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层峦叠嶂的诗句(100句)
一、描写山峦叠嶂的古诗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6、这是他们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铮铮誓言!不消灭了入侵的敌人,将士们誓死不回中原。
7、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8、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王昌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9、后来,“楼兰”就被用来代指边境敌人,破楼兰比喻杀敌建功立业。
10、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1、《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2、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13、不得不说,康震老师的点评虽然不多,但是却抓住了精髓,“走向盛唐”和“走出盛唐”更是一言便概括了李杜两首诗的区别,令人叹服。
1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5、皎洁的雪花随处飘落洒满大地,皑皑一片银白世界。这雪花漫天飞舞,随风回旋。雪花覆盖在高台上,洁白无瑕,象是刚刚建成的碧玉台。雪花裹缠在树技上,晶莹闪烁,似刚刚栽植的美玉树。这是描写大雪纷飞的景象。前面两句,一写雪落大地后的静景,一写雪舞空中的动态。后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银装素裹的大千世界。二句皆含双重喻意,颇为新奇,“如始构”、“似新栽”已是比喻,而“璧台”、“琼树”也是运用比喻辞格而紧缩了的偏正词组,言简意赅。
16、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17、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8、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19、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
20、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二、描写层峦叠嶂的诗句
1、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2、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3、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4、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5、否则不说是真说,使我欲问嗟无缘。
6、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7、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8、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9、烟江叠嶂及瀛山,存亡灭没随云烟。
10、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11、一座孤山,被那浩渺的水流环绕着。大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晴了又下,下了又停。诗人纵目远望,只见那山间的小径上不知何人正在独自徘徊、留连,他久久地伫立凝望着那密密的林间覆盖着的白色的雪花。诗句状写雪中之景。诗人雪中登山远望,心情是沉郁苍凉的,不禁对景伤情。诗人描绘的是幽远、孤寂的冬日雪景,这与诗人的心境是无法分开的。第三句中的“何人”,实则是诗人的化身,他正企望在观景中排遣忧愁呢。
12、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13、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1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5、释义: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16、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17、美就一个字,为作者的辛苦点个赞吧,收藏慢慢欣赏。分享给喜欢的人,不负作者这番力气。
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9、《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20、其一描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三、描写山峰层峦叠嶂的诗词
1、《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中唐时期。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吉宁(陆军军龄15年)
4、“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5、《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6、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两首诗,大家有什么看法?还有对于康震老师的解读,大家认可吗?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7、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8、这是《社群9月朗诵会》的投稿作品,是由郑老师语言表达交流群精英33群的中国军人和军嫂为大家带来的朗读作品。他们分别是:三叶草、吉宁、启华、三哥、翰星皓月、水深无声、善若水、国华。一篇特别的朗读,在此向中国军人、军属致敬!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的生活!祝中秋节快乐~
9、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10、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
11、山峦叠嶂拼音读音为(shānluándiézhàng),意思是一层一层的山,高山巍峨错落。山峦叠嶂的近义词是:崇山峻岭。意思是:用来形容当地山势的险峻与丛林的茂盛,表明景色优美,风景宜人。出处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12、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13、(解释):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示例):见垂柳拖丝,拂境清幽;~,迎风弄鸟,别有一种赏心之境。◎清·禇人获《隋唐演义》六十九回(近义词):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反义词):残花败柳(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鲜花的美丽所以是描写鲜花的美丽的。
14、老藤支我步湖漘,借与晴光一欠伸。杨柳得春青眼旧,山峦留雪白头新。铁琅珰语寻斋钵,银鱍刺肥收钓缗。有两黄冠共棋局,相携便作所欢人。
1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7、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9、《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0、牛华抱白雪,阳条熙朔风。
四、描写层峦叠嶂的诗
1、《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人大概写于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
2、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人大概写于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
4、“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5、治国理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轼未得到君主赏识,遭受排挤,非经历坎坷,诗文无以满天下,在被贬途中《题西林壁》:
6、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7、长城(唐)于濆八达岭长城古诗咏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八达岭(明)徐渭八达岭长城古诗咏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金)刘迎八达岭长城古诗咏车马两山间,上下数百里,萦纡来不断,奕奕似流水,鲸形曲腰膂,蛇势长首尾。我车从其间,摇兀如病齿,推前挽复后,进寸退还咫,息心固安分,尚气或被指,徐趋自循辙,躁进应履轨。行行非吾令,柅亦岂吾使。倦仆困号呼,疲牛苦鞭棰,紞如五更鼓,相庆得戾止,归来幸无恙,喘汗正如洗,何以慰此劳,村醅正浮蚁。
8、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9、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10、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1、《从军·其四》(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12、《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3、中秋之夜,还是千里孤月万年秋,古城边关,依旧大漠胡杨风沙走。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将古代军人秋月思亲的浪漫、战场的悲壮牺牲、边塞艰苦的生活、惨烈的敌我战斗、坚定的决胜意志和胜利的喜悦,边关的风物景色、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让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古、今中国军人守戍边疆的英雄传承以及共同的军人情怀。
14、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5、◎朗诵:三叶草(空军军龄18年)
16、行,(欢乐、快乐、愉快等,意同即可)。
17、高高耸立的天山雪峰,云缠雾绕,终年不散,白雪皑皑,巍峨壮丽。诗句写天山阴霾重重、积雪层层的景象。皑皑雪峰,云雾缭绕,遮天蔽日。诗人仅用“常不开”三字,就恰到好处地点出了“雪云”的浓密稠实的程度。雪是白的,山是白的,云也是白的。白云锁雪峰,“雪”、“山”、“云”浑然一体,着笔全在“常不开”上。日照雪山是美景,而白云缭绕终年不散的景致更美,更富诗的意境。两句诗构成了一幅晶莹剔透的雪山白云图,令人再三惊叹诗人的造化神笔。
18、释义: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19、全诗无一个生冷字,却道出了山中看山的无穷妙处,意境十分美妙合乎自然逻辑,并且暗含了当局者迷,旁观志清的深层生活哲理。由此来看,可以彰显诗词的美妙和强劲的表达力度,并且也充分体现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
20、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五、山峦叠嶂的诗词
1、《从军行》的原文《从军行》唐代: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的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早已支离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敌军大将,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
2、不矜细行终累德,绝艺胡乃神而娟。
3、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4、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5、⒇烽:指烽火台。(1)(2)(3)
6、《从军行七首》中,写骑士的这首古诗,通过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表达了远征战的唐军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这首诗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诗的前三句“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到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了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骑士身手的敏捷。从军行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8、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9、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10、初二语文上册课本教材分析,单元总结+主要内容+重难点,期末必看
11、风雪中,山野里的鸦雀将身子紧缩成一团,相互依偎。城里的狗在雪地里欢腾跳跃,不肯回家。诗句描绘雪中的景象。诗人不是正面描绘雪景,也不是直抒其情,而是通过“山鸦”、“邑犬”在雪中的活动,从侧面来描写雪。特别是后一句,通过狗在雪地里的撒欢腾跃,写雪给人间带来的喜悦,形象而生动。
12、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
13、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14、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一作“雁门关”。
15、如银沙般的大雪漫山遍野,遮住了行人的足迹。偶尔传来一声狗叫,村落显得愈加闲静。诗句写出山村降雪后的情景,描绘了一幅淡雅、幽静的雪景图画。诗句以“银沙”喻雪,描摹了大雪的洁白和松散,为历代诗家所少见。诗句又以动衬静,以有声状无声,相映得趣。
16、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17、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18、白帝城去年的雪尚在山上,今年却已铺了一地。冻得蛟龙缩在南浦不肯出来,锐利的北风残忍地刮在人的肌肤上。前两句写去年和今年的雪,可知连年不断,且一年比一年冷(雪线下降天转寒),天气十分寒冷。后两句更着意在一“寒”字上。“蛟龙南浦缩”是虚写,蛟龙尚怕冷,何况人?“寒刮肌肤”是实写,“利”字写出了人的寒冷难耐之状。诗句虚实结合,反复渲染,似有寒气袭人之感。
19、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0、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2)(4)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