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全文翻译(100句)
一、子曰吾十有五
1、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
2、4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3、子(zǐ)曰(yuē):“吾(wú)十(shí)有(yòu)五(wǔ)而(ér)志(zhì)于(yú)学(xué),三(sān)十(shí)而(ér)立(lì),四(sì)十(shí)而(ér)不(bù)惑(huò),五(wǔ)十(shí)而(ér)知(zhī)天(tiān)命(mìng),六(liù)十(shí)而(ér)耳(ěr)顺(shùn),七(qī)十(shí)而(ér)从(cóng)心(xīn)所(suǒ)欲(yù),不(bù)逾(yú)矩(jǔ)。”(4)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6、“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7、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立身于世,四十岁对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对听到的一切都深明其义,七十岁可随心所欲,却不会违反规矩。”
8、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9、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10、《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11、《论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12、这也需要一个先走进格子,再走出格子的过程。
13、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前,其实都相应省略了“志于”。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志于立,四十而志于不惑,五十而志于知天命,六十而志于耳顺,七十而志于从心所欲不逾矩。”
14、(感谢您关注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标题下方蓝字“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关注我们。)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16、期颐(yí)之年:一百岁以上
17、(注)①有:同“又”。②立:站得住。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
18、词语释义: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19、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
20、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二、子曰吾十有五全文翻译
1、耄耋(màodié)之年:指九十岁
2、天命:历来众说纷纭。有注释为:天道运行的规律,即社会、人生的基本规则。钱穆先生注释为:“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道义与职责。”
3、写作初入门的学生,常常搞不清文章的逻辑关系,论证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个阶段,不靠模仿和套路是行不通的。
4、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5、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
7、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意思是:
8、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9、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10、《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11、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2、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13、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4、“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
15、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本身无意义,属于结构助词。这句话完整的意思为: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16、TheMastersaid,"Atfifteen,Ihadmymindbentonlearning。"Atthirty,Istoodfirm。"Atforty,Ihadnodoubts。"Atfifty,IknewthedecreesofHeaven。"Atsixty,myearwasanobedientorganforthereceptionoftruth。"Atseventy,Icouldfollowwhatmyheartdesired,withouttransgressingwhatwasright。"网上找的,供参考。
17、(读)本章主旨是:终身学习。孔子开贫民教育先河,开民办教育先河,开素质教育先河,是终身学习思想的首创者。本章是孔子所描绘的一条终身学习的人生轨迹,是儒家修己安人的人生轨迹,是儒家内圣外王的人生轨迹。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是和他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进步的精神分不开的。假如我们能够做到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五十耳顺——把孔子曾经演绎过的人生历程前移一个阶段,那么六十岁可望成大器,成大师,成伟人。
18、襁(qiǎng)褓(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19、《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0、出处:先秦的《论语十二章》的《为政》原文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1、孔子说:“我五十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3、(3)《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4、《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5、《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不惑:不被外界的言论变化所困扰,不迷惑。
7、而当你熟练地掌握格律之后,格律就会为你所用,而不会束缚你了。
8、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矩:曲尺,这里指一切言行之法度规则。
9、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10、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任何想法都不越出规矩。”
11、比如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没人会指摘他不合平仄。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注释)
13、子:先生,指孔子。吾:人称代词,我。扩展资料《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14、讲的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中的《为政》。《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15、志于学:志,志向,有志于。学,指学问。钱穆先生说:“能志孔子之所志,学孔子之所学,乃为读《论语》之最大宗旨。”深有同感。
16、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17、《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18、《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9、“于”,相当于“被”、“用”;“志”,“誌”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
20、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的梗
1、希望中国也早一天像日本那样,把垃圾分类做得那么好。
2、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
3、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
5、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6、今年江苏卷名句默写,课外名句考查的一句就来自《论语》,就是“三山语文”4月22日推送的文章,这是考试当天,一位读者朋友和我的聊天记录。
7、能立之后,还需要面对世事的差异和自身的得意失意,这时就需要“不惑”,明白事理通达人情之后的坚持,就是“不惑”。
8、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我心即是道义所在,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人合一。诚如《论语•子张》中子贡对陈子禽所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圣人所能达到之境界,犹如天一样,是没有阶梯可以一级一级升上去的。
9、③天命:含有上天旨意、自然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意义。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同:逾)
11、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12、说明人们要立志从小就开始学习,并明白学习的道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的做事情,四十岁时遇事不会疑惑,五十岁能知道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人提出的意见,七十岁能从心所欲地做事情,但不会超越礼法。)
13、《论语》:道千乘之国
14、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15、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16、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志于学,三十岁时能够以学而立,四十岁时能够不被外界的言论变化所困扰,五十岁时知道自己在人世间的道义和职责,知道自己能够也应该做什么,六十岁时一切言语听入我耳均能通畅明白,不觉逆耳,七十岁时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思想法为人处世,也不会逾越规矩。”
17、对外,他明白了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18、李泽厚:孔子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19、《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20、孔子是一个人本主义者,(我以为)他的理想和理论就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关于这段话做文的话,你可以试着从人生的历程来写啦.如果你的阅历不大丰富,估计写不大好.呵呵,我懂的就此而已.见笑了!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意思
1、(每日抄经:11日和12日)
2、====================================
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4、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wushiyouwuerzhiyuxue,sanshierli,sishierbuhuo,wushierzhitianming,liushi而ershun,qishiercongxinsuoyu,buyuju。”
6、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分辨真假,判明是非。
9、十有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
10、从今天开始,我们会不定期推出《论语》专题,专题主要由学生撰写。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在感悟先哲智慧的过程中,和大家一起赞叹至圣先师的远见卓识。
11、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12、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作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13、(感悟)本章流传甚广,是孔子自述一生之学的历程。要明白的是,这是孔子的历程,并不是指常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不可简单比拟。
14、(4)《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15、耳顺:也是多种注释。钱穆先生注释:“耳顺者,一切听入于耳,不复感于我有不顺,于道有不顺。当知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所以说耳顺。”深为赞同此解。
16、这里是孔子讲述自己在人生阶段的求学经历和心得,说明人只有经历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才能有所领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成语”从(随)心所欲“及由此而来。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后来也成为中国人对不同年龄的习惯称谓。
17、“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
18、一般网友都是赞赏日本幼儿园的做法的,认为这样严格的要求,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重视自理能力的好习惯。但如果中国幼儿园这么要求,家长肯定又要吐槽事多了。
19、襁(qiǎng)褓(bǎo)、孩提、垂髫(tiáo)总角、豆蔻(kòu)、及笄(jī)、弱冠加冠、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花甲之年耳顺之年、古稀之年、耄(mào)耋(dié)之年、期颐(yí)之年
20、《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