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优质课公开课(100句)
一、《琵琶行》说课稿
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2、初读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内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分三步进行,
3、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4、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总是有不尽人意之处。尽管我在设计时明白多读才能体味诗的内涵,但在实际教学时读得还是不够,对学生的朗诵指导不够具体,以致学生感悟不够深。同时,由于本人第一次参加市园丁杯教学竞赛,在教学设计时还是本着求稳的心态,尽管线索明晰,重点突出,但是设计上还是缺少亮眼之处,不能夺人眼球。课件制作得也一般,不够精致。学习的道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5、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6、说课与讲课要求不同:
7、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8、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9、根据对教材内容和地位的分析,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特设定如下三维目标:
10、快扫码咨询你的专属学习顾问吧!
11、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12、明确:(1)主人忘归客不发
13、环节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4、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15、(出处节选)《琵琶行》——唐代:白居易
16、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17、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本节课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我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小组合作交流法、自主学习法及启发式教学法,帮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探究能力。
18、明确:毛泽东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19、拓宽知识:琵琶行简介?
20、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二、琵琶行教案优质课公开课
1、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
2、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3、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和演奏者情感,并将两者融为一体。
5、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6、一首琵琶曲,不仅再现了琵琶女的才情与悲惨遭遇,同时也投映了诗人的生命情感。时间永远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7、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8、●(高中写作练笔)讲一个精彩的故事给你听
9、明确: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10、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是因为诗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板书:我闻琵琶已叹息——情相通)
11、第一次的琵琶曲为何会让“主人忘归客不发”?
12、①二人都由人生辉煌的高峰跌到落魄失意的低谷。
13、(诗歌翻译部分ppt参考了学科网资源)
14、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诗人当年:京城作官,名动京城;而今: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15、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16、③其他如象声词和双声词的摹写,弹奏动词的恰当运用等都极富感染力。
17、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18、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拓展资料:《琵琶行》(1)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19、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20、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三、琵琶行说课稿ppt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我将设定如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2、|2022年教招好课学不停|
3、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4、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
5、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被后人称为“诗王”“诗魔”。
6、今天卡卡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教学设计是高中二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琵琶行》。
7、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8、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9、《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其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的精妙,都应通过多读去体悟。尽管教师在教学中有指导学生诵读,但是读得还是不够。其实,朗读可以有多种形式,自由读、听读、跟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悟,以读促悟。但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10、(生齐读第三节,分析琵琶女身世遭遇。)
11、欣赏文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12、赏琴技,悟琴音(“谁解琵琶声”)
13、②以声传情,声情交融。“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直接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烘托,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
14、鉴赏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
15、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6、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扩展资料: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17、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圈点勾画等方法分析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赏析文中对琵琶曲的描写。
18、相似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诗人泪洒青衫,不仅是伤琵琶女,也是伤自己。)
19、第三乐曲,高亢激越——沉思过后的顿悟,内心充满不平愤懑。
20、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四、《琵琶行》试讲稿
1、明确:序曲,低沉抑郁;第一乐曲,清脆流畅;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第三乐曲,高亢激越。
2、说课的意义主要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教研活动的实效;讲课的意义是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专业修养。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4、琵琶行舞蹈节目串词:随着古典舞的流行,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美,白居易的《琵琶行》讲述了琵琶女高潮的技艺和不幸的经历,诗中优美的词汇仿佛放我们也跟随白居易一起穿越到了唐朝,下面请欣赏以舞蹈《琵琶行》。
5、白居易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柔和的小弦声比作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让人感到仿佛是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珍珠和玉盘的比喻极美,清越的声音又与琵琶声十分贴切。乐曲流畅顺滑的时候琵琶声就像鸟语声般婉转,到了阻遏不畅的地方,又像是在结冰的水面下流动十分艰难。泉水凝结得越来越多,乐声就越来越阻塞,知道音乐声骤停,这时没有声音却有十分滋味,似乎比有声音时还要动人。突然琵琶声迸发,就像银屏突然破裂,水流了出来,也像铁骑奔赴战场。
6、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7、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8、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9、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0、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1、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对于内容的把握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但高一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欠缺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12、学生思考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得出结果并进行小组展示,我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然后由自主转向合作探究,进行多方位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3、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14、在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以后,在接下来的研读环节,我将与学生共同解决本节课重点。
15、(2)诗人在听完这次演奏后,为何会“青衫湿”呢?
16、同桌交流,学生回答反馈,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文章前的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概况,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这样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主动交流的好习惯。
1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鼓励学生采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8、在语言上,《琵琶行》这一首诗歌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取得高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靠使用具体的比喻;一是靠着的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三是适当地运用叠字。在诗歌中对音乐描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琵琶女高超演技的表演。
19、明确:三次,第五诗节
20、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琵琶行讲解文稿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首先,进行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5、通过朗读,品味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学习、欣赏作者以文字再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6、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连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熟唱《琵琶行》,可见其轰动效应。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千古美文《琵琶行》。
7、优质课教学设计和反思|文言文《孙权劝学》
8、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1)第三次琵琶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10、过渡:看来,弹奏高手能用琵琶说心事,赏乐行家也能从琵琶曲中听出心事,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做一次赏乐行家。
11、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
12、部编新版必修上册教学资源
1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5、①作者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6、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歌,这些诗歌带给人们不尽的美感,我会让学生积极分享所搜集的此类诗歌,选取有代表性的诗歌与《琵琶行》进行比较赏析,加深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17、我闻琵琶已叹息——情相通
18、(2)是什么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19、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