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读书故事的作文500字(100句)

2023-04-19 07:58:2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读书故事

1、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古塔默默地守护着小镇,而我就是那个,虔诚的守塔人……

3、江南的三月,烟雨迷蒙,浸透枝头红梅,呼吸间都是书卷的缕缕清香。指尖在书页上缠绵,目光在文字中徘徊,你和那一本本书有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那故事会是对一本书的执着念想,那故事会是一段斗智斗勇的惊险经历;那故事许是笑声连连,笑声如清澈的玻璃弹珠在玉盘上弹跳;那故事许是泪流满面,泪水如夏日暴雨冲刷的窗户……

4、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5、小时候看过一场电影,叫做《打击侵略者》,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故事。男孩子大都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听打仗的故事。因为这部电影,出版社发行了这本电影的画册,也就是《打击侵略者》的小人书。我的一个小伙伴有一本,他拿给我看,当时看完以后非常想拥有这本小人书。我跟他商量能不能转卖给我,成交价两角钱。两角钱在一九七零年对于小屁孩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咋办呢?家里的破铜烂铁牙膏皮,早就被卖了换三分钱一根的冰棍吃下肚了,当时心急火燎地就把我爸爸自行车车把上的新转铃用螺丝刀给卸下卖了五角钱。

6、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闻一多

7、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

8、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9、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10、陆羽弃佛从文的故事:

11、千年古塔投射着幽幽光芒,温馨祥和笼罩在小镇上方。小镇像孩童般香甜酣睡,我的耳朵却警惕着外面的蛛丝马迹。

12、名人读书故事:爱因斯坦

13、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14、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闻一多

15、少年时代的鲁迅,每天从三味书屋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先把桌子擦抹干净,把手洗干净,然后拿出书来,一页一页翻着阅读。一本绘图的《山海经》,他不仅反复阅读,而且把书上的画全部临摹下来。鲁迅13岁那年,因他祖父科场案发,他曾一度在大舅父的岳父秦秋伊家中避难。秦家有丰富的藏书。在半年多的逃难生活中,鲁迅如饥似渴地阅读了秦家的大量书籍,尤其是像《红楼梦》等著名的古典绣像小说。

16、变身偶像级教师、专家级家长

17、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8、读了这个故事,小朋友们是不是也对读书产生兴趣了呢?太原市图书馆,欢迎大家光临;这里有书有水有空调,环境也超级棒;有事没事多来逛逛,痴书醉书热爱学习,我们棒棒滴!

19、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实验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刻读书,特意把自我睡的木板床的1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一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即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20、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思考。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忙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二、读书故事的作文500字

1、名人读书故事|范仲淹年少时是如何读书的?

2、•3次同步在线阅读课(专业儿童阅读指导师在线指导)

3、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一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4、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5、我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二年级学生。爸爸曾和我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这是我们一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平凡的收获。

6、孙中山先生一生酷爱读书,他有每天都读些书的习惯,许多人都十分钦佩他“手不释卷”的苦读精神,称他为“无不博览的表率”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快速完成儿童书籍的解读及儿童阅读课程的设计能力

9、每个读书人都有着各色的读书故事,你想采撷哪一朵与大家共赏,让我们认识更真实、更可爱的你?

10、匡衡年轻的时候,家里贫穷,白天他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于是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洞,“偷”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11、在很小的时候我就非常爱看书,那时我得到一本书就会快快读完,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妈妈就会问我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主人公是谁?我总是回答不上来。

12、小镇的夜黑的很早,只有稀疏散落的鞭炮声,还在诉说着春节的故事。街灯慵懒地打着盹,镇中心一座千年古塔挺拔高大,古朴雄浑。

13、“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把我吓了一跳,我赶紧放下书去接电话,原来是妈妈,妈妈问我吃饭了没有,我这时才感到肚子咕咕直叫,饿得不得了,抬头一看表,原来已经九点半了,时间过得好快呀。

14、“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

15、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6、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坛巨子

17、如果说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是他自觉读书的表现,那么多年以后他到南京应天书院求学,则是为自立而读书了。宋朝人楼钥在《范文正公年谱》上说他:“询知家世,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还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在应天书院,范仲淹孜孜求学,极度刻苦,仿佛带着使命在读书,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睡得很短,吃得很少,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五年未解衣就枕,读书求学之苦,达到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程度。

18、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闻一多

19、《打击侵略者》的小人书到手了,剩余的三角钱买了零食,当天晚上被爸爸打的半死…

20、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先生到了日本,他随身带着6只皮箱。日本刑警认为孙中山这次来日本一定带了他的刑警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书,非常惊讶,只得据实向上级报告:中山先生的6只皮箱装的不是美钞银元,而是书。

三、读书故事400字左右

1、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

2、在今天,我们重新品读闻一多先生留给我们的话语也是振聋发聩的

3、结果他年年都获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之后,最后成为我国出色的经济学家。小兄弟姐妹们,你们听了这些名人读书趣事后,有什么想法呢?俗话说:“少壮不发奋,老大徒伤悲。”只有从小勤奋领悟,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家长不关注,孩子就错过

5、21天,让阅读成为习惯!

6、安乡之后,范仲淹随继父任职的变化而先后流寓池州(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淄州(今山东淄博市)等地。在池州,范仲淹读书于州治之东青阳县的长山,因为范仲淹读书于此故,后人将长山改名为“读山”。继父虽为官宦,却非显要,收入微薄,兼之家中人丁多、负担重,对范仲淹生活上的照顾难免捉襟见肘,不过范仲淹专注于学,不以为意。

7、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这样,他领悟到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8、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9、名人读书故事:鲁迅嚼辣椒驱寒

10、古时候有一个个性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最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忙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11、•音频故事每日陪伴(4本)

12、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3、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刻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领悟。

14、读书修心养性的名人事例有以下为例:

15、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16、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17、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8、爸爸妈妈很重视我的国学阅读。从三岁开始,我一直坚持诵读《名物蒙求》《乐府》《诗经》《大学中庸》《笠翁对韵》《三字经》《千字文》,上个寒假我开始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19、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0、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四:“正是王先生的声音,原来王先生在读书。”

四、读书故事30字

1、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2、《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壬子,荫总督宣大王国桢子之仲、登莱巡抚袁可立子枢、通政使吴用先子、河南巡抚冯嘉会子映鸾、太常寺卿桂有根子高攀各入监读书。”

3、在青年时期,闻一多读书成瘾,大家都说闻一多读书那是一看就“醉”。为什么朋友们要说闻一多读书会读“醉”呢?原来啊,那是因为,在闻一多结婚的时候,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忙的不可开交。可是当去迎亲的花轿要出发的时候,大家忽然发现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最后终于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此时的闻一多仍然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原来闻一多读书读得入了迷。从此以后,大家都说闻一多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元史·良吏传》:“读书务明理以致用。”

5、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6、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7、妈妈说:“让我喜欢上阅读,自己就先做一个爱阅读的妈妈,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和表情感染女儿。”

8、在湖南安乡,范仲淹受父母安排,曾读书于当地兴国观,自励自觉,坚持不懈。宋朝人任友龙在《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一文中说:“初,文正公(范仲淹)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之安乡,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当时的范仲淹七岁左右,不仅早慧,而且耐苦,这为他后来更加发奋奠定了基础。后来,安乡人民为纪念他,曾在他读书的地方建读书台,且有诗句曰:“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以“书台夜雨”这清寂而优美的诗意,使少年范仲淹苦读的景像,永远留在后人的心里。

9、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10、悬梁的故事发生在楚国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到洛阳求学,为了勤于学习,怕受睡眠困扰,因而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如果读书疲累,眼睛一合上,头低下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醒过来,而后他苦读有成。

11、.........✍..........

12、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13、读书不觉春已至,一寸光阴一寸金。

14、如果你希望和孩子在这个暑假养成

15、简雍公报私仇叫张飞坐到最后一排,并且把一些难的题都让张飞这个老大粗回答,搞得张飞十分没面子

16、阅读书籍;诵读书籍。

17、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18、妈妈就会让我再重新读一遍,慢慢领会故事的内容,吸取里面的精华。渐渐地读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19、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爸爸妈妈也特意给我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让我在书的陪伴下长大。温馨的家中、图书馆、地铁上都能够成为我阅读的场所,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

20、每逢书中马克思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马克思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研究。

五、读书故事和收获

1、鲁迅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鲁迅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鲁迅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鲁迅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2、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所以读书是快乐的。

3、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4、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5、孙中山——不读书便无以生活

6、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的孩子。课余的时间,我常常坐在杭实外的书吧与书为伴,那些关于浩瀚宇宙、银河苍茫的书特别吸引我。在书中,我去了解和感受地球生命,雨露阳光,去看见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蝴蝶是春天的信使,我们围坐在蝶园旁翻开书页,呼吸缕缕墨香……

7、和很多小宝宝一样,妈妈给我买的第一本书都是布书。布书随我撕呀、拉呀、扯呀、咬呀,都破不了。布书既是我的书,也是我的玩具。

8、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9、等我三岁的时候,妈妈给我准备的第一本书是《抱抱》,我和妈妈就像里面的大猩猩宝宝和大猩猩妈妈一样抱抱、抱抱。后来妈妈给我买了越来越多的书,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小猪闹闹》。

10、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

11、《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孔颖达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录之也。”

12、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 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 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13、在学习中,许多人视难题为敌人,视读书为攻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提 出“八面受敌”法,将学习对象当作敌人从八面分割包围。此法曾受到毛泽东赞扬。毛泽东 在30年代也说过,学习中要“攻书”,把书本上艰深的问题看作敌人的堡垒,坚决攻下来。 董必武在诗中曾写道:“学习当如卒过河。”也是提倡用进攻精神读书。集中表达了这一观 点的还有叶剑英的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14、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15、现供职于白银市会宁县公安局,全国公安文联会员、省公安文联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

16、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17、王亚南睡三脚床苦读:

18、本届阅读节的各项活动正在进行中,

19、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0、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最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之后,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