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歌颂红烛的诗(100句)

2023-01-26 18:46:2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关于红烛的美好诗词

1、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

2、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3、樽前当日客。行色垂杨陌。

4、花下凭肩月下迎。避人私语脸霞生。画堂红烛意盈盈。

5、黄山一别欲将临,天都莲峰甚美景;

6、中秋昨夜上庐峰,看山不成峰侧影;

7、综合广播特别策划:创建文明城市,我们在行动!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9、楚风,退休教师,朗诵爱好者,尤喜爱古诗文诵读,享受声韵之美带给自己的身心愉悦和生活激情。

10、作者简介:王智兴,男,1973年11月出生于宁夏六盘山脚下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员。兴趣爱好广泛、热爱生活、富有激情和活力,自幼热爱写作、书画、喜好厨艺、养花、旅游,利用工作生活闲睱之余游山玩水,写写画画,以此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1、作者简介:红烛,红烛心曲(笔名),湖南长沙人。《红烛诗刊》《红烛文苑》《红烛作家文学》《杭南作家》总编。中学语文教师,本科学历,《国际诗词会》会员,《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研究会》会员,公开发表作品500多篇(首)。作品多次获奖,曾荣获《中国最美游记》“庐山杯”奖。

12、这首诗出自近代吴佩孚的《失题》。吴佩孚《失题》的原文是:民国军人皆紫袍,为何不与民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红烛烧残万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灵是尔曹!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对民国军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讽和咒骂。尤其是“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灵是尔曹”,更是令人颇多感慨。这种戏仿体的形式,为吴佩孚的指斥更增加了幽默辛辣的味道。吴佩孚所仿清嘉庆帝的原诗为:内外朝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平时慢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13、青春、梦想在春风里张扬、实现

14、梦琳诗词:雨中漫步是一种色彩

15、每个声母、韵母均有独立一节,练习材料丰富

16、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17、《晚坐寄友人》——唐代温庭筠

18、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19、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20、满心意欲命难为,诸事天定徒伤悲!

二、歌颂红烛的诗

1、但每一番的追问之后,诗人又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当中,诗人好象暂时放下了困惑,好象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展开了某种程度的物我认同。这时候,“离”似乎就过渡成为了“即”。

2、作者简介:枫桥红叶,本名李凤忠,集贤县升昌镇中心校教师,诗歌爱好者。家住集贤县福利镇园丁苑小区。

3、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4、梦琳诗词:铁轨尽头,那记忆中的矿山

5、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6、表1《红烛》诗小节与行之间的数量对应

7、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

8、欢笑着涌向田野、山冈、

9、将会奉献出鲜艳的果实。

10、题材不限,诗歌(现代诗、古体诗词、散文诗)、散文、小说、随笔等。

11、巨蟒仙石绕云端,玉女婀娜望杜鹃。

12、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13、天海吐焰火镜顶,彩鸾飞鹤赤云升!

14、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15、鱼儿在变暖的清波里一抖

16、三尺讲台风雨路,一生粉笔画书情。

17、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空闺灭烛后,罗幌独眠时。

18、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19、新闻专访:双鸭山的冰凌花

20、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

三、红烛有关的诗句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3、韦应物(同褒子秋斋独宿)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4、中国古典诗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间融洽无隙的境界中进行的,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说“春蚕”、“蜡炬”仅仅是外物,也没有在与这些外物相对应的地位上再寻找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无所用心地叙述着外物的状态,其实也就是在叙述着诗人自己。

5、总编:红烛心曲主编:温文馨语编委:大海放歌、新源飞语群管:小贝壳

6、碧水天际流,瑶池落人间!

7、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8、综合广播特别报道:抗灾自救进行时之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勇往直前!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碧嶂涓溪水墨峰,胜似五岳堪绝称!

11、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12、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13、山上行人归宿寝,孤赏寰宇幽静空!

14、投稿邮箱:763227463@qq.com

15、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就一个受到“五四”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丝毫也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

16、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17、《赠别》——唐代杜牧

18、译文: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9、泪尽肠欲断,心知人不知。

20、三十六峰天隙升,揽收胜景入丹青。

四、诗意的红烛

1、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2、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样的奠基性意义:

3、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4、黑板尺寸短,大道释自然。

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6、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蒋维翰(古歌二首)美人闭红烛,独坐裁新锦。

8、大型诗歌朗诵: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9、《红烛》这篇诗词中的意象如下:其“红烛”作为爱情相思、宴饮离别的见证者。是温馨爱情、痛楚相思的最好陪伴。其“红烛”本身成为叙事主体,以“烛长焰短”象征“衣带渐宽终不悔”备受爱情煎熬的情人,词人托物寄意,这时燃烧的的“红烛”好似“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情所苦的爱的囚徒。其“红烛”成为清谈、禅意的反衬。“红烛”光焰温柔,在宋词里一般是和爱情相思相关;在宋诗里变为高人夜谈的背景。“红烛”秾丽华艳,清谈高雅清幽。在华丽色彩映衬下,静谧的深夜更具张力——烛影摇红是温暖的动景,孤坐、对弈是清幽的静景,一动一静,意蕴更深。

10、春风化雨融冰雪,明月如霜映旅程。

11、黄花满地芦尖露,两岸一色相对影;

12、《菩萨蛮·画檐细雨偏红烛》(宋) 舒亶画檐细雨偏红烛。疏星冷落排寒玉。赌得碧云篇。金波更涉船。樽前当日客。行色垂杨陌。天阔水悠悠。含情独倚楼。

13、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14、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

15、“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6、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寸红。

17、新思想,去填空,去答题

18、古人曾用什么来比喻蜡烛?

19、点以下标题欣赏贺荣真往期优秀散文

20、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相逢还解有情无。

五、有关红烛的诗词

1、蜡炬成灰烬,鬓白泪始干。

2、田边早已堆满了腐熟的有机粪肥,

3、作者自行校对文字、古诗检测合韵,拒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投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绝对禁止同题单独投稿,朋友圈发过的文字一律不收!

4、作者简介:许朝,微名,许老师,一线语文老师,江苏宿迁泗洪人士,自幼爱好诗文,曾发表诗歌《岁月》、《哦,爸爸,今夜我又流泪了》、散文《送別》、《父亲的最后时光》、《池塘》、《我的老师》、《欣赏是最好的教育》;小说《牛》等

5、倦客无眠听晓钟,五更蜡烛泪消红。

6、译文:像石崇家的蜡烛那样光彩照人,哪里需要剪去烛花?它遍体异香,又何必要像荀令君那样用香炉熏染呢?

7、综合广播创意视频:没有一个春天可以重来

8、李煜(句)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9、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10、回首星辰四十载,春秋过半人先衰;

11、译文:那个旧簪子已历三秋,表面已经浮黄泛白,颜色不一。蜡烛烧了一夜,还剩最后一点微光。

12、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13、轻揉细叶莺声啭,慢捻清风柳梦长。

14、孟浩然(同张将蓟门观灯)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15、点以下标题欣赏往期优秀散文

16、多么美好的春天(现代诗)

17、闻一多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留美专攻美术。1925年归国,历任北京艺专、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及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于云南昆明,终年47岁。闻一多是著名诗人,早年热心于新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以《红烛》《死水》两诗集及倡导新格律诗,开一代诗风;同时亦为知名学者,融通中西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颇有造诣;抗战后期基于对国民党专制腐败之义愤,投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坚决反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无私无畏一身正气。1947年朱自清先生在《闻一多全集》序言中以“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总括其一生。

18、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19、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炬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尽管这样的解释过分简略了些。

20、清晨的鸟儿在帘子外面的树枝上鸣叫,背后的帷幕之下还残留着红色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