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词还是唐诗(100句)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常州派词偏于追求寄托的狭隘见解。
2、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3、1942年秋到1943年夏,我休学一年,到昆明附近的县城中学教书,贴补一点生活费用。当时联大学生大多来自沦陷区,经济来源断绝,靠政府以“贷金”名义(实际上从无偿还一说。我从1938年武汉沦陷去后方继续念高中,直到1946年大学毕业,食宿全靠国民党政府以“贷金”名义供给,“贷金”这一措施挽救了一代青年,应该向它致谢!)维持最低生活,所以很多同学都在外面“兼差”:有的当家庭教师,叫做“教家馆”,有的当中小学教员,听说还有一种“差事”是,每到中午12点就去市中心的近日楼上敲钟,向全市报时。
4、他的系主任办公时间是早八时到八时半,我们同学找他签字,早去一分钟,他的办公室门紧闭,一到正八点,他从门侧走出来开锁,办公用品都是前天晚上准备好了的,办起事来极快。过了八点半,如果想请他签字,他便用大拇指指向背后,眼看手表,不言不语,意思是要我们看他背后的钟,办公时间已过。他的手表和背后的时钟似乎也是经他校准过的。陈先生的风格对我们这个只讲“差不多”的民族传统来说,是一个讽刺,也是一位良师。我们经济系的同学都很敬重陈先生,大家谈论到他刚20岁出头就拿了美国的博士,得过Goldenkey(联大学生平日交谈中往往爱带一句半句英文),不胜敬羡之情。
5、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文学体裁是词,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
6、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翻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原文:《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作者: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8、译文: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9、我特别喜欢“酒筵歌席莫辞频”和“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两句——有酒的时候,你不要推辞;能够听歌的时候,你也不要推辞。我一直身体力行,韩大仙喊我喝酒听歌的时候,我从不推辞。因为我觉得伤感和空想对身体很不好,“不如怜取眼前人”,举杯把盏,浅酌低唱,聆听大仙的教诲。
10、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慑,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11、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2、此一境:寻觅千百次,竟然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发现了那人。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外。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清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于世间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诗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13、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14、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他指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15、翻译: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16、前日文章《故垒萧萧芦荻秋:唐诗中的金陵》目前文章阅读2369次,点赞80次,分享转发276次。感谢您关注“宝宝念诗”!感谢您每一次的阅读、点赞和转发!
17、和晏殊有交集的词人不少,一代文宗欧阳修、一代名臣范仲淹、韩琦、王安石,都出于他门下。名相富弼,是他的女婿。晏殊举荐贤能、提携后进,是值得称赞的,但唯独对柳永例外。据说柳永惹恼了宋仁宗之后,去找过位高权重的晏殊,希望看在大家都是写词的面子上帮衬一下。晏殊说,切,你是写“针线慵拈伴伊坐”的,我是写“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咱不是一路人。柳永嘿嘿一笑,从此再也不找他了。我估摸着,晏殊不愿意帮柳永,主要还是因为大领导发过话,与词是不是一路没有半毛钱关系。晏殊也风流,只不过他因贵而富,能家中蓄妓,宴饮作乐,不会像柳永那样去青楼喝“花酒”而已。
18、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蝶恋花作者:晏殊年代: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自《蜀道难》《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
19、“兼差”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在外面“兼差”到深夜,归来后还伴着一盏油灯,复习功课或读些课外读物,第二天清晨,照样“闻鸡起舞”,吃点稀饭加咸菜,便夹着书上图书馆。
20、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词还是唐诗
1、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无望的情况下,詩人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之感。
2、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好在联大往往是同一门课,几个教授开设。和吴先生同学期开设的通史课,是雷海宗教授的“中国通史”。他的课堂上总是门里窗外都挤满了听众,原来是旁听的人太多。我们同年级的同学,谁选吴先生的,谁选雷先生的,不知为什么不是按联大的惯例,由我们自愿,而是由主管部门分派下来的。我被分到吴先生名下,只好经常去做雷先生的旁听生。
5、古人喜欢伤春悲秋,看到花落写几首,看到叶落又写几首,特别有灵感。晏殊也不例外,不少诗词也都与伤春悲秋有关。除了这首《蝶恋花》悲秋之外,还有一首写伤春的《浣溪沙》也写得很好:
6、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从理论上说,“境界”所要求的正与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轻视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视外物之意,这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相一致。
8、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全词为:
9、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10、========================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说尽沉浮无限事,殷勤再劝离盅。明朝挥手又西东。天涯常阻隔,漫道比邻中。
13、“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第三境界。
14、就像贾岛的推、敲。虽有韩文公街前定案。疑议争执也千古不绝。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清幽声动的意境各有微妙。望尽和望断天涯路也一样。在于心境。
15、大老爷们写闺思闺怨,居然如在现场,活灵活现,直抵人物内心深处,在当下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在当时的文化圈中,这是很常见的,欧阳修、苏轼都有。再往前,唐朝男人写闺中之事的更是多了去了。最俗的莫过于中唐时期朱庆馀的这首:“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姑舅。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不看此诗的题目,还以为是小夫妻你侬我侬呢。当你看到《闺意献张水部》这个标题之时,估计昨晚喝的路易十三和拉菲都要吐出来了——原来这是朱庆馀在科举前呈给张籍的诗。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16、“彩笺”和“尺素”是什么意思?
17、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1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翻译: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一个人独自上高楼凭高望远,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
19、联大校舍本部是一排排的人字形茅草房,办公处、教室和老生宿舍都在本部,唯独一年级新生宿舍是附近昆华中学的校舍,两层楼洋房,居住条件比老生好得多,我们对联大的第一感觉是“不欺生”。
20、想问什么?独上高楼,就可以望尽天涯路呀!意思是站的高,双眼远望,似乎看到远在天涯的、离人脚下的路。
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什么意思
1、这句诗应该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源自宋代著名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3、今天学习的是晏殊的《蝶恋花》,此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4、一等两等,还不见刘先生的身影。有人说:刘文典可能抽大烟还没有下床;有人问:刘文典是不是被蒋介石传召去了?(当时,西南联大很多人都知道刘文典抽大烟和任安徽大学校长期间敢于顶撞蒋介石的逸事。)超过预定开讲时间半个多小时,刘文典总算姗姗而来,嘴里叼着一支纸烟,吞云吐雾,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大家席地而坐,鸦雀无声,静候刘先生开口。
5、社会系的“人口调查”之类的课程,特别是其中一门课是老师带领我们同学去妓院搞调查,令我厌烦。正好这一年选修了贺麟先生的哲学概论,这是一个转机,我在“望尽天涯路”的迷惘中,终于追寻到了一条我终生以之的道路。
6、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北宋晏殊的《蝶恋花》中的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唐代李白的作品。
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8、遥听南去雁。细数残花片。何处寄乡愁。轻纱遮泪眸。
9、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10、第二种境界是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诗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12、依照我现在的回顾,对于一个刚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中学生来说,大学特别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我面前所展现的那丰富多彩、无限广阔的前景,实在令我迷惘,也令我向往,我尽情地观望,无穷地选择,我在初进西南联大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才真是处在一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里。
13、在联大的“大一国文”课堂上,我第一次用白话文写文章,这是西南联大的特殊规定,我不习惯,问李先生是否可以写文言文,李先生说:“应该改一改了。”没有多作解释。我写了一篇题为《人与枯骨的对话》的短文,内容主要是寄托自己的大同理想。李先生在文末批写了一句评语:“有妙想自有妙文”,给了我92分。我有点得意,后来投稿到昆明一家报纸《扫荡报》的文艺副刊上,很快就发表了。
14、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15、刘文典不紧不慢地讲了很长时间,却没有一个人退场。讲完已经夜深,还有人向他不断提问,探讨着一些文学、甚至佛学的问题。
16、离讲前还有半个多小时,昆北食堂挤满了听众,时间越来越近,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只好换地方,连换两次,最后总算找到了一个露天大院,安顿了下来。听众焦急地、也静静地等待刘先生出场。
17、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19、✎哪句词,是你的心声?
20、王国维的“境界”说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艺术境界内在的特殊矛盾,说明了文艺的本质特征。与前人相比,这是一个新的贡献。
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什么体裁
1、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时,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心远辽廓,放能随光阴的脚步步入人生的佳境。
2、不久前我们刚刚谈过北宋牛人范仲淹,但是说起宋词来,有一个人更绕不过去,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培养了一批牛学生,还生了一个牛娃。他自己也是牛娃,“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十四岁,一般的孩子还在忙活中考呢,他已经进北大少年班了。他叫晏殊。
3、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4、“情到深处人孤独”,孤独还得排遣啊,想着昨天晚上一夜秋风紧,楼四周树木的叶子也应该飘零殆尽,登高远望,能看到我思念的人所在的地方吗?我想千里寄相思,可这彩笺小字,我该寄往何处啊。“平芜尽处是青山,游人更在青山外”,登高,只徒增了伤感罢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因意境苍茫,视野开阔,历来为人称道,王维先生更是把它作为人生三境界之凡成大志的人,都需要这样的经历,孤独,更有高处空旷的萧瑟,或许,人只有愿意去承受这样的孤独,才能有所作为。
5、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于2020年9月10日上午10∶49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100岁。
6、“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回想昨夜的明月,它如此不解风情,不懂得女子内心的痛苦,彻夜照入深闺之中。可以想象,女主人一夜未眠,此时难免将失眠的原因责怪到明月头上。
7、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为表追思与怀念,特录张世英先生《归途》中一篇忆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如下。
9、✎以下为原创诗词展区,一起来赏佳作
10、雷先生学识渊博,语言生动,讲课完全脱离讲稿,年代与历史事迹记得烂熟,还贯穿着一些深刻的思想,令人回味。我的许多历史知识是从雷先生那里旁听得来的,至今不忘。雷先生是史学界一代宗师,终生没有像吴先生那样为官。据说,雷先生在解放后曾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学者的命运,往往不是与他的学问大小相对应的。
11、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因为“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怀远之作是古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晏殊的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就是念远伤怀。天气不觉已是深秋了,寒意透罗幕,徘徊庭院,只见栏杆边的菊笼着一层轻烟,而兰草上的露珠恰似我思念你时滴落的眼泪,燕子犹能双飞,而我却孑然独立,更让人难受的是那一轮明月,不知晓我因思念而失眠的痛苦,一夜朗照。上阕写的情感很简单,也很真实,正所谓情有所寄,凡物皆含情啊,无论是菊兰,还是燕子明月,都寄托了“我”的情感,或有共鸣,或心怀羡慕,或略带抱怨,都是将个人情感投射到了自然景物中,“有我之境”中的“我”就是这样的不掩饰的真实的情感。
12、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
13、我很高兴李先生给了我表扬,但现在想来,只有“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才有“第三境”,我何人也?哪来此境?至于“第一境”,李先生在总评时似乎没有对同学们的作业做什么介绍,我对此亦无印象。
14、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翻译: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15、末两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望尽天涯路而不见,有意要写诗写信给你,但山长水阔,我哪里知道你在何方呢?望而不得,乃至欲寄书信诗笺亦不可得,把悲剧意义又深化了一层。
16、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
17、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8、晏殊生了七八个儿子,最小的叫晏几道,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其父齐名,世称“二晏”,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词比他爹写得还要好。这小晏也是个多情种,“宝宝念诗”念过他的《鹧鸪天》:
19、春闺留守谁言苦。芳龄嫁作他方妇。岁暮也奔波。别情今奈何。
20、彩笺是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词,出自北宋晏殊所作的《蝶恋花》,意思是:我独自登上高楼,望着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这一句词也被《人家词话》评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界。全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2、《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3、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着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4、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过片因王国维的引用而成为千古名句。王国维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6、白话文释义: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7、我的化学老师著名教授严先生就坐在我身旁,我小声问他:“严先生,您怎么也来听红楼梦呀?”答曰:“我学化学的,怎么就不能来听点红楼梦呀?”问得我哑口无言,又觉得他的话很值得玩味。好不容易刘文典开了口,第一句话:“啊啊啊!你们各位都是林黛玉、贾宝玉呀?”全场哈哈大笑。严先生早已等得不耐烦,便应声回答说:“什么贾宝玉、林黛玉的,都是大混蛋、小混蛋!”其实,他是为了泄愤,骂刘文典的,他的声音很小,估计没有什么人听见。
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9、还记得有一次(时间已经不清)孔祥熙到昆明,据说原想到西南联大作一次讲演,但又不敢,改到云南大学,云大与联大只一道破土墙之隔,西南联大的同学闻讯后,成群结队,蜂拥而至,先占领了云南大学大讲堂最前面的地盘,大讲堂没有座位,学生们都是站立着的。孔祥熙尚未露面,一片怒吼声已经震撼了全场,他的侍从黄仁霖把手指插在口内,吹了一声长长的口哨,想借以压场,同学们更加愤怒,高喊“流氓,流氓”!孔祥熙出场了,一站到台中间就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姓孔,孔子的后人呀!我也是个教师,当过小学教员,还兼校工,摇过铃,让学生上课……”显然是想用这些话来打动我们,引他为同类,以赢得同情。同学们看他这气短的模样,总算放过了他。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王国维喻人生三境的第一境,取自宋朝晏殊的词《蠂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几句词用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寥阔高远的意境,暗喻人生迷茫之时,当开阔心胸,展望前路,一洒落,一悲壮的人生体验。
11、朱淑真《蝶恋花》: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2、意思是:我独自登上高楼,望着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13、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14、历史课就像化学课一样引不起我的兴趣,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记忆力一向不好,而历史和化学都要靠记忆(我喜欢谈理,我对理科的兴趣也主要在数学和物理,对文科的兴趣则主要在写说理文,而不在背历史),一方面也是因为教我中国通史课的老师吴先生讲课语言干瘪,一上讲台就拿起讲稿遮住自己的脸,一直照念到下课,下课铃声一响,他卷起讲稿就走。念的内容又尽是些官制史之类的东西,一点故事情节也没有,他把一个本应是生动活泼、发人深省的课程讲得枯燥无味,令人生畏。吴先生在上面扯起嗓门念,我们在下面急急忙忙记,考试前总算有个死记硬背的依据。我的考试成绩平平。
15、话说回来,从晏殊词中读出大户人家的富贵气,这就对了,人家的词集叫《珠玉集》,珠圆玉润,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晏殊虽出身贫寒,但入仕后生活富贵奢华,做诗词文章时,也要带着“富贵气”。但妙就妙在他写景状物不堆砌锦玉之句,却能把环境写得充满富贵气象。人家写富贵气是赤裸裸地,金啊,玉啊,就像土豪穿金戴银还包一口大金牙一样。晏殊非常鄙视,说你这是要饭的,还没有经历过富贵呢。你看我写的,“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无一句金玉锦绣之言,可是你们“穷苦人家,可有如此景致?”——这就是贵族啊。
1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17、“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代词作家晏殊的作品,从体裁上说属于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18、下片继续回溯昨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夜西风肃杀,尽凋碧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断天涯。
19、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20、我念一年级时最感兴趣的是“大一国文”。“大一国文”共分26个班,按英文字母排列顺序,我那个班的老师是文学家李广田先生。李先生后来当过清华大学副校长,云南大学校长,在给我们讲“大一国文”时就有些名声。他讲课语言生动,爱与同学交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