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对竹子的诗句(100句)

2023-02-05 14:30:18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关注竹子的诗句

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2、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5、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扩展资料内容简介:

6、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7、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8、桃李分当避,蜂蝶那敢喧。

9、如果您是新鲜创意发烧友,可以将看到的新鲜创意提交给我们,与更多人分享。

10、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

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1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3、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诗人创作的歌诗。

14、未出土时先有节;纵淩云処也无心。竹唐·李建勋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摘自《咏物诗选》庭竹唐·李中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竹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竹唐·韦式竹,临池,似玉。悒露静,和烟绿。抢节宁改,贞心自束。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从韦续处觅绵竹唐·杜甫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15、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16、湘娥竹上泪痕浓。——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17、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18、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19、开篇两句“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意思是说:刮去竹上的青皮写下我楚辞般的诗句,白粉光洁香气浓郁留下一行行黑字迹。这两句描述诗人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

20、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对竹子的诗句

1、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3、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4、愧我禅心春尽絮,不逐东风飞舞。

5、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中国好诗歌·最美的古诗词》:卧听竹声,“疑是民间疾苦”,寥寥两笔,绘出一种画境。这首诗既有对自己的激励,也饱含着对同僚的劝勉,一个爱民清官的形象跃然纸上,具有借鉴价值。

6、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

7、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8、昨宵一阵雨,清爽到乾坤。

9、高竹逾冬青,四月方易叶,抽萌如止戈,解箨若脱甲,修静信可爱,远行不知匝,嗟哉凡草木,徒自费锄锸。

10、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11、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12、作为象形文的“竹”字,也许寓意着:立身要端直,处事要谦卑。

13、主人笑揖客,徘徊倚朱门。

14、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组《蓦山溪·梅》

15、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陆容《满江红·咏竹》

16、▶赏析:诗的头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将诗人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上。

17、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18、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19、城南富卉木,胜处陈家园。

20、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三、有关于竹子的诗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2、竹根流水带溪云。——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3、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范成大《喜晴》

4、谁云宁食艾三斗,不如杯行莫停手。次韵王山甫春日出郊探梅[宋]王之道倚竹有佳人,天寒玉肌温。

5、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王之道《如梦令·一晌凝情无语》

6、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7、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8、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10、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11、提及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而画竹则成为中国花鸟画的一个重要画种,我国清代的郑板桥以画竹天下闻名。

12、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13、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14、后两句“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大意是说:新竹无情但却愁恨满怀谁人能够看见?露珠滴落似雾里悲啼压得千枝万枝低。这两句着重表达诗人怨恨的感情。

15、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6、与竹子有关的名人有奖励写回答共4个回答留香乱语聊聊关注成为第19位粉丝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对竹吟咏;“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诗人苏东坡也是爱竹成癖,曾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句而成为千古美谈清代的郑板桥以咏竹画竹著称于世,他爱竹更是到了“无竹不可居”的地步。胸有成竹的典故也与苏轼有关,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还有娥皇女英,湘妃竹的故事。《博物志》载:“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

17、姜盐芼芜菁,绝胜瓠叶幡。

18、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9、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

20、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四、关于竹子的诗句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虽是写竹,但意在歌颂君子吧。

2、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3、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4、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5、竹洗佳人千点泪,荷翻仙子六铢衣。

6、夕下生阴山影澹,缥渺烟云吞吐。

7、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8、《竹》——唐代李贺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译文:映入水中,纹光闪动,当空抽长,绿影增春。晶莹的露珠点缀笋径,苍翠的苔藓满布竹根。剖竹织竹承藉美人香汗,制成渔竿能够钓起锦鳞。为了制作三梁冠,一节竹子也被奉敬给王孙。

9、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10、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11、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2、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

13、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14、乱蝉衰草小池塘。——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5、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16、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1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

18、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19、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0、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杜甫《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宋.陆游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明.徐渭《风竹》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清.郑板桥《题墨竹图》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清.戴熙《题画竹》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五、竹子的 诗句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欢迎大家投递信息,本站所有栏目均接受投稿,尤其欢迎书画艺术类稿件。

3、翻译: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4、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一枝一叶”原意是指竹子的一枝一叶,引申意为老百姓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大凡小事。关情——关心,动情。对一枝一叶都细心关注.比喻对人民的疾苦细致入微的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5、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6、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7、翻译: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8、竹子的愁颜宛如人的愁颜,竹子的哀情也与人的哀情相通。写竹又似写人,其旨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扑朔迷离,使人捉摸不定。

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宋代:郑思肖释义: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10、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11、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曹组《卜算子·兰》

12、高竹临清沟,轩小亦且幽,光阴虽属夏,风露已惊秋,月色林间出,泉声砌下流,谁知此夜情,邈矣不能收。

13、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

14、辽宁散文学会会长邓荫柯《中华诗词名篇解读》:这首诗体现出封建时代的官员难得的人性光彩、人情温暖、人文关怀。对普通百姓的关怀牵挂,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切感受。

15、此间此景乐最深,世路好恶君酌斟。

16、▶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17、《前恩阳尉周邦举出予兄激仲所书其父竹轩记求》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眼看数竿今白头,高标直节气横秋。 果能似此孤竹子,何羡渭川千亩侯。

18、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1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清代:郑燮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20、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