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佛教高深句子一切空(100句)

2023-02-01 16:51:1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佛教高深句子

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3、9) 爱人如爱己,率已以随人。

4、那么这五个人就跑到鹿野苑去,不照顾释迦牟尼佛了,不护持他了。你们各位想一想,以释迦牟尼佛这种的功德,都要遭遇这种的环境,人所不能受的,他要亲历其境,于是乎他自己又发了菩提心,发了愿了,更立这个坚固志了。以前大约他在雪山那儿打坐的时候,或者还经行经行,散散步,爬爬山,登高望远,有一点这个情形。现在他看这五个护侍都走了,就剩自己了,这若是一般人,或者会想:“我还是回皇宫去,做皇帝去好啰!还受这苦干什么?”

5、汽车造好后:在第一个刹那,由于各种缘起聚合形成了“汽车1”;第二个刹那,部分缘起变化产生了“汽车2”;第三个刹那,变为“汽车3”;……第N个刹那,变为“汽车N”,其实也不存在“这辆车”;

6、阅藏指南——帮您从读经上升到阅藏

7、2)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8、这些事情可以从各种“神叨叨”的角度加以解释,但对我来说,最大的启示是:时间的本质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线性和实有的,否则一个人根本不可能精确预见未来的事情。

9、那么,佛教的教主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佛教传承到今天到底有多大程度的失真呢?

10、怎样才能长久坚持阅藏?

11、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12、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3、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济南兴国禅寺门两侧石刻对联

14、更心累的是,佛教理论的哲学性非常强,基本上每个观点都会自行提供两种以上的视角,告诉你认知的相对性。反正基本上你怎么评论佛教都不全对,因为你定义佛教为A,你会发现佛教还有说法B,甚至还有说法C,最关键是佛教认为A、B、C还并不矛盾。刚开始的时候,老衲感觉佛教就是个世界杯,自己就是个足球,整天很懵圈地被A、B、C踢来踢去,心情十分郁闷。

15、在戒定慧三学中,戒学在于自觉地约束和控制自己,只要肯做,几乎任何人都能做到。慧学在修习佛理,提高佛教智慧,这固然需要多读书、多思考。但最终的悟解、最高的智慧,仅凭知识和世俗意识或思维是不能达到的,而需要一种特殊的直觉或内省体验,这就必须经过禅定修行。

16、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7、“慈悲观”:在禅定状态中观想一切有情众生的可怜之相,产生慈悲怜悯之念,以退治嗔恚。嗔恚重的人应修此观。

18、汽车生产前:那还只是零件1+零件2+零件3+…+零件N,不存在“这辆车”;

19、据传,东汉从安息国来到中土的安世高经过大、小《十二门经》,讲“十二门禅法”。他译的《安般守意经》,讲“数息观”,在早期风靡于世,影响最大。东汉末年来华的支娄迦谶,译出菩萨乘禅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讲大乘禅法。姚秦时驻锡长安的鸠摩罗什,糅合印度佛教各家禅法,编译了《禅秘法要经》,强调修行者根据不同情况,对治不同的迷妄,采用不同的禅法。

20、如果有一天你想取消关注

二、佛教高深句子一切空

1、(推荐)四十岁以后,如何做夫妻?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整体闻熏—大众化阅藏的基本理念

4、佛教最根本的修行目的其实就是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话里包含着佛教最底层的逻辑。佛陀既不想帮你过好人生,也不会保佑你升官发财,生活的一切都是痛苦,只有通过修行跳出轮回,才可以离苦得乐。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后来被五花八门的教派和层出不穷的佛经彻底模糊掉了,以至于佛教虽然流传很广,但最核心的目的反而让人看不清了。

5、第二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6、佛法讲:为他人传法,功德殊胜!

7、*宣化上人:五时八教合起来,都在这一句弥陀里头包含了!

8、人生不能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去生活。宁静不是表面的安静,而是磨难馈赠给坚强之人的一种淡然和安详。宁静的人如同一潭湖水,万象掠过而不为所动。因为她不争、不惧,不卑不亢,从容、超脱。肤浅的人得不到她,浮躁的人与她无缘,拜金的人买不动她。宁静是一道伤痕,也是一种骄傲。

9、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

10、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11、翻译: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1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3、4)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4、意思是说你担水给和尚吃,未必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功德;老僧只要在殿里修行,坐上一炷香的时刻,即使是千方的供养、万劫的道粮,我都消受得起,你那区区几担水又算得了什么?

15、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16、什么?一辆奔驰明明停在那里,佛竟然说那是“空”的!然而继续分析下去,发现汽车是由发动机、控制系统、轮子、座位、金属壳子等等部件通过设计师设计,工人加工而构成的,只有当这些“因缘”全部聚合在一起时,才在组装完成的瞬间出现了一个名为“汽车”的东西,所以说是“缘起”所成。

17、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18、好吧,逻辑上下不了嘴,老衲只好换个打法——用事实验证。

19、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

20、如果继续拆分到基本粒子层面,你会发现车早就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个生灭无常的粒子(小乘佛教称为“极微”),从虚空中刹那出生,又刹那陨灭。而即使这些粒子,也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固有的小颗粒”,而是变动无实的“场”,如爱因斯坦所说:“物质是由极其密集的场所构成的(Wemaythereforeregardmatterasbeingconstitutedbytheregionsofspaceinwhichthefieldisextremelyintense)”。

三、佛教高深句子两三字

1、做事,进有招退有术;做人,心无边行有度。看淡纷扰,看轻得失,来了、去了,随缘随喜。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不是自己的不要强求。真正的君子是,明知有机可投却不为所动。做人不求问心无愧,只求无愧于心。

2、佛陀最想告诉你的是:生活其实一点都不好,完全不值得留恋。在佛教千千万万的道理当中,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3、一念起处,惠及十法界!

4、5)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5、连经的名字都不能闻到,大家今

6、这句话来自于六祖慧能大师。明确地告诉我们,佛法就在世间,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常人总以为佛法有多么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其实,如果离开了世间法,你就永远寻找不到佛法的真谛。古时有一得道高僧,谈及悟道的前后变化,以前是砍柴,挑水,做饭,悟道之后还是砍柴,挑水,做饭。

7、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8、我们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

9、他就问说:“你是干什么的啊?”

10、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能明白了,讀經文我們真的是要細細的讀,信心就生起來了,不會有懷疑。如果經文弄不清楚,覺得「功夫成片」,我這生也都沒指望了,信心都動搖了。信心一動搖,完了,你也往生不了了,為什麼?要信願具足才能往生。所以理要明,明理之後,信就真,願就切,信我等有往生之分,這個要信得過。

1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2、这些关于瞑想的最早记述,已具备调身、调息、调心等要点,与现在所知佛教的坐禅没有什么差别。甚至关于坐禅的环境及坐具,也与佛传中记载佛陀在尼连禅河旁的坐禅相仿佛,也是清净的环境,折叠起身上穿的袈装,再铺以野草作为坐具。

13、做梦是怎么样有的梦呢?就是执着。因为那个执着才做梦,你若没有执着,没有颠倒,就没有梦想了;你因为有颠倒,所以就有梦想。你想要远离颠倒梦想吗?就要破执着。执着没有了,就没有梦了。所以说至人无梦,至人就是那个没有妄想的人,也就是那个真人,也就是那个圣人,也就是那个和凡夫不同的活死人。

14、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15、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16、問:念佛要功夫成片,往生才有把握。功夫成片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心中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外,不起一個雜念。而我的念佛,現在是這樣一個狀況:我就算念十分鐘佛,心中都會有雜念出來,更不要說念佛一小時,雜念有多少了!以這種狀況,功夫成片於我真是太難了。我想知道的是,是否沒有達到功夫成片的時候,就不能往生?

17、現在我們確實有這些煩惱業障,有這些妄想執著,得不到佛的受用。你說我是佛,但是我好像看不出,不像一個佛。這個是什麼?是我們迷。現在迷要變成悟,開悟。你要通過修行。修什麼?就是把這些妄想執著放下。你就本來是佛,你的如來智慧德相就顯出來。

1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9、这两位实修实证的大菩萨,岂能随便羞辱?

20、这个慈禧背后的男人,可是位全才画家!

四、佛教最高深句子

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维摩诘经》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有一次有辆基督教的宣传车开到我家门口,讲了两个钟头还不停,我已经忍辱波罗蜜吃了好几个了,只好写张条子递出去,上面说:上帝曰不要骚扰别人的安宁。他看了只好把车开走了。人家问我递了什么条子,我说是道教张天师画的符,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3、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编造关于你的是非,甚至是攻击你。人贵在大气,要学会对自己说,如果这样说能让你们满足,我愿意接受。并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有的、没的否定你。

4、发愿相当于儒家的“立志”,是对人生目标的确定。这种目标是经过思考和抉择的,并不是像通常那样,只是欲望和习俗的产物。其实,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没有想法,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二是虽然有崇高的想法,但没有勇气去实施;三是有崇高志向并能身体力行。

5、莫忘初衷,不忘本心,勿迷自性,自己的心,才是自己要修的佛。

6、人生再多的幸运、再多的不幸,都是曾经,都是过去。一如窗外的雨,淋过,湿过,走了,远了。曾经的美好留于心底,曾经的悲伤置于脑后,不恋不恨。过去终是过去,那人,那事,那情,任你留恋,都是云烟。学会忘记,懂得放弃,人生总是从告别中走向明天。

7、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把好自己的口,明了心中的事,干好手里的活,走好自己的路。

8、量子力学有个著名思想试验叫“薛定谔的猫”,细节内容限于篇幅就不讲了。按照普通人的定势思维,箱子里的猫要么是死了,要么是活着,与是否有人观测毫无关系。但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子里的猫可以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到打开箱子那一刻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请注意,不是发现而是决定)。而且可能一个人看的时候是只活猫,而另一个人看时则是只死猫,而且两个人看的结果都对!

9、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0、8)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1、病情分析:你好:睡前泡泡脚可以口服;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安神补脑液进行调理,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缓解自己的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导意见:建议睡前避免服用可乐,咖啡,巧克力,酒,茶,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按时吃饭.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

12、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年纪轻轻就中了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飞黄腾达,于是将他送到寺院里参学修福,并且要他先从水头师做起。这个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又累又辛苦,心里不停地嘀咕,一下子怨父亲把他送到荒山野谷做牛做马,一下子又告诫自己父命难违而强自隐忍。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耐不住,满怀怨气地唠叨:

13、释迦牟尼给的这两大论点,就是为了解释这世界为何为苦,因为无常无我,既然什么都不能永恒、都没有自性,那便不要执着,不执着于恒常,也不执着于自我,没有执念,就能解脱。这就是佛教的解脱之道。

14、其实,真正在意你的人并不多,不要活在别人的看法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意你。真正在意你的人,往往是爱你的人。而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会太多。因此,你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只要在意真正爱你的人对你的看法就可以了。

15、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16、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释是佛教的别称。佛学中有许多高深禅语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与感悟,也让我们知道了怎么做人、如何待物,如果你还在为生活中的种种不顺所困扰的话,那就来读读这64句佛学禅语,相信看完,你有不一样的启发!

17、*中国佛教历史上第一个免费《僧人父母养老院》

18、心情是一条河,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

19、問:請問如何能夠念佛一心不亂?

20、第4点是济公的个人衣着,根据史载来看,历史上的济公真的跟我们看的电视剧上差不多,他行为乖张,不喜欢拘泥俗套,衣着不修边幅,破破烂烂。但他多行善事,因此被老百姓爱称为济颠和尚。

五、佛教高深句子一切都是天意

1、*印光大师:极乐世界(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花化生!

2、我们不妨看看世人,大多数人为了财富,名利等,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最终却发现自己一无所获,人生不过匆匆百年,到了临终之时,所有的物质上的东西,我们都无法带走,唯一能够留下的就是自己的精神和思想。

3、老衲一度觉得,提出佛教理论的人要么就是“伟光正”,要么就是“太狡猾”。因为从逻辑角度怎么都能被它“圆”回去。

4、佛教:如何行善积德?有3件事做得越多,福报越大生活越好!

5、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6、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7、信佛的人用的微信签名的句子:

8、世界本质:“缘起性空”+“三界唯心”

9、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0、如来广大遍法界,于诸众生悉平等。

11、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床宽。

1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3、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4、3)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古寺月色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15、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6、首先,把生活看成苦海,把活着看成活受罪,这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并不罕见,追求彻底死亡的宗教修行也早就有了,但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消极的生活态度。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儒家最推崇的孝道就土崩瓦解了,因为父母就不再是子女的恩人,一切生身之恩和养育之恩都无从谈起。佛陀本身就是“不孝”的坏典型,他还完全没有家庭责任感。所以儒家抨击佛教,“不孝”就是最常用的口实,而中国的佛教徒为自家辩解,也总是会特别强调佛陀悟道之后回来度化家人,这不是不孝,而是大孝。

17、《五蕴皆空经》说的“无我”说的就是你并不存在,我们讲过“实在”的概念,我们无法确定世界上的其他东西是不是幻觉,佛陀要说的是,连你自己都是个幻觉。所谓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皆空经》记载了佛陀和五个僧人的对话:

1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9、那菩薩怎麼回答?說「我有一法,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菩薩給我們開示的最方便的方法,是如何呢?要發大心,發出個什麼心?要真正了脫生死輪迴,我這生一定要得度,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什麼樣的因緣來拉扯我,我都不可以被它拉去。這個心牢牢歸向極樂世界,發心勇猛,念念之間都不忘求生淨土,不忘見阿彌陀佛的願,心裡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見阿彌陀佛,什麼事情都沒有這樁事情重要。用這種願心、出離心,來換什麼?自己奔走利名之心。

20、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