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七绝·观潮背景(100句)

2023-01-25 15:27:3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七绝·观潮

1、“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雪花飞向钓鱼台”,指后推前阻形成的浪涛飞向钓鱼台,写尽涌潮的磅礴气势,沿江而上,不可阻挡。清代诗人曹溶的《满江红·钱塘观潮》,曾有“乱涛穿到严滩歇”的诗句,意同“雪花飞向钓鱼台”一样。

2、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李觏《忆钱塘江》

3、《七绝.观潮》第一句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雪花比喻浪花来形容浪潮的唯美和气势,用夸张手法来形容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4、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5、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6、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

7、这个问题问了主席的两首不同的诗,七绝·观潮

8、“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9、满江红 次韵耶律舜中樟亭观潮 张翥

10、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宋昱《樟亭观潮》

11、课文描写了钱塘江潮来前、潮来后、潮来时的景象,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观潮时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2、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13、译文:别人都说横江好,我却说横江恶。一连三日的大风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阁的屋顶还要高。海潮向南而去,远至寻阳,牛渚山历来比马当山还要险峻。欲渡横江又嫌风高浪险,愁似长江之水,长流万里。

14、《七绝·观潮》是毛泽东所写的诗体裁文学,这首诗最早发表在《党的文献》1996年第6期。

15、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16、1957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继续健康发展的形势下,于整风过程中出现所谓“大鸣大放”的局面,但总的看来形势还是好的,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全面展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安定。

17、现在钱塘喇叭口因为泥沙堆积变小了,所以就要跑到海宁,再过几百年,海宁也要看不到潮了。”后来,他又面对钱塘江凝视、思考,吟成了这首《七绝·观潮》。

18、“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时,江水奔涌而来的景象。

19、“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诗人紧扣题目“观潮”中之“观”字,具体描绘钱塘江潮涌的气势:“千里”指水域之宽;“滚滚来”指波浪之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二、七绝·观潮背景

1、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2、诗作于1957年大跃进时期,因此在这首诗里暗含着新中国领袖带领全国人民抵抗一切侵略者,多快好省地搞建设,向社会主义大跃进的豪情壮志。

3、“铁马从容杀敌回”的诗句,是由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化出的,是毛泽东观潮的总体感受和想象。

4、毛泽东〔近现代〕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5、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二十万人争一瞬,群龙腾跃怒潮来。——赵朴初《钱塘江观潮》

6、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7、涛头汹汹雷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

8、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9、相同:同样都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不同:李煜的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温庭筠则运用反衬手法来表达内心的寂寞与空虚。

10、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罗隐《钱塘江潮》

11、到处人山人海,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12、译文: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13、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人山人海大赞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14、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15、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16、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

17、  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18、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19、译文: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20、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张以宁《浙江亭沙涨十里》

三、七绝·观潮歌唱

1、杭州观潮 姚合

2、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 赏析

3、(宋)袁说友《观潮》

4、是写景抒情的诗。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诗人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5、作用:通过对“黄烟”和“水爆”的铺张和渲染,高度概括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同时,迅速转换画面,用动静相衬的对比描写,含蓄又准确的表现了水军战士卓越的作战技能和优良的军事素质.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时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水军演习是为了从侧面映衬观潮的盛况之壮伟.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

6、1957年9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时适逢是钱塘江传统的观潮节,毛泽东及其随从人员轻装便服,到最佳的观潮地盐官镇。这里人山人海,他们只得改到镇郊七里庙附近观潮。这天,天气晴热,毛泽东在警卫人员临时搭起的小帐篷内小憩。钱塘江涌潮时,毛泽东就步出帐篷眺望。

7、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8、观潮 陆游

9、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10、只见涌潮汹涌,海塘相撞,层层浪花,仿佛千堆雪。毛泽东凝神沉思,直到江面渐渐地平静,他又才回到椅子上,问警卫员潮水是怎样形成的,又将月球潮汐的理论向他们讲了一遍,并且说:“南宋的时候,钱塘江可直到杭州,那时我们可以站在吴山上观看了。

11、释义: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

12、译文: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13、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14、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15、观赏钱塘秋潮,有三个最佳位置。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并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所以有“海宁宝塔一线潮”的赞脊。第二个观潮佳点是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撞头潮的奇景。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头渐渐分为两段。速度较快的南段称为南潮,迟迟不前的北段潮头来自东方,故称东潮。当南浠扑向岸上再被激荡调头,恰与蜗行牛步的东潮撞个满怀。第三个观潮佳点是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可以欣赏到“回头潮江心处立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潮头冲到丁字坝头,被反射折回撞向对面的堤坝。

16、1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清.施闰章《钱塘观潮》

17、译文: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泻千里,半夜潮声仿佛十万军马奔腾前进。

18、原文:千里波涛滚蛋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雨阔,铁马从容杀敌回。译文:钱塘江的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溅起的浪花拍打向钓鱼台。到处人山人海,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19、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上仿佛出现了白色的彩虹,是不是天上的神仙失手打翻了酒杯?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20、《七绝·观潮》注释:雪花:浪花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

四、观潮七言绝句

1、上千里的波涛滚滚而来,浪花腾起飞向钓台。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4、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5、  1957年9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时适逢是钱塘江传统的观潮节,毛泽东及其随从人员轻装便服,到最佳的观潮地盐官镇。这里人山人海,他们只得改到镇郊七里庙附近观潮。他面对钱塘江凝视、思考,吟成了这首《七绝·观潮》。

6、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7、(宋)艾性夫《观潮》

8、“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

9、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徐凝《观浙江涛》

10、“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

11、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12、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苏轼《观浙江涛》

13、译文:上千里的波涛滚滚而来,浪花腾起飞向钓台。前来观看大潮的人非常多,潮水阵容壮阔,来回奔腾,宛如千军万马杀敌而归。

14、首两句描写了观赏浙江省钱塘江口的涌潮。

15、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16、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17、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宋.李觏《忆钱塘江》

18、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翦,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19、按节波神逆水来,鱼龙掀舞斗崔嵬。

20、只见那些弄潮的儿童,还有乘画舫观潮的男女游客,都笑着以手指我,说我是乘坐一叶扁舟的渔翁。他们有谁能知道?我其实是观潮的枚乘,也是论水的庄生。

五、

1、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清.施闰章《钱塘观潮》

2、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3、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4、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5、毛泽东凝神沉思,直到江面渐渐地平静,他又才回到椅子上,问警卫员潮水是怎样形成的,又将月球潮汐的理论向他们讲了一遍,并且说:“南宋的时候,钱塘江可直到杭州,那时我们可以站在吴山上观看了。

6、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7、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8、急速的听到江头似乎有无数的鼓声袭来,就好像脚底下响了一声惊雷,怒吼的波涛都要冲向天空了,猛烈的浪花就好像能带来雨水。

9、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廊《忆钱塘》

10、送刘寺丞赴余姚 苏轼

11、诗人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12、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13、4: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唐.徐凝《观浙江涛》

14、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15、回瞻魏阙路,无复子牟心。

16、八月的钱塘江浪涛奔腾,潮头千尺犹如高大的山峰,潮声砉然使人魄动心惊。浪涛中仿佛灵妃在看着我笑,神鱼一边飞舞,一边逐浪前行,那河伯冯夷擂响了大鼓,浪潮如素车白马前来相迎。

17、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18、断情七绝是九阴真经手游中的江湖武学,是个十分不错的武学,需要集齐50个残卷可合成断情七绝,残卷可以通过狱下之狱、世界BOSS以及禁地获得。断情七绝的使用武器是单刀,需要装备单刀类武器才可以使用。

19、银山动地君不看,独爱清香生雪雾。

20、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