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戏曲的句子(100句)
一、戏曲的说说
1、要说我最喜欢的剧种,其实是京剧。特别喜欢京剧里的余派老生,就是余叔岩先生那派,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张半唱片,百听不厌。而且我是属于那种一听京胡想,就走不动路的人。不过我不会跟着伴奏唱,只会自己瞎哼哼。
2、过大年听大戏确实是戏曲文化轶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到戏园子听戏的机会不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这种需求。在辛亥革命以前,北京的戏园子多分布在外城。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演昆曲、京剧的班子不会到珠市口以南的地区唱戏,尤其是到天桥,虽然天桥一带有些小戏园子。而在天桥一带卖艺的,无论是京剧还是评剧、梆子的演员,唱得多好多红也不能到珠市口北面的戏园子演出。天桥一带唱小戏的较多,票价很低,有的是“零打钱”,听一段收一段的戏,普通劳动人民可以接受。因此,在春节期间,一些店铺学徒伙计及拉洋车的做小工的人,可在这几天到天桥听听戏。花钱不多可以过过“戏瘾”,也算过年时奢侈了一把。
3、投稿邮箱:756691763@qq.com
4、——2019年世界戏剧日献辞
5、这是一个“阅读时代”,基于任何一种语言的艺术表达手段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异族中传播,只要你自身够优秀,字幕能解决语言的隔膜。
6、因为一个小小的“船说”事件,引来一阵对粤剧的热议,连以前不关心粤剧的许多年轻人都一下子重视起粤剧的生死问题。
7、元杂剧在元代一统时期极为兴盛,北方就有诸如大都、山东东平、河北真定、山西平阳四大作家群。像关王白马郑、乔吉宫天挺就代表着元杂剧的最高成就,使其成为一代之文学。
8、我一个哥们儿,四击头打上刚要亮相,突然回头滋溜钻回上场门,原来忘记戴髯口了,回去戴上又重新打四击头上场!
9、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
10、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做过统计,我国戏曲共有360多种。戏曲艺术的特征是载歌载舞,演绎故事,这也是剧种之间的共性;其区别主要是民族的戏曲,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戏曲。总体上分为:古老的剧种,大剧种、流行比较广的地方剧种,地方剧种,天下第一团,少数民族的剧种。
11、京剧是我国的国剧,一般不归为地方戏种。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最早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现,流传于北京一带因此称为“京剧”或“国剧”。主要代表剧目为《贵妃醉酒》、《铡美案》、《甘露寺》等。
12、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闻,用自己的嘴巴尝,用自己的脑子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道听途说,不口是心非,不耸人听闻,不故弄玄虚,不装腔作势,不哗众取宠,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能说的话。
13、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二三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昆曲《桃花扇》
14、我们本是渺小的人,并无多大的力量。借着戏剧的魔法,打破有限生命的的限制,将人类历史上那些经典的境遇、不朽的情感、永恒的追问,带到孩子和我们面前,在这些戏剧游戏和戏剧片段里,让生命得以穿越现实的庸俗和无意义,得到擦拭和滋养,发出应有的光。
15、”中国戏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16、有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叫做《夜莺》,夜莺可以唱出世界上最好听的歌,它就住在国王的花园里,但国王从来都听不见。我们又是否能听见那只夜莺的歌声呢?
17、我估计是很难像他们那样、为了一件事奉献一生(即便是古琴,我也没有打算把它当做毕生事业来做);
18、水袖并不易运用得好。欠则暗淡无力,过则猛而无姿,只有理解了它,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才能做到出神入化,让心绪与水袖一同飘飞。正如母亲教我儿时所做的那古老而又简单的游戏,需要那反反复复的重叠,周而复始的轮回,然后挥收自如,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19、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
20、我对自我、对社会都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的愿望,对自我追寻生命的相对自由,当我遇到戏剧的时候,我似乎找到了通向自由的路径,因为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时空让我可以穿梭其间,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角色让我的不同面向找到了对应的释放口。我对社会也渴望相对公正,所以对教育也有这么一点理想主义的愿望。我曾经在只能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一味埋怨,却束手无策,就像是乘着一条船渡河,河面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船,大多数船朝着一个方向前行,而我也是大多数之只是一名被赶上船的乘船人,却不是撑船人。但教育戏剧给了我一把船桨,让我有了撑船的可能,我可以尝试去改变方向,寻找更向往的彼岸。
二、说戏曲的句子
1、(唱片专辑)昆曲古诗词演唱:《华章雪韵》
2、而更多的快乐和希望,则来源于戏剧课堂里的孩子——他们沉浸在故事情境里的明亮眼神;他们真实质朴却耐人寻味的回答;他们无意识带出的独特的生活经验;他们某些时刻的自我和坚持;他们在戏剧情境里本真的选择;他们流露出来的对戏剧人物的感同身受;他们勇敢地袒露他们的恐惧与无助……
3、听戏看戏是春节中的大乐子,但在旧日有些忌讳,演的差不多都是轻松愉快的喜剧作品,像鬼怪、冤报一类内容的较少。因是举家欢乐的日子,平日演的少儿不宜的“粉戏”如《马寡妇开店》、《小寡妇上坟》等就不再演了。老北京中山西人多,他们不大喜欢《玉堂春》中“洪洞县里没好人”的台词,而洪洞县内的大槐树又是明初众多外迁山西人的发祥地,说这里“没好人”自然是得罪人,在春节期间尽量不演。据《绮情楼杂记》记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个春节,为了慰劳生产工人,工会“特召集名伶演剧助兴”,京剧名旦张君秋特奉献拿手好戏《玉堂春》来慰问工人兄弟。“讵是日观剧者,多为山西人,而山西人最恶听《玉堂春》,盖以事出三晋也”,好事变成了坏事,“故张君秋出台不久,即被轰退”。
4、到了元代,北方杂剧兴盛横行南北,一直到元后期南戏才再度崛起,取代元杂剧成为叙事文学的主流。元代南戏主要有高明《琵琶记》和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在体制、音乐、演唱、创作等方面相较北杂剧都更自由。
5、和着京剧的配乐,她一会儿转着圈,一会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连停下来的姿势都是那样的精美。
6、爱好唱戏的说说心情,也终于能休息了,把他拖进胡同。
7、清晨,公园里传来一阵阵字正腔圆的京剧念白。
8、尚小云在《擂鼓战金山》中扮演梁红玉。
9、说说抢救传统的地方戏曲
10、这首现代诗,赞美了唱戏女子眼波流转、或悲或喜的万种风情。
11、首先,“抢救”的含义是什么?如果“抢救”的含义是把这些地方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成果保护起来,我非常赞同。这些地方戏剧都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如果失传了,那将是文明和文化的遗失,如果这些地方戏剧在我们的手里失传,那就是罪过一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非常赞同国家把这些地方戏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给予政策支持,让这些剧种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12、至于有人提出“地方戏剧不使用普通话难以吸引外地观众”这样的观点完全是反常识的。语言是地方戏剧最关键的艺术特点,除它之外构成戏剧的任何一种艺术手段皆可以借鉴、模仿、甚至直接运用。也就是说,除语言之外,世界上任何一种构成戏剧的艺术手段都可以是完全一样——如果有这个必要。
13、关于我们:《我在河之东》,致力于打造网络时代的新河东,精致而高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有您的参与和陪伴,未来的日子会更精彩。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收藏,分享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亲人圈与大众群。
14、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幕戏曲在一些人注视另外一些人下进入一个空间里而构成。可以发现戏曲能够引人入胜,一个空间和一群人就能够把一个舞台变化得异彩纷呈和美不胜收,舞台看似微小,但却像一个魔方一样变化无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挥洒他们的热情和汗水的同时,也把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周围事物、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原原本本地释放了出来,让观众来感受。这就是戏曲的魅力。
15、张冰梅:为《河之东文集》而歌
16、京剧,是一门高超的技术;京剧,还一种动听的旋律;京剧,是让你精神抖擞的力量
17、戏曲内容的年画,让大批进不了戏园子,去不了堂会听戏的人多少也有了精神享受。至于京城戏曲爱好者的“票友”,他们在春节期间不但去戏园子听戏看戏,而且还借年假期间“票戏”,登台表演,切磋技艺。在“票友”中有人因在春节间或私家堂会“唱大戏演大戏”出了名,最后“下海”,以戏曲演唱为业。像京剧名家言菊朋、奚啸伯、孙菊仙、金秀山等都是“票友”出身。在清末时,一些王公贵族也加入“票友”队伍,使“票友”成为戏曲界的独特风景。“票友”们粉墨登场,让老北京的戏曲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18、西子湖依旧是当时一样,看断桥桥未断、却寸断了柔肠。—京剧《白蛇传·断桥》(作者:京剧,白蛇传·断桥)
19、还有一位是牛得草,牛得草老师是一位豫剧丑角演员,喜欢他的代表作《七品芝麻官》。
20、2022年5月12日,京剧程派代表艺术家李蔷华老师、京剧言派老生艺术家任德川先生于同一天去世。
三、听听戏曲说说
1、豫剧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从受众范围和传唱人口来说可谓全国之最。豫剧也是最接地气的民间剧种,在民间深受欢迎。豫剧最善于表述故事,内容题材涵盖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归为豫剧,分为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种调系。豫剧经典剧目众多,代表性的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刘墉下南京》、《打金枝》、《抬花轿》等。
2、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坐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3、中国戏曲学之父王国维就极力推崇元杂剧,认为元杂剧好就好在自然本色,有意境,有悲剧意蕴,是唯一的活的戏曲。
4、最早是宋代杂剧,继承自唐代的歌舞戏和优戏。在金人占领的北方的宋杂剧被后人称为金院本,倡伎所住院子的院。宋杂剧和金院本在内容上都是以插科打诨、政治讽刺、社会风貌的展现为主。
5、我为什么会喜欢戏曲呢?可能要与我的姥姥有些关系。我小时候经常跟在姥姥身边,姥姥喜欢听戏,她听我也听;不过那时候没有什么剧种的概念,也分不清什么晋剧、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只要是戏都听。
6、中国古代戏曲与西方戏剧一样,都注意戏剧中冲突的展开,但中国古代戏曲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动作的冲突,而是以内心冲突的抒情为重点,侧重于人物灵魂深处的徘徊。
7、这位退休的老艺术家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我们都喜闻乐见。一亮相就让人眼前一亮,那字正腔圆的唱腔一起,便让人精神一振。
8、起初因为中国之前已经发展了自己的戏剧艺术,比如说徽剧,四大徽班名震一方,之后,他们陆续进入北京发展,在北京这个大京城里,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们合作,吸收交流。
9、看戏剧的心情说说,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要好好的加油了。
10、但那是另一回事,是一种利用传统戏剧作为依附的重新出发,比如我们现在可以用管弦乐、用电子乐去和传统戏曲结合,但它出来的结果一定是个新的艺术形态,而不可能是传统戏曲。至于这种创造会产生出怎样的未来,那是另一个课题。
11、戏曲毕竟不是生活,但正如于丹所说,她爱昆曲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出出戏目中,一段琴音就能挑起一缕情丝,佳节观灯也能观出那么多乐事。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很难得,荡涤了千年的时光,还有这样的艺术能让我们细细品尝。我喜欢经得住时间里荡涤的东西,更淳更深刻。
12、最后一种戏腔就是昆腔,昆腔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风格就是非常细腻,而且肢体语言很丰富,表达出来的感情是非常的充沛的,其代表剧种有昆曲和昆山腔等等。
13、评剧主要流行于河北一带,是传统的北方剧种。又称“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等,主要代表剧目为《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14、他们都是为戏曲艺术奉献了一生的人,
15、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作者:汤显祖)
16、另一位是常香玉,喜欢她的《花木兰》;
17、对于戏剧,一直以来我有自己的想法。
18、在这样的一些时刻里,我们看到了我们想要的教育戏剧课堂上孩子的样子——真实、敏锐、丰盈。
19、西方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论”,大意是在一个领域训练超过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改领域的超高手。各行各业莫不如是,听戏也就是这么个事,老话“生书熟戏”就是这么个道理了,典型的例子就是样板戏估计还有一大票人津津乐道,但这票人不见得喜欢其他传统戏,甚至根本听不懂。
20、后来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
四、关于戏曲的说说
1、唱戏说说,水从凿开的豁口狂泄而出,理解要有智慧。
2、在老北京曾有许多戏园子(剧场),大多分布在前门外,如广和、中和、庆东等等,举不胜举。与此同时,宣南地区的各省会馆中有不少大的会馆有戏楼,一些王府里也有戏楼、戏台。这些演戏场所,除一般的喜庆堂会外,在春节期间唱大戏酬宾娱乐也是热闹非凡,留下了不少梨园佳话。
3、逛天桥在旧社会也有犯忌的,许多家庭不许子弟到天桥,其主要原因是家长认为说相声的“不说人话”,唱戏的“野调无腔”。为满足人们春节听戏的“戏瘾”,年画中的“戏曲画”就派上了用场。老北京有过年挂年画的习俗,他们挂的年画主要来自天津杨柳青,少部分来自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中除以胖娃娃为主的《吉庆有余》外,最受青睐的是以戏曲为内容的,如什么《三英战吕布》、《挑滑车》、《长坂坡》、《岳母刺字》、《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从军》、《大闹天宫》、《牛郎织女》等等。这些年画过年时挂在墙上,老人们会将画中的内容讲许多遍,小孩们听了也算过了“戏瘾”,或者培养了他们的戏曲爱好,增加了历史常识。
4、渭城朝雨休重唱,满眼阳关客未归。
5、戏曲界又称梨园界,它曾有严密的组织和规矩,设在天桥附近精忠庙的梨园公会对于春节间演戏是十分认真的。古时候,戏曲并非是单纯的娱乐,而且还是宫廷礼仪,有的戏有一定的宗教内容,许多祭祀活动都有戏曲登台亮相,称之为“酬神”,演出的剧目被称为“酬神戏”。在“酬神”之外,戏曲还有教化作用,演什么讲究应时当令,不可造次。春节期间演的戏已形成了模式,戏班不能随便变动。
6、我不会唱戏,但我喜欢看着一个个角色包容着一切的悲欢离合,那些小情绪,在舞台上不断放大,可能现实生活中几秒的思绪,会演变成几分钟的演绎。人生里的相遇,本来就带着欢乐,在戏曲里就像是民歌的对答。你看着它,就知道它有恒久的生命力。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7、2016年以前,我只是一个热爱戏剧的大学生。那时候戏剧对我来说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作为一个在现实生活里有一点敏感、怯于表达的人,戏剧给了我一个安全的空间,放下戒备,借由情境和角色表达自己,并不断梳理自己的生命,学着觉察当下的每一刻,不管是通过观看、阅读还是排演,它都是与我极为合拍的生命伴侣。
8、2022年5月17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欧阳甲仁逝世,享年79岁。
9、一般认为我国地方戏曲主要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和评剧五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中国五大戏曲。
10、在我所喜欢的戏曲剧种里,豫剧是其中之一;在豫剧里,我喜欢的名家有三位老师。
11、再说说传统戏剧与年青观众问题。
12、后来慢慢长大了,才开始有一些剧种的概念;能分清楚这个是京剧,那个是豫剧,还有锡剧,黄梅戏,越剧,楚剧,川剧等很多不同的剧种。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少儿戏曲联唱,令我记忆犹新,里面的好多小演员都是南京小红花少儿艺术团的成员。
13、自从有了互联网以后,我电视就看得少了。在以前电视流行的年代,我看过大量的戏曲电影和戏曲电视连续剧。越剧和黄梅戏的看得最多,在我印象里,也就越剧和黄梅戏的戏曲电视剧出品量最多。像黄梅戏的《天仙配》、《拉郎配》、《半把剪刀》、《龙女》、《家春秋》、《李清照》、《孟丽君》,越剧的《五女拜寿》、《沙漠王子》,川剧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评剧《花为媒》,这些是我还记得的以前看过的一些戏曲电视剧目,还有很多已经忘光咯。
14、《清音阁演戏图》,藏于故宫博物院。该次演出是乾隆为庆祝平定台湾林克爽起义而举办的。
15、明代的北杂剧灭亡,而杂剧在南方逐渐南曲化,成为南杂剧。兼有北杂剧与南戏之长的南杂剧备受文人与观众的青睐,一直到清代还在与地方戏曲相结合。
16、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里祭祖敬神、守岁拜年、饮酒赴宴、走亲访友,是老传统了。不过,在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影、电视和“春晚”的年代,过大年听大戏就是不少人值得回忆的快乐时光了。
17、传统戏剧不应被改变,这种观念不是保守,而是客观。
18、宫中春节唱大戏,并非单纯的娱乐,在慈禧之前的历朝皇帝把看戏当成了执政手段和宫中仪典,至少说明他是“真龙天子”,不混同于平民百姓。所以听个戏也有许多程序,看戏前要烧香拜佛。《清昇平署志略》记述的一次“除夕承应”中就有许多内容,皇帝“每于卯初至各处佛堂拈香”,从早膳时就开始唱戏,“台上例演《昇平除岁》、《福寿迎年》等吉祥戏,午膳后演《金庭奏事》、《锡福通明》,晚膳后演《瞎子拜年》、《如愿迎新》,都是有吉祥含义的春节戏”。慈禧更是下令在大年初一大演特演,慈禧对戏曲是行家里手,她不满足于只看《瞎子拜年》之类的承应戏,除了昇平署太监戏班外,京城不少名伶也来献艺,剧目更加丰富。
19、传统戏剧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到了今天各戏种已完全成型并达到了其自身发展的一个巅峰,想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去求变的可能性基本不大,就如巴洛克音乐到了泰勒曼和J.S.巴赫便很难再发展,再发展便到了古典音乐时代,而古典音乐到了贝多芬已是巅峰,德彪西想去打破它,一不小心印象派音乐便产生了,然后再发展就出现了浪漫派音乐。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旦到达它的巅峰便很难再继续发展,如若发展便会创新出另一种艺术形态。就如唐诗走到尽头便有了宋词。
20、可是,因为我经历过戏剧带给我的温暖和触动,所以我相信这趟摆渡的必要性。光芒虽弱,但总是还有光啊。希望共同守护这束光的伙伴们都能更加明亮。
五、戏曲唯美说说
1、在我对戏剧觉醒之前,我的老师们早已献身于此。他们以自己遗存的生命建造了房屋,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工作方法。他们之中很多人籍籍无名,或极少被人记起:他们在沉默中工作,在排练室里谦恭有礼,在满是观众的剧场之中忙忙碌碌,年复一年,取得非同凡响的成就之后,他们却逐渐从这些地方隐退,最终消失。当我明白我个人的命运也会步他们的后尘之时,我也领悟到,我继承了那种执着且独特的传统:活在当下,不怀任何期待,只是期望透彻领悟那些无法重复的时刻:人与人在昏暗的剧院相遇,没有其他任何的保护,只有真实的肢体动作和发人深省的台词。
2、水剪双眸雾剪衣,当筵一曲媚春辉。
3、最早形态是先秦的巫祭歌舞仪式(悦神)和先秦倡俳优伶弄人演的优戏(娱人)。
4、徽戏本是安徽的地方戏,但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并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后又不断改进,终成国粹。京剧确实也好听,好看,比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
5、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囊括了诗词、歌赋、百戏(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美术……汇百川而成江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6、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7、夸唱戏好听的句子,趁早放手吧,抱起死去的旦旦。
8、清代将演戏列为朝廷仪典,其中乾隆朝与光绪朝是两个高潮。光绪朝演戏多,慈禧是重要原因。不过光绪也喜欢听戏,甚至会打鼓伴奏。光绪二十八年(1902),慈禧母子回京的第一个春节让昇平署演《膺受多福》戏,而且另赏“总管、首领、里外承差人等银一千三百五十九两”。在听戏方面,他们是舍得花银子的。
9、各方人士都在大声疾呼抢救传统的地方戏曲,生于内江,成名于自贡的魏明伦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传统的地方戏曲该不该抢救?能不能抢救?我的看法也许同多数人的意见不一样。
10、“看粤剧的都是老年人,少有中年人,没有青年人”这样的观点并非绝对正确,但也反映出相对的真实,正因为这样,几十年来不少艺术工作者绞尽脑汁想做些改变,想用创新来吸引年轻观众的加入,但效果甚微。
11、写水牌走笔青苍,按捺一段铿锵。何惧他金戈铁马,自有水袖来挡。
12、杂剧在元代达到了鼎盛,这与元朝统治者废科举,元代士人九儒十丐的悲惨遭际有密切关系,此外还与北曲成型,商品经济、市民阶层的发展有关。
13、戏曲楹联简称“戏联”。它是我国楹联这一“联苑”中的一朵奇葩,或者说是“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内容丰富,对仗工巧,隽永含蓄,音调和谐,兼具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多重价值,在世界各种文学品类中可称独树一帜。
14、越剧追鱼(观灯) 鲤鱼:夫妻携手往前行, 张珍:一路之上看花灯,大街小巷锣鼓喧。 鲤鱼:万户千门弦管声, 张珍:莫道去年灯景好,今年的灯儿色色新。 这厢是狮子滚滚遍地锦。 鲤鱼:那厢是二龙戏珠满天星, 张珍:双双蝴蝶迎风飞舞, 鲤鱼:对对鸳鸯比翼交腾, 张珍:脚踏莲花是慈悲佛, 鲤鱼:手抱琵琶是那王昭君, 张珍:外街花灯看不尽,回头又往内街行。
15、2022年5月10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长子袁世海因前几天去世;享年77岁。
1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就是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应历史潮流,不逆潮流而动,这才是处事的正确态度。
17、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18、传奇。传奇就是指新奇的故事。唐传奇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元人口中的传奇既包括元杂剧,也包括南戏,都是表演的戏剧。明代北杂剧衰落,明传奇便专指南戏。清代前期传奇多是指南戏变体的昆曲作品。
19、第二就是清末民初的戏曲具有延续性,从康熙年间开始的花雅之争,一直是剧坛热点问题,花部乱弹在争胜中占得先机,各大剧种争奇斗艳,昆曲一脉相承,但是不管怎么争胜,传统戏曲演出没有中断,这就有助于戏曲鉴赏能力的培养和积累。
20、昆曲(百戏之祖)京剧(国粹)越剧(第二大剧种)黄梅戏(五大剧种之一)豫剧(五大剧种之一)评剧(五大剧种之一)秦腔(陕西)吕剧(山东)晋剧(山西)粤剧、潮剧(广东)徽剧(安徽)沪剧(上海)闽剧(福建)越调、曲剧(河南)锡剧、扬剧(江苏)绍剧、婺剧、杭剧、湖剧、瓯剧、甬剧(浙江)桂剧(广西)吉剧(吉林)龙江剧(黑龙江)藏剧(西藏)赣剧(江西)当然还有我们的川剧(四川,最具观赏性的剧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