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古诗(100句)
一、关于富春山居图的七律
1、黄公望的好友无用师,是这幅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2、后来人称这幅是“画中兰亭”
3、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4、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5、明亡清兴之际,清军南侵,为躲避战乱,吴洪裕也不得不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他舍弃家中的金银财宝以及其他珍宝和收藏品,随身带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和另外的一幅《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吴洪裕临死前,实在舍不得这两幅书画,竟决定仿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序》带入陵寝,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烧掉,为他殉葬。于是,吴洪裕在弥留之际被抬到了院子里,他先是让家人点火烧掉了《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就在《富春山居图》也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围观的家人中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为了掩人耳目,吴静庵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6、黄公望,担任过官衙里的笔墨助理,受顶头上司张闾的案件牵连入过狱。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给外面的朋友写过诗:“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但是,他没有在“扰扰”、“昏昏”中沉没。出狱后皈依了道教中的全真教。这个时候,他的谋生空间已经很小,而精神空间却反而很大。这就具备了成就一个大艺术家的可能。
7、《富春山居图》虽然被救下来了,大火却在画作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这幅画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段,画作起首一段已被烧掉,其余幸存的地方也布满了火烧的痕迹。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装裱后命名为《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了画首。因为这幅画当年曾被无用禅师拥有,这段画幅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
8、石涛先生重视写生,在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方面都有很高艺术成就。重视传统学习,他说:"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陈式,不拘泥一格,取其为己所好者学之。″
9、万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所购得。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到清朝顺治年间,传到了孙子吴洪裕手里。吴洪裕珍爱之极。
10、《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11、1350年,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无用禅师,4年后,黄公望去世。《富春山居图》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明朝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明四家”之首沈周手里。沈周也是文徵明和唐寅的老师。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
12、智永的《千字文》前一日已经烧尽了,《富春山居图》也已在火中了。
13、黄公望85岁才完成的《富春山居图》则不但融汇董、巨、荆、关诸家,更体现了元人山水画之变的特征。这种大气象的杂糅需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黄公望的耄耋之年显然已经在画作水平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4、“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而得名,没想到,这个地方永远因此而长期流传,并不断被注入传奇色彩。
15、迤递三千里,江山一卷横,村庐依古树,烟棹钓深泓,渚断离鸿渺,春残别梦惊,推窗明月初,临岸听涛声。
16、是万幸吧,它没有真的烧成灰烬,只是也烧成两段了。
17、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是《剩山图》。富春山居图是一幅有名的画卷,分为前半卷和后半卷。前半卷是《剩山图》,后半卷是《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是一副用水墨技巧创作的画作。富春山居图在我国浙江博物馆内展览,供大家观赏。富春山居图介绍:该卷轴的纸本和水墨,都是始于1347年,画卷总长三十一厘米,横长五十一厘米,整幅图都是描绘的树木山林景象,真的是雄秀苍茫,变化多端,秀丽美妙,把景色描绘的栩栩如生。在古代画家的各种作品中,《剩山图》是一副受人瞩目的杰作,被世人称作是黄公望的第一神品。同时也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18、真的很万幸的是,当屋内已经无人,而火光正红的时候,吴问卿的侄子吴子文跑了进去,从火炉里将这幅画飞快卷了出来。
19、只是画上过往几代人的题跋,因为年久岁长,已经脱落掉了。沈周见这么好的画,上面竟然没有与之相称的人留下些话语,觉得是不合宜的事。于是将画交付给了一位诗人好友,请他在上头题字。两人相交多年了,本来是很放心的,只是没想到给好友的儿子偷拿去卖了。
20、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11年,《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合体展出,这时距离黄公望自己落款已经过去600年。
二、富春山居古诗
1、《富春山居图》在遭遇这场大难之前,明代成化年间,画家沈周曾经收藏,后遗失,流入市场,被一位樊姓收藏家购得。1570年到了无锡谈恩重手里,1596年被画家董其昌收藏。转来转去二三百年,大体集中在江苏南部地区一带。被焚被救之后,一长一短、后长前短的两半幅画,开始绕大圈子了。
2、看到没有,从明清两代直到现代,凡是与《富春山居图》有关的人,都有点疯疯癫癫。真是这种疯疯癫癫,使作品濒临毀灭,又使作品得以延续。宋代宫廷画院里,其实也出现过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是,很奇怪,没有一件能够像《富春山居图》那样,引起人们的痴狂。
3、吴之矩去世后,这幅画才归了儿子吴问卿。
4、文彭画作局部,他是明时画家文徵明的长子
5、展开画卷时,人们会看到: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汀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亭台小桥……清代画家邹之麟称此作为“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6、它叫《富春山居图》,完成于669年前
7、思重来南京,拿了这二幅画给我看,我才能在画卷后题记啊。
8、几年后,《富春山居图》被好友樊节推买下。他把沈周请了来给画题字。
9、沈周痛失心爱名画竟凭记忆画出仿作
10、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曾介绍自己是如何创作的:“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
11、每一处,都清晰地记录着
12、他在《富春山居图》的画末写下题记,说:
13、「主题」B03丨《步辇图》唐朝的“新闻照片”
14、周天球:“在王穉登先生看过这幅画后的第四十二天,我在天籁堂,看到了黄、沈两位先生的《富春山居图》,对着两幅画卷,看了一整天噢。”
15、先看黄公望自己的题跋。
16、我们还会涉及画面钤印的辨识,辨识清楚之后,还要厘清印章的时代归属,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便可以从时间上对这个印章进行排序,这个时间序列能够反映大体的收藏过程。另外要看题跋。很多题跋有日期,可以通过题跋的日期、排序、以及题跋的内容来判断画的递藏过程。总之,我们把画的著录、题跋和钤印结合起来,可以对一件作品的递藏过程有大概的了解。这种了解,不是绝对准确的。一般来讲,越是久远的画,我们对它的递藏过程的了解越有限。
17、BY吴湖帆|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18、这位问卿兄,家里有云起楼,家乡的山上有秋水庵,已是拥有整个宜兴城的美景了。而且呢,还溪山之外另有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名花绕屋舍,名酒满酒樽,名书、名画、名玉就都只围着一幅《富春山居图》。虽然听说过天上有富贵神仙,但想一想,也比不过他啊,过得是什么神仙日子啊。
19、这些年,常有人问我,某张画是真是假?画得好不好?值多少钱?这三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画的经济价值,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观画,最根本的就是审美问题,也是大众最直接最需要去了解的问题。欣赏画是简单的事情,但涉及真伪的鉴定,就很复杂了。
20、有人无比珍爱,然后错失
三、古诗富春山居图
1、沈周多喜欢啊,日日看,天天瞧,每一处笔画转折,每一处细微变化,就没有不了悉的。
2、重新装裱时,前半段烧焦部分被揭下,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称《剩山图》。
3、但你看,669年过去了,这中间,东海扬尘,深谷成陵,这画却好像始终置身事外,银河无声转玉盘,它却依然是简静的。
4、当《富春山居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的画法特征,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把它的时间放得太靠前。这幅作品以披麻皴为主,在构图上,它是长卷,采取了平远的构图方式。从皴法出现的历史看,这种皴法大约在宋代开始流行,元代相对成熟,因此不可能把这件作品推到唐代之前。
5、「主题」B04丨《女史箴图》千年演绎,千年传奇
6、沈周先生临的那一幅,后来是在吾苏的樊节推那儿,那是成化丁未年的事了。后来,樊公又得到这幅真迹,可以说是终于合璧了。
7、括: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分类
8、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9、无用是不是道士,前人已考证,可惜我没得见。但我曾得见大痴道人至正二年四月真迹,纸本手卷水墨富春江者,落款处有收藏印鉴一枚,系“无用道人”大篆体四字,或许佐证无用师非和尚论之证据耳!
10、沈周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富春山居图》的第二位收藏者。
11、《富春山居图》是山水画史上的一个奇迹。虽然当代有些画家对这幅画不以为然,但从历史上看,尤其在文人画的系统中,这幅画是非常受推崇的,所以明清时期,模仿它的,或者通过它进行新的创造(仿)的就有不少。清代推崇“南北宗论”的画家,主要学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尤其是重点学习对象。清代方薰说:“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山静居画论》),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石谷的摹本,比原作俗气了好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摹本也许可以算作对富春山的描绘吧。近些年也有一些“新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创作,主要来自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启发,而不是富春山的启发,可以说富春山因《富春山居图》而广为人知。
12、然而,可惜的是,这幅画如今只能一分为分隔海峡两岸。
13、他的画创新画法,吸收传统精华又不其束缚,巧用墨法。画艺精湛。他画的山水作品讲气势,苍茫恣肆。
14、在笔墨技法上,画作以长披麻皴为主,并以书法用笔入画,如此勾勒出疏松的墨线,浓淡粗细相照应。偶尔会有重叠交叉,后人将这种技法称为“勾写”,而不是“勾皴”。在色彩渲染上,黄公望用淡赭色来表达秋意,若明若暗地笼罩于画中的景物之上,在秋季水气之上形成明媚色调,生动自然。
15、编辑:王傲霏,二审:曼曼,终审:金石开
16、黄公望在画画上晚成,是到了中年时,才开始随着赵孟頫学着画山画水。
17、武林馆区是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以浙江历史和浙江革命史为主题,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己任,举办浙江古代历史陈列、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等多种内容丰富、形式完美、贴近人民群众的展览。以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为依托,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省级一流的现代化的人文科学博物馆和革命历史纪念馆。
18、《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叫黄公望。他是一个彻底个人化的艺术家,无帮无派,难于归类。在他身上,从小就有一个貌似“脱轨”的“另类”履历。他不姓黄,而姓陆。年幼失去父母,被族人过继给浙江温州一位黄姓老人做养子。老人自叹一句“黄公望子久矣”,于是,孩子也就有了“黄公望”之名,又有了“子久”之字。一个随意的开头,提醒我们,不能用寻常的眼光来看这个人。
19、由于我和一些朋友的多年推动,三天后,《富春山居图》的两半就要在台北合展了。这是那场大火后数百年来的首次重逢,稍稍一想,就有一种悲喜交集的鼻酸。明天,我会就此事向台湾的朋友作半天演讲,据说报名的听众已经爆满。现在夜深人静,闭眼都是那幅画的悠悠笔触。于是,起身扭亮旅舍的台灯,写下以上文字。2011年5月27日于台北。
20、一些画上有作者落款和创作时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就是这样的,卷末有黄公望一段题跋,说明了此画创作的时间、过程,可知它的创作时间是至正十年,即1350年。《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也有创作时间,谓是“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即1338年秋画的。这个款题被认为是伪造的,因此这个子明卷也是假的。如果没有落款和创作时间,画作上面的题跋等文字也可能透出一些信息。
四、写富春山居图的诗
1、以上所说,仅是看画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终求其理”的相关问题,但看画最重要的是“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看画是艺术意象的再次创造,不是简单的对客观图像的机械反应。一幅画从它最初的构思、描绘、完成、鉴赏,每个环节都是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镜子式的反射。不同的观者获得的美感既有差别,又有相似性。差别来自每个赏鉴者的主观意识,相似性来自画幅的本身。
2、所有汉人的天都塌了,眼前只有一条路,先去做个小吏拼拼资历,也许还有当官的可能。
3、迤递三千里,江山一卷横。
4、据说吴湖帆是用了家藏的一件商周时代的青铜鼎,才换来了这幅残卷,又回去找到这户陈姓人家,找回了王廷宾在百年前写下的,被当作废纸的题跋。
5、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6、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演技派,如斯琴高娃,中国老一代艺术家。在这里面饰演一个心理变态的老佛爷。首先她出现的场景,我感觉就是比较让人无奈的,因为已经知道《富春山居图》在她那里,但是并没有派中国警方去抓,而是要派肖锦汉去接近她,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真的合理吗?
7、而前半段的《剩山图》呢,在1668年前后,经徽州画商吴其贞转手给当时扬州的收藏家王廷宾以后,两百多年里,也是不见踪迹。
8、即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临纸惘然。
9、有机会入选《诗刊》和汉诗英译
10、48岁时,倪瓒开始信仰道教。性格更加孤僻,思想更加超脱,画也多苍凉古朴、静穆萧疏。
11、《富春山居图》的执行导演兼动作指导NickPowell来自好莱坞,本身是特技演员出身,还做过《谍影重重》等动作大片的执行导演。亲给个好评吧谢啦
12、村庐依古树,烟棹钓深泓。
13、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14、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
15、因为场景变换太快,观众思绪跟不上,还有就是剧情没深意却很难懂,装深沉类的片子。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就给好评呗,谢谢,相信我将会成为您的最好私人顾问,祝您新春快乐!
16、吴问卿得了这幅画以后,十几年里,睡觉枕着,吃饭对着,须臾不离。
17、前面的小半段,一度被埋没在老画的附页中,后被慧眼识别,却又被移藏得不见天日,有幸终于落到画家吴湖帆手中。浙江省博物馆得以收藏,是时任馆长的书法家沙孟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诚意请吴湖帆转让的。吴湖帆得画的当天,正在上海南京路理发,古董商人向他展示了一幅画,他一扫笔墨片断即知是《富春山居图》另一半,理发才理了一半,他就拉着古董商回家取钱。
18、看到一代一代人,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面对着同样一幅画,都一样,会感动,会赞叹。时空的限制也无法阻隔他们彼此应和,知音虽散落在历史长河,也是终究的遇见。
19、合作|联系我们:Lstudio@VIP.1com
20、这批文物停放在上海时,当时的书画收藏家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故宫所藏的两幅《富春山居图》,考证以后,发现乾隆御笔提说为假的那幅画,实际是真的。
五、赞美富春山居图的诗词
1、BY邹之麟|这是什么神仙日子啊?
2、这段题跋写下不久后,又是朝代更迭了,清军南下,吴问卿随难民出逃宜兴,多少珍宝都弃置了,平生最珍视的那两件,却还是要随身带上的。一件是智永法师的千字文真迹,另一件是《富春山居图》。
3、其实这幅画还不归董其昌的时候,他就常常趁着在长安朝拜参见的时机,追着当时收着这幅画的周台幕,求着看一眼。他说,看到了便是一日清福,肚里五脏六腑都畅快了。
4、BY王穉登周天球|你看过,我也看过
5、倪瓒对她说:你再去洗洗。洗完回来,再摸再闻再皱眉头,不行,还得洗。如此反复了好几次,倪瓒终于松口说,你可以不洗了。抬头一看,天都亮了,妹子直接拿着银子回家了。此后,赵买儿逢人便提倪瓒的怪癖,一说就笑得直不起腰。
6、「主题」B05丨《深山会棋图》墓中的仙人对弈
7、这对他来说,不难的。毕竟这六张纸的长卷,那些山石,草木,云霞,人物,都在心里,每一处,每一笔。
8、我以前曾见过一本台北故宫作品的画册,收录了一幅陆探微的山水画,以大斧劈皴为主。陆探微是刘宋时期的画家,成熟的大斧劈皴在六朝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这件作品应该是后人的伪作。
9、文化交流|影视投资|艺术展览
10、这论断实际上也引来好多文人学者在争论。后来,吴湖帆与沈尹默便曾一道前往对故宫藏的这批书画做审查,《富春山居图》后半段的长卷,他们都经过一次眼。
11、「主题」B02丨《韩熙载夜宴图》白云青天拂拂娇
12、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13、狱卒心想:我犯得着和你举案齐眉么?问了旁人才知道,倪瓒是怕他的唾沫喷到饭里。这下可惹怒了狱卒,所谓能动手就别吵吵,他干脆将倪瓒拴在牢房厕所的马桶边。
14、BY黄公望|留在山中?
15、起首汀州过后起山峦,第二段峰峦与第三段紧密相连,山谷中云雾缭绕,可见村舍山路。此处山峰多用干笔短皴,近景树用墨较浓,山顶树叶用横笔淡墨点出,而第三段山峰则有所差异,虽然用墨仍保持着近景偏浓、远景偏淡的习惯,但峰峦顶端树木则开始用竖笔点染,近景树枝亦是如此。
16、画虽然已被完成,却也依旧生长着——作画的人与看画的人,是同道,也是共谋。
17、完成临仿的这幅《富春山居图》以后,他在卷末,依然怅惘:
18、曾有无数后人去富春江一带寻找黄公望笔下的实景,甚至拍下照片回来作比对,一边看一边感叹,黄公望画出来的富春江秋初风貌,要比照片更有意境。
19、传世名作险遭火焚被救出后断为两段
20、此卷笔力苶弱,其为赝鼎无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