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戚继光的故事简短(100句)

2023-04-17 21:33:1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戚继光的故事

1、张居正问戚继光,什么是带兵之道,戚说:“带兵之道仁爱为先,吴起爱兵如子,口吮卒疽,被视为父母;霍去病不恤士卒,饥于绝域。”

2、那么,为什么闽浙一带广为流传这个故事呢?

3、为了防御蒙古铁骑南下,保卫北方安全,明政府沿长城设防,从甘肃到辽东设立九个军事重镇,俗称九镇,每镇都派重兵驻守。力量不足时,还从山东、河南等地调来客兵,协助当地驻军加强防御。戚继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山东省军政两司推举为中军指挥官,率山东士兵北上蓟镇,协助当地驻军戍守长城。

4、世间之事,不可预料,当时陈大成为戚继光提亲,本是一个愿望。然而没过几年,戚继光真就奉命南下抗倭,也真就遇上了那个武艺高强的铁姑娘。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5、戚景通答道:因为咱孩子小,怕影响学业。再说人家女儿比咱继光大六岁,怕是年龄不相当。

6、酒席宴上王栋对老将军感激不尽,千恩万谢。万分激动之时,卟嗵跪下说:“我王栋这条命是老将军给的,晚辈无以为报,请老将军收为义子。”

7、戚继光哈哈大笑道:“罢,罢!我乃行伍之人,以为国献身为己任,令妹那般人才,如若嫁我为妾,岂不苦她一生。”

8、戚继光又笑道:“我在北方戍边,她在南方抗倭,相隔千山万水,如何能到在一起?纵然令妹有万般才华,如何帮我成就事业!”

9、天官报告:老白虎星下界之后名叫戚景通,小白虎星就是他儿子,下界之后名叫戚继光。

10、翻遍有关戚继光事迹记载的权威史料,如《明史》、尹璜《罪惟录》、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汪道坤《孟诸戚公墓志铭》、戚祚国《戚少保年谱耆编》诸书,都没有此事的相关记载。

11、戚继光大吼一声说:“既然如此,你们再去一趟。告诉那小黑龙,本将军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我父亲戚景通,与东海龙王是把兄弟。他即是东海龙王的孙子,就该是我的侄子,让他赶快出来见我!”

12、戚继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为国为民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加少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福建、蓟镇、广东等地方总兵官。

13、王氏夫人不但在生活上关怀自己的丈夫,在学业上更是想得周到,显示出大家闺秀的精神气度。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虚岁年纪轻轻,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时侯,一辈子有没有出息,全靠这阶段的学业怎样。所以她不像普通年轻女子那样,整天沉迷于新婚喜乐之中,而是从拜堂成婚开始,就把帮助丈夫学习放在首位,丝毫不敢懈怠。

14、据莆禧一带老人讲古所述,当年倭寇听说戚家军攻克了平海卫城正挥师直下莆禧所城,十分害怕,这帮作恶多端的鬼魅魍魉,赶紧从围困了五十几天的莆禧城下撤出,史料记载他们是"望城生畏,自溃鼠窜",龟缩到了莆禧城东的山盘顶上。

15、战斗胜利结束,千户所军民免遭一场大难,大家敲罗打鼓热烈庆祝。当天晚上,所内大摆酒宴,热情款待前来救援的官兵。王栋还在后堂单设一桌,招待领兵的“孝廉将军”。

16、来吧,紧巴遛儿来凤凰岭亲近一把马武、戚继光,当一回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神仙”吧!到了别的村儿,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店儿啦!

17、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18、戚景通是孝子,对母亲一向唯命是听。当下母亲催着给继光正式订婚,更是不敢怠慢,马上就去找王栋,正儿八经地商量此事。王栋早就盼着这一天,当即满口答应。并且表示,三天之内一定把庚帖送到。旧社会青年男女不用搞什么婚姻登记,双方父母交换了庚帖,就是正式订婚。

19、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

20、第一是对朝廷和上级。戚继光对朝廷和上级是不满的,奸臣当道,政治腐败,但戚继光为了国家,能够忍耐这些现象,一心一意抵制倭寇。当然我们知道戚继光的职业生涯中还是遇到一些奸佞小人的。

二、戚继光的故事简短

1、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了一个凄凉的晚景。

2、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

3、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

4、说来也巧,那天父女俩登上戚家院外的小丘,正好看见戚继光在自家后院练武,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王小姐也练过武艺,懂得武功的套路,戚继光的一招一式很是到位,让她看得如痴如醉,免不了暗自叫好。细看那小子的面容,虽然还有些雅气,却也十分英俊,阳光之下,显出一股豪爽的帅气。当父亲问她此人如何时,她却嗔怪地说:“都怪你,把我领到这儿来!”

5、戚景通虽然点头称是,但又信心不足。他“咳”了一声说:“已经这把年纪了,不知老天爷是否还想着我!”

6、杨家父女的心意,戚继光早就清清楚楚,他也不是不喜欢这个勇敢坚强的小妹妹。但是他知道自己世袭皇恩,应该忠心报国,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不忍心让这么好的小姑娘跟着自己吃苦受累。所以每次杨秀才提及此事,他都婉言谢绝,让他们爷俩打消这个念头。这次杨秀才又向他提出此事,并且说要在南下之前,希望他有个明确态度。戚继光再也不能含糊其辞,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已经有了妻室,绝不会再娶他人为妾。并且说,杨小妹永远是我的妹妹,我永远是他的哥哥。

7、戚景通求嗣心切,感动了玉皇大帝,他自己却一点不晓。当天夜里依稀走上一条大道,笔直地通向一座高山,山下清风徐徐,山上彩云缭绕,好一个美妙的去处。忽从云雾山中飞下一位老者,羽扇纶巾,鹤发童颜,飘飘然走到面前笑道:“戚老将军,别来无恙?”

8、老道士与杨秀才素有旧交,又知道他女儿是戚继光的义妹,对爷儿俩热情接待,妥善安排。又因为这里山大林深,人迹罕至,爷俩住下两年安然无事。可是到了第三年,就是嘉靖三十四年八月又一场大祸从天而降。

9、这些话把在场人等说得目瞪口呆,把那贼心用尽的里正也气得跺脚。他没想到眼前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将,竟是这么一个忠心报国的坚强硬汉。

10、当然此时的杨小妹已经十八岁,在太平寨跟戚继光练过武,到老君庙又跟老道士学了一身硬功。若在平时,土匪并不一定是她的对手。可是现在土匪太多,她一个人寡不敌众,最后还是被打倒在地。就在土匪头子举起大刀,准备动手杀人的时候,庙外射来两支飞箭,匪首应声倒地身亡,吓得众匪徒四散而逃。然后从庙外走进两位蒙古妇女,跪在老道士面前说:“老恩公,我们来晚了,让您受惊了!

11、总之“海防盟会”以后,整个三营二十四所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心齐了,作风正了,海防强了。但是并不是没有卡脖子的,中间遇到阻力也不少。其中就有这么一个人,狡猾抵赖,给戚继光填了不少柴火。那么这是什么人,他凭什么如此大胆,敢跟戚继光对着干?这个人就是灵山卫的一个小吏,名叫吴中友。

12、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继光首次入莆剿倭,并一举取得了林墩大捷。因此,有部分莆田人为了感激戚继光再生之恩,遂建议为其建生祠以祀之。林龙江闻讯,不但慷慨解囊支持,还撰写《醵(jù)金建祠报帖》以扩大募资范围。随后,他又撰写《南塘戚公画像文》,倡议每家每户悬挂戚继光像以奉祀之,其词曰:

13、竟是因为历史成绩不过关

14、几个衙役回来禀报,庄知县酒气未消,气得暴跳如雷:“扎毛老道竟敢犯上作乱,看本县怎么收拾你!”他以为第一次去的人少,第二次多派人。于是县府衙门所有杂差,包括看狱的班头,收税的税役,全部出动,凑成四五十人的大队人马,由几个告状的“良民”带路,浩浩荡荡来到老君庙。怎奈此时,老君庙已经聚集二三百人,莫说四五十人,再来四五十人也奈何不得。

15、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16、进得山来,先是一道雄伟的古城门,把您带到古远幽深的皇家风水禁地。接着就是一座有着500年历史的明代古堡,古堡中大帅戚继光仗剑远眺,威风凛凛。戚继光巨型石雕向您述说着446年前(隆庆六年),戚继光严守凤凰岭、宽甸峪、马兰关一线长城,排兵布阵,喝退鞑靼十万兵的历史故事。戚帅身旁有架战鼓,您若抡槌击鼓,就好像自己也身披铠甲,和戚帅一起厮杀在刀光剑影的古战场。

17、众所周知,中国北部有一个强大的蒙古民族,他们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被称为马背民族。因为生活在草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游荡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勇猛彪悍,桀骜不驯的性格。加上塞外不毛之地,无耕无织,日常生活用品如布绢、锅铁之类全靠进关抢掠,这就是蒙汉之间长期战乱的主要原因。

18、张凤林:新编历史剧《保卫仙游》(又名《空冢计》)

19、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20、从了解历史人物故事开始

三、戚继光的故事500字

1、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七十二岁的戚景通病逝,按照朝廷规矩,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分管屯田事务。

2、此后的十余年间,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再到广东的万里海疆,哪里有倭患出现,哪里就有戚继光的威武身影,就有“戚家军”的猎猎旌旗。

3、能中武举可是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当时一般参加武举的人,能通过第一场“马上射”考试的仅十分之能通过第二场“步下射”的仅十分之再通过“策论”考试的就仅为二十分之—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升任为署都指挥佥事一职,成为正三品的官员。

4、“小西施”是刚刚出科的女戏子,今日因病未到。尽管班头反复磕头解释,也难消严大人的怒火。只听他大骂:“她本是天天来唱戏的,怎么今日老爷到此就不来了?砸了它!”话音刚落,恶少们一拥而上,把那戏台砸得稀巴乱,再把老班头打得头破血流,然后扬长而去,马蹄后溅起一片飞泥。

5、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

6、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

7、让读书成为一种别样的耕耘、智慧的播种;

8、王氏夫人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她马上就把这首诗抄下来,送到驿站,再写上几句话,寄给远在北方戍边的丈夫。

9、有人会觉得,吴中友不过是个卫所的八品知事,能把戚继光怎样?哎呀,你可不知道哇。这小子心毒手狠,他后来使尽各种阴险卑鄙的招数,预置戚继光于死地,真就差点没要戚继光的命啊!

10、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开始,对张居正实在是痛恨到了极点的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上真可谓是不遗余力,凡是和张居正有瓜葛的他都要反对,这样清算下来,最终就坑到了戚继光。

11、这个“庚戌之变”可了不得,十几万铁蹄排山倒海,一路攻破长城雄关古北口,踏过密云县,穿过通州城,直达首都安定门。当时城里只有四五万老弱残兵,要想守住首都,那是难上加难。眼看着就是一场塌天大难,莫说武举考场,就是金銮殿也许很快就被踏为平地。

12、中文名:抗倭英雄戚继光出品时间:2015年出品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拍摄地点:横店、临海发行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首播时间:2015年12月24日导演:李惠民编剧:陈汗、汪海林主演朱晓渔,颜丹晨,于荣光,倪大宏,李立群,何冰,邵峰,贾乃亮,三浦研于震集数:36类型:历史、古装制片人:刘志江、宋亚平在线播放平台:央视网播出平台:CCTV

13、嘉靖二十九年夏天,太平寨东关建了一座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庙建成了想写一幅楹联。有人出了上联,“太平寨寨上屯兵保卫太平盛世”,却一时对不上下联。大家请杨秀才帮忙,杨秀才嘬了半晌牙花子也没对上。杨小妹在旁边听了,小脑袋一转问道:“咱太平寨不是还有一个俗名吗?”

14、戚继光到驻地不久,太平寨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天他正在署内办公,忽然来了一大帮民众,说是当地有一群土匪罪恶滔天,光天化日之下闯到太平寨东门外,打死了杨秀才的夫人,抢走了他十一岁的小女儿,要求戚将军快去救人。

15、王氏夫人不愧是大家闺秀,听了丈夫的一番介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就回到娘家。

16、署都指挥佥事,就是代理都指挥佥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副司令员。戚继光由卫指挥佥事,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就是由四品武官升为三品武官。也可以说是由“万户”级的军官,升为“十万户”级的军官。实际上,万户和十万户的官职,是金元两朝设置的,明朝没有这个官职,但是人们习惯上常把卫指挥使成为“万户”,把都指挥使称为“十万户”。

17、大个子考生答:“在下姓陈,名大成,浙江义乌人。”

18、胡守仁接令在手,一边是亲情恩情如海,一边是军令军法如山,他终于痛苦地作出抉择:把令牌掷出,戚英身首异地,胡守仁也昏倒在地……

19、大家都知道胡守仁是戚继光最最倚重和引之自豪的猛将,也都知道胡守仁和戚英情同手足,可今天却要他把恩人加上司的儿子从断头台送去不归路……

20、鸳鸯阵是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独创的一种阵法,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

四、戚继光的故事

1、又三天过去了,庚帖还未到。

2、在朝廷授意之下,名将戚继光在浙江沿海迅速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军队,人称“戚家军”,专门对付倭寇。经过大小战斗十多次,“戚家军”英勇杀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

3、戚继光打跑了土匪,救了小姑娘性命,当地民众感激不尽,纷纷到守备署表示感谢。说戚将军是好人,刚来北方就给我们除了一害。

4、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5、不知什么时候他们跟一群土匪勾搭上,编造了一个小龙王娶媳妇的谎言。说东海龙王的孙子小黑龙,来到滦河上的黑龙潭,看上了杨秀才的小女儿,非要娶她做媳妇。如果不给,今年夏天发大水,冲走沿河八百户。

6、是年俺答入犯,发生了历史上所谓“庚戌之变”,继光被临时派任总旗牌督防北京九门,其间上《御俺答策》,受到朝廷重视。

7、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日本海盗经常出没于东南沿海,侵犯中国领土,抢劫商旅,杀害百姓,无恶不作。这些以日本浪人为主的海盗,被当时中国沿海人民称为“倭寇”。明嘉靖年间,倭寇气焰十分嚣张,沿海人民深受其害。

8、老太太不等回答接着说,一般人家的孩子,最晚十来岁就定亲了,可我的孙子啊,都十三岁了,怎么还没把他的婚事放在心上啊!平时你忙于公务,为国操劳,家中一切不管不顾,我全不怪你,这是咱戚家的传统,大丈夫就是以国事为重嘛。可是现在,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你绝不可把他的婚姻大事抛开不管呐!

9、戚继光的故事概括如下。明代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经常有倭寇从海上侵入,登陆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浙闽近海地区老百姓饱受这些侵略者造成的苦难,许多人家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处流浪,乞讨求生。在朝廷授意之下,名将戚继光在浙江沿海迅速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军队,人称“戚家军”,专门对付倭寇。经过大小战斗十多次,“戚家军”英勇杀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戚继光同时还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10、老道士睁眼一看,想起了四年前的往事:哎呀一声说:原来是萨仁来了!

11、王夫人说:“领兵打仗需要胆量,倘若今日不敢舞蛇,来日何能上阵杀敌?”

12、戚景通听了这语重心长的一席话,顿时感慨万千。知道母亲最担心戚家后继无人。为了让老母宽心,便把二十年前王栋许诺的事儿,前前后后地讲了一遍。并且开玩笑地说,别人家孩子几岁,十几岁就订婚,你那孙子继光啊,可比他们早得多啦!他是出生前八年,就有人给媳妇喽!

13、俺答撤退之后,朝廷内部一片混乱,文武百官你争我吵。别看他们在大敌面前吓得塞裆尿裤,大敌退后又都不可一世起来。彼此互相指鼻子骂脸,争功委过,闹得不可开交。

14、二是隆庆元年《奉答大将军戚南塘公》之函复。在这封信中,林龙江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首句即坦言道:“兆恩所谈三教,载之书甚悉,而犬马之齿,今又五十一年矣!”

15、戚继光使出九牛二虎的力气整顿卫所,迟迟打不开局面,让他十分着急,一时间不知怎么好。就在这个时候,备倭公署来了一封反映信。戚继光打开一看,是反映孙大嗙的,立刻引起注意。

16、可巧附近有一个下级军官,姓王,人称王百户。家中有个大姑娘,现年二十九岁。只因她母亲早年患病,一直瘫痪在床,全靠女儿床前伺候。这姑娘也十分孝顺,立誓母亲不愈不嫁。可惜她母亲病情太重,女儿十多年心血并未换回母亲的性命,最终抛下女儿驾鹤西归。王百户对女儿非常怜爱,决意给她找个最合适的婆家,不负她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17、萨仁闻听,挺不好意思。他妹妹却在一旁开口:老恩公说得对,杨家父女患难之中无路可走。不如让他做我的姐夫,把他们带回草原。

18、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在我们莆田,这一故事还被改编成莆仙戏巜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此外,在福建宁德、连江、闽侯,浙江义乌等地也有类似的传说。

19、陈大成却说:“两座山离得再近,也不可能到在一起,俩个人离得再远,也有到一起的时候。”

20、戚景通把王氏夫人娶进家中,大家对她敬如贵宾。张氏夫人也对这位小她二十岁的妹妹关怀备至,把攥心似的盼望她给戚家生养后代。然而婚后一年过去,王氏没有怀孕,又过了一年就是嘉靖五年,戚景通五十四岁,还是不见动静。这可把老将军急坏了,别看他这么多年不顾得生儿育女,自打看到未来的儿媳妇,就像着了魔似地盼望儿子降生。为了早生贵子,老将军四处烧香拜佛,还要带领两个夫人回到蓬莱老家祭祖。戚景通的母亲阎老夫人已经七十二岁,盼孙子盼得心急如焚。现在儿子要回家拜祖求子,当然万分高兴,也一起回到蓬莱故居。她领着儿子、儿媳在祠堂前磕头祷告之后,又带着他们登上蓬莱山,拜谒子孙娘娘殿,祈求恩赐戚家后代。

五、戚继光的故事50字

1、萨仁听了,把杨小妹紧紧抱在怀里,哭着问:你真是我的亲生女儿其其格吗?

2、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如果历史上真实存在,权威史料中,断无省略此事的可能性。权威史料中没有戚继光斩子的记载,足以说明历史上确没有此事。

3、事情到了现在,王戚两家要正式订亲他才着了急,手拿庚帖不知所措。喝了人家那么多酒,收了人家那么多钱,如今怎么向人家交代?情急之下还是小辣椒有主意。她说:“先把庚帖押下,以后慢慢想办法。”

4、大伙听了都很生气,因为这类事儿早就闹过几次,不是王八精娶媳妇,就是鲤鱼精说老婆,都是巫婆神汉为了坑人骗财编的瞎话。这次又是故伎重演,没人相信。大伙议论纷纷,说咱们不信那鬼话。可就在这个时候,当地里正跑了出来,压着大伙说:“你们不让给小黑龙娶媳妇,一场大水发下来,冲走八百户,你们那个挡得住?”大伙一看里正出来替土匪说话,一个个束手无策,眼看着土匪横行霸道毫无办法,只好来向戚继光求援。

5、戚继光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小就读书习武,并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父亲戚景通去世后袭职,年仅十八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戚继光并不想躺在先人留下的资本上睡大觉,他要凭借自己真正的实力去实现自己更高的追求。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参加了山东举行的乡试,中了武举。

6、前面说过,戚家世代廉洁奉公,家境清贫。待戚继光的祖母和父亲相继病故以后,家中更加困窘。而此时,戚继光的嫡母张氏夫人已经七十岁,且又体弱多病,弟弟继美一十二岁,正在上学读书。他上任之后,家中老的老小的小,日子更不好过。怎么办?娘儿仨商量,得赶快把王家小姐娶过门来,好支撑这个贫弱困顿的家。

7、杨小妹不慌不忙地说道:“它即有这个俗名,下联就是:长安城城内驻将维护长安家园。”

8、戚继光喝令土匪:“快把小姑娘放下来!”

9、老门头又把俺答虽然生性好战,却有和平愿望,几次向朝廷请求和好,朝廷始终不答应等等情况讲述一遍。然后说:“以前人家不想打仗,咱们偏要打。现在咋样?人家打到京城来了,咱们应该打又不敢打了,豁出城外老百姓,任凭人家大肆抢掠啊!”

10、让我们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11、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

12、另有史料记载,戚继光在福建抗倭时,曾在1563年到兴化九鲤湖祈祷九鲤仙,祈祷的内容之一就是“续嗣之忧”。如果当时已有儿子,怎又会有此祈祷?

13、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时说:“第四篇中一条云,若犯军令,便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厥后竟以临阵回顾,斩杀长子,可谓不愧所言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戚继光斩子,是因为儿子临阵回顾违反军令。

14、众所周知,戚继光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在他年仅六十岁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艰苦卓绝的战场上度过的。不但在极端残酷的战斗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还在戎马倥偬中总结作战经验,编纂兵书战策,撰写反映战争生活的诗歌,给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他在北方练边军,修长城。把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两千多里的旧长城重修一遍,并在长城上筑空心敌台一千三百多座,直到现在这一气势磅礴的宏伟建筑,仍然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举世公认的文明瑰宝,成为中华儿女引为自豪的民族脊梁。

15、陈大成说:“我有个堂妹,虽然算不上沉鱼落雁,却也是江南大地一个难得的人才。今年一十六岁,尚未许配人家。若能许配将军不是更好吗?”

16、当年闰十月初一的半夜子时,老将军戚景通正在大堂就寝,忽然一阵风起,只见一只猛虎跃入前庭,醒来方知又是一梦。恰在此时侍婢前来报喜:王氏夫人喜生贵子!戚景通闻听不胜欢喜,感谢上天降福。一时间东方大亮,朝霞华耀,大地生辉。他便给这个好不容易盼来儿子起名继光,意在让他继承戚家的光荣传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17、现在一道命令下来,丈夫说走就走,而且一走不定啥时候回来。这让王氏夫人实在难以接受,当时那难割难舍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述。但是王氏夫人毕竟不是一般女子,她面对现实,强忍内心苦痛,毅然送丈夫北上。

18、王小姐不愧是刚强女子,多大的困难都挺过来了,什么不会干的活儿都学会了,硬是凭着一股倔强撑起了这个家。期间受过多少累,从来不对外人讲,吃过多少苦,也不对外人诉。即使回到娘家,也没掉过一滴泪。

19、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受到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唐顺之的启发,从其所编“六编”中《武》获得灵感,戚继光创立“鸳鸯阵”,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

20、战斗时,将战车结成方阵,马步军以战车为掩护,先用火器进行远距离攻击,敌人的骑兵靠近后步兵使用拒马器列于阵前,用长枪刺杀,敌人败北后,派骑兵对其进行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