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莫道桑需要 为霞尚满天什么意思(100句)

2023-01-24 15:19:4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为霞尚满天什么意思

1、老党员老干部作为曾经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上、在群众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建议对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发展仍然有重要影响。只有充分发挥老干部们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给年轻干部做好榜样、为年轻干部提供帮助和支持,把优良的传统、先进的品格、宝贵的经验、积极的精神传递给年轻干部,才能把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3、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5、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7、刘禹锡并没有一上来就劝白居易对于衰老不要那么消极悲观,而是顺着他的话头,在前六句中先是坦言了自己和白居易相同的感受。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感觉到自己的衰老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出现,而且老去以后也和很容易成为身边人的负担,没有几个人来怜爱。身体不断瘦弱只能频频收紧衣带,头发也开始渐渐稀疏,端端正正地戴上头冠它也会自己滑落偏斜。为了爱惜眼睛只能尽量减少看书的时间,时常艾灸只因身老体衰不得已而为之。

8、赏析: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9、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0、(老朋友)点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或发给朋友!

1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此诗是写给好友白居易的,鼓励他振作。“桑榆”,即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代指日暮。作者这里劝慰好友,千万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日落散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璀璨无比呢!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以日暮喻衰人老,却传递出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

12、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1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4、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15、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16、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7、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18、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两人又是诗坛宿将,自然少不了诗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

19、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20、诗意中国|韩愈:假使命运发给你一副烂牌

二、莫道桑需要 为霞尚满天什么意思

1、——摘自习近平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

2、这首诗最后两句,其实算是“用典”,因为在白居易刘禹锡之前有人已经做过了“桑榆”之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当中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刘禹锡显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启发,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3、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灸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4、(“滹沱河文学”笔会作品——095)|刘卫东:凤凰台上花盛开

5、诗意中国|盛唐诗极简史:春花灿烂,春水浩荡

6、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7、诗意中国|才子姜夔:我的词很冷,可我的心是暖的

8、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9、诗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家国儿女情怀之杜甫

10、■典出: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1、 书卷搁置起来不看,是为爱惜眼睛,经常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缠身。

12、为霞满天: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语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13、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14、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15、注释:(桑榆,古人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借指太阳,引早为人的年龄,年纪.下句是"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还有满天晚霞,足可有一段时间的辉煌.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己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呢)

16、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

17、年轻的时候,白居易的诗多数都是比较悲观的,包括《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刘禹锡得诗就显得要豪放的多:

18、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19、诗意中国|近代抗战期间爱国诗人群像

20、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三、莫道桑输晚为霞尚满天什么意思

1、那么刘禹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我们还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叹吧!

2、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曾经为党的事业、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正是他们经历风风雨雨,用汗水和心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党员老干部们的历史业绩是光荣的、伟大的。而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下,在坚决惩治腐败、弘扬社会清风正气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老党员老干部的坚定支持。

3、=================================

4、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5、诗意中国|寂寂寒江明月心:诗家夫子王昌龄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8、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9、《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1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原句是“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诗,全文如下: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11、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已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3、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14、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的有感而发,是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一下什么叫“夕阳红”——别说太阳已经是“日薄西山”,它散发出来的光芒作为晚霞还是照满了天际的。

15、 唐 刘禹锡

16、红罗山书院,遇见即是欢喜

17、诗意中国|初唐诗极简史:春花初绽,春水初生

18、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19、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已近傍晚,太阳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20、人老身体会日渐瘦削,衣带越来越收紧,头发变稀少戴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四、为霞尚满天全诗

1、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2、经历多了,自然见多识广,接触的人多了观察起来更加了然于心。

3、老人们是很乐意和你聊天的,他们还会告诉你许多你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这时候你才知道他们也和年轻的你一样,拥有着美好的人生,拥有着精彩的生活。

4、酬乐天咏老见示作者: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5、 经历多了,自然见多识广,接触的人多了观察起来更加了然于心。

6、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7、第一部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8、诗意中国|李白:千百年后,有谁还记得你飘逸的身影?

9、译文: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10、刘禹锡在前六句中描写了衰老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古代老人需要面对,即便是现代的老人也一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说下去,那显然就是说衰老的无奈和辛酸,这显然是没有办法慰藉好友白居易的失落的。所以接下来刘禹锡便话锋一转,说起了老年的优势。

11、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12、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13、“晚年”是一个带着“孤独”与“凄凉”的词,我们走在路上去在意贴着“晚年”标签的人佝偻的身体和寂寞的背影。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周遭的“晚年”标签。但不意味着他们人生就真的如此落魄,如此不堪。我们看不到他人生精彩的一面所以可以妄加揣测,胡乱猜想。

14、酬乐天咏老见示--唐代:刘禹锡

1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6、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17、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18、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19、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20、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意在鼓励好友。前面我们抛出了问题“桑榆”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先看它的后一句“为霞尚满天”,意思是它的霞光依旧可以映照整个天空。根据这一句,那么前一句应该说的夕阳,那么太阳和“桑榆”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桑榆是在天空中的两颗星辰,当太阳西沉到桑榆二星之间的时候,基本上便是快要落山之时,也被用来喻指人到晚年。不得不说古代文人是真的太有想象力,能够想到这样的喻指。

五、为霞尚满天还是微霞尚满天

1、刘禹锡说:是啊,有同感!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短,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们有优势啊!经历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已经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仔细想想不也很有收获吗?往好处想,不就坦然了吗?

2、 细细想想老也有老的好,尽情放松自然会心情畅快无挂牵。

3、寻竹隐寺闻钟识寺遥,小径缘云入。日暮下山归,秋衣不知温。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秋风起兮寒雁归,寒蝉鸣兮秋草腓萍青兮水澈,叶落兮林稀。

4、这是过了花甲之年的刘禹锡写给诗文至交白居易的一首答诗。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一种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则借绚丽的晚霞为喻,表现出老当益壮,力求进取的积极精神。

5、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6、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是写给“梦得”也就是刘禹锡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谊,两个人经常用诗词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老态龙钟”颇有伤感,写了首诗给老哥们刘禹锡,诗中这样写到:

7、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8、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9、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0、白话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1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希望广大老同志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12、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13、《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14、(出处):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既是习近平对老同志的鼓励,也是鞭策,希望广大老同志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16、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赠户部尚书。

17、——摘自习近平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2014年11月26日

18、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日所入处。指日暮,喻晚年。

19、对于刘禹锡这首诗,大家有什么看法?如果你也曾焦虑时间的流逝,不妨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记在心中,相信它会给你向前的力量。

20、 人老身体会日渐瘦削,衣带越来越收紧,头发变稀少戴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