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简介及生平事迹(100句)
一、苏洵简介
1、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2、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3、苏洵用心地陪伴着孩子探索人生,使得兄弟俩胸襟开阔,旷达大度,在文学上都颇有建树。
4、苏洵好像没有填过词,一首也没见过,这似乎与他不喜欢声律之学有关。不过,苏洵却喜欢音乐,擅长弹古琴,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5、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扩展资料“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6、不过,苏洵认为所谓“实录”,并不是简单的绝对客观的记录,而是要经过作者对史实的精心剪裁和编排,字里行间要体现作者的爱憎和褒贬,更要彰显道德和法律的标准。
7、所谓有多不正经,就有多深情。有趣的人,都带着点执着的癖好,他们不端持不拘束,至情至性,天性烂漫洒脱。
8、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主要作品:《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等。
9、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10、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传世。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洵
1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15、二哥让他编写苏家族谱,看到祖先的事迹,苏洵更觉羞愧难当,终于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
16、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7、弃考后的苏洵每日端坐书斋,苦读《论语》《孟子》和韩愈等诸子百家之文。
18、苏洵母亲去世那年发生的事,直接触动他二十七开始发愤。
19、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20、他告诫苏轼:为人应该如车轼,虽处于车子的显要位置,却也要懂得掩藏自己,避免因锋芒毕露而招致的嫉恨和暗算。
二、苏洵简介及生平事迹
1、作为当地名门,苏洵的父亲苏序常鼓励孩子读书。但奇怪的是,他对大儿子和二儿子管教甚严,对于小儿子苏洵却是“纵而不问”。
2、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3、“轼”是车厢前端供手扶的横木,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去掉它,就不再是完整的车了。
4、自“孙子曰”至“悲夫”说明君用斯人,天下将被其祸。
5、出生于眉山望族,又有两个成功的哥哥,苏洵的不务正业在当时饱受非议。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眉山另一个望族程家的女儿,已经成家却未立业,直到多年后才始发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放弃学业多年的苏洵在二十七岁时突然开始发愤读书?而他的人生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练呢?
6、有,电子竞技不仅仅就是打游戏学电子竞技,未来的就业前景一样是很好的:简单来说,电子竞技专业的就业方向可以分为以下6类:第一个是电竞技术类方向,包括职业选手,数据分析师、教练等岗位人才的培养;第二个是裁判类方向,专门培养专业裁判人才;第三个是赛事活动类方向,培养赛事组织、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第四个是体育医疗类方向,包括了电竞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等;第五个是视频类方向,包括了游戏视频制作、节目编导策划等;第六个是电竞媒体方向,营销方向的人才。
7、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8、这还有第二个实际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是跟苏序的个性有关。你想,这什么爸爸有什么儿子。苏序这个人个性极为不同寻常,他不爱读书、乐善好施。曾巩后来在给苏序写的墓志铭里边有这么一句话:
9、 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苏洵也因此而声名大噪。嘉佑三年(1058年),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佯装生病,不肯应诏。后来苏洵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卒后追赠光禄寺丞。
10、不过,客观公正地讲,尽管苏洵有其独到的散文成就,有散文大家和文学家之称,但他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杰作,无疑是生养了苏轼、苏辙两个天才儿子。
11、是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12、苏洵的名气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的原因,是因为另外两个原因。第他是苏辙和苏轼的爸爸。他这个爸爸,培养了两个非常杰出的儿子,父名因子贵而显。第二个原因是他上了《三字经》了。我们知道在《三字经》里边有这么一段话:
13、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14、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15、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16、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算是出身名门
17、苏洵一边用心读书,一边亲自当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放浪不羁又能真抓实干的爷爷,有一个游历丰富又决心苦读的父亲,难怪苏轼、苏辙都能一鸣惊人,誉满天下。
18、值得注意的是,苏洵的大多数文章,特别是最为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在他居家十年,也就是身为布衣时完成的。到京城屈就小官后,因年事已高,又忙于为皇帝写传记,好作品就很少了,有的只是些应景之作。当时,苏洵迁居京城,谋官于朝,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即使吃着官饭,衣着官服,苏洵还是苏洵,他的血管里依然流的是平民布衣的血,骨子里依然有着浓厚的平民布衣情结。
19、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0、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一时苏洵的文名大胜。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应试及第,一时轰动京师。公元1059年,苏洵带着全家游京,次年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一年后又被任命秘书省试校书郎。
三、六国论苏洵简介
1、意思是:我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才成为您的座上客,最为不才。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宴上的闪闪金罍相映衬。韩丞相好贤可自己官卑位低不配这种礼遇,多年来清闲无事陪伴诸位儒生老于太常寺。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
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扩展资料“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3、按清代学者邵仁弘的说法,苏轼、苏辙二子具有天赋之质,从小又有父亲示范引导,能成大器,是不足为奇的;而苏洵中年才发愤苦学,又无师承,全靠自己体味摸索,而文章能与孟子、刘向、贾谊、韩愈、欧阳修等大家抗衡,并传授给两个儿子,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因此,他认为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上继韩愈、欧阳修,下启苏轼、苏辙兄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三苏”并提,苏洵并非只是沾二子之光,而是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4、纵情游览祖国壮丽河山的李白影响了宋朝的一大批文人侠士,年少的苏洵也颇受其影响,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游山玩水。
5、 传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用功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终于学业大进。学成后的苏洵带领着苏轼、苏辙两兄弟来到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对于苏洵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颇为赞赏,认为他可 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
6、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7、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8、当时的四川经过战乱的洗礼,读书科考的风气并不是很盛。再加上四川物产丰饶,风光明丽,川人更乐意舒适地过着自己的安逸日子,而不愿求学做官。
9、什么意思?这话你根本想不出来了:一个人最有勇气了,胆子特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无所畏惧到什么程度?当他的面,价值千金的玉摔碎在地上,眼睛都不带眨的,可是突然听见一口破锅给敲碎的声音,吓了一跳。还有一个人,看见猛虎,跟它搏斗,一点都不怕,叫一蜜蜂蛰了他一下,就叫了一声。这什么道理?大河过了,小阴沟里翻了船了。知道吗?十多岁的孩子能写出这东西,最难得的是苏轼一辈子都对这几句话记忆犹新,后来他到密州做官的时候,写了两篇文章,还把这句子还拉进来,在里头作为经典句子。
10、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1、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2、对世界永远保持着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索欲;有超然幽默的心态,来面对不确定的人生。
13、苏洵痛恨当时流行的浮艳怪涩的文风,提倡学习明白晓畅的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价就很有见地。
14、 苏洵著作,宋代流行多种版本,原本大都已散佚,今存著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抄本、《嘉佑 集》十五卷。
15、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的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为经典。那么苏洵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培养出了两位杰出的儿子呢?
1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这份开阔明朗,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17、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自小就比同龄人聪慧。七八岁时他开始学习断句、作诗文,但他偏偏志不在此。
18、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19、反复落榜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不考了!
20、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四、苏洵简介50字
1、有趣的父亲通常乐观豁达,他既是孩子的玩伴,也是孩子的密友,他带着孩子探索未知,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2、据当代有关学者介绍,毛泽东也对苏洵的《权书》很感兴趣。1959年7月,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的“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句时,写下了一条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对苏洵批评诸葛亮战略失误的观点,深表赞同。
3、字号:字明允、自号老泉
4、即便将来遭遇不幸,孩子也能心怀美好,旷达以对。
5、更多精彩故事、育儿分享在这等着您
6、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7、①见微而知著:微,小,指苗头、迹象;著,明显。
8、苏序认为,苏洵才智过人,不应为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句读等学所束缚;况且凭他的才华,只要下决心苦读,是不愁“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
9、⒄孔、老:孔子和老子。
10、可见,有趣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最高级的魅力。
11、苏洵看人,不可谓不毒也。
12、那么,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有趣呢?
13、自“事有必至”至“而利害夺其外也”说明贤者不知人事之故(在好恶乱其中,利害夺其外)。
14、⒆颜渊: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故称颜渊,乐道安贫,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为“復圣”。孟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即孟子,继承孔子学说,兼言仁义。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工夫,为宋代理学家心性说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
15、直到那一年,苏洵的二哥苏涣也同大哥苏澹一样考中了进士,苏洵很不服气。
16、无奈之余,苏洵自嘲地写了首让人忍俊不禁的打油诗,也是乐观豁达得很:
17、中国的父亲常被冠以严肃、稳重的形象,没事喜欢绷着脸,似乎不苟言笑才能显示为人父的尊严。
18、然后,苏序胆子很大。当时四川比较迷信,经常忽然就冒出个什么神怪来,老百姓就要给他们修庙供奉。苏序经常趁着酒劲带村仆去庙里砸神像,砸到小神靠托梦找他求情,恳请留点香火。
19、苏洵作诗不多,今存仅五十首。坦率地说,苏洵的诗大多平直一般,缺乏丰富的想象和空灵的意境,遣词造句也少有精粹奇特之处。不过,他擅写五言、七言古诗,状景、记游是他的长处。《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游凌云寺》《答二任》《送蜀僧去尘》《九日和韩公》等,算是苏洵诗中的上乘之作。但总体来讲,苏洵的诗,成就远不及散文。
20、⒅夷齐:伯夷、叔齐,商朝人,两兄弟,互相让帝位,后周灭商,两人耻食周粟,隐居首阳
五、苏洵简介
1、《权书》提出了“凡兵尚义”的思想,认为战争的正义与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此外,还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苏洵的军事理论充满权术思想。所谓“权”,即权变、权术,也就是机诈。苏洵就是想把权术的理念,运用于军事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用”。否则,就真正是儒者谈兵限于纸上了。
2、山,吃野菜,饿死在山里。古人奉之为高尚守节的典范。
3、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4、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5、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6、如此看来,你还觉得苏洵的《六国论》观点片面吗?这恰恰是苏洵写文章不只为做学问的鲜明写照。大胆直率地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充分有力的论据加上文采飞扬的论述,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三位——苏洵。
7、什么意思?原来我跟我哥哥读书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老师,就是我父亲。跟着我的父亲,我们读书,醒着和睡着的时候都在读书。我们读了万卷之书,这书都在我们肚子里头,晴天到了,太阳出来了,我们把肚皮晾开,晒一晒里边的书。意思说读得很多。所以苏轼和苏辙后来能成为大家,能在朝廷成为高官,那不是浪得虚名的,那是有真东西的。这真东西谁引导他们,给他们的呢?就是他们的父亲苏洵,苏洵指导他们很快地进入成熟的写作。你注意,我这儿指的是成熟的写作,不是老写什么《一件小事》这种东西,《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我很熟悉的又一个人》,你觉得这有意思吗?苏轼十来岁的时候,苏洵指导他写了一篇议论文《夏侯太初论》,里边居然有这样的经典句子:
8、“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幽默。”
9、“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苏辙《再祭亡兄端明文》)
10、第一型,高级而有趣;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第四型,低级而无趣。
11、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
12、这个任侠儿尚没有家口之累,他洒脱不羁地登山访友,谈诗论艺,探寻古迹,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不少诗作,如这首《忆山送人》,颇有几分李太白的风骨。
13、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4、⑧王衍:字夷甫,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以谈老、庄为事,义理若有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
15、苏洵文章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
16、“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着之翰墨,使人有闻焉。”(苏洵《名二子说》)
17、再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苏洵《六国论》。之前介绍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时,我们就说过,唐朝饱受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之苦。之后的五代十国,更是军阀割据,百姓苦不堪言。最后大军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为了消除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带来的种种弊端,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重用文官集团治国。为了防止别人按照自己的套路抢自己的饭碗,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经过实践检验的能打的将领们的兵权,从此武将实行派遣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稳固了赵家在国内的统治,但是面对比之前任何朝代都更加强大的外敌时,每天祈祷世界和平的书生们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18、男人的有趣,在于带娃探索
19、严肃的父亲固然让孩子望而生畏,但有趣的父亲更能让孩子轻松愉悦,这样的陪伴才能给孩子打上乐观健康的人生底色。
20、严格说起来,苏、王双方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无论改革还是保守,抑或是开源还是节流,根本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维护北宋王朝封建统治这个大局。因此,在他们之间评说谁对谁错。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