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诗句(100句)

2023-05-25 14:21:1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诗

1、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2、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清)郑板桥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竹(清)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题画(清)郑板桥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3、这首诗是郑板桥的得意之作,并且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不吝言辞地赞美竹子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深深喜欢与敬佩。竹子自古以来就是性格坚韧的象征。作者以此为题,不仅表现竹子的性情坚韧,同时自证作者清幽淡远的闲适心情。

4、他写的《咏雪》诗也十分别致:“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5、译文: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找来野蜂与蝴蝶。

6、郑板桥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7、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郑燮《竹石》释义:竹子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8、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9、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1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1、*广州市芳村黄大仙祠楹联大赛征稿,8月31日截止。

12、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13、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强劲有力,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14、有同学就好奇了,竹子和石头有什么故事呢?

15、“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16、竹石(作者)郑燮(朝代)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

17、 释义:写出一枝清瘦的竹竿,在清风潇潇的江上做钓鱼竿。

18、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19、*《文人墨客手札集》精装、彩印,余书有限,欲购从速!

20、三版:为佳作欣赏版。主要刊登楹联理论、楹联新作、擂台揭晓及点评、各种贺联、获奖作品、绘画配楹联等。三版投稿信箱:zhylb3b3@1com

二、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诗句

1、郑板桥先生啊,就是通过这个“竹子和岩石”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内心中最坚定顽强、最特立独行的精神世界。亲爱的同学们,每逢你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透过这首诗,走到郑板桥先生的“怪世界”中看一看哦。

2、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3、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他的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郑燮《竹石》释义:竹子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5、《竹石》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6、当然是郑板桥的咏雪!!!!!

7、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8、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9、全文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0、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11、喜欢请点赞分享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Themoreweshare,Themorewehave

12、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13、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14、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15、 释义:不需要每天报平安。曾见过它清风一般高洁的情操。

16、款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17、在画家里面,他可算是一朵奇葩。因为他一辈子只画三样东西:兰花、竹子、石头。而且自称自己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敲黑板:名句哟)要注意了,这三样东西都象征着一种品格:兰花高洁;竹子长青;石头顽强。这几种品格合在一起,就成了他“郑板桥”的性格与脾气。

18、想想看,郑板桥这样写,只是想写竹子吗?还是想借竹子表达一些深刻的寓意呢?我想很多同学都能读出来,这首诗表面是写竹子,实际更是写了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坚强不屈的性格,敢于同邪恶做斗争。

19、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20、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三、郑板桥写竹子的一首诗

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2、 释义:秋风昨夜渡过潇水湘水,惊动石头,穿过树林一贯发狂。

3、出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4、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5、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6、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7、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8、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9、“忆君心似面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构思时屏气凝神,殚思竭虑、反复酝酿,直到人、物、事、理烂熟于胸,层次,脉络辅排就绪,表现形式考虑成熟。文章胚胎才算初就。

10、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清代:郑板桥《予告归里》

11、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更酷爱咏竹。他笔下的竹诗意境隽永,蕴含很强的哲理性。读他的竹诗,看他的竹画,感悟颇多。

1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3、我国清朝时期,有一位大画家、大诗人、大书法家,名叫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人称“郑板桥”。他呀,由于性格古怪,非常有个性,不受束缚,无论是写字、画画还是作诗,都表现出一种与常人不一般的创新点,所以别人将他归入“扬州八怪”。

14、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15、 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16、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17、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18、艺术道ID:yszdao

19、当然是郑板桥的咏雪!!!!!以画竹而闻名的郑板桥,也喜欢用数字入诗,他的数字诗《咏竹》可谓别出心裁:“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诗中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却写尽了竹子的风姿神韵。他写的《咏雪》诗也十分别致:“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这些当然是摘抄的~)

20、高清工笔画、白描线稿U盘套装

四、郑板桥,写竹子的诗

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2、释文:文与可吴仲圭以墨竹擅名天下,未尝以墨兰称也。吾家所南翁先生画兰信当时传。后世陈古白继之,云南白丁、江左石涛又继之,墨兰之盛,于斯为极。愚何敢妄拟古人,然窃好墨兰墨竹,画后辄题数句自娱,人或以为尽过于今人题,不愧古人,真背芒面热也。

3、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这些当然是摘抄的~)

4、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5、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6、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7、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8、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9、诗的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10、释义: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11、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竹清代: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清代: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篱竹清代:郑燮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竹清代: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2、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13、郑板桥在《郑板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14、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15、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16、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17、*春联大赛作品集《牛耕沃土》一书出版,尚有余书,欲购从速!

18、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19、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时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20、收藏国际ID:shoucanggj

五、郑板桥关于写竹子的诗

1、二版:为楹联赏析版。主要刊登古今楹联故事、楹联游记散记、楹联赏析、百家争鸣、创作体会、获奖感言、摄影配楹联等。二版投稿信箱:zhylb2b2@1com

2、白话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3、面三首都题画诗《潍县署画竹呈伯包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民间疾苦声些吾曹州县吏枝叶总关情《予告归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枝清瘦竹秋风江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幅》二十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片青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放松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让语文滋润心灵,积淀素养,成就书香人生请关注“书香语文苑”

5、出自: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6、署“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相翁年学老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钤“郑燮”白文、“七品官耳”白文、“直心道坊”朱文、“郑为东道主”白文等印。

7、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8、乾隆十八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9、郑板桥的竹画与竹诗,风韵超然

10、一版:为新闻动态版。传递中国楹联学会的声音、活动,宣传各级楹联、诗词组织的经验、动态。各级楹联、诗词组织开展的重要活动(600字左右或更少)。一版投稿信箱:zhylb1b1@1com

11、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12、款识: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乾隆甲申。

13、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14、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15、竹子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16、在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17、《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1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9、四版:为综合副刊版。主要刊登各种专题、诗词、辞赋、古文、书画、摄影、诗歌、散文,征稿启事等。征稿启事和各种广告还可以根据需要和主办单位要求在任何版面刊登。四版投稿信箱:zhylb4b4@1com

20、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一生以竹为伴,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竹。秋冬,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