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赏析200字(100句)
一、静夜思赏析
1、举jǔ头tóu望wànɡ明mínɡ月yuè,
2、你来问,我来答,给什么种子就开什么花。别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是斤斗山下。
3、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4、儿童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
5、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6、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7、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8、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9、释意:明亮皎洁的月光从窗子照进来,屋里地上就好像撒了一层薄薄的秋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到天空中一轮满月,月圆之时团圆之时,我只有低下头来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人,思念之情涌上我的心头。
10、能初步理解古诗《静夜思》的诗意。
11、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12、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13、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14、 这张《静夜思》,是龚琳娜继《走生命的路》之后又一张专辑,2007年出版。这里的音乐,收录了另一部分原创作品,还重新改编了一些从前的作品。
15、①静(jìng)夜(yè)思(sī):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16、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赏析
18、首先,这首诗据说有个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也许我们真的是读惯了流行版本,怎么就觉得这“看月光”和“抬头望”这么俗气呢?李白的仙气都没了,呵呵。也许吧,但凡事都需要一个理由吧,为什么宋代版本会是这样的,而我们又凭什么说这宋代版本可能是赝品。
19、《静夜思》诗中,诗人在窗前看到了月光,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20、床chuánɡ前qián明mínɡ月yuè光ɡuānɡ,
二、静夜思赏析200字
1、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2、这首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运用高超的表现手法,只是用清新纯朴的语言描绘了生动形象的秋夜画面,表达了身在客乡的作者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4、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5、在《静夜思》成诗的同一时期,李白又创作了《静夜思》的姊妹篇《秋夕旅怀》,这首诗李白的情感从思乡过度到悲秋伤怀,内心的悲苦色彩浓厚。
6、我们再来说说关于“床”是“胡床”的猜测,如果是胡床,倘若在室内,那和床的本意恐怕差不多。不过我们一般理解,这胡床应该是乘凉用的,所以是便携的。此时是颇有寒意的秋夜,李白怎么会带着一把胡床,躺在室外呢?不怕冷吗?这感觉挺不合理的。
7、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8、低dī头tóu思sī故ɡù乡xiānɡ。
9、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吸引着读者。
10、赏析李白说,(于是我来到了窗前),举头望那空中的明月,(多好的月色啊!),而低头便思念起了我的故乡。
1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12、加入"你读我诵"大家庭
13、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多少可以猜测出宋代版本的《静夜思》是怎么想的了。既然月光不能照射到床前,那就改成我是在床前看月光,看,那可以看远一点的,比如窗口附近。既然是窗口附近,我还躺在床上,抬起头来,看到窗外远山上挂着的月,这样是可以看到的吧。“举头”是向上看,“抬头”就可以平视远眺,如此解决了室内看月的问题。这样的修补看起来似乎合理,可是深秋谁会开窗睡?而且诗意也减损了很多。
14、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15、李(lǐ)白(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16、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7、疑yí是shì地dì上shànɡ霜shuānɡ。
18、能用普通话朗读古诗《静夜思》。
1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0、《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该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当年李白二十六岁,途经扬州时寄宿在一家简易的旅馆里,当晚正是月圆之时,天空中月朗星稀,诗人百般无聊中凝望皓月,久离家乡后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来自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谱写出了这首千古传颂,中外共识的名篇《静夜思》。
三、静夜思赏析800字
1、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2、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3、宋代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
4、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5、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
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词语解释)举头:抬头。(诗文赏析)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bestwishes。
7、《静夜思》虽然短短二十字,却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试想,在那深秋时节,天气俨然有些凉了,冰凉的冷露,薄薄的寒霜,还夹杂着丝丝有点刺骨的秋风。月亮起来了,很圆——月色如水银般泻在地上,本来就冰冷的深秋更增添了一层寒意。远方的游子,披着有些单薄的秋衣,独自伫立床前纱窗旁,正值这本该阖家团圆的时节,故乡可曾原样?亲人是否安康?西去的的月亮啊,你能否寄去我的思情,洒在远方的故土上?
8、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作者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作者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9、接着来说说这认为“床”是水井或者井栏的,那么李白首先要走出屋子吧,这一走出屋子,难道看到的不就是天上的明月了吗?难道还会先看看地上的月光再举头吗?还有,他凭什么怀疑地上的月光是霜呢?难道仅仅因为它们都是白色的吗?李白首先应该是要有一种冷的感觉,然后结合地上的白色月光,才会怀疑是霜吧。这几个动作结合到室外的水井,感觉颇有些牵强。
10、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11、能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2、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3、《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扬州旅舍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诗的二句是写的作者在异乡产生的错觉,将“月光”比作“浓霜”,形容了月光的皎洁,也表达了季节的寒冷,同时利用这两点烘托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凄凉之情。诗的四句是通过作者的神态来描写的,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描写得更加深刻。整首诗构思细致而深曲,鲜明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
14、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15、《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16、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17、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必要时可做详细讲解。
18、俗话说:日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歌是承载口述传统的中流砥柱,千百年来,传达了各种文化的内在价值。诗歌贯穿人类整个历史,不论是何种文化、不论其在哪一片大陆,诗歌都在传诵着我们共同的人性和共有的价值观念,将最简单的词句转化为对话与和平的有力催化剂。
19、白话文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0、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四、满庭芳·静夜思赏析
1、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2、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3、静夜思》前两句把月亮比作地上的霜,突出了月光分外光明而又清冷的特点。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全诗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5、诗文赏析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6、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7、我们再来看看李白这个时期的简历:(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至“安陆”。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yu3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很显然,李白在这段时间是很落魄的,我们前面在读他的“《古风》其五十四”的时候就在分析,有个阶段,孤身一人的李白是真穷了,他哭述道:“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于是李白就“倒插门”地在“安陆”落户,与“许圉师”之孙女结婚了。
8、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9、诗名《静夜思》,静静夜里的思念。“思”,有些赏析解释为“思绪”,考虑到后面的“思故乡”,我们觉得解释为“思念”或者更准确。李白的《静夜思》简单明了,朗朗上口,表达一份望月思乡的情感,成为了千古以来妇孺皆知的名诗。只是,在后人的赏析中,出现了不少争议。
10、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11、“举头”显然是因为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说明此时已是深夜。那为什么李白要“低头”呢?难道思念故乡非得低头不可吗?以我们一般人的经验,一直望着月亮,脑海中不是更能浮现远方亲人的面容吗?我们以为李白低头并不是什么沉思,而是黯然神伤,甚至是掩面而泣。就在一年前,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豪情满满的,现如今他却卧病扬州,穷困潦倒,怎能不让他神伤,又怎能不让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12、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13、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14、《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于九月十五日,应是江苏晚秋光景,晚秋月圆之夜,诗人望月感怀,旅途的悲苦和思乡的无奈,所以借月来抒发个人的情感。诗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动态,诗句清新简洁,浅显易懂,但韵味十足,情感饱满,自成诗以来,深受我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人民的喜爱和传颂。
15、好,我们回到李白这里。那么李白有没有可能住的也是破屋呢?他的《静夜思》究竟写于何时?单从本诗寥寥几字,很难做出判断。百度百科上认为:(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不知道如此精确的时间地点,出处在哪里?我们不妨先来读一读这首《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这首诗读下来,像极了《静夜思》的解释诗,简单讲就是李白思乡了,可是故乡遥远,望着明月的光辉他心断了。白露的寒冷催逼着他身上单薄的衣裳,含着悲伤想着旧国故里,流泪了。
16、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17、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9、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0、事实上,这所有的争议都源自“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当时的月光能照到床前吗?室内能举头望明月吗?于是人们对本诗的第一个字“床”有了不同的解释,大体有五种:第一种自然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睡觉的床。第二种是指水井,井台。第三种指井栏,就是井的围栏。第四种认为“床”可能是“窗”的通假字。第五种是近代收藏家认为的“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
五、静夜思赏析50字
1、第11首丨第12首丨第13首丨第14首丨第15首
2、赏析李白说,原来,床前那一片白茫茫的竟是明月的光,我几乎怀疑那是地上泛起的白霜。
3、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床”的解释,主要有:胡床,也就是马扎。通假“窗”,井栏。
4、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5、《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7、从《静夜思》到《秋夕旅怀》。
8、末二句通过两个动词“举”“低”,充分表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举头望”对应了前句的“疑”,不知道地上是不是白霜所以抬头看下天空,空中月轮高挂,月色皎洁。而“低”字则表明诗人看到空中如此圆月,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亮也不过如此吧,诗人心想。继而低头沉思,想念到了远处的家乡。
9、《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在寂静的夜晚,诗人仰望窗外的明月思念家乡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孩子们对古诗中的字词句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不能读准诗音、认准字形、读懂诗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尊重智障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以“月亮”为主题的古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孩子们扫清学习障碍。采用情景创设、图解古诗、反复吟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出设诗疑、听诗音、解诗意、明诗意、悟诗情、品诗文、习诗题等七个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带他们去学习古诗。
10、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11、小Q哥觉得,文学最高的境界——朗朗上口、通透明了。
12、课程结束后,引领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13、“你一读,我就诵!”读得经典诗歌,诵出默默温情。你读我诵走过漫漫长路,期待听到更多动听的声音,见证更多温暖的家庭。加入我们吧,一起在书声琅琅中快乐成长!
14、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15、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阴历九月扬州也已有霜了。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回答:静夜思歌曲赏析?
18、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
19、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20、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