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屈原原文及翻译(100句)
一、天问屈原
1、西伯姬昌号令衰世,执鞭来作雍州牧伯。
2、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土地肥瘠可分九等,怎样才能划分明白?
3、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4、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为何亲自为武王谋,奠定周朝后又发叹息?
5、齐国桓公九合诸侯,最终受困身死尸朽。
6、纣王既已统治天下,为何又被他人取代?
7、汤何殛焉?舜闵在家,父何以鳏?尧不姚告,
8、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9、启棘宾商,《九辨》《九歌》。夏启急于朝见天帝,得到《九辩》《九歌》乐曲。
10、殷之命以不救?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
11、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
12、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天命从来反复无常,何者受惩何者得佑?
13、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
14、为何放肆如同猪狗?其身并不危险失败?
15、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环绕穿越里社丘陵,为何私通之人却生出令尹子文?
16、易经乾卦讲的“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和说卦传中所说“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暄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所有自然界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类社会规则的参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大自然中获得启发,形成人类文化,这就是文化的由来。
17、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
18、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19、争遣伐器,何以行之?诸侯踊跃兴起军队,武王如何动员他们?
20、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
二、天问屈原原文及翻译
1、何卒官汤,尊食宗绪?身为商汤辅佐大臣,为何死后荣获宗庙配享?
2、其罪伊何?争遣伐器,何以行之?并驱击翼,
3、屈原的天问的问题:天问总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关于天文方面的有三十问,关于地理方面的有四十二问,关于历史方面的问题提问了多答九十五问。屈原在诗中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当中有很多都是在他那个时代没有被解决,而他又很怀疑的一些问题,也有屈原自己明知故问的问题。
4、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初辅佐楚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郢都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其诗以华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抒发热烈的感情,塑造出鲜明的形象。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
5、不死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
6、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7、登立为帝,孰道尚之?登立为帝,孰道尚之:立,位。道,导引。王逸《章句》:“言伏羲始画八卦,修行道德,万民登以为帝,谁开导而尊尚之也?”
8、帝乃降观,下逢伊挚。商汤降临俯察四方,巧遇赏识贤臣伊尹。
9、厥严不奉,帝何求?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
10、上甲微能追随祖迹,有易国就不得安宁。
11、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
12、北行来到回水之地,一起饿死有何可喜?
13、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我们也应该坚守“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的使命。首先始终保持起码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清醒、良知、理性和人文操守,始终保持强烈的洞察力和现实判断力,从浮躁功利之风中走出,以淡泊、宁静、从容、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一切诱惑、压力和问题。做到无论世事怎样变迁,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坚守正气。潜心教书育人、践行教师对于社会的公共责任,追求真诚善良与公平正义,为我们伟大祖国培育出更多充满正义、拥有能量的杰出人才和优秀公民!
14、为何继承前任遗绪,他的谋略却不相同?
15、为何启会遭此忧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脱?
16、鲧是什么使他意乱?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17、大禹尽力成其圣功,降临省视天下四方。
18、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19、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山中还有增城九重,它的高度有几里?
20、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
三、天问屈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1、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穆王御马巧施鞭策,为何他要周游四方?
2、东流不溢,孰知其故?水流东海总不满溢,谁又知这是什么原因?
3、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回23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与先贤对话,致敬中国航天!
4、纂就前绪,遂成考功。继承前人未竟事业,终于完成先父遗志。
5、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古公亶父之时,吴伯是为让避王季,因而在霍山之下停留。
6、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对月亮有什么好处,而有玉兔在其腹中?
7、想那浇在家居之时,对他嫂嫂有何要求?
8、地上都已播种黑黍,芦苇水滩也已经营。
9、“望”字同样是顶着一个眼睛,但是这个人是站起来看,就是望。是不是像个外星人?这就是古人造字的高明之处,坐着是看,站起来就是望。望见是古代观天神道的最基本方式。用眼睛去看,但眼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古人就用耳朵。
10、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11、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巨鳌背负神山舞动四肢,神山怎样才能安然不动?”
12、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13、女娲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
14、人们心目中,端午是纪念屈原,屈原是处于国家危难、小人当道之际,屈原忧国忧民,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探索,有赛龙舟,驱五毒等习俗。赛龙舟是扬正气,屈原时代,小人祸国殃民,驱五毒会不会正合此意
15、区英语学科1+N中心组成员
16、王亥秉承王季之德,受到他的父亲褒奖。
17、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了不起的人物,不是因为他很有地位很有钱很有政绩,而是因为他很有思想。他不过是个诗人,因为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遭到举报,被王流放荒野。后人一直纪念至今。
18、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
19、撰体协胁,鹿何膺之?有着驯良柔顺体质,鹿身风神如何响应?
20、昭王盛治兵车出游,到达南方远地才止。
四、天问屈原表达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1、《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2、屈原的《天问》一共问了170个问题。
3、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4、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5、《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6、鲧既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将他推举?都说没有什么担忧,为何不让试着做去?鸱龟相助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尧帝为何对他施刑?将鲧长久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
7、听到挥刀振动发声,文王为何那么欢喜?
8、为何最终上追成汤,受到尊敬宗庙配享?
9、昆仑悬圃,其尻安在?昆仑山上玄圃仙境,它的居住在哪里?
10、惊女采薇,鹿何佑?惊于妇言不再采薇,白鹿为何将其庇佑?
11、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幽王究竟杀的是谁?哪里得来这个褒姒?
12、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13、屈原面对楚国的现实,始终秉持“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信念与意志,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不愿妥协、不愿隐匿、也不忍心离开自己的故国,为实现他的“美政”奔走与呐喊,最后以“自沉”汨罗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抗议、对操守的坚持,在死亡中践行和升华了他伟大而崇高的独醒精神。这种悲壮决绝的理想主义,独清独醒的坚定意志,虽历两千余年仍令人感喟不已!这是十分罕见的生命意志,是一种以较高文化素养为基础的,远远地超出现实和世俗的,纯而又纯、容不得半点儿瑕疵的人生追求。
14、楚国勋旧军中殉国,国势如何能够久长?
15、纣王赐他儿子肉酱,西伯姬昌向天诉求。
16、为何桀在鸣条受罚,黎民百姓十分高兴?
17、雁子:人生下半场要学会做减法,这五样东西果断丢掉
18、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
19、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为何少康驱赶猎犬,趁机就能将他斩首?
20、尧不告诉舜父瞽瞍,二妃如何与舜成亲?
五、天问屈原朗诵
1、屈原的《天问》一共问了170个问题。屈原的《天问》是一首以四个字一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关于天文方便三十问,关于地理方面四十二问,关于历史方面的问题提问了多答九十五问。屈原是诗中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当中有很多都是在他那个时代没有被解决,而他又很怀疑的一些问题,也有屈原自己明知故问的问题。对于其中很多历史的提问,往往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当时历史的一种总结,对于自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表现了作者对宇宙知识的一些探索精神和对于一些传说的怀疑。
2、卒然身杀。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
3、文化,随笔,养老,健康
4、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屈原《天问》
5、穆王御马巧施鞭策,为何他要周游四方?
6、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7、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8、2300年之后,我们在这里重读屈原,缅怀古人,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9、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10、屈原的作品充满了浓重的孤独感和自豪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世浑浊而莫我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这种独清独醒的坚守,为社会树立起一个超脱于世俗之上、鹤立鸡群的形象。屈原的独醒精神,虽然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都不可能全面仿效,但作为一面精神旗帜,一种人格理想,特别是经由“自沉”这种极端方式的渲染与高扬,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价值的重建具有极其宝贵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11、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12、夫谁使挑之?会朝争盟,何践吾期?苍鸟群飞,
13、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
14、凶器击床王亥已出,如何得以保存性命?
15、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
16、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第22卦,贲卦)
17、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为何桀在呜条受罚,黎民百姓欢欣异常?
18、并驱击翼,何以将之?军队并进击敌两翼,他又如何指挥大兵?
19、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20、靡蓱九衢,枲华安居?萍草蔓延叶分九叉,枲麻长在哪儿开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