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100句)
一、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朋友圈这样发,瞬间诗意满满高大上!
6、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王勃的名篇,是他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把秦地的长安遥接蜀地的五津,绘出一幅风烟迷离的壮阔图画,同时寓有离别之意.送客的况味本是令人凄伤的,但诗人用豪健的言语安慰友人,一扫通常送别之作的哀愁之气,显示出大丈夫洒落的胸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句意,语言更精炼概括,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7、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8、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9、沉沉如醉乡迷迷糊推开了心窗微微清风中是故乡那风光
10、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1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12、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这首《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此时的李白26岁。
1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16、谈论“秋风起乡愁”模式,不能不说及西晋的张翰。《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翰,字季鹰,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翰的“莼鲈之思”成为思乡和归隐的代名词,他的行为方式为后世士大夫文人所效法,见秋风起莼鲈之思也成为历代诗词中习见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与汉乐府《古歌》的“秋风秋雨愁杀人”一起,规定并强化着后代诗人“秋风起乡愁”的条件反射心理。
17、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
18、“日暮起乡愁”模式的“诗祖”,应是《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是一首服役者思归的怨诗,“式微”是天色将暮的意思,外出服役者在日暮时分生出强烈的归家之意。后世诗歌日暮乡愁模式即祖祧此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马致远《天净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是日暮起乡愁的典型例子。
19、古典诗歌中还有不少身在异乡思念妻子儿女的作品,也印证着乡情的实质乃是亲情。《诗经·豳风·东山》中东征三年、急于西归的征人,难捺飞向西方家乡的归心,想象着妻子在家中准备迎接自己归来,回忆着当年新婚的热闹和新娘的漂亮,可知牵系着征人的,正是荒芜家园中的美丽妻子。杜甫的《月夜》思念妻子为主,兼及儿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万首唐人绝句》作《夜雨寄内》,“内”即“内人”,也就是妻子,可知此诗乃是诗人在遥远的巴山雨夜里寄赠长安家中妻子的。古代诗歌中有着相当数量的“寄内”、“赠内”之作,均属此种性质。
20、宋·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月亮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2、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5、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异乡月下飘萍客,独独思恋故土情.同为一轮明月下,遥望亲友泪盈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早花前.同样是诗迷的我诚心为您解答!
8、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9、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0、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11、《思乡作》唐·布燮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1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4、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15、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16、诗词君: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17、由于篇幅有限,就先介绍到这,中国古诗多如繁星,大家有兴趣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18、一阵潇瑟的春雨卷过,/故园的陌上已挂满绿的桑枝了吧?//故园陌上的绿桑枝,我是怀念的;/绿桑枝下的采桑女/更是我惓惓不忘的呵!//把嫩嫩的桑芽,/当作爱情的食粮吃下吧!//我喜欢那蚁蚕样乌黑的头发,/透明的软腰,和吃叶时的,/像黄梅雨般明快的歌。//吐不尽的长丝/结成的纯洁坚固的果,/正是我们爱情的象征哪!
19、在诗中,诗人写自己和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使这一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赏析
1、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白话文: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4、诗词君:据考证,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时所作,此时的诗人34岁,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5、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便很容易体验到异乡感。如余光中的《新大陆之晨》所写,这种以种族和文化龃龉为底蕴的尖锐刺人的异乡感,几乎无处不在,从卧具到早餐到语言到长相到环境,都能引起游子条件反射般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唤醒并强化游子的种族、文化归属意识。游子们深知“异国无根的一代,/永远没有下一代”,他们甚至从“西瓜”的甜美悟出了“根”的重要:“一个个沉默挺腹的西瓜,/隐藏在丰颐甜美的背后,/竟是那唯一贴向泥土的根蒂;/所以家国的贴切,/实在是甜美的根源”(张错《火传》)。因此他们要求结束这种无根的异乡漂泊,明确表达了企慕完美的家国的回归意识:“我们需要更完整一点的国,/和更美满安定的家”(张错《沧桑》)。
7、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8、《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解析:这首诗应当是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
10、优果派推出全新“一蟹八味”简直就是至尊贴心的服务!
11、民国女子原来那般美丽!
12、❖本文节选自2019年《收藏》杂志7期《天然舒展:齐白石画芭蕉》一文,更多内容请关注当期杂志。
1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14、长大了总是越走越远,父母问什么时候回家,总是说:快了、快了,但总是遥遥无期。长大后才知道最长的路是回家的路,城市的霓虹灯再璀璨,也没有家的味道。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7、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18、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19、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20、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四、抒发思乡之情古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3、疯狂的寺庙:被承包的信仰!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间
5、《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冬日山居思乡》唐·周贺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7、诗词君:据说,宋之问被贬到岭南,因不适应那里的的生活,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8、诗中与“我底妈”、“我底姊”并置的“那人儿”,就是故乡的恋人。潘漠华写于同期的《游子》,与《落花》相似,留在游子“迷漠的记忆里”的,不仅有“父亲干枯的眼睛,/母亲没奈何的空安慰,/兄弟姊妹底对哭”,还有“那人儿底湿遍泪的青衫袖”。余光中的名诗《乡愁》的前三节,亦是血缘亲情和爱情合写。厂民30年代的《采桑女》值得特别关注:
9、我寻你千百度,日出到迟暮,
10、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11、《江上送友人南游》唐·张乔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12、小时候想逃离的地方,是长大后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13、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1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5、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16、在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社会的关系秩序链条上,家是国的雏形,国是家的扩大。先秦儒家典籍的思路总是以家为基础和起点,推而广之,及于国家天下。《周易·家人》云:“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诗经》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孝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孔子把“事父”与“事君”、“父父子子”与“君君臣臣”等同看待(《论语》);孟子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孟子》)。由家族的血缘伦理关系,衍生出国家的政治伦理关系,中国古代社会就此达成了家与国的统一。
17、朝暮与年岁并往,愿与你共至光年
18、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说自己的眼泪都没有干过来描述思乡之情,而“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不加雕琢,信口而成,却寄寓了诗人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19、《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五、明月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诗词君:这一年冬末春初时,诗人由楚入吴,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3、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4、诗词君:诗人在旅途中,他早早的起来赶路,残月挂在天边,村店的野鸡叫了,板桥上弥漫着清霜,都是旅人的足迹。槲叶飘落,枳花绽放,令我想起了家乡,遥想着野鸭大雁,早就挤满了河塘。
5、更多精彩点击下文↓↓↓↓
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直抒内心的矛盾心理,将对家乡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离家乡越来越近时,是不是也如诗人一样,反而心里害怕起来。
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8、中秋寄托了多少人的思乡之情,月也是古今外诗人常颂之物。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哪些?精选关于中秋节诗句大全分享给大家鉴赏。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11、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12、那些美到骨头里的句子
13、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很爱玩虹的滑梯//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自动还原。
1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15、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十五夜望月)
16、语出赵嘏(gǔ)的《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意为:马的嘶鸣像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听见那钟声,就不由得想起故乡青翠的山峦。
17、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9、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游子对异乡的一切也怀有本能的排拒心理。余光中留学美国时写的《我之固体化》很能说明问题:
20、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