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院(100句)
一、禅学
1、知中ZHICHINA新书上市
2、出生于1918年的南怀瑾是我国著名的禅学大师,其学问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南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为人谦逊。而今,南先生已是93岁高龄,但他依然活跃于讲学、写书和繁忙的工作之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的精力如此充沛呢?
3、「三昧」被译为「定」,指专注于境,精神集中,处于心不散乱的状态。
4、当然,一部《坛经》不能保证你能悟,那么读读《五灯会元》和《传灯录》也许会在他人的悟禅中灵光乍现,从而悟道。
5、单位的另一意思是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床,因为在座床上贴有各人的名单且占一个位置,故称单位
6、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7、禅学其实是一种宗教修炼方法,确切的说是佛教中禅宗的修行方法和修行专目的,是属于宗教的一个属流派的一个分支的一种修行方法,这是它的位置,比较拗口。宗教大体而言是“神学”,因为宗教都有“神”的存在。哲学和神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孕育的,在人类思想的早期,两者互相纠缠,互相促进,互相发展,不过总体而言,神学的产生要早于哲学,哲学是人从对神学的怀疑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哲学使人对自身有了信心。哲学讲的是人怎样看现实世界,而神学则讲的是现实世界之外的世界,从高度上讲,神学要高于哲学,因为神学讲的是天上的事,而哲学讲的则是地上的事。仅代表个人观点。
8、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9、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不是。禅学是讲禅的道理,如何坐禅。坐禅是落到实际行动上了,是这个动作的名称。一个是思想的名称,一个是动作的名称。
11、海誓山盟如何,海枯石烂如何,生生死死又如何?有缘也好,无缘也罢,任它人缘、神缘、尘缘、佛缘、善缘、恶缘、孽缘、情缘、因缘、姻缘、结缘、随缘、逆缘、今生缘、来生缘、未了缘、三生缘……缘分布满天空,一切随它。
12、佛法不离世间法,我们可以藉着世间上的名闻因缘来成就一些功德、成就出世间法。如果你有这种能力、有这种德行、有这种福报、有这种志愿,又有这种因缘,这就是实至名归,人家自然会赞叹你、尊重你。假使没有这种因缘,千万不要去强求,不能故意去经营;即使强求得到了,也会得而复失。
13、禅定是由禅与三昧的汉译「定」组合而成的,指进入禅那三昧的修习方法。想要理解「禅定」,就要了解禅那三昧所指的境界到底是什么。
14、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15、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16、5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7、什么是缘?缘,就是不管你在地方,在什么环境下,冥冥之中总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你,让你无法摆脱,无从逃避。即所谓的命中注定吧!
18、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分为了十个宗派,禅宗就是其中之所谓“禅宗”,就是佛教中以参禅为宗旨的宗派,他们的修行方法最终确定为参禅,其它一概不论,通过参禅悟到释迦牟尼传下的无上法门,以达到最终解脱的目的。
19、禅学是悟性之学,悟性高者一点便悟,所谓顿悟是也;悟性低者,心诚则总有悟的时候,所谓渐悟是也。惠能大师不识字,听人读《金刚经》便言下大悟,这是顿悟。神秀一系讲究渐悟。实在说来,顿悟是渐悟的成果。如果惠能没有悟道的祈愿便没有顿悟。
20、其它宗派意思也差不多,比如象净土宗,以念佛为宗旨,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相续,念念不断,借助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力,最终往生西方净土,到了那里以后,就可以获得更好的修习环境,避过三恶道的袭扰以及轮回的痛苦,保证一生即可成佛,其它象律宗、华严宗等都差不多。佛学与禅学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佛学的范围大,禅宗的范围小,佛学相当于是一座综合医院,而禅宗则相当于医院里的某个科室,佛学面对的是每一个众生,只要想得解脱的,不管是谁,都可以到佛学这座医院里来求助。
二、禅学院
1、最大的段子作坊,每日精选最新、最热的内涵笑话(段友提醒:吃饭或喝水时,请勿阅读!)
2、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3、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日本文化的现世特色直接影响到日本禅宗,使其世俗化,使禅宗思想在日本成为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文化.受“世俗化”的影响,日本禅宗摆脱了苦思冥想的修禅方式,走出禅房寺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道,武士道以及建筑文化等.
5、“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6、禅学是唯心论的,易经属于道学,道则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结合体,可以说禅学属于易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看过易经的都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不可分割的,易经认为唯心论和唯物论也是这样不可分开的,禅学只讲了片面的唯心论,禅学认为世间一切皆为虚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受苦受累的,所以禅学总是讲大彻大悟,脱离苦海,易经认为宇宙是由最基本的物质(道体,有)和万物所运行的规律性(道性,无)而组成的,且俩者是不可分割的,故有无相生!总体来说这俩者不冲突,反而还有其相同之处
7、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8、欢迎您关注《经典故事大王》!爱情故事、职场故事、人生故事、哲理故事、寓言故事等经典故事,打造网络第一故事大王!
9、△《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10、朋友是缘。你也许有很多朋友,也许你的朋友屈指可数。在你心情烦躁时他陪你聊聊天,你高兴时他与你同欢乐,你困惑的时候,他为你指点迷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11、日本禅的清寂思想体现了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观念
12、对文人的影响:以提高自身修养为主要目的,通常在不得志后遁世隐居,追求恬淡、娴静的生活,精神上独立高绝,不愿沾染尘污,作品风格从容洒脱、悠闲幽远,是禅学上“出世”思想。这类人如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对士大夫影响:信仰“普度众生”,以拯救苦难之人为己任,慷慨从政,积极救世,即便遭受打击也绝不回头,是禅学上“入世”思想。如清末谭嗣同、梁启超等就属此类。
13、佛经上说:“短短今生一面镜,前世多少香火缘。”红尘滚滚,芸芸众生,缘分缘散,处处皆缘。
14、禅是心性的体证,禅是心性的修炼,禅是心性文明的落实。禅能力将会是文明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禅是心性教育、教养,是心性的自我认知理解,是生命的自我认知理解;禅修心性能力的训练和养成。
15、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16、相遇是缘。漂泊在异国他乡,某一天忽然遇到家乡故旧,两家还是世仇,曾发誓永世不再往来。历尽人生风雨之后,你才发现,所有的仇,所有的恨,所有的怨,都化作了云烟,随风而逝。“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7、另外,茶道与禅宗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修禅方式和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风格.茶道与禅宗结合,尤其注重茶室的意境经营,讲求了清寂的审美意境.
18、把禅的证悟用诗化的语言成诗意盎然天花烂漫,纯属捏造,是假的,是哄外行人的,是自欺欺人的。禅外说禅,自己都没有出自于实际经验材料,凭臆想猜度演绎的东西,怎么能信呢。你若信了,是对自己的性命不负责任,自己都对自己不负责任,让别人说你什么好呢。
19、相识是缘。本来相隔很远,你在南方,我在北方;你在农村,我在城市;我在中国,你在外国;在某一天某一个交叉点上,你来我往步履匆匆的脚步停在了一起,从此开始并肩携手走过一段人生之路。
20、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三、禅学书籍推荐
1、禅学 ) 《 佛学大词典 》 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即在文字言句上讲禅或加以解释之书。 (术语)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也。
2、禅不等于禅定,禅学就是佛学,只不过禅学的修行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3、佛是顿悟、觉悟的人。禅是打坐顿悟的意思。
4、《六祖坛经·妙行品》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5、神道以白色为洁净之色,以其为神仪的象征.白色在日本文化中象征着和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统领与影响着日本人色彩的审美意识,从而塑造了日本朴素清寂的审美意识.这一点从日本的古代诗歌《万叶集》、《源氏物语》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出.
6、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红尘十丈,却困众生芸芸,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故此,佛曰不可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
8、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时,日本阶层已经崛起.禅宗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日本武士阶层注重为君主效忠献身的精神.武士阶层注重单纯直观的思想.禅宗讲求“顿悟”,这对于武士阶层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调和方式.
9、打造第一网络文摘,做最好的电子杂志,最好的交流平台,随时随地阅读您喜欢的文摘
10、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
11、把禅修称为静坐,是错的!把禅修称为修静,是错的。
12、禅修是修道,要神志要醒豁,要有智慧观照,是精神修炼;禅具备是佛教的标志性的修道学,佛教以自性觉悟为根本教义,禅修是要有强大的心志,没有神志力量的静坐,不是真正的禅修;没有正知正觉,没有投注精神力量,怎么是觉悟性的修炼呢?这就是我们讲禅修“以觉观为入门”的逻辑所在。这都跟不上,说明你真有智障,学不了真正的禅法。
13、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14、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15、荟萃报刊精华,兼摘海外读物,介绍百科知识,传播最新信息,力做最好的电子文摘。
16、禅,禅学,禅宗,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无论是自己的钱财,或是别人的钱财,都不要去贪。贪心的人,什么糊涂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不贪心的人,自己有自己的主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有了智慧,心就能够定、能够静、能够明。
18、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19、△《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册·描绘《华严经》中所述善财童子参拜53位名师,终得正果的故事。
20、佛教认为世俗和其他宗教,都无法让修行者从三界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世界本质的无常,会由于因缘变迁转变为烦恼,因此无论如何,人生都会有缺憾。
四、禅学智慧人生哲理
1、沉浮之间,在苦海之中挣扎,有几人能参透“回头是岸”?无常之间,才明白一切全是身外之物,纷纷嚷嚷一场空;聚散之间,悲欢离合半点不由人。世间万物,自有缘起缘灭,缘分缘散。有缘则聚,无缘则散…
2、想学禅学看实证佛教导论入门,进而参禅悟道,是一本基本的禅学书籍。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汉语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戒、定、慧”之通称也。随着禅宗的发展,逐渐成为汉传佛教中一个重要而且具备独特理论意涵的用语。
3、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4、△《华严经》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机锋公案、禅宗诗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5、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6、禅定是种修行法门,但并非禅宗修行的唯一方法。
7、观修不是想,不是假想,不是想象,不是意象,即便偶尔借假想、借意象为工具或手段,但它不是禅的本身,不是修的目的。
8、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
9、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10、△出自敦煌莫高窟045窟
11、中的云藏线∶古时候的人总以为天地有一条线连着的,作者就说是憎人的迷惑跟雪印眉∶大概是愁眉苦脸的意思吧。
12、禅学先于禅宗而出现,禅宗里有禅学,但禅学却并非单指禅宗之学。
13、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14、「禅定」又叫正定、止观,是佛教的最高功德。而修行禅定的行为,被简称为修禅或是禅修。
15、一般人认为,从事任何行业,目的就是要赚钱。如果为了钱财而不择手段,乃至于巧取豪夺,表面上虽然是得到了财富,终究会得而复失,不但如此,还会造下许多恶业。儒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违背法律、道德及因果的准则来从事商业行为,就是正业、就是净业,如此一来,不但没有过失,而且还有功德。进一步修布施法门,就能对治贪财的心。
16、无论是禅宗还是禅学,都是对禅的展开,所以说禅宗和禅学中有禅,但禅并不仅仅存在于禅宗和禅学之中。
17、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18、搞笑段子、糗事精华、泡妞技巧,你的生活必备,每日分享搞笑糗事、段子!
19、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20、禅学先于禅宗而出现,禅宗里有禅学,但禅学却不一定就是指禅宗之学。
五、禅学是什么意思
1、禅是佛心,讲求明心见性,需要去悟,如果在文字上论禅,已经离禅本身很远了。好比指着月亮的手指,文字和经论比作手指,我们要追寻的是手指所指的月亮。
2、这意思是说,“宗”强调的是行为,所谓“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由博入精,这和“教”已经不一样了,“教”上面我们介绍了,强调的是理论,相当于把通向目的地的各条路线研究透,知道每条路正确的走法,而“宗”则是从这么多路线当中为自己选择一条最适合的来走。
3、般若,是在专注中思择修学得来的智慧。
4、中国禅宗的自立门户,让中国禅学独立于印度禅而发展出新的脉络。禅宗讲求的「自性说」「顿悟说」和「意境说」,其背后的美学和哲学影响力不仅仅表现在宗教领域,同样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们。
5、禅修不能坐着无事,不能违背觉性这个根本原则。如果没有精神唤醒的禅修,容易昏沉,容易无记,会导致心智退行,甚至整个神经生理退行,废用性退化嘛。有人愿意指出你的禅修有昏沉,有无记,那是你的菩萨恩人。若什么真话善意都听不进去,说明你业障不轻。
6、六祖惠能有言:「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并非禅宗的目的。
7、不过从概念上来讲,我们了解这些也足够了,具体怎么选择,还是要看自己的意愿,如果以娱乐为目的呢,当然也可以读一些禅宗公案来消遣,但如果真的要想有一些感应的话,还是要谨慎选择,以免走弯路,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说的不一定对,希望大家及时批评指正!
8、「三无漏学」包括「持戒、禅定、智慧」,即「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起修」。「戒、定、慧」能分别对治人性中的「贪、嗔、痴」。
9、“教”是指教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知识,我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先学浅的,再学难的,先博学,后专精,最后学位越高,点就越集中,这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莫不遵循这个规律。
10、所以,名闻也是一种贪心,怎么样对治?要知道世间法如梦幻泡影,用法空来对治,思惟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毕竟空寂。
11、相伴是缘。也可能青梅竹马,也可能“千里姻缘一线牵”。两颗心碰撞出了火花,俩人同时有了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许,从相许到相爱,从相爱到相守,彼此认定对方就是要陪伴自己走完一生旅途的那个人。为了这份相守相伴,甘愿吃尽千般苦,受尽万般罪。
12、要追溯禅的概念,需要先从禅的原意开始说起。禅为禅那的简称,是「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
13、缘分是无处不在的。有的人,打交道几十年,心和心始终隔着千山万水;有的人,偶然邂逅,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影子,匆匆掠过,却能引为知己,终生难以忘怀。
14、他们作为文化艺术的吸纳者和创造者,将禅的思想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审美意蕴的绘画、书法、诗词等各式艺术门类。
15、“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16、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17、佛学就是这样,从法相基础学开始,包括阿毗达摩、中观、唯识、如来藏等等,这些都在佛学的范围之内,各类经典中既有佛陀亲自宣讲的经,又有各大菩萨所著的论,还有后世历代祖师所撰的疏、注等等,这样就以经为核心,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就是佛学中“教”的来历。禅学与“宗”禅学准确的讲应该叫“禅宗”,后世人演化出的所谓“禅学”和“禅宗”其实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后世的禅学多数流于口头,也叫口头禅,而真正的“禅”指的是“宗”,也就是宗旨,这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和耍嘴皮没半点关系。
18、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19、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和尚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20、这是赵州禅师的著名话语,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领悟自己的本性佛,而试图从外界寻一个有形象的佛,心有着“相”了,所念的佛必然是有相的,把假的当成了真的,不得漱口清净自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