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的经典名句(100句)
一、释迦牟尼十大名句
1、本文从经文中精选出十条不止适应于佛弟子,更贴近普罗大众,且智慧深远的十句遗教,希望大众能净心聆听,从佛陀的语重心长中获得真正的智慧教益。古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佛陀这位大彻大悟且心怀大慈悲的智者,他的遗教就更值得我们珍视。而且我们还会发现,这些教诲所指出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路径,多么切合这个时代之人心的问题和需要!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
4、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源于不能直面现实。
5、八:佛说:天降大雨,每一个雨滴都互不相干,十分微小,却能成满很大的器皿。修学智慧也是一样,从微小开始,最后总会盛满很大的器皿。不仅仅盛满一件,还会盛满多件,这样逐渐增加,能够盛满无数的器皿。这就是自利利人。能够自利利人就是大士,像我一般。罗侯罗听了佛的教导,恍然明了,不再忧虑。应按照世尊的教诲,奉行不不会再有怀疑了。
6、耶稣名言:「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遵你的名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兄恶。因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7、落水要命,上岸要钱。
8、张南庄《何典》十句名言,道破世事,看透人心!
9、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才可以止恨。
10、介绍:爱迪生是美国大发明家,世界科技史上最杰出的天才。他发明了留声机、白炽灯、电影等很多对后人有重大影响的东西,拥有1,039种发明专利。
11、(译文)惭愧、羞耻的心,在佛法诸庄严之中是最为第一的。惭耻犹如铁钩,能制止人去作非法的行为。所以,众位弟子们:应当常常怀着一颗惭耻之心,时时刻刻不要松懈。如果抛却了惭耻之心,那么所有的功德将丧失殆尽、荡然无存。有惭愧之心的人,就会拥有好的德行;如果没有羞愧之心,那就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
12、详细介绍:柏拉图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它主场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以及柏拉图式的思维,对当今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重大。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4、首先,离婚率的问题,这不是靠一个离婚冷静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人说冲动离婚太多,但是就算冲动离婚的,如果双方想通了,可以马上复婚,根本不需要你设置一个冷静期来给他们考虑清楚,设置一个离婚冷静期可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15、当下启迪:质朴率直的心是干净的心、轻松的心,奉承谄媚的心则是扭曲的心、阴寒的心;前者无所求,后者则被欲望裹挟和推搡。在社会上,不论是为了求人办事还是向上发展,谄媚奉承都是不少见的。这或许有现实的无奈和不得已,但还是要自问,就算行为上不得已,心中的质朴率直可守住了?还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也变得谄媚逢迎?佛说奉承谄媚者不是佛弟子,推而广之,在做人上,也同样要以此为戒。
16、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时年35(一说30)岁。
1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8、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一《八大人觉经》
19、佛陀临终时最后的教诲,记录在《佛遗教经》中。汉本的《佛遗教经》,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经中是佛陀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是将入涅槃前对众弟子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也是佛留给后代所有想离苦得乐者的得度因缘。此经虽短,不足3000字,像是佛陀的一篇遗嘱,却地位很高、影响很大,且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蕴含着最大的真诚,和最深的智慧。
20、陈丹青:爱读书的人自会去读。
二、释迦牟尼的经典名句
1、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2、语出清·张南庄《何典》三回。七七做:旧俗人死后逢“七”的祭日,请和尚或道士念经做法事超度亡灵,富贵人家一般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八八敲:指和尚道士敲打法器。形容丧事隆重进行。
3、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4、我不知道这个是哪个提出来的,并且能够得到支持的,我就想知道,这些人有没有认真的想过设置婚姻冷静期会带来哪些后果,如此限制婚姻自由,是否真的符合法治,是不是有通过法律来替夫妻双方离婚强制设置障碍的嫌疑,是否会让那些在婚姻中饱受折磨的一方更难摆脱,在这些婚姻中,别说一个月,她们甚至连一分钟都不想在继续这段婚姻,这就给了那些渣人找到了如何继续折磨她们的办法,办理离婚手续后我就去撤了,如此往复怎么办。
5、圣人救世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6、(译文)诸位弟子:应当明白,欲望越多的人,因为多求利益的缘故,烦恼也就越多;欲望少的人,没有所求,不追逐名利,受烦恼的折磨也就少。……欲望少的人就没有奉承、谄媚、看人的眼色行事,也就不会被各种感官牵着鼻子走。修行到欲望极少的人,就会心地光明坦荡,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使他忧虑或恐惧,处理事情游刃有余而不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
7、十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8、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给朋友哦!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9、释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āttha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गौतम,Siddhārtha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汉地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
10、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bàng)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11、言语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12、(译文)诸位弟子们,如果你们已能修习清净戒法,首先应当降伏你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千万不要放纵它们,使它们同外界勾染,产生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执着与追求。
13、介绍:耶穌是基督信仰的创始人,祂為三一神,即圣父、圣子、圣灵的其中一个「位格」。耶穌道成肉身、在世上宣扬及体现神的真实与道理时,曾作过不少神奇事,例如医好瘸腿的、在水面上行走、叫死人复活等。耶穌被钉在十字架、為世人留出宝血,死后复活升天。信徒认為靠相信耶穌,人的原罪就能得赦免,并於死后上天堂、免受地狱之苦。
14、昔日白居易见鸟窠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乐天不屑道: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答:三岁小孩也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修行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做到用心、不忘,并一直坚持下去。
15、九: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源于不能直面现实。
16、当下启迪:欲望、利益和烦恼之间的关系,2500多年佛陀就已看明白、讲清楚。他的目光穿透千年,世间熙攘却依旧如此。欲望是魔鬼,蚕食掏空着人的身心。只有寡欲、放下,如佛所言,才能心中自在光明,心地光明坦荡。难能可贵的是,都以为佛家出世,可是佛陀在此处却明白向我们指出了,少欲对于入世和做事的好处——不慌不忙、游刃有余。如此反而更能做好事、做成事。道家也曾言:不求而得,求而不得。
17、魔幻文学鼻祖马尔克斯的31条名言
18、没有口头禅佛在世时,几乎都在禅定中,不说话只有人去向他请法开示时才说话,所以不存在口头禅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没有人祈请法语的情况下,主动说法讲经很少,但都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
19、详细介绍:伏尔泰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与文学家,它有着“法兰西思想之王”的称号,在整个哲学领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对公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凭借“信仰自由”这一理念闻名。
20、五:又有五百名没有严持戒律的比丘,听闻佛的教化后,起立顶礼,向佛说道:世尊啊,咱们实在不配出家修道,正因从前出家是为了名闻利养,行的却是虚伪奸邪之事,只有表面的功夫,受人供养,负债太多了。为此咱们实在恐惧忧虑,这天愿还俗归家,请佛准许。佛告诉这些比丘:那很好,我也随喜各位。正因人做某一项事业,都如同把玩利刃和毒药一样,如果没有相应的潜质,还不如不做。否则作不好反而会受其害。你们这天能够坚信因缘果报,又有惭愧心,正因此心的缘故,能够除灭罪过,增长善根。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初次说法即会得到度化。又告诉诸位比丘:宁肯割自我身上的肉来吃,也不好以邪心理解人家的布施。这是很难的,必须要谨慎,再谨慎。
三、释迦牟尼十大名句 译文
1、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
2、拿着金饭碗讨饭吃。
3、当下启迪:眼,这是个看脸的世界;耳,哪个不爱甜言蜜语、溜须拍马;鼻、舌,这是个以吃货为荣的时代;身,色欲难除,人爱舒适。说到欲望,无不是以感官为桥梁,无不是在感官的满足中结束。如果桥梁断了,欲望也就不再通达,这就是持戒的意义。
4、佛祖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当时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国的王子。少年时,乔达摩•悉达多就离家开始了修行。他走入丛林苦修,后走出丛林,饱尝人间的疾苦,受到各种历练。到29岁,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超脱了轮回和生死,成为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释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不仅是释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5、(译文)应当自己端正心念,以求解脱,不许隐藏包庇自己的罪恶和错误,用微不足道的神通伎俩欺骗、迷惑俗众。对于衣食住行所需,只要求得能维持修行即可,不得贪心不足,求得多余,以供积蓄。
6、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7、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8、语出清·张南庄《何典》一回。开一个店铺容易,但要守住它却非易事。比喻创业容易守业难。
9、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10、还有,大多数离婚的都不是冲动离婚的,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实在无法共同生活了,双方才办理离婚手续的,双方解除婚姻关系后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双方互不打扰,也就说是对于大多数离婚的来说,都不可能因为一个月冷静期就和好如初。就算不设置这个冷静期,如果他们分开以后觉得还是离不开对方,还是可以选择复婚。
11、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
12、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13、人的一切烦恼,都无非因为一个“贪”字,贪着世间的认可与自心的优越幻觉,不肯放下也不肯承认。万般追索、挣扎、痛苦、不甘,皆随之而来。所以古人讲修养,用清心寡欲来形容,用正心诚意来要求。这个时代的浮躁、戾气与物欲横流,说到底也是这样的根源。
14、佛告普广:此经有自有名:一名比水可风藏本愿,亦名比水可风藏本大把你是,亦名比水可风藏本誓看为格经。缘此菩萨,久实象劫来,发大重愿,道十西益众生,是故汝等,依愿流布。
15、拿破仑名言:「如果你认為我比你矮,我将马上砍下你的头,消除这个差别。」
16、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17、万相分别,天下同心!
18、(译文)诸位弟子:奉承谄媚之心与佛法相违,所以应当使你们的心质朴率直。应当知道奉承谄媚就是欺骗说谎,修习佛法的人如果依旧怀有此心,他就一无是处。因此,众位弟子,应当端正你们的心,将质朴率直做为根本。
19、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一《八大人觉经》
20、当下启迪:这些话,放在今天,放在追逐利益的我们身上,依旧如此切中要害。这些道理,没有到那种境界,永远会让人觉得假大空,或者被认为是自我催眠和麻醉。唯有到了那个层次,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受用。关于心灵的事,永远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在你还可以选择相信、求索和体悟。如此,人生还算有救。
四、释迦牟尼十大名句解释
1、十五:“你们要知道:众生的罪业有两种,一种是业障,一种是烦恼障。罪业轻的,有烦恼障,罪业重的则有业障。这几名石女是两种罪障都有。不能理解教化,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2、介绍:华盛顿是美利坚合眾国(美国)的缔造者和第一任总统,他领导并指挥了伟大的美国独立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建立了美利坚合眾国。
3、介绍:贝多芬是以苦难铸成欢乐的音乐天才。他的一生不断被种种痛苦所折磨。他在音乐上的成就空前绝后,但却一生清贫。
4、释迦牟尼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是佛教开启者。
5、四:愚蠢的兄弟姐妹比明智的敌人更糟糕。
6、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7、当下启迪:端正心念,不掩饰放纵错误,说到底就是一个诚意的“诚”字。对别人诚实难,因为总要掩饰伪装什么;对自己诚实更难,因为总不愿承认自己的不堪。可万法因果,不诚实面对,及时纠正止步,就只能在累积、习惯成自然甚至变本加厉中,不断滑向更深的深渊。
8、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9、虽则我们现已无法亲眼见其人,他们所留下的句句名言却遗留至今,成為人们开创未来的磐石。
10、(译文)诸位弟子:假若有智慧,没有贪欲执着,则能远离一切障碍;应恒自省察,不令行为有所过失,就能在佛法中得到解脱;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既不是修习佛法的人,也不是世俗之人,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才好。
11、详细介绍:尼古拉·特斯拉不仅是一个圣人,他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智者,对于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着接近1000项的伟大发明。
12、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一《佛说十善业道经》
13、其次,离婚冷静期有违婚姻自由原则,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结婚自由现在都受到诸多现实,很多情侣谈了七八年恋爱,但是就是因为家里配合,就没办法办理结婚证,不得不分开,或者要求高额彩礼,而不得不分开,这也是导致离婚率高的一个因素。就结婚来说,为何不能更简单一点呢,比如拿着两个人的身份证就可以办理结婚手续,而不是必须要户口薄呢。对于离婚来说,双方达成离婚协议,对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达成一致了就可以办理离婚手续,更可以避免增加更多的离婚诉讼。如果你设置了冷静期,那么就不得不考虑协议离婚的风险了,是不是直接诉至法院呢。
14、有生就有灭,因此万事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此处的"我"字,跟《金刚经》里面世尊说的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15、十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16、当下启迪:佛在此处向我们指出了,什么才是人生最大的靠山,便是信念。功名利禄,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展示了其起落不定的不可靠;人情冷暖,每个人也都感同身受,同样靠不住。只有信念——只要你的信念坚定,如佛所言便能抵挡外来的种种冲击摧打,而牢不可破。信念的坚定程度,则与信念的深刻、正当程度成正比。所以,人要开掘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正念,并夯实和坚守下去。那将是你人生的定盘星和主心骨。
17、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18、爱迪生名言:「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9、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若你在这水都你十开上,寻找爱你而人爱,往说第想非爱你而人人,天然国往说第发现成么个人只是你。
五、释迦牟尼十大名句你人生遇到的每一个人
1、哥伦布名言:「发现只孕育在永往直前的坚持之中,我想,它与懦夫大概永远无缘。」
2、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稳,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一《佛说十善业道经》
3、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4、详细介绍: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仁、德、礼”作为核心思想,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语出清·张南庄《何典》三回。掉到水里时觉得性命要紧,救上岸后又觉得钱财可贵。形容人吝财忘义。
6、释迦是佛的姓,译意为“能仁”,牟尼是佛的名,译意为“寂默”。能仁是表征佛具有大慈大悲的心,能救世利人;寂默是表征佛的身口意三业,都已经彻底寂灭了一切的过失,是宇宙之中第一完美的人。
7、最后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离婚协议办理离婚手续登记备案后生效,这个时候对于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已经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而且可能立马对此财产就行变更,那么如果设置冷静期,就会知道离婚协议效力的问题,如果在这个冷静期按照离婚协议变动了财产所有权,而对方又撤回离婚,那么财产变动怎么办,比如离婚协议约定将共同的房产给孩子,办理手续后把房产变更登记到了孩子名下,那么撤回以后是否应该恢复呢,还是不是孩子的呢?
8、释迦牟尼最经典的4句话是: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9、释迦牟尼佛讲的每一部佛经都是,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经典,如果去赏析,就要整部经去读,而每一部佛经属于不同的法门,如果单独拿出一句,很难得到正确理解的,往往张冠李戴。
10、详细介绍:耶稣是基督教中的核心人物,他本人主张爱人如己、赎人救世的思维,也是神教的创始人。耶稣在在世期间四处医治病人,救济穷人,在被十字架钉死之后复活去到了天国。
11、你可以试着把一些法师的精妙法语,来做赏析。
12、释迦牟尼名言:「一切罪中,杀生第偷盗第淫欲第淫欲者,恩爱相缠,千万生中不得解脱。何以故?生死根本,淫為种子,是故菩萨,欲出处死,先断爱渴。」
13、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4、当下启迪:欲望虽然以感官为桥梁,根本的驱动却在心;是心有欲求,而后通过感官表达,通过感官满足。所以要化解欲望,根本办法还是要降服自心。心存万念的种子,心净则万念净,念念可以为用;心邪则万念邪,念念皆是锁链;地狱天堂,只在一念之间。
15、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16、世间,非世间的一切色相、非色相的东西都是这天真佛性所显现的。
17、有人认为持戒是对人性的压抑,但如果运用得当,就会成为对习性的培养。如同交通规则,强制的规则就如持戒,虽然强制,时间久了,人们尝到了好处,便能理解规则、接受规则、心存规则。戒也绝不只是一种宗教修养手段,更是一种人人可行、应行并从中受益的修养手段。
18、(译文)诸位弟子:你们要想求得修行上的善知识,求到世间的坚强护法人,倒不如不忘心中的信念。如果人们都不忘信念,各种烦恼大贼就无隙可乘。所以,诸位弟子,你们应当时刻将信念铭记在心;如果失去信念,那么修行所得的功德也会失去;如果人的信念坚定,即使身边有各种感官刺激诱惑,也不会被它们所害。
19、语出清·张南庄《何典》五回。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加以利用,却向别人乞求。也比喻极其吝啬小气的守财奴。
20、介绍: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一生共获得包括黄色炸药在内的355项技术发明专利,并在20多个国家开办了80多家企业,19世纪欧洲最富有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