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集(100句)

2023-05-01 19:30:0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列夫托尔斯泰

1、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2、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在角色创造中脱颖而出。真实地描述角色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仅要写出突出的一面,要么主宰心态。不要掩饰心爱的人物的缺点,也不要扼杀被揭露的人心中闪烁的闪光。

3、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

4、这位贵族作为一名陪审员出庭,并看到了之前被他诱惑过的女子。他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允许他嫁给她,以赎回罪,不幸的是,侄女在监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花了10年时间,简单地完成了6个草稿,最后完成了这本书。这部小说本来打算创造四部,但只创造了三部。

5、师:哪一个词语的贬义色彩最浓?

6、他在1856年的日记中写道:“令人作呕,女人。愚蠢的音乐,女人,冲动,雪茄烟雾。女人,女人,女人。”

7、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人不爱,何以爱世人?

8、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9、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0、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

11、师:从这句中我们知道了?

12、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13、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14、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

15、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16、两人的共同好友也劝他们和好,但托尔斯泰不下台阶,反而说:“屠格列夫是个无赖,应该痛揍一顿!”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师:有同学猜出来了么?

19、生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20、托尔斯泰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二、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集

1、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2、师:那同学们要坐端正,认真仔细的听,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老师讲的是哪位名人的故事?

3、在20世纪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征兵期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首次亮相的“童年”。

4、你好,你在远方,我想对你说的话却在咫尺。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有怀疑,有希冀,却还是将鼓起勇气,一起走过去。听一听这世界里有些什么值得我们信守的吧,或许能让我们过的从容一些。与您分享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生活的信条》。

5、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6、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7、显然,索尼娅和切尔特科夫是不对付的,索尼娅一心想留着丈夫的遗产,以供自己和家里的8个孩子免受饥饿。

8、在托尔斯泰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杰作之后,他对晚年的世界观从根本上转移了。他的艺术批判力达到了顶峰,达到“撕掉所有面具”。“清醒的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也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

9、美国贵格会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

10、接着继续探究人物的内心。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

11、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12、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终年八十三岁。

13、《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

14、对比,目的是突出托尔斯泰长得丑。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三部最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5、阿.托尔斯泰是一位跨越了沙俄和苏联两个历史时期的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善于描绘大规模的群众场面,安排复杂的情节结构,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公认是俄罗斯文学的语言大师.

16、师:鲁迅先生说过:“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写作也应该如此啊,难道是茨威格疏忽了吗?

17、师: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18、有一点毋庸置疑,托尔斯泰的性欲很强,几乎每天都需要发泄一下,他是一个时刻被自己的欲望所折磨的人。

19、有一次,托尔斯泰含沙射影地提到了屠格列夫私生女的身世,还侮辱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

20、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三、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

1、但是,这么做了之后,他家就完全失去了经济来源,纵使多么大爱,也要先考虑一下家里人啊。

2、师:这个词只是指一个人的相貌吗?它还可以描述人的哪方面?

3、1862年托尔斯泰与17岁的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СофьяАндреевнаТолстая)结婚,索妮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他和妻子的关系至今仍有争论,可以确认的是大部分时光他们过得不错,他妻子帮助他管理庄园,这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将全部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精雕细刻,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进行誊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

4、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5、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6、1858年9月19号: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1858年9月20号: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以上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日记!

7、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8、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9、俄罗斯人的姓氏也有一定含义,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岛屿;马林可夫——幼小的。也有一些怪姓,如别祖霍夫——无耳朵;克拉斯诺乌索夫——红胡子。而带有“国际性”的姓——铁匠,俄语为库兹涅佐夫。

10、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11、里面记载了托尔斯泰所有性生活的细节,包括光顾妓院,以及他与妓女、吉普赛女郎、女农奴之间的点点滴滴。

12、师:这句话是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须发特点,文中第1自然段还有二句同样是描写须发的特点,有同学发现了么?

13、不是同一个人,但都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高尔基(1868―1936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14、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乌托邦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对暴力和奴役,反对私人土地制度,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的倡导,以及要求法律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活规则以恢复健康。在农场生活中,通过每个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我们建立了一个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和友谊的“天国”。

15、19世纪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

16、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

17、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少年》和《青年》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并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发表之后很受欢迎,他开始在文学界小有名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对他抱有很高希望。

18、生2:不可以,如果去掉了,这样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什么味道

19、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20、我怎么觉得,最有资格说出“逃走”这俩字的,是托尔斯泰一生的夫人索尼娅。

四、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1、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2、生:有,而且是乱蓬蓬的大胡子,很不整洁

3、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4、安娜是俄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小说里还描写了列文紧张的精神探索和对生活出路的寻求,他所考虑的社会问题正是当时对俄国社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改良农业等等,但也经受到挫败。《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其中对安娜的美貌魅力的描写,对列文与吉娣的恋情心理描写,对家庭生活的描述,都充满着惊人的真实!其人物形象个性塑造,仿佛出自雕塑家的神奇之手。《安娜卡列尼娜》将永世成为一颗明亮的艺术之星!

5、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

6、师: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许多整齐的句式,还有大量的否定句。而且在如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上也做足了功夫,许多地方都用了修辞方法,例如。。。

7、他还妄想与洪秀全攀亲戚,他有时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兄弟,甚至是上帝的兄长。

8、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童年》、《哥萨克》等。

9、他指出,耽于色欲就是堕落,而女人则是堕落的根源。

10、在更早的时候,1847年6月16日,当时他只有19岁,却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11、《穷人》是一篇小说,作为小说文体,学生已经有过学习的经验,三要素是明白的,环境、人物、情节。

1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13、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14、1854年完成了《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新娘是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他们俩共有13个孩子,他的妻子经常帮他整理草稿,期间他发表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

15、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6、《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最初表现。

17、托尔斯泰有很多进步的思想,比如解放农奴,让世界充满大爱等,但他行动上却总是赶不上思想,难免眼高手低。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童年(托尔斯泰创作小说)

19、生:就是粗俗不堪,有些令人讨厌

20、这项工作以1812年的伟大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波士顿,贝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位贵族的经验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述中,许多事件和字符串联连接。

五、列夫托尔斯泰有诺贝尔文学奖嘛

1、原著全本翻译,内容无删减。精度,就读全译本。

2、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他用毕生精力紧张探索、顽强劳动所铸成的不朽的纪念碑,却高高地耸立在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峰顶,并放射着巨大的光辉!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3、如此频繁的怀孕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巨大的折磨,托尔斯泰就是那种提起裤子,只顾自己爽的人,估计完事后还会骂索尼娅是撒旦。

4、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

5、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

6、《教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

7、生1:鲁迅的胡子很特别,就像是一个浓墨重彩的“一”字,显示了他的倔强和刚强。

8、由于索尼娅怀孕次数过多,有时奶水分泌跟不上来,也就无法给孩子哺育,托尔斯泰为此会大发雷霆。

9、朝着理想教育奋进的穆培华

10、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杰作,情节基于真实案例。这部小说写于1889年至1899年之间。这一材料是检察官科尼为他提供的真实内容:一位高贵的青年吸引了姨妈的侄女。怀孕后妓女被赶出家门,后来成了妓女,并被指控偷钱。

11、生:“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12、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3、他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其文学作品真实深刻地再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生活。

14、托尔斯泰认为避孕是邪恶的,他自己对于宗教信仰也是矛盾的,但他坚持古老的教义,避孕是可耻的。

15、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列夫托尔斯泰有着滔滔白浪般的胡子、树根杨的眉毛、泡沫般的鬈发。那文中又是怎样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额头和鼻子呢?

16、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17、“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

18、托尔斯泰出生贵族家庭,自幼失去了双亲,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他对哲学具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推崇卢梭等人的学说。1847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852年入伍,参加了一次战斗,同时他还发表了小说《童年》,在文坛上略有名气。

19、《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20、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