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作品集(100句)
一、苏轼的作品
1、苏轼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2、苏轼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等。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莫听穿林打叶声),.(缺月挂疏桐).等。
3、黄好谦,字几道,由于他去世前最后的职务是颍州知州,所以又被称为黄颍州。苏轼、苏辙和黄几道是同一年中举的进士,而黄几道的儿子黄寔则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辙的两个儿子,可见两家的关系相当亲厚,也正因为这样,黄几道去世之后,苏氏兄弟共同为这位同年好友写了祭文。
4、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6、诗案前的平静期。《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江城子》和《江城子》《水调歌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8、经多年世事变迁,黄氏家族所藏的二苏手迹,如今留存于世的就只剩下这幅《祭黄几道文》卷子了。
9、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10、《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帖,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11、此卷为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写给友人谢民师的一封信,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明陈继儒题跋:“东坡碑版照四裔,不如尺牍天真烂漫。所谓‘吾写字觉元气十指间拂拂飞出’,此卷等是也。”
12、此帖本文在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佚文汇编》卷四里题为《与友人一首》,并与《屏事帖》本文编在一首内,不知何据。在曹溶收藏《眉山苏氏三世遗翰》装帧在同一开里,也不知有何关系。但根据内容来看,似与《屏事帖》一样,皆为旅居所作。帖中“久留叼恩,频蒙馈饷”,这是对款留自己的主人的感激之意。元丰七年十月东坡上表乞居常州,到元丰八年三月至南京,等候皇帝发落一段时间所作。如是,则与《屏事帖》在时间上、在收藏者的关系上,就有一定的联系了。
13、流放生涯。《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作于绍圣三年(1096)贬居惠州期间侍妾朝云去逝后;《试笔自书》和《书上元夜游》,均作于元符二年(1099)贬居海南儋州期间。
14、《平生壮观》卷《装余偶记》卷《盛京书画录》第二册著录。
15、《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这两件作品分别于公元1091年冬和公元1093年所作,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在河南睢县以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16、《京酒帖》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行书
17、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18、贬谪、流放生涯。《卜算子》《定风波》《念奴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西江月》《试笔自书》和《书上元夜游》
19、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20、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作者:苏轼
二、苏轼的作品集
1、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提携”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联,苏武却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扌”旁置于“乃”字上。
2、有美堂暴雨[苏轼]
3、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4、黄州寒食诗帖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5、苏轼《宝月帖》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行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6、代表作:《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7、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词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很难有一个人能集如此成就于一身,难以想象没有苏轼的中国文化将是什么样的场景,但有了苏轼的北宋让人领略到了北宋璀璨的诗词文化,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诗文中的浩然乐观之气、深刻的哲思与其人优雅的生活情趣,深深影响并浸染着我们的内心。
8、苏轼《获见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李白仙诗帖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10、洞仙歌(冰肌玉骨)[苏轼]
11、代表作:《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秋声赋》、《醉翁亭记》等。
12、在他的前半生中,作品还是大多以小儿女的情思为主,想念亲人,想念故土,希望能与家人团圆,在人生的最黑暗的时候,盼望有一丝丝温情温暖他那受伤的心灵。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代表作以《水调歌头》这一类型为主,《水调歌头》便是代表作品。
13、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4、系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物理教师,硕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主修光学专业。
15、浣溪沙(寓意)[苏轼]
16、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苏轼]
17、南乡子(送述古)[苏轼]
18、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19、大部分人对于苏轼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朗朗上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所提到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
20、南歌子(雨暗初疑夜)[苏轼]
三、苏轼的作品风格
1、苏轼《阳羡帖》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2、1989年11月25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了T144《杭州西湖》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小型张的边纸上印有多首古诗,其中一首即是苏轼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帖虽短短三十二字,但极尽丰富的变化,从起首的低沉到最后的飞扬,宛如惊涛骇浪从大壑间顷刻奔泻而出,又在绝响后戛然终止于风平浪静的海面,使人“抵掌激昂,有击楫中流之心”(陈翼语)。
4、此帖与《黄州寒食诗帖》同时期,书风十分相近。
5、这么不起眼的书法,凭什么挤入“天下十大行书”?
6、苏轼《满庭芳词》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行书
7、苏轼《致南圭使君帖》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行书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9、少年游(去年相送)[苏轼]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王羲之怎会知道一千年以后,会有个赵子昂为《兰亭序》毕其一生
12、(主要词作)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行香子·过七里滩永遇乐(明月如霜)西江月·重九满江红(江汉西来)满江红·怀子由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赤壁怀古洞仙歌(冰肌玉骨)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溪)西江月(顷在黄州)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望江南(春未老)算子(缺月挂疏桐)贺新郎(乳燕飞华屋)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13、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为传世名作。
14、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7、此碑是用苏轼的真迹上石刻成的,虽下真迹一等,但刻工极佳,神气实足。在用笔上虽仍是三分笔,但温厚中出险辣,用笔险劲,此刻更具法度,得气得势,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
1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苏轼]
19、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20、代表作:《权书》、《衡论》等。
四、不属于苏轼的作品
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行香子·过七里滩》;《永遇乐·明月如霜》;《西江月·重九》;《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蝶恋花·春景》;《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望江南·超然台作》。
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著名的散文家的合称。
3、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学李北海,后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端庄圆润,但不做作,笔法精严,但不拘束,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8、在水调歌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风浪,政途被贬,离开故土,离开家乡,心中的无限抑郁郁闷,愁死不能得解,正值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离开亲朋好友,小酌三五杯后,看着天上的月色,诗性大作,便写下了那千古传颂之作,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9、苏轼《廷平郭君帖》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行书
10、苏轼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11、哨遍(为米折腰)[苏轼]
12、三月二十九日[苏轼]
13、苏轼手札。冲和自然,轻松自如,笔墨挥洒之间,别有一种书卷气息和超尘脱俗的笔情墨韵。
14、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苏轼]
15、代表作:《天说》、《封建论》、《童区寄传》、《捕蛇者说》、《三戒》等。其中,《永州八记》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
16、又或者是苏轼所作的《春宵》里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亦或是《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7、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8、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19、宋乾道四年(1168)汪应辰撰集,刻于成都。末尾跋云:“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日,玉山汪应辰书。”又有陆游跋:“成都西楼下有汪圣锡刻东坡帖卅卷。”“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京师,脱败,再装缉之。”清道光间,南海廖甡选翻此帖部分而成《观海堂苏帖》,其后又有长白瑛桂翻刻此帖部分,仍名《东坡苏公帖》。
20、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
五、苏轼的作品赏析
1、该帖为宋神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大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10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2、他一生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各种文章4500篇。他的诗、词、散文书画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和优美情致,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在生前倾倒世人,被奉为天下文宗,而且死后声名益隆,雄视百代,彪炳千秋。
3、此帖信手写来无拘无束,横竖斜直,率意而成,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更可展示作者的书法风格。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清内府递藏。原帖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影印件行世。
4、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5、书法最难是脱俗,人俗字必俗!
6、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7、邮箱:53575722@qq.com
8、②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官累至礼部员外郎。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导者,世称"韩柳"。
9、唐宋八大家,是因明代茅坤选辑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得名。
10、苏轼《春中帖》约1092年(元祐七年)
11、…………(宣和画舘)………
12、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13、减字木兰花(春月)[苏轼]
14、上元侍宴[苏轼]
1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6、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7、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18、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19、赵孟頫《松雪斋》云:“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长善认为:“文忠早师颜鲁公,大书《醉翁亭》、《袁州学记》,不改鲁公家法。”可谓知言。王世贞云:“坡公所书《醉翁》、《丰乐》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徐吏部,结体虽小散缓,而遭伟俊迈,自是当家。”清梁(山献)《评书帖》曾云:“东坡楷书《丰乐》、《醉翁》二碑,大书深刻劈实劲健,今惟《丰乐亭》尚清白。”
20、入仕之初。《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于嘉祐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上任路过渑池时。 诗案前的平静期。《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于熙宁六年(1073)杭州通判任上;《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作于熙宁八年(1075)密州知州任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