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00句)
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生:我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的是在忧患中可以生存,在安乐中可以死亡。前面所说的“浩然之气”,以塞天地之间,忧患和安乐是天地之间常有的事情,塞于天地之间就是在天地中充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时在天地之间。
2、师:如果用四个字来进行概括呢?
3、师: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排比句式,早在2300年前,他以此来增强论辩的语势。如今,我们再写作中也要学会运用这样的句式。什么是至大,什么至刚,什么是塞于天地之间,这可以摸到呢?这样语句读起来都很抽象,大到底有多大?刚到底有多刚?塞于天地,这都是怎样的概念?请同学们从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找到与“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对应的语句。
4、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18)焉。故曰:‘持其志,无暴(19)其气。’”
6、生:因为这句话说得就是住在天下最宽广的房屋,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这就是浩然之气,从各个方面都是天下最大的。
7、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8、“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说这种气,只能是靠一点一点的来积累正义、正气,才能够产生出浩然之气来。“非义袭”,这个“袭”是袭击、突然意。养浩然之气是一个不断的漫长的积累和培养的过程,不是你偶尔、突然做一件好事就可以有浩然之气。那就像我们今天说:你做一件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你才能养浩然之气。所以修身是一生的事情。“行有不慊于心”,慊,是作畅快讲。如果你的内心因你的行为而产生愧疚,那么你这种气自然就不充盈了,就会疲软了。这句话也就是说,你的行为有不合乎义的时候,你自己反思一下,这件事情不正当,你心里那个气也就不充盈了。
9、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
10、浩然正气应出自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后来者的浩然正气使一般人很容易望字生意也有他的积极意义。
11、(3)孟贲(bēn):古代勇士。
12、孟子说:“告子说:‘语言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心;心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气。’心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气,这是可以的;语言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心,这是不可以的。志,是气的统帅;气,则充实于身体。志到了哪里,气也随之到了那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志,不要滥用气。’”
13、(7)不目逃:赵岐注:“刺其目,目不转睛逃避之矣。”
14、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5、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16、师:有没有进行补充的?
17、 坚持正义,去除邪恶。用正义去培养浩然正气而不用邪恶去侵害它,就可以使浩然正气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18、以及京东、当当、天猫、亚马逊等
19、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途径与方法有:坚持正义,去除邪恶。用正义去培养浩然正气而不用邪恶去侵害它,就可以使浩然正气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实行仁义,修养道德。培养浩然之气,要与仁义之心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不培养仁义道德,浩然之气就会衰竭。坚持经常,顺其自然。浩然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因此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
20、曰:“有。北宫黝(5)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7);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8)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10)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生(齐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生:气者何也?大河百浪淘沙,高河滴石穿,润于天地而万物生。
3、商浩然好名字浩:浩字的本义是指水势浩大,亦即常见词语浩瀚、浩浩之义。此外,浩字又有广大、广阔、远大之义。人名用浩字,主要取其广大、众多之义《说文解字》释云:浇也。从水告声。《虞书》曰:“洪水浩浩。”然:含有对、肯定之意。起衬字的作用。跃然、爱然、娇然、韵然、风然、宇然。《说文解字》释云:烧也。从火肰声。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成语浩气凛然
4、师:还有一句:土地平旷——
5、出自:《孟子》,孟子认为浩然正气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6、师:“至大”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7、季子,男,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原供职上海某三甲医院,于2013年6月起辞职探索自由执业之路,2014年11月,上海季建刚中医诊所获批成立!从求学起到现在,在中医路上行走第20个年头,一路坎坷,好在命运垂青,跌跌撞撞中误闯传统医学内室,见证中医理论的精妙,并能用疗效以确信。近年逐渐接受轮回思想,向死而生,勉力前行!鉴于传统医学在目前语境下式微之态以及自身话语混乱,发愿2014年起开始阐释中医经典并普及中医知识。擅长古针灸法:适用急慢性疼痛及促进系统康复。擅长整体疗法(手法):适用脊柱及四肢关节疾病(颈椎病、腰突症、膝关节炎等)以及脊柱相关性内科病症(眩晕、胸闷、咳嗽、痛经等)擅长经方医学:适用外感、内伤、妇儿。
8、生:至大若水,海纳百川;至刚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地正气似水,上接新日,下抵河月,塞于天地之间。
9、(9)褐宽博:朱熹《集注》:“褐,毛布。宽博,宽大之衣,贱者之服也。”此指“衣褐之匹夫”(焦循《正义》),即下文的“褐夫”。
10、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面对当时列国相争、兵革不休、生灵涂炭的局面,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认为每个人都用道德标准要求自身、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是停止战争、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
11、适才看诊,脉诊得气虚,患者自嘲说,归根结底一个字,qiong,没钱气虚,有钱气盛!虽是开玩笑,但正好说明了与世界连结的状态,孟子的经验是只要仁义道德足备,就会有浩然之气,而现实经验却指向只要钱多,就有浩然之气的感受,不同时代的时代性。
12、生:也可以是配义以道。
13、虽然对于“气”这个概念依然说不清道不明,但能有效指导临床,我们只能继续这么用。
14、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15、公孙丑问:“什么叫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呢?”
16、人恒(过),然后能改:名次用作动词。犯过错。
17、公孙丑:历尽艰辛不改气节,难得!
18、(生阅读文本。寻找答案)
19、“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指浩荡博大、耿直刚强的正气。本句大意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可引用“善养浩然之气”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坚贞的气节等。也可用于表现某些人能坚持正义,决不动摇,面临严峻的考验仍胸怀正气,不可侵犯。
20、(27)正:朱熹《集注》:“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识点整理
1、孟子:至死也要维护历史的尊严,可敬!
2、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
3、孟子的“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4、(29)芒芒然:赵岐认为是“罢倦之貌”,朱熹认为是“无知之貌”,焦循认为是匆忙貌。
5、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
6、人类若是无法感受到存在于周遭的人或物之间的连结性,就无法健康的活下去,抑郁孤独直至自残。反之,即便是最无精打采的人,一旦体验到与其他人的共鸣,就会充满活力。故而,我们经验里的“元气不足”的状态,正是指得周遭世界的连结状况不佳,而“活力十足”,则是与周遭世界连结良好。适才看诊,脉诊得气虚,患者自嘲说,归根结底一个字,qiong,没钱气虚,有钱气盛!虽是开玩笑,但正好说明了与世界连结的状态「孟子的经验是只要仁义道德足备,就会有浩然之气,而现实经验却指向只要钱多,就有浩然之气的感受,不同时代的时代性」。当然,脉诊得到的身体气虚与“浩然之气”还是有些差异,但与世界的连结状况却完全一致的(气虚则身体动力不足,与外界的连结状况不可能优良)。
7、生:气者何也?天地之正义也,道义之基础也,浩然之气,起于己身而自强。
8、生:气者何也?至大之莽苍也,至刚之本心也,浩然之气,气由天地而不馁。
9、孟子:唔,文天祥祠。据说,这座祠庙的原址是当年文丞相在元朝大都被囚禁之处。文丞相至死不降,风骨凛然,着实让人尊敬。《正气歌》里可有着不少具备浩然正气的例子。公孙丑,为师要考考你了,“在齐太史简”,这事儿你还有印象吗?
10、孟施舍(11)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14)也。昔者曾子谓子襄(15)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17)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11、师:讲的非常好,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也正是大丈夫应该具有的品格。
12、本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
13、师:大家从文本中迅速地找到了“浩然之气”的特性。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
14、敢问夫子恶乎(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15、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16、(25)非义袭而取之也:不是外在的义侵袭心而取得的。此句中的“义”指外在、客观之义。
17、生:我之于浩然之气的标准是正气大气而不逾矩,道义之于举手投足的表现,浩然之气现于别人之第一感官,举手投足毫不扭捏,有问必答,掷地有声。从不畏畏缩缩,而大方得体。挺胸抬头,使人见之,有阳光向上之气。浩然之气应见于别人之相处交谊间,小事不计,大事不恼,不因罪而深嗔,不因沉继而奚落,不因循守旧,包罗众生,是以平和中相处万分,正气凛然是也。浩然之气还应见于其人家国情怀,与琐碎事中游刃有余,而时刻不忘家国大事,是为黎民百姓而不忘忧国也。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是正气,大气,是与道义是连于一体。
18、在孟子看来,养浩然之气不是神秘莫测的学问,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的切身实践。只要自尊自强、以道义作为人生的准则,自然能够涵养出浩然之气,自然能够刚毅果敢、威武不屈。
19、生:至大之气,如浩荡之水,纵横江海;至刚之气,如水滴穿石,刚毅顽强。气塞于天地之间,如水奔涌万里,滋润天地生灵。
20、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翻译
1、(30)病:朱熹《集注》:“疲倦也。”
2、师:气该如何灌溉呢?如何养呢?请大家从第一章中寻找答案。
3、公孙丑问:“如果先生担任了齐国的卿相,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即使成就了霸业和王业,也不足为怪。如果这样,您是否会动心呢?”
4、(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5、(34)陷:过失,缺陷。
6、曰:“志壹(20)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7、师:大家对此有很大的困惑。
8、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了。以为没有什么益处而放弃的人,就是不锄草松土的懒汉;帮助禾苗快速成长的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他们这样做,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伤害事情的发展。”
9、养浩然之气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有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急功近利是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的。孟子告诫:不要学宋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种的禾苗不长,于是跑到地里一株株地拔高,他疲倦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我累坏了,不过总算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跑去一看,禾苗已经枯萎了。“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认为,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无法做到而放弃不干的,就像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违背规律去帮助它生长的人就是拔苗的人。这两种行为都是对自己本性的伤害、都会影响浩然之气的培养。
10、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
11、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12、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13、孟子还提出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认为要尊重浩然之气自身的规律,不要抱着主观的目的,既不要忽略忘记,也不要盲目助长。孟子这里讲了拔苗助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急于扩充浩然之气,就像拔苗助长一样可笑。总之,对浩然之气置之不理或盲目助长,都是不正确的。
14、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5、(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16、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哪一方面呢?”
17、师:我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工具书,请同学们齐读。
18、浩然,正大、刚直的样子;气,精神。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19、(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0、(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第一中学孙博)
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谁说的话
1、《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以“言近而指远”为“善言”(《尽心》下)。
2、生:气者何也?万物之生存也,道义之根本也,大刚若细,气直养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浩然之气不依行而立,不恃立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这就如同孟子的思想,一直浸润着现代人的灵魂。刘老师带领学生,用现代人的视角审视浩然之气,走向美好和希望。
4、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进行补充的?
5、刘洪涛,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职于经棚一中,克什克腾旗高中语文驻校教研员,全国名师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成员。从教至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生本课堂,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型课堂,不忘初心,追寻诗意。
6、孟子》选录译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
7、当然,脉诊得到的身体气虚与“浩然之气”还是有些差异,但与世界的连结状况却完全一致的(气虚则身体动力不足,与外界的连结状况不可能优良)。
8、“诐辞(31)知其所蔽淫辞(33)知其所陷邪辞(35)知其所离遁辞(37)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9、师: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吗?
10、生:我认为的浩然之气,概括为一个词就是尊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好后果,守住本心,做自己应该做的。
11、(20)壹:专注,专一。
12、师:的确是,浩然之气,可大,可小。
13、生:我觉得浩然之气就是微微一笑,就比如校长在大会上讲过,他在校园,有学生不小心踩到了他的鞋,他对那位学生微微一笑,这就是与人为善的品质。
14、公孙丑又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那什么是浩然之气?然后下面是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15、“气”这个字在传统医学/文化里极其复杂,孟子自己也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难言也”,于是根本就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只是说有正义、仁义、道德的话就会从心底里生发出来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浩然之气”。
16、如今信息社会信息的狂轰乱炸,让本来更应该能更少阻力与他人连结的孩子都早早的包裹起来孩子本应该更真实,更能感受到肉眼看不到的感受。
17、公孙丑问:“既然说‘志到了哪里,气也随之到了那里’,又说‘要把握住志,不要滥用气’,这是为什么呢?”
18、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者,……也,表判断)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应为“宋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之)人”)行有不慊于心。(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行有于心不慊”)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19、师:第三句“塞于天地之间”对应的是哪一句呢?
20、生:这句话涵盖了生与死,生和死会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以塞天地之间,把人生都包括了,也包括了很多事,也就包括了天下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