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解释完整版(100句)
一、论语全文解释
1、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2、(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6、②缧绁:音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7、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8、(解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9、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10、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1、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12、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13、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14、注释:对于修养道德这件事,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追求它为乐的人。
15、《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16、(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就像射箭比赛一样吧!登堂比赛前先互相作揖谦让,赛完后又下堂饮酒祝贺。这样的竞争,可以说是君子之争。”
17、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18、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19、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20、(注释)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二、论语全文解释完整版
1、⑥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2、(注释)(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3、川上:河边。川,河流。
4、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5、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6、16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7、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12、④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13、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14、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6、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17、③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18、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19、④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20、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三、论语全文及解释
1、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2、实事求是诚天道,君子以见善则迁。
3、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4、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5、(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6、(注释)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宰相。子文,姓斗,名豰于菟(gòuwūtú),字子文。根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7、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8、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9、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0、②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11、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2、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13、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14、(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15、①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16、(注释)①好(hào):喜爱。②恶(wù):厌恶。
17、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8、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9、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20、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四、论语全文及解释和译文
1、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礼’。”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3、(注释)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但无确证。
4、孔子说:“当你看到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美德的人,你就想和他一样好;当你看到一个不道德的人,你就要反省自己,看看你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7、注释:人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型。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便可以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8、(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9、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10、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11、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2、②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13、①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14、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15、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6、(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17、(注释)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②谄:谄媚。
18、(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19、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0、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五、论语的全文翻译及赏析
1、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3、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4、④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5、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注释:统治者自身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8、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9、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10、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1、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12、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13、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14、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5、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
16、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17、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18、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9、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