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开头的七言诗句(100句)
一、中字开头的七言诗句
1、古典汉语诗歌形式的嬗变
2、谷口风飕飕。猿来树袅袅,
3、当我从汉语的内在节奏的划分,一直谈到诗歌外观形式的建立,这么冗长的论述,极有可能是徒劳而费舌的。因为当我们谈到汉语的美之法则时,其实它是不能法则化的。我们只能进行一种敞开的审美游戏,差异化的游戏。美就是丰富生命的外在形象之显现,法则总是对生命的一种赋性。美之为美在于它不能定于一则,是差异化的从而是无比丰富的。但是,如果我们对汉语中一些特定的句式,比如汉语中一再以变化的面容出现的句型“杨柳依依”进行追根溯源的考察,对一些极富形式美感的诗歌范例——海子的诗歌只不过是符合汉语美之法则的范例之一——进行分析,或许对我们不无启示。另外,汉语中特有的对称法则,依然是有效的,现代诗歌中很多成功的范例都体现出来了。
4、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5、辛弃疾少年英才,起义反金的时候才21岁。一生以恢复失地为志,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人至中年,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意义,把自家的庄园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6、今夜的山楂树将忍受梧桐枯萎的音乐
7、藏头诗,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所以称为藏头诗或藏头拆字诗。
8、采桑子44字,谒金门45字,九回肠(又名好女儿)45字,诉衷情45字,忆秦娥46字,
9、人生在世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涛海亦英雄
10、款识:蕴老道兄,牛石慧写。
11、寿花新采插莲台。寿诗清雅多奇妙,
12、镜芯纸本水墨1699年作
13、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所留下的实物,少之又少。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去国帖》,是目前已知的辛弃疾唯一的真迹。而近年民间出现的辛弃疾的“稼轩”砚,则可能是辛弃疾流传于民间的唯一实物资料。
14、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15、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谢子一留宿,此心聊息机。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沈郎春雪愁消臂,谢女香膏懒画眉。琼帘入夜卷琼钩,谢女怀香倚玉楼。
16、唐·皎然春日绣衣轻,春台别有情。春烟间草色,春鸟隔花声。春树乱无次,春山遥得名。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
17、1《中国画》创刊号第25页,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11月。
18、诗经是第一部汉语诗歌总集,它为汉语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是确立了四言句形式。为什么汉语诗歌的开端是四言句呢?三百余首诗歌,其中绝大部分是四言句,这对汉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与这个汉字作为方块字的“四”有关?还是与这个“四”包含的对偶优势有关,与这个汉语的聚集性有关?这个四言句,自它出现于汉语后,就迅速在汉语里安营扎寨,成为汉语里最基本的节奏和最富视觉美感的句式。而四言句内部形式组合和变化之丰富,使它能够承载汉语诗歌的开端:
19、古者包羲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20、(赏析)诗中“暑、雨、浦”同韵,“织、赤、壁”同韵。第一句是虚写秋来,第二句是实写秋来,第三句是因秋思家,第四句是思家不归,第五句是怕到秋深,第六句是作诗悲秋。
二、七字开头的七言诗句
1、凤求凰98字,昼夜乐98字,双双燕98字,念奴娇100字,桂枝香101字,翠楼吟101字,
2、如果说海子诗歌中的四言句回应了古典汉语诗歌的开端,是古典汉语留在现代汉语中的踪迹,借此我们可以找寻到汉语的固有之美;那么,“的”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最普遍的句式之更代表了当下汉语生发的趋势。这个“的”字句的三二节奏比之古典五言句的二二一节奏,有一种弧形的跳跃感,而不是平平仄仄的平衡感了。
3、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所以叫词牌也叫词典。
4、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薄疑谓赵简主曰:‘君之国中饱。’简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对曰:‘府库空虚于上,百姓贫饿于下,然而奸吏富矣。’”
5、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6、(汉)·无名氏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7、田家风景好,佳味喜春蔬菜。之谦。
8、(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叠字曲
9、在这种严格对仗、语义严密压缩的五言诗句中,我们很不易找到进入这个语义场的逻辑通道,根本就不能用现在的语法结构对其进行分析。必须对它进行逻辑重组,增添因果关联词,我们方能找到这个多层结构的句子的逻辑入口。但诗歌之为唯一的诗歌,其节奏和形式是不容破坏的。
10、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
11、禄享千钟世太平。禄俸齐天还永固,
12、摊破浣溪沙48字,贺圣朝49字,太常引49字,西江月50字,南歌子52字,醉花阴52字,
13、《台湾历史文物月刊》第21卷第8期第24至39页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2011年
14、泉把湾十字图诗(唐)·无名氏唐到西动马人山见日光水流长此诗原存于敦煌红山口以南泉把湾一所古庙大殿东间北壁,为著名敦煌学家李正宇先生所录,解读为:唐到西山水流长,长流水山见日光。光日见山人马动,动马人山西到唐。
15、我预感到一只蝴蝶踩破钟声
16、“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贵族”。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呵。
17、吟雪(清)·纪昀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
18、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19、唐字开头唐代诗仙非等闲,字字珠玑画河山。开创诗篇宏放处,头尾神龙亿万年。找不到,自创打油诗一首,聊以塞责,见笑了。
20、展览:“中国书画精品赏析大展”参展作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李可染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中国画研究院等十七家协办,2008年12月3日至6日,北京中华世纪坛。
三、七字开头的七言诗
1、宋·黄庭坚逍遥近道边,
2、中国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
3、四八一飞泉仰流。――(南朝宋)·鲍照
4、绵绵瓜瓞如意长春,撝叔。
5、出处: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咱们今天是中西合璧。”
6、清平乐46字,更漏子46字,夜归46字,阮郎归47字,画堂春47字,桃源忆故人48字,
7、五七言诗歌,其独立表义的能力更强了,而不是像四言诗常常需要两个分句联合起来表义。譬如,两个对偶句的关系不仅是上下呼应,更是珠联璧合!是完整的语言自足体。所以是五七言保留了古典生活中最精粹的时刻,那些完美无暇的联句亦层出不穷。而现代诗歌中名句非常之少源于语言自身的破碎。
8、《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渔,《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9、“的”等形式标记,既是汉语变异出新的节奏之可能性的条件,也是汉语从聚集走向发散、松散乃至破碎的根本性原因。如何变异出新的节奏而不至于破碎化?如果现代汉语取代古典汉语,诚然是为了开放出更大的可能性来,那么现代汉语的形式也是未定于一的,有着更多的美之可能性。汉语的美之法则也体现为它是不能法则化的。这个不定于一则的法则是最忠实于美之法则的。总是在书写中体现出法则来,甚至是在一种差异的书写中体现出来!
10、2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旧藏。
11、而上面这些句式可以看作“杨柳依依”的主谓结构的变易书写。
12、譬如古语“大江东去”中的“东”,以我们现在的语法,它是方位名词活用为趋向性的副词,充当状语的成分,而被翻译为“向东”。但是,我们的古人是不需要这样的翻—译,他们看到这样的翻译可能会大吃一惊呢!我们的古典汉语已然把这种趋向性的势头聚集或含蓄在这个简单的字中,似乎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呢。但我们现代人总是把这个聚集的词语拆解为一种发散的状态。
13、古典诗歌中的节奏多以双音节组成,这样很容易进入一种对称平衡的朗诵中,唯一的单音节主要是为了平衡双音节,它在结尾的位置是为了收拢、收束整个语势的。而现代汉语中的形式标记多是单音节,它们的介入就破坏了以双音节为主的古典诗歌,并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个三音节,使“的”字不僵滞或松散现代汉语的节奏,这有待我们深入探讨。以双音节为基础的平仄对应在现代汉语中是无从谈起了,我们已经不把它放在诗歌写作的考虑范围内,那么,汉语的四声调在朗诵中还能起怎样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未明了的问题。或者,朗诵的节奏总是在书写中确立的,我们汉语人的精神气质也随着这个节奏的改变而改变着。
14、歇后诗,指诗句中引用成语或现成语句,字面上只用前面部分,结尾一字省去,而其本意却在后面省去的一字,故称“歇后”。
15、唐·张南史花,花。深浅,芬葩。凝为雪,错为霞。莺和蝶到,苑占宫遮。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16、乐似悲,送女之家日日啼。
17、这是诗经开篇的几句。它体现了汉语诗歌节奏优先和追求整体美观的原则。逻辑意义上的语义呈现总是后发的。它的构成是,两个独立的四言句呼应着联合表达完整的意思。中间没有关联词,而是打断的,以体现汉语抑扬顿挫的节奏。这里出现了一种表修饰的定名结构“窈窕淑女”,它和现代汉语的区别是中间一律不使用词尾“的”,如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表达为“窈窕的淑女”。这是不同的节奏要求,也体现了汉语本身极强的变易曲伸性。而其中的“之”字,就更多是为了补全这个四言节奏,体现了汉语伸缩自由的特性。
18、今夜大地月光昙花一现绝无露水升腾
19、尤其是这首诗歌的句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谐对称,温暖明亮,是汉语诗歌开端的句式。海子在他诗歌道路的末端回应了汉语诗歌的开端。
20、庞元济,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南浔人。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四、中字开头的七言律诗
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这联诗则完全脱去了任何语义关联和形容修饰,呈现为纯粹意象的对偶排列,但它却能够“状目前之物如在眼前”。这是最能体现汉语魅力的句式之一。它即是以象为诗,和古人造字时观象于天的源初姿势是相通的。
3、数名诗,是将从一至十以内的数目字用于诗句中,连贯而成的诗,也称数诗。有的冠于句首,有的嵌入句中;有从一至十顺着数的,也有从十到一倒着数的,还有兼而有之的。
4、《台湾历史文物月刊》第21卷第8期第24页至39页,台湾“历史博物馆”,2011年出版。
5、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6、实际上,我们的古典汉语确实没有西方逻辑意义上的“语法”,假如有的话,也只能称之为一种潜—语法,因为一旦我们的汉语被完全逻辑化,那就会阻遏汉语生生不已的能力和生机盎然的势头。
7、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8、当你知道这是一个将死之人,将死之诗人对你说的话时,你内心可能更加充满了感激之情。
9、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10、(赏析)这首诗中共用了五个中药名,除“半夏”为直接嵌用外,地黄、枝子(栀子)、桂心,都是离合前句句首字而成,而“喜君子”则是中药名“使君子”的谐音。
11、促句诗,三句为一叠,一叠一换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通常分为二叠和三叠两种。
12、这里尽管有“的”的隔开,但节奏反而如箭搭上弓,蓄势待发,似乎眼前的诗句将要脱离纸张飞驰而去。故而,汉语的节奏总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发动的。尤其是,这个内在的心的节奏是最重要的,它能带动言说节奏的发起。
13、——汉语美之法则的形式变易
14、这样的句字因融合着多种书写而异常复杂,既不容易找到它们的语义关联,也难以划分出一个有规则的节奏来。但是,我们还能强烈感受到一种内在气息的律动——字词在针线绵密穿行的张力中传达出一种雄浑有力的朗诵效果。这里,诗人是力图通过减少“的”字的隔开和松散,而直接聚集起众多的词语进入朗诵的节奏中——乃至这里成为一场真正的词语盛筵!
15、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
16、这个肉身与灵魂的分裂就揭示了尘世幸福的不可能,但海子还要给予他人和世界以祝福,和爱:在这个“我只愿面朝大海”的转换的姿势中,闪耀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神性光辉。
17、对汉语内在节奏的划分,恢复汉语诗歌的韵律气息,最终是为诗歌建立整齐的外观形式,推导出诗歌形式的整体感来——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破碎了,这个精神感觉的整体感从何谈起?如何确立?依然在我们的诗歌中,在我们的诗人辛苦劳作而创造出来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整体感。
1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9、非常多啊!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0、寒梅饶远韵,幽赏得清香。数点橫枝瘦,烹芽引兴长。光绪戊寅秋月撝叔赵之谦。
五、是字开头的七言诗
1、忆王孙31字,调笑令32字,如梦令33字,相见欢(亦称乌夜啼)36字,长相思36字,
2、这首诗为东坡所作。据冯梦龙《醒世恒言》。这种“叠字连环诗”,读法是:先从某一字读起,每隔或三字另起一句,得七绝一首!
3、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宝塔词则称《一七令》。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后来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每句或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上尖底宽,所以叫宝塔诗。
4、请问是要写什么的?铌字实在太难……人生无求心自宽,酒香花明身幸安。忘忧岂帝凭萱草,蠲铌何劳问合欢。
5、画家先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勾勒出猫的形态,再以浓淡相宜的墨色渲染猫的花纹,营造出蓬松柔顺的效果;再以小笔触刻画猫的腹部和面部。猫的尾巴微翘,尤其是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双目圆瞪,以表达对日本侵华的愤慨和希望借此唤起国民的战斗精神,是整幅画面气韵生动之所在,堪称作品点睛之笔。猫留下的纤细脚步,定格在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的瞬间,让人不禁屏息驻足。
6、(赏析)十字图形诗中心的“霜”字乃是全诗的破读关键,拆开为“雨”、“相”,合为“霜”由此带动全诗的推进。路:当为露;僻:当为辟,开辟。
7、谢池春66字,青玉案67字,天仙子68字,江城子70字,离亭燕72字,何满子74字,
8、意线路、微电影制作及文化产品设计开发等服
9、说明:此作品经何海霞之子何丕先生鉴定为真迹
10、徐悲鸿的《秋叶回眸图》,绘猫猫行走在树干之上,做回顾之态,其动态与错落浓淡、清雅悠然秋叶的“静”形成强烈反差,整幅画面充满西方绘画中近景式构图的精妙。
11、这也是诗人力图最后一次建立世界的统一感,虽然自己经历了无数次现实的失败,但这一次他的诗歌深入人心,感动着无数人。这感动即是一种感通,关联着世界统一感的建立。
12、明代褚理斋曾为夏五家的塾师,夏五个头很矮,他妻子却长得很高。两人站在一起时,夏五身高只到他妻子的胸部,于是塾师作诗一首相嘲。如下:
13、政治备考!这个考点10年间考了N次(最全梳理整合+典型真题)
14、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而每一个“一”字后面一般都是跟一景一物或一个动作。
15、(赏析)这首连环诗原铭于一把清代同治年间御窑所出的小茶壶上,呈循环圆形。这首诗的读法变化多。可以从任何一个字读起,不论顺读、倒读,都能读成一首五言绝句,这样共可以读成四十首诗,大家不妨试一试!
16、又譬如,“帆樯林立”的“林”,经过现代汉语的翻译,是名词转变为副词而充当状语的成分——“像林子一样地”。但在古人那里则是有比喻关系而无比喻关联词。从外观形式上看,它使整个词语极其简洁而整饬,可谓一语数任。而在古典汉语中,这个“林”字是不可抽离出来做语法成分分析的,它只能在这种情势中生成出意义来。
17、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
18、作者简介:杨大临,字治卿,鄞人。万历间,以花鸟擅名,其佳作者,绝胜吕廷振,又善写墨鹰。
19、150×40cm.×459×153/4in.×4约5平尺(每幅)
20、数谜诗,顾名思义就是数字猜谜诗,它以数字谜语,又似趣味数学。清人徐子云著《算法大成》,其中有这样一首数谜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