗七言律诗《赤壁赋》属于赋,散文
20、译文: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二、又呈吴郎是什么诗
1、译文: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2、翻译: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
3、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唐代 贯休
4、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5、释义: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6、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张耒《夏日三首》
7、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8、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9、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10、“忧国忧民”在杜甫那里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什么“包饺子”“摸被褥”『注』之类的亲民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忧心如焚,是恫瘝在抱,是发自内心的悲悯和哀号。杜甫有感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骇人现实,发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书生之见,虽幼稚却真诚。
11、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12、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13、《玉楼春·春景》宋代:宋祁
14、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5、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16、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17、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18、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王溥《咏牡丹》
19、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20、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三、又呈吴郎翻译白话文
1、杜甫:又呈吴郎(蒙曼、康震简短点评)
2、邶风·静女七哀诗(王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古代文学史一→必读好诗”
3、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4、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已诉”是说那个妇人曾经向杜甫诉说过自己的贫穷,她因官府的横征暴敛而贫到了骨。“贫到骨”意思是穷到底了,一无所有了。“征求贫到骨”虽是西邻一个人的事情,但她是有代表性的。杜甫想到造成人民贫困原因的战乱仍未停息,不禁泪如雨下,把整条手巾都沾湿了。
5、翻译: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6、在二月的曲江江边,各种花红得风光旖旎。
7、点击上面蓝色字“非语文”
8、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9、✦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便:一作“使”。✦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10、中文名字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是讲英文国家对我们的名字的一个特写,我们的名字还是我们那样叫,只是重音不同,其实中文名字翻译成英文就是汉字的拼音结构首字母开头要大写,三个名字的,姓和名隔开,后面的名字就第一个名大写第二个小写并且紧贴第一个名。比如说:王飞雪,英文就是这样写:WangFeixue,刘丰,英文就是:LiuFeng以此类推,这里这样就可以这样写:WuZhangjing。
11、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12、读这首《又呈吴郎》,你无法怀疑杜甫的真诚,当他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我们同样不会怀疑他的真诚。杜甫真正做到了在道义上和情感上站到弱势群体一边,为他们的悲惨处境而号泣,这与今天那些声称“以卵击石”、扬言“就应该买不起房”“在城市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去”甚至威胁“你究竟为谁说话”的官员们和专家们真是判若云泥!
13、译文: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14、属于古体诗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七言古诗《沈园二首》陆游,近体诗七言绝句《又呈吴郎》杜甫,近体诗七言律诗《赤壁赋》属于赋,散文
15、在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抒情诗特别多,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回忆往事的,有咏怀古迹的,也有大声疾呼的,更有政治讽刺诗。具体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等。
16、译文: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17、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18、人们都说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既平凡,又粗鄙。
19、后皇有嘉树,剡棘森自防。安得上摘实,贡之白玉堂。《枣》 宋代 史尧弼
20、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四、又呈吴郎翻译和赏析
1、《送刘司直赴安西》唐代:王维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翻译: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2、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3、树皮像开裂的冻手,树叶像细小的鼠耳。
4、译文:那些腹内草莽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多是酒囊饭袋却偏偏不饿死,而那些学富五车志在报国的有用之士却挣扎在死亡线上。
5、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6、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时能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7、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8、且让我传话给春游的客人,请回过头来细细注视。
9、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0、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11、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12、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13、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1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5、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16、它为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也来开花在这杏园里。
17、“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一开头说明自己当初的态度。好像是让吴郎对照一下,使他感到自己的态度不对。“堂前扑枣任西邻”是倒装句。任凭西邻在堂前扑枣。倒装之后显得新鲜。这西邻是个什么人呢?是一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她毫无依靠。杜甫同情那妇人,任她打枣,这并不难做到。难能可贵之处乃在于他体贴这妇人的心情,能为她着想。这妇人当然也知道到别人的堂前打枣是不对的,她怀着恐惧,唯恐受到主人的斥责。唯其如此,就应该对她格外亲切些。所以杜甫说:“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她如果不是因为困穷,怎么能做出这等事来呢?只是因为她心怀恐惧,反而要对她格外亲切,好使她放心地来打枣。
18、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0、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五、又呈吴郎读音
1、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2、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3、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4、译文: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总是抱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而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5、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6、呈:呈送,尊敬的说法。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
7、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8、应该是“厚币委质事楚”吧?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献。质:通“贽”,信物。综合起来就是,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9、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10、译文:烽火连天起这么多年,家书都快值千金了。
11、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12、西邻寡妇无食无儿,极端贫困,万般无奈之下到别人门前打几颗枣子充饥,实在可怜。当初我不但不阻拦她,相反,考虑到她打枣时内心的羞愧和忐忑,我还尽量对她友好一点亲切一些,以便打消她的疑虑。这是前四句的内容,这儿,杜甫并没有直接批评吴郎,而是用妇人的极端困苦和万般无奈来打动他,也是用自己的做法来感化他。言下之意,你是不是也应该像我这样做呢?照理,杜甫作为长辈,而且还是房子和枣树的主人,他完全可以直接要求吴郎怎么做,但杜甫没有明说,这固然是出于宽厚仁慈的本性,更重要的还是出于杜甫的良苦用心:杜甫的本意不是要教训吴郎,更非借此表现自己的仁慈,而是要让吴郎真切体会到这个寡妇生存的绝对艰难,从而真心实意地同情和帮助她。
13、第三阶段是杜甫又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14、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15、它怎能受到攀折赏玩,幸而没有遇到伤害摧毁。
16、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百忧集行》
17、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18、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19、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20、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