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李清照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100句)

2023-02-05 14:57:1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李清照的一生

1、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家里藏书颇丰。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少年时,家境优渥,成长在诗书之家,耳濡目染之下,也激发了她的才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写于此时,此诗一出,名震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2、婚姻中的李清照,有着她的从容和大气,一半来自礼法教育,一半来自心灵的自足完满。读了那么多诗书典籍,是用来成全人生,而不是拧巴成人生的障碍。面对生活的烦扰,她自有分寸。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年少时的她可以无所顾忌地迷失在藕花深处,沉醉其中。如今虽是旧时藕花旧时舟,情怀亦不似当年。

5、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7、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8、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9、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10、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11、我们常说诗如人生,你心里有什么,你才能够写出什么。那么说起李清照,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她的诗词。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诗词,来了解一下她的人生经历。

1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13、李清照这样的文艺才女,在婚姻生活中本是不易讨喜的,既缺少温文恭良的妇德,对老公也不举案齐眉,操持家务更不见长,更兼性格不好,仗着聪明劲儿一味好强好胜,男人懂的,她懂得更多,兴致来时也能小鸟依人,却断不能对任何男人作膜拜状,人们都说,保持婚姻幸福,需要女人永远崇拜着她的男人,哪怕假装的也好呢!可她不能,连赌个茶、下个棋也不小让一步。

14、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被上天宠爱过,也遗弃过;在残酷的现实中漂泊过,挣扎过,恨过,酣畅淋漓地爱过、活过……”。其实,李清照的这一生何曾“易安”?

1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6、此时原来那个快乐少女已然不在,长成了思情悠悠、愁肠无限的少妇。

17、可见,曾让外人一度艳羡的一对“伉俪”,终究还是抵不过生活的折腾。时代再也造就不出第二个李清照。若是在今朝,如此才华横溢的女子,怎会落得要靠再嫁人求得一份安宁?可见,上天虽眷顾了她的才情,却没有给她一个自始至终的“完美”家庭。

18、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19、是大胆、豪爽、刚毅、洒脱的女丈夫;

20、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入侵,北宋朝廷南迁。山河动荡,世事无常。

二、李清照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1、到达江宁后的李清照,每每在雪日登城眺望,走在雪地上步履承重以此寻诗,周《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2、雨打梧桐,在风雨中败谢的菊花,想来也不会再有人采摘。冷清、寂寥、凄惨。不管是外界的氛围,还是内在的心境,全然围绕一个“愁”字。那哀愁,那苦闷,一个“愁”字远远无法了结。

3、“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4、(这首小词将闺中少妇等待离人消息的心情描绘得细致入微。语调清新,情感沉挚,为历来相思的佳作。)

5、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2004年,徐北文教授经过考证,撰文称:李清照籍贯应该是齐州历下人,即今济南市历城区人,但是其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

6、独居在家的李清照感到,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很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之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消魂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还更加消瘦。此景此情,一位深切思念丈夫的闺中少妇的那种凄凉寂寥、孤独寂寞的心情完全表露出来了。李清照画像

7、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8、好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绝妙之极,真可谓千古绝唱。

9、纵观李清照的整个人生历程,从无忧无虑的少女,到春闺思归的少妇,再到颠沛流离的妇人,不论是何种身份,她都给人一种不疾不徐、不悲不哀的气度。

10、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当年,朝廷的争斗,虽让李清照不得不离开汴京,但是,对她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影响并不是很大。

12、只是,李清照的父亲和公公,皆是谦廉官员,所以,赵明诚和李清照虽系贵家子弟,但家里也属于贫俭人家,赵明诚仍在太学读书,每逢初十五告假回家与他的妻子团聚时,常去当铺典质衣物,而后去热闹的相国寺市场,选购他所喜爱的碑文和书画。年轻的夫妇俩喜爱碑文、书画胜于对食物、服饰兴趣,他们经常沉浸在艺术文化的享受之中。李清照画像

13、最终,她选择离婚,生活再次飘零。“茕茕梧桐立门前,凄凄黄叶舞秋风”就是此刻李清照的真实写照,只身一人,就如那飘零的黄叶,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土。我们现在读“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又怎能从这简单的文字中,去感受当时的她?

14、李清照早年作“词论”,倡导“别是一家”说,提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她的前期创作基本上是这一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南渡后,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她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歌词,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内容变了,情感变了,但是词的“本色”仍未曾变。这就是李清照歌词创作的成功之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李清照的成功,除了取决于真切的生活感受、深厚的艺术素养之外,还在于“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与“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的歌词创作,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为南渡后作家树立了榜样。

15、不久,赵明诚染病去世,那一年,李清照46岁,自此,她生活漂泊。期间,颠沛的生活遭遇,让他们曾经收集的大量书画基本散失。心灵上巨大的悲楚加上生活的无所依,她再嫁张汝舟。岂知,这第二任丈夫贪恋的只是她那些“书画”,在得知她身边并无多少收藏时便恶意相待李清照。

16、在同一年,李清照还写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7、忆清照海棠罗裳才子伴,颠沛漂泊家国散。寻寻觅觅憔悴损,

18、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19、归来的大雁,能否捎来期盼许久的信件?她怎会不明白,这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20、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她是将词的创造规律运用得最好的古代女词人。她十分重视词的音律,特别善于用精炼字句,同时,她又能非常巧妙地以妙字妙句来深切地表达心境;她的词既容情深厚,却又富有生活意趣,看似没有反映社会现实,但却充满了对于残酷现实的揭示和倾诉;她的词婉约、凄凉,但却又透露出一种大气和洒脱。

三、李清照的一生三个阶段

1、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2、而她这样一个诗意般的女子,一生飘零,离异、家亡、国破、南渡、困顿....一生下来就苦并不那么令人心痛,可是她,曾经完美,而后半生却破碎了,这样才更让人怜惜、概叹。

3、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4、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5、造成李清照更大痛苦的是,1129年2月,作为江宁知府的夫君,在获悉御营统制官王亦叛乱后,居然丢下相伴28年的她,自己却攀绳逃跑了。5月,赵明诚去往湖州赴任,临行前让她好好“保管”那些“书籍文物”。更可恶的是,还叮嘱她不要放弃,尤其是“宗器者”,要“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6、虽然李清照经历了常人所未经历的痛苦,但她依然从个人情感中走出来,关心国家命运。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怀故国的情怀。

7、面对困难,她勇于面对,作为女子,她关心国家命运,勇于与错误的人决裂,坚守自我。

8、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9、(这首小令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醉酒。酒醒后,忙问侍女,花还好吗?“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此时无忧的生活可窥一二。)

10、李清照四十五岁那年,金兵长驱直入中原,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朝廷。赵明诚于危乱中受命,独自赴任江宁。李清照带着十五车书,随后去找他。短暂相聚后,便又是离别。一个独自照顾家族逃难,一个匹马赴任危城,生离死别边缘,山盟海誓都是虚妄,唯最后可以放心托付的那个人,才是浓雾中坚实的依傍,知道至死也可信任。赴任江宁的次年三月,城中叛乱,赵明诚却乘夜从城楼吊下绳子逃跑了,因而被罢官,八月因染疟疾而身亡。

11、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1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李清照出生于书香家庭,父亲是朝廷官员,母亲是状元之女。但是不幸的是,母亲在生下她不久后就去世了。后妈又不敢管她太严,就间接的导致了李清照爱玩的性格。“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就是在她十六七岁的时候写下的,从这句诗当中,也能看出来她的贪玩、自由和快乐,给人一种“年少不知愁”的感觉。

14、金兵入据中原时,李清照流寓南方,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

15、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16、在江宁期间,李清照写了表达她的苍凉沉郁之感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17、这首声声慢包含着易安居士凝集心头,无法排遣的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道尽无限哀凉。

18、 第三阶段:南渡以后 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不仅是宋朝的转折点,同时李清照的人生也由此转变。

19、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20、“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四、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遭遇

1、青州生活——苦中作乐,号曰“易安”

2、她是遣字入词的绝顶高手,是描写女性情感的文字大师,是让词具有美妙音乐感的行家里手。有人说,吟诵李清照的词是学习遣词用句的最好方式,是学习写出让文章更有旋律感的最好方法。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3、她在宋代众多的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作者在词中所展现出的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李清照有着中国古代广大妇女当时所没有的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的思想,并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因此,李清照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女词人。

4、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已经两鬓斑白了,如今大病初愈,一个人的夜里,她躺在床上,透过窗纱遥望夜空残月。残月皎皎。做法讲究的分茶已不再品饮,身体欠佳,还是饮用豆蔻煎煮的汤水更为合适。

5、地址:大东区小什字街184号1门

6、她少年成名,一时间大家争相传诵她的诗词作品。一度出现过“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的盛况。

7、屏居乡里的生活还算平实有趣,可好景不长。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难”,北宋朝廷崩溃,此时的李清照44岁。

8、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如胶似漆,但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经常远游。新婚不久便出门收集金石之学,李清照苦于相思,每日倚于阁上,“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运转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天尽头处,云自卷舒,无人将寄锦书来,秋易凉,人易老,独上兰舟,无人相伴,不知那有情郎在何处。那么既然是独自相思,又为何是“两处闲愁”呢?这两处:一是己处,一是有情郎处,可谓是心有灵犀。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如同李清照站在眼前,苦苦思念,她的词让她穿越古今,来到我们面前。

9、根据《宋史·艺文志》中说,李清照着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皆佚散。现有《漱玉词》的辑本,存其作约五十首。

10、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随着李家和赵家相继卷入朝廷党争,两人不能在汴京住下去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李清照随赵家回到青州,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11、只是以往那种赏花作诗的情怀已无处可寻,晚年的李清照常常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人生,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得到,又不断失去的过程。最终李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孤独地走完一生。

1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3、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一翦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5、李清照随丈夫屏居乡里,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远离了都市的喧嚣纷扰,他们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这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于是,他们攻读诗书而避开了烦事,过得安静而快乐,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享受和甜蜜的爱恋之中。于是,李清照写下了《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16、郎有才,妾有华,当真是一段佳话。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双方父亲同朝为官,两人的婚姻可谓门当户对。更让人惊喜的是,夫妇二人志趣相投,都对藏书、书画和金石有着浓烈的兴趣。两人四处搜集、抄录,经济陷入窘境也乐此不疲,婚后的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两人总是交换作品来欣赏,又或者是你出一词,我对一词。好景不长,金兵开始向南入侵,不久便攻占了汴京,北宋灭亡了。李清照夫妇也随着难民流落到了江南,漂流不定,流离失所。不久之后,她的丈夫就病故了,相思难耐。

17、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18、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9、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20、李清照从小受到家风的熏陶,再加上聪颖过人,少年时生活于汴京,优渥的生活环境,热闹非凡的都市景象都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轰动了整个京师,无人不拍案叫绝。

五、李清照的一生作文800字

1、李清照,以著名词章《如梦令》,开启了她宋代婉约词代表的创作之路。

2、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3、不论男女,才华都不是婚姻中真正的障碍,关键只在于这一方,愿不愿意懂得与包容,另一方,知不知道感激与回报。才情过高的人,往往被天赋的才情裹挟着走,生命卷起一身的惊涛,顾不全身边人的感受,不是凉薄,是身不由己。所以,若碰上势均力敌,碰撞出的激情火花的确令旁观者目眩,却很难走入婚姻的美满。倒是彼此间有一定的差距,结果来得更可预测。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经历了仓促嫁给渣男张汝舟的这一段惨痛生活历程,李清照想开了,她不再想有所依托了,不再想寻找别的男人了;她所珍爱的文物书籍也没有了,她不再专心于古物上了,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诗词的创作中,她将痛苦的经历和心情转变为诗词的题材,同时也关注国家大事。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对国势抱有一丝的希望,遂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诗歌为两位使者送行,诗中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了她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体现她充满了爱国情怀。

6、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7、建炎三年(1129年),经过数年的艰难生活,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悲痛欲绝,葬毕赵明诚,大病一场。更让人伤心的是,在不断的颠沛流离中,两人所收藏的文物书籍不断折损,至绍兴元年(1131年)时,所有文物大都散失。

8、她也曾拥有着一份让旁人艳羡的爱情,最初约会回来作一《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丈夫赵明诚大抵是懂得她的,相传两人闺房之乐便是吟诗对酒,丈夫在外两人总是书信往来,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道尽无尽相思,这样一个女子怎不使得赵明诚心神摇曳。

9、李清照—半身飘零一世尽情

10、她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都说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然而她的诗,往往写得豪壮,有磊落丈夫气。项羽不通帝王权诈之术,行事鲁莽凶暴。但她思项羽,思的不是功业成败,而是项羽身上的骨气,那不肯包羞忍耻委曲求全的决绝,你可以说他蠢,但不能不承认,在生死关头,他是个英雄。李清照骨子里是向往英雄的。有些事,是知道必败,也不得不做的——这才是真正的豪赌,赌上自己的一切,只为捍卫灵魂。

11、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12、且让着晚风荡一会,且让我再吟首《声声慢》

13、李清照的学说才华,李清照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胆魄骨气,以及李清照对于词与爱情的深切体悟,让她冠绝一个时代;李清照才情一流,风流、洒脱无而其心思之细腻,感受之真切,亦是那个时代无人能与之比拟。特别是在理学兴起的那个年代,她敢于如此真实地表达感情,敢于如此将女性的内心情感袒露地表达于词中,更是惊世骇俗,令很多男人羞愧不已。李清照画像

14、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5、(宋朝的都市常有卖花担子,李清照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花,娇艳动人。却又怕丈夫看见花,觉得我不如花好看,将花插在鬓间,让他辨一辨。此诗通过买花、赏花、戴花侧面反映了李清照和谐的婚后生活。)

16、际遇造就了她的才华,她的成就。如果她的机遇在历史上不是现在这样,那么也不会有那么多千古名句了吧!

17、国家灭亡,家人的离散,经历了两段痛心的婚姻,时人的污垢渲染,此时的李清照已经被生活摧残的支离破碎了。生活把她的少女情怀,快乐无忧消磨的一干二净了,只给她剩下了伤国伤身,背井离乡之痛。

18、“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9、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她,词的艺术特色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20、地址:鞍山市铁东区南建国路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