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古诗春望唐杜甫(100句)

2023-04-29 19:46:1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古诗春望

1、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被洗劫一空,唐玄宗皇帝匆匆忙忙地跑到四川去避难了,其他人呢?也跟着皇帝逃跑了,诗人杜甫也在其中,可他实在是太倒霉了,逃亡到一半,却被叛军给抓住,又给带回长安城了,幸好,当时杜甫的官职不大,叛军们看管不严,所以杜甫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地越狱了,杜甫满心期待地溜出来以后,看到的确是满眼的废墟,只能挥泪写诗来抒发自己痛苦的心情了,他当时所写的诗便是这首《春望》。

2、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

4、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5、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7、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9、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0、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2、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13、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1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你们听说过著名的安史之乱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唐朝人口锐减,国力衰败,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为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17、可惜杜甫一只手没有得到书信,另一只手也没有得到黄金,空空的两只手要用来干嘛呢?只能用来挠头了,而且头发还越挠越少,简直就没法用簪子了。

18、感时/花溅(jiàn)泪,恨别/鸟惊心。

19、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20、《春望》chūnwàng

二、古诗春望唐杜甫

1、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2、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长安城被洗劫一空,皇帝和一些官员匆匆忙忙地跑到四川避难去了,杜甫当然也在其中。

3、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对于杜甫,我们应该是非常熟悉了,我们学过他的许多诗歌。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这是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多是描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因而被誉为“诗史”。

5、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忍受着战争的伤痛,杜甫才真正成为人民的歌手,道出人民的苦难,成为当之无愧一代诗圣。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7、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8、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9、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15、唉……妻子儿女是否都还健康地活着?战火已经燃烧了三个多月,现在如果收到一封从家里寄来的书信,那真是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16、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18、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19、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0、关于其它春望的古诗还有如下几首:

三、古诗春望的诗句带拼音

1、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3、答:杜甫的春望古诗

4、同学们,先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5、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6、您的赞赏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7、国破:国家残破不全。这里也指唐京城长安为安禄山叛军占领。这句说:远望四野,山河虽然仍和过去一样,但国家已经残破不全了。

8、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很开心和大家共同开启早读时光!

9、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0、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11、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言律诗

14、1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15、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7、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8、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

19、guópòshānhézài,chéngchūncǎomùshēn。

20、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四、古诗春望的解析

1、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2、《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 ,hún yù bù shèng zān 。

4、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国家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草木已是深绿。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7、(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8、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9、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10、在这里发现中国文化的精华

11、fēnghuǒliánsānyuè,jiāshūdǐwànjīn。

12、春望古诗的具体意思

13、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4、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15、《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17、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18、答:杜甫的春望古诗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古诗的具体意思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春望古诗写作特点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9、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2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五、古诗春望的意思

1、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唐诗诵海棠诗社

2、结合意境、想象画面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杜甫春望古诗带拼音版chūn wàng春望táng dài:dù fǔ唐代:杜甫guó pò shān hé zài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万金。

10、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真是度日如年啊。他为百姓担忧,为自己流落在他方的妻子儿女担忧,为远在延州以北的芦子关担忧。可是这三月是长安,却异常安详,春光明媚百花繁盛,鸟儿在枝头啼叫,跟这连绵的战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1、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13、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14、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15、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16、花香鸟语多么美好啊!杜甫闻到了花香,伤心的眼泪都滴到了花瓣儿上,正痛恨自己与家人分别时,突然听到鸟叫,吓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17、可他实在是太倒霉了,跑步到一半,却被叛军给捉住,又给押回长安城了。幸好那些草包叛军的看管不严,所以杜甫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越狱出来。没想到杜甫还有这个特异功能吧!

18、“安史之乱”时,除了杜甫被抓走了,你还知道哪些诗人被抓走当俘虏了?

19、《春望》描绘的就是国家残破后苍凉的场面,茂盛的草木,鲜艳的花朵,这些看似美丽的场景,没有一个不浸透着诗人的眼泪,让人读了也要陪着诗人一起流泪,多么真挚感人的一首诗啊。

20、同学们,读爱国诗真是满腔热情,振奋人心啊!今天的这首《春望》,你们有没有背诵下来呢?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止文人墨客爱国,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对国家的奉献。同学们下来也可以多积累一些爱国的诗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国学是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智慧的结晶,老师希望你们从小汲取国学中丰富的文化营养,做一个睿智,儒雅,拥有爱国情操的人。好了,今天的古诗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