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乐观豁达的诗句(100句)
一、表现苏轼被贬豁达乐观的诗
1、经历了谪居黄州时的心怀惴惴,但求“自安”,到惠州时的渐至淡薄,“自适”为乐,再至儋州时的心无挂碍,旷达“自乐”。苏轼终归具有了一种异于他人的精神特质:在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中,不停地调整着人生方向,最终达到了心灵宁静,乐观待物。
2、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3、★中国网络作家协会入会QQ:1009068986
4、一曲定风波,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这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别人看起来那些令其他人尴尬狼狈的风雨,在苏轼眼中却什么也不是。
5、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6、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7、笑时犹带岭梅。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8、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9、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10、三地被贬期间,身为“罪臣”的他已经难有作为。他不能像在杭州那样建苏公堤,也不能像在密州那样灭蝗救灾。
11、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2、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欧阳修和苏轼都极力反对新法,在欧阳修外调以后,苏轼终于惹怒了王安石,见势不妙的苏轼也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1074)调往密州,苏轼北上途经润州(现江苏镇江市),与孙洙(字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集会。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13、苏轼在密州时,写过几首著名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最有名的就是写于熙宁九年(1076)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不久被被御史台的吏卒解往京师,经历了一场生死危机:乌台诗案。
14、虽然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精神世界因为多历坎坷而更加旷达深邃,然而,这些也许并非苏轼自己想要的“功业”。
1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16、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17、在他的眼里,罗浮山下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卢橘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荔枝更是他眼中的最爱,如果每天吃上300颗,那么他永远都愿做一个岭南人。
18、苏轼,他文学造诣最高的时光,在这一年,他写下千古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年,天下三大行书《寒食帖》诞生,也在这一年苏东坡两游赤壁,写下“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赤壁怀古,在这三首诗词中,有诗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美;也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有对周瑜的感叹,也有对曹操的敬仰,写出了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叹息,也有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潇洒自如,苏东坡赤诚、豁达,乐观,每天都是活得尽兴。
1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0、译句: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二、苏轼被贬乐观豁达的诗句
1、译句:山更高了月亮看起来更小了,水退下去了,水里的石头就显现出来了。
2、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又平凡得让人感动,我想正如他所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3、译句: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4、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追问:结合实际追答: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苏轼被贬异地,身处困境,却还能豁达面对,这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我考试失利,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这首词,就会被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所感染,重新鼓起勇气。
6、⊙摄影:遇见琪跡,退休后的生活迷上了摄影,期望用自己的视角,拍出人类与大自然的美好与人共享!
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9、苏轼这样一个面对官场的诸多挫折都能乐观面对的人怎么会劝人消极呢?这句词中的“空”和“梦”其实都在教我们看破和看淡,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10、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1、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1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13、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14、经历了黄州时的彷徨,苏轼此时的心境更加平静,把心思转向广阔的乡间,与农夫一起下地,发明美味“烤羊蝎”。
15、赏评:这首词也带有典型的苏轼风格。
16、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17、勇敢的人只往前看,从来不东张西望,苏轼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一生艰难,遭到许多人的陷害,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生理和方向,从来不在意别人说什么做什么。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译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9、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20、“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苏轼幼年时便已表现出非凡的见识,6岁的苏轼在阅读石介所写的《庆历圣德诗》时,曾向先生询问诗中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的事迹。
三、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乐观
1、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2、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译句: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4、他是吃货,被贬岭南惠州,便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黄州廉价的猪肉,无人问津,在苏子的翻腾下一份流传千年的美食——“东坡肉”由此诞生。
5、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谪居生活中的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积极求索之后转向追求自我的发展、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6、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7、下阕将此词的思想又拔高了一个层次。“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句已经带上了佛家的色空观念。
8、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悲欢离合的事都能看透还有什么看不透?、古来文人最怜月月亮的圆缺也不能影响了这句跟刘某的竹枝词一样豁达
9、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
10、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11、《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12、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3、远处高楼上,官宦贵族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歌舞管乐,架设著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
1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更是展望未来,把人生比作旅行,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15、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7、这次事件几乎让苏轼死于朝延之上。最后是多亏王安石的求情,才免于一死,而只是经历了一次牢狱之灾。但是当年十二月,他还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8、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19、乐观旷达、随缘自适让他看起来更为洒脱、飘逸。以至于迫害他的权臣章惇看到苏轼的“尽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时,觉得他生活得很惬意,便再加贬谪。
20、了解到黄州当地因贫穷而溺婴,苏轼“闻之酸辛,为食不下”,积极奔走筹划,救活很多婴儿。在惠州,他积极为当地修建桥梁,引进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儋州,他劝耕种、推中医,兴教育。
四、苏轼被贬后写的乐观诗句
1、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劫后余生以后,虽然苏轼的内心忿懑而痛苦。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这首词作于黄州之贬的第2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李白有诗云:
4、雨点儿穿过树林,击打在叶子上,发出噼啪的响声。
5、苏轼也写过写春景清新秀丽之词《蝶恋花·春景》,前面虽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后面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
6、诗如其人,之所以拥有豪放派开山之祖的称呼,那么其人也是豁达、直率、乐观。苏轼与辛弃疾被世人称为“苏辛”,而他的散文却又高于辛弃疾;
7、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x0d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x0d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8、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9、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也写道,“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这些都说明贬谪生涯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10、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历尽官场上的坎坷,而这些坎坷全都写进了弹指声中。
11、少年的苏轼过的还是比较顺畅的,他从小就受到父亲文化气息的熏陶,他的文学天赋异禀,在苏轼21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弟弟进京赶考,兄弟二人一举获得进士的头衔,同时,苏轼还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器重。
12、因为同是贬谪,张怀民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交往密切。苏轼为之起名以后,还写了这首词称赞亭子附近的优美风景,并表达了对张怀民这种气度的钦佩。词中用了庄周、宋玉、孟子的典故,结尾两句写出了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气概:
13、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仕途最失意之时,也是其文学成就最显著之际。
14、为何读苏东坡,有人说年少不懂苏东坡,读懂已不再轻狂,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3000多首诗词,每一首诗词都无不体现了诗人豁达兼乐观的态度,一辈子都像个孩子般的洒脱。
1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6、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17、中年时,失意低沉;患得患失
18、他热衷于山林之趣,在诗中说:“此山吾欲老,慎勿厌求取。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当连青竹竿,下满黄精圃。”
19、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译句:驾着小船从此离去,就到江海中度过未来的岁月吧!人在失意或是对眼前生活感到厌烦时,总会盼望脱离旧环境,到一个新地方去享受一下自由逍遥的人生。
20、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五、苏轼被贬豁达的诗句
1、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3、“乌台诗案”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老街前几年去镇江游玩时,专门去了长江边上的北固山,北固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有不少古迹,甘露寺和多景楼今天还在,置身其中闭目遐想,似乎还能感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貌。
6、看淡了世事的苏轼,说不想回朝廷,就在这里终老一生,希望山神土地行与方便,把白水变成春酒,用竹竿制成水槽,饮水灌溉他种植的黄金圃。
7、下阕写的是雨停之时的景象,同时也向我们表达了词人心中的希望。春风吹酒醒、斜照却相迎和最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作者对以后生活的乐观旷达的表现。
8、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
10、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1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2、译句: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13、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句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4、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对肾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好心情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其抗病能力。战胜疾病需要患者的勇气,勇气则来源于乐观。随着医学的进步,大多数慢性肾病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到了终末期肾病,仍然可以依靠透析治疗很好地生活下去。况且,如今治疗的手段并不缺乏,患者需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乐观向上的情绪可以增强人们的求生欲望,只要努力,就会有希望。此外,乐观豁达的情绪还会感染家人和朋友,他们会为患者的坚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会更积极地帮助和支持患者,并与患者一起共同渡过难关。
15、贬谪岭南儋州时期,苏轼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的日子,但是再困苦的生活也没有压垮苏轼,反而使他更加乐观、旷达。
16、总编:王博生原创投稿:1187295260@qq.com
17、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除了散文上的成就,苏轼在诗、词、书、画等方面也得很高成就;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9、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20、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留下了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完成了注解《易》《书》《论语》三部著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