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春望这首诗的意思百科(100句)

2023-04-28 23:11:4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春望这首诗的意思

1、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2、这个时候已经是757年三月,春色满都城,杜甫却饿得不成形,感慨之余,写了这首《春望》:

3、近代·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4、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展示

6、背诵杜甫的诗歌。(形式要多样,水平要高)

7、学生自由朗诵全诗,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8、师: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朗诵全诗。)

9、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10、通过课本和微课学习,完成以下题目:

11、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

12、通过老师的讲解,你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让老师来慢慢轻读诗句,你来小声跟着说一说这首诗的诗意吧!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俘获(fúhuò):俘虏(敌人)和缴获(武器装备等)。

1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16、生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17、结合注释,理顺诗意。

18、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

19、〖韵译〗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0、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二、春望这首诗的意思百科

1、①“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作者听到的什么消息?

2、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

3、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4、◆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

5、——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6、反复朗诵古诗,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思家情怀。

7、白话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作品原文: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扩展资料:《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8、◆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

9、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10、生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11、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12、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13、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4、完成导学案和练习册上相关的题目。‍

15、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16、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7、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shānránlèixià);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sāo头思考,白发越搔sāo越稀少短浅,简直要不能插簪zān了。

20、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古诗新唱《春望》,请学生吟唱古诗。

三、春望这首诗的意思视频

1、(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合收。因为首联的“国破”,让我愁绪缠绕,焦急悲伤,一头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簪”是一种束发的首饰。古时候,男人也会留长发,成年后要把头发束在头顶,用簪子横插住,避免头发散开。

4、大致把握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5、老师先泛读一遍,然后出示幻灯片,认读生词

6、学完这是诗,你认为诗中有无对战争残酷的描写?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7、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8、回顾初一学过的《望岳》,初步感知两首诗歌的异同。‍

9、这两句诗看起来在描写景物,其实是抒发物是人非的心情。诗人将感情寄托在面前的景物之上,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10、这里的艺术手法非常巧妙,巧妙的背后也还有另一层心理,他写这《春望》的时候还在长安被羁押,所以写这诗还不能写得太明。你要是公开地歌颂,我们伟大的王朝必然有复兴的天,那如果这贼军看到了,那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好处。所以这首诗,应该说写的时候用了很多的手法,实际上也有迫不得已的地方。实事求是来讲,文学艺术当中得很多的手法往往都是由于不得已,不得不用一些委屈的笔法。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三个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12、同学们,读爱国诗真是满腔热情,振奋人心啊!今天的这首《春望》,你们有没有背诵下来呢?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止文人墨客爱国,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对国家的奉献。同学们下来也可以多积累一些爱国的诗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国学是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智慧的结晶,老师希望你们从小汲取国学中丰富的文化营养,做一个睿智,儒雅,拥有爱国情操的人。好了,今天的古诗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1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也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行不行?(配上音乐,生自由大声地练读全诗。)

14、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1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6、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7、1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18、师:在诗人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19、《春望》(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春望这首诗的意思

1、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读呢?是读“浑欲不胜簪(zan)”还是读合韵的“浑欲不胜簪(zen)”呢?

2、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冬日里,梅花绽放的时候如果不赶上下雪的话,让人觉得缺少神韵。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吟咏,也会非常俗气。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飘落了雪花。梅与白雪争奇斗艳,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发。

4、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6、杜甫春望古诗原文带拼音版

7、同学们,先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8、凡报面试实战班的同学,笔试未过,只要凭已经考过的笔试成绩单可以享受我们育丁教育提供的笔试全程班(不含书本资料),书本资料需要另购。

9、评选史上最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10、C.深、心、金、簪D.在、深、心、金、簪

11、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杜甫和《春望》的资料。

12、“搔”,动作,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14、(2)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

15、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16、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杜甫最后和家人团聚了吗。后来杜甫写完这首诗之后,至德二年(757)四月,社甫冒险从长安城西边的金光门逃出去了。他逃出了长安城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你根本想不到。如果是我们,就会马上跑回家去,杜甫没有啊!我们前面讲《望岳》的时候,杜甫对朝廷是绝无二心,绝对忠诚。

1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美文,以文见生活之真谛,

19、(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20、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五、春望这首诗的意思唐杜甫

1、而“不”字在“shēng”的读音前自然就不能读第二声,而应该读第四声,古去声。所以“浑欲不胜簪”的平仄实为“平仄仄平平”,是首字不论的仄起平收律句,完全符合格律。

2、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3、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杜甫在沦陷区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春望》。

4、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13)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6、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并说说这两首诗所表达感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7、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同学们越来越会运用感情,读得真是声情并茂!

8、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9、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10、当时的唐玄宗都被迫逃亡,百姓的情况就更加悲惨了,他们不是逃亡就是被敌人俘虏。诗人也是一样,失去了家人的联络,内心非常苦楚难受,他把这份感情也写在了诗句中。

11、关键在一个“望”字。诗人登高望远,看见“安史之乱”造成国家破败、城中草深等景象,而自己想和家人团聚的愿望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家书才抵得上万金之重。

12、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被洗劫一空,唐玄宗皇帝匆匆忙忙地跑到四川去避难了,其他人呢?也跟着皇帝逃跑了,诗人杜甫也在其中,可他实在是太倒霉了,逃亡到一半,却被叛军给抓住,又给带回长安城了,幸好,当时杜甫的官职不大,叛军们看管不严,所以杜甫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地越狱了,杜甫满心期待地溜出来以后,看到的确是满眼的废墟,只能挥泪写诗来抒发自己痛苦的心情了,他当时所写的诗便是这首《春望》。

13、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

14、安史之乱后,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

15、当然了,这里边还有一种解释,是把花也拟成人,把鸟儿也拟成人。换句话说,无论是花鸟无论是自然,无论是草木,无论是我自己,在这一刻,在国破家亡的时刻,大家都不再欢欣鼓舞,而变成潸然泪下,而变得什么样呢?心惊肉跳!

1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17、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18、⑻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sǎn开。

19、“沉郁顿挫”这个词来自杜甫的《进雕赋表》,意思是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20、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国已破,家无存,亲人散,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