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词牌名是什么(100句)
一、清平乐村居
1、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2、⒁相如赋:即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5、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清平乐·村居》歌曲谱
6、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7、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城市里的孩子,去过农村吗?对农村有什么印象?
8、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9、要想了解辛弃疾,如果你们家的电视是互联网电视,可以搜《辛弃疾1162》电影,可以与爸妈一起看。值得一看。
10、学生:这户人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团团圆圆的,非常幸福。
11、⑷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12、《清平乐·村居》,是一首田园词,作者围绕着“村居”这个题目,写了环境与景色,以及不同的人物,如白发的老翁和老妪、正在劳作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以及顽皮可爱的小儿子。
13、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14、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15、原始诗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16、自选题三:把辛弃疾的词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7、学生个体自选文本保障了课堂交流的质量,学生参与补充的带动又提升了交流的内涵,而这样一切又由课堂的同时特点而成为全班的共享。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推动着研究的深入。
18、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19、(2)这一课学了两首诗,一首词。你觉得诗与词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之处吗?试着写几条?
20、“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清平乐村居的词牌名是什么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平、祥和的农村生活。拿起课文,自由读《清平乐》,这首词生字很多,你们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读通顺,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2、评价: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3、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4、师:大家现在是五年级学生,渐渐有了研究性学习的意识,这真的非常好。建议大家还可以从“醉”这个字出发,深入研究。
5、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画,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6、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7、词人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8、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9、任务五:读词思考几个问题
10、任务六:下面的作业值得一做
11、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12、觉得古诗文难以展开多文本渗透的原因,首先当然是语体的差异。现代的“白话”,与古代的“文言”不是同一种语体,当然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理解上的阻隔,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其实文言的血脉依然存活在现代语体中。
13、评价:这是你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词,把你的感觉读进去。(指名读)
14、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5、▍主讲人:玉笙老师,小学语文签约老师。
16、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17、解读稼轩,走进村居
18、相媚好的白发翁媪、大儿、中儿、小儿,一家五口人。
19、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看这个“轩”字,“轩”是什么?(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20、《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人世一身霜雪归来还是少年
三、清平乐村居拼音版
1、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2、这首词不仅写到了“茅屋”、“小溪”、“青草”自然风景,也写到了“老”、“中”、“小”人物风景。接下来以“你喜欢哪处风景”为主问题,师生共同走进了辛弃疾笔下的村居。
3、“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4、总之,“理念”决定了“教学设计”。下面,我就以“实录纪要”来展现我的“设计”思路与学生的现场学习效应。
5、在此基础上,教师由选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于是让学生有真正感受到革命乐观主义的不同凡响。
6、诗的大意是: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地方方言,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大儿子在溪东边的田里除草,二儿子正在忙着编织鸡笼。最让人喜欢的小儿子,他卧在溪头的草地里面正剥着莲蓬吃。
7、从这里,我们已不难认识到选文的搭配是紧扣阅读目的的,以“异同”、“正反”、“强弱”、“古今”的多角度比较,激活学生思维,真正实现促进学生的入情入境、自读自得的效果。
8、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9、生:反复读,熟读成诵,背下来。
10、评价:是的,他们很开心,虽然白发,却像年轻人一样喝酒说笑,童心未泯。
11、建议你们找到后,在班级开展一次主题为“古诗中的儿童”分享会,值得期待。
12、回复任意诗词即可搜索过去发布的诗词,比如:床前明月光。
13、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14、谁再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指名读)你读得丝毫不逊色,“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亡,一个剥,都读得很准确,我们连起来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词。(齐读全词)
15、《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画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画,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1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7、最后,我们也学着填词的方式,创作了一首押韵的小诗。(这首小诗的框架是听课学习的时候记下的,词是孩子们一起填的。大家可以先试试看。)
18、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19、学古诗词离不开诵读,尽管预习时已经让孩子们背过了,但是本节课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反复诵读。本首词有三个易错字音:“清平乐”的“乐”,“相媚好”的“媚”以及“亡赖”的“亡”。“卧剥”的“剥”教材上也正了音,和以往教得读音也不同了,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也就没有多提了。
20、原始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四、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1、开展古诗文群读的研究性阅读,是一个心事物,一种新尝试,当然会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2、无疑,把阅读课堂与学生的书香生活连通对接,应当时现代阅读教学应有的时代风采。这一重要意图,现在就融合在学生自行设计的课外作业之中,确实可圈可点。
3、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4、学生:大儿、中儿都很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织鸡笼,小儿子很可爱……
5、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是武功高强的大剑客,后来还担任过知府、提刑使、安抚使等职。由于他一直坚持抗金(爱国爱民),后遭奸臣的打击,被贬至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在上饶这个地方长达18年。辛弃疾一生中留下626首词,宋朝最多,无人能比,因此他有“词中之龙”的称号。
6、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7、中儿正织鸡笼,(手巧);
8、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9、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0、实践证明这不但可以,而且效果不错。笔者现场听过这堂课,印象颇为深刻。现在又有机会读到整理出来的课堂实录,就觉得更有了推介的意义。
11、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大胆发言,这个环节我耽误的时间有些多了,导致后面深入探讨内容时来不及了,只好又找了一节课才上完整首词。
1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3、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4、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5、赏读村居,感悟清平
16、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辛弃疾看到眼前这幅《村居》图时的心理感受吗?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稼轩先生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17、“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18、其实,所有这些,只需要一个字就解决了,那就是——嚼(板书:嚼)嚼着嚼着,诗意就明白了,嚼着嚼着画面就出来了,嚼着嚼着,诗人的感情就悟出来了。(板书:读嚼。)
19、因为词人被白发翁媪的“醉里吴音相媚好”感染了;因为词人喜欢小儿不受某规矩的约束,想卧就卧,想吃就吃,顽皮可爱,自由自在。
20、(选这一题的学生讨论,大家补充,教师点拨,略)
五、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1、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3、“有没有喜欢那对翁媪的?”我看时间来不及了,赶紧把最后的内容抛出来。翁媪最后才提到在意料之中,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提到翁媪孩子们略显失落,可能觉得老头老太有什么可美好的吧?
4、⑽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5、《江南文脉》诗词篇25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7、古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注:蓬『一东平声』
8、所以,诗词的群读是必须精心组合的,正是在这种巧妙的组合中,可以蕴含丰富的启发性,以真正达到在交叉的主体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一一和认知价值。
9、评价:老有所安,少有所乐,真是清平世界啊,你看到了(生3读)
10、⑸愁余:使我发愁。《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11、《清平乐·村居》的中心思想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形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客观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12、(1)题目不同,诗是自由取题目,词必须有固定的词牌名(词牌名相当于今天歌曲的曲谱,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曲调,作词就是把曲谱拿来填词。忆江南、渔歌子、满江红、水调歌头等,都是词牌名。宋词共有870多个词牌名。),词牌名和词题用“·”(间隔号)隔开。
13、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15、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16、(群文阅读+项目式学习)
17、师:古人云,书不读熟不开讲;古人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学习古诗词,“读”是多么重要。(板书:读)
18、老伴儿,茅屋虽小,(我们白头偕老/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19、我的第六组群文,是“开放式”的,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这是一种很“冒险”的尝试,但我觉得很重要。
20、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