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磁盘阵列型号(磁盘阵列型号怎么看)

2024-04-28 12:15:4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磁盘阵列型号怎么看
  2. 磁盘阵列dhs
  3. 磁盘阵列 类型
  4. 磁盘阵列说明书
  5. 磁盘阵列型号有哪些
  6. 磁盘阵列型号怎么查
  7. 磁盘阵列主要参数
  8. 磁盘阵列型号是什么
  9. 磁盘阵列1

磁盘阵列型号怎么看

可以的,raid只看硬盘容量,和牌子没有关系。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0~RAID7等数个规范,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RAID0:RAID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RAID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RAID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RAID1:它是通过磁中肢谈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RAID0+1:也被称为RAID10标准,实际是将RAID0和RAID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0的超凡速度和RAID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RAID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RAID3:它同RAID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卖碰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饥漏;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RAID4:RAID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RAID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RAID5:RAID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在RAID5上,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

磁盘阵列dhs

是sata接口的嘛,推荐用四通AC140,价格便宜(150左右),支持4块SATA硬盘组raid0、raid1、raid0+1。pci接口的,速度150M,家用够了。

如果你对速度有较高要求的话主板又有多余的pci-e接口的话(4X、8X、16X都可以),可用LSI3041,支持4个SAS硬盘(兼容SATA)组raid0、raid1、raid0+1。价格较高(500左右)

磁盘阵列 类型

优质

1. 不必须使用型号一样的硬盘。2. 磁盘阵列是由多个硬盘组成的存储系统,而硬盘的型号并不是决定磁盘阵列是否能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磁盘阵列的关键在于其控制器和软件的支持能力,而不是硬盘的型号。不同型号的硬盘可以在磁盘阵列中共同工作,只要它们的接口类型和容量兼容,并且磁盘阵列的控制器和软件能够正确管理和操作这些硬盘。3. 当然,使用相同型号的硬盘可以带来一些优势,比如更好的兼容性和性能匹配。但是,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些不同型号的硬盘,你仍然可以将它们组成一个磁盘阵列来扩展存储容量或提高性能。只需要确保它们的接口类型和容量兼容,并且磁盘阵列的控制器和软件能够正确管理和操作这些硬盘即可。

磁盘阵列说明书

支持raid功能,可以吧硬盘组成阵列

磁盘阵列型号有哪些

MegaRAID。根据查询联想官网得知,联想RD430服务器的自带阵列卡型号是MegaRAID,支持三种模式:Raid0,Raid1和Rid10。ThinkServerRD430新一代两路机架式服务器,传承Think品质基因,凭借36TB的高存储密度,灵活的扩展能力,以及低投入高回报等特点打造的企业级存储优化服务器。

磁盘阵列型号怎么查

m1050m5110都是raid卡型号。

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有着更高的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的技术。

RAID卡就是用来实现RAID功能的板卡,通常是由I/O处理器、硬盘控制器、硬盘连接器和缓存等一系列零组件构成的。不同的RAID卡支持的RAID功能不同。支持RAlD0、RAID1、RAID3、RAID4、RAID5、RAID10不等。RAID卡可以让很多磁盘驱动器同时传输数据,而这些磁盘驱动器在逻辑上又是一个磁盘驱动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的磁盘驱动器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速率。这也是RAID卡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提供容错功能,这是RAID卡的第二个重要功能。

磁盘阵列主要参数

常用的磁盘阵列是RAID0/1/0+1/5RAID0要的是速度~总容量=每个磁盘之和~不过数据很不安全RAID1要的是数据安全~一个日常用,另一个作前面那个盘的备份盘,只要两个盘的数据不一起丢失,数据就安全啦~缺点:总容量=单个磁盘容量RAID0+1就是上面两个的综合,兼顾速度和安全,缺点很明显,需要至少4个硬盘RAID5是RAID0+1的改进版,需要3个硬盘好像INTEL有一种阵列只需两个盘,就达到了RAID5的需要...不过名称忘了..

磁盘阵列型号是什么

磁盘阵列其样式有三种,一是外接式磁盘阵列柜、二是内接式磁盘阵列卡,三是利用软件来仿真。外接式磁盘阵列柜最常被使用大型服务器上,具可热交换(HotSwap)的特性,不过这类产品的价格都很贵。内接式磁盘阵列卡,因为价格便宜,但需要较高的安装技术,适合技术人员使用操作。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利用软件仿真的方式,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低幅度还比较大,达30%左右。因此会拖累机器的速度,不适合大数据流量的服务器。

磁盘阵列1

概念

硬盘设备是计算机中较容易出现故障的元器件之一,加之由于其需要存储数据的特殊性质,不能像CPU、内存、电源甚至主板那样在出现故障后更换新的就好,所以在生产环境中一定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数据的冗余及异地备份等工作。

198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首次提出并定义了RAID(RedundantArrayofInexpensiveDisks,廉价冗余磁盘阵列)技术的概念。RAID的基本思想是将多个容量较小、相对廉价的磁盘进行有机组合,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与昂贵大容量磁盘相当的容量、性能、可靠性。随着磁盘成本和价格的不断降低,RAID可以使用大部分的磁盘,“廉价”已经毫无意义。因此,RAID咨询委员会(RAIDAdvisoryBoard,RAB)决定用“独立”替代“廉价”,于时RAID变成了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s,有“独立磁盘构成的具有冗余能力的阵列”之意)。

RAID技术通过把多个硬盘设备组合成一个容量更大、安全性更好的磁盘阵列,并把数据切割成多个区段后分别存放在各个不同的物理硬盘设备上,然后利用分散读写技术来提升磁盘阵列整体的性能,同时把多个重要数据的副本同步到不同的物理硬盘设备上,从而起到了非常好的数据冗余备份效果。

RAID利用数据条带、镜像和数据校验三大技术来获取高性能、可靠性、容错能力和扩展性,根据运用或组合运用这三种技术的策略和架构,可以把RAID分为不同的等级,以满足不同数据应用的需求。

条带化(striping)

把连续的数据分割成相同大小的数据块,把每段数据分别写入到阵列中的不同磁盘上的方法称为条带化。磁盘读写都需要磁头寻道定位,有一定的物理极限。大多数磁盘系统都对访问次数(每秒的I/O操作,IOPS)和数据传输率(每秒传输的数据量,TPS)有限制。当达到这些限制时,后面需要访问磁盘的进程就需要等待。

条带化技术就是一种自动的将I/O的负载均衡到多个物理磁盘上的技术,条带化技术就是将一块连续的数据分成很多小部分并把他们分别存储到不同磁盘上去。这就能使多个进程同时访问数据的多个不同部分而不会造成磁盘冲突,而且在需要对这种数据进行顺序访问的时候可以获得最大程度上的I/O并行能力,从而获得非常好的性能。影响条带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条带深度(stripedepth)和条带宽度(stripewidth)

条带深度:指条带的大小,即写入每块磁盘的条带数据块的大小。RAID的数据块大小一般在2KB到512KB之间(或者更大),其数值是2的次方。

条带宽度:指同时可以并发读或写的条带数量。这个数量等于RAID中的物理硬盘数量。一个经过条带化的,具有4块物理硬盘的阵列的条带宽度就是4。

条带深度对性能的影响通常比较难以量化。减小条带大小,文件被分成了更多个,更小的数据块。这些数据块会被分散到更多的硬盘上存储,因此提高了传输的性能,但是由于要多次寻找不同的数据块,磁盘定位的性能就下降了。增加条带大小,会降低传输性能,提高定位性能。

条带宽度对性能的影响则更明显。增加条带宽度,可以增加阵列的读写性能。增加更多的硬盘,也就增加了可以同时并发读或写的条带数量。在其他条件一样的前提下,一个由8块18G硬盘组成的阵列相比一个由4块36G硬盘组成的阵列具有更高的传输性能。

B.镜像(mirroring)

当采用磁盘镜像方式时,在每次向主磁盘写入数据后,都需要将数据再写到备份磁盘上,使两个磁盘上具有完全相同的位像图。当主磁盘驱动器发生故障时,由于有备份磁盘的存在,在进行切换后,使主机仍能正常工作。镜像不需要额外的计算和校验,故障修复非常快,直接复制即可。镜像技术可以从多个副本进行并发读取数据,提供更高的读I/O性能,但不能并行写数据,写多个副本会会导致一定的I/O性能降低。磁盘镜像虽然具有高安全性、高读性能实现了容错功能,却冗余开销较大,使磁盘的利用率降至50%。

C. 数据校验(Dataparity)

数据校验是利用冗余数据进行数据错误检测和修复,冗余数据通常采用海明码、异或操作等算法来计算获得。采用数据校验时,RAID要在写入数据同时进行校验计算,并将得到的校验数据存储在RAID成员磁盘中。校验数据可以集中保存在某个磁盘或分散存储在多个不同磁盘中,甚至校验数据也可以分块,不同RAID等级实现各不相同。当其中一部分数据出错时,就可以对剩余数据和校验数据进行反校验计算重建丢失的数据。由于每次数据读写都要进行大量的校验运算,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要求很高,必须使用硬件RAID控制器。在数据重建恢复方面,检验技术比镜像技术复杂得多且慢得多。

优点

(1)大容量  

由多个磁盘组成的RAID系统具有海量的存储空间。现在单个磁盘的容量就可以到1TB以上,这样RAID的存储容量就可以达到PB级,大多数的存储需求都可以满足。一般来说,RAID可用容量要小于所有成员磁盘的总容量。不同等级的RAID算法需要一定的冗余开销,具体容量开销与采用算法相关。如果已知RAID算法和容量,可以计算出RAID的可用容量。通常,RAID容量利用率在50%~90%之间。

(2)高性能  

RAID的高性能受益于数据条带化技术。单个磁盘的I/O性能受到接口、带宽等计算机技术的限制,性能往往很有限,容易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通过数据条带化,RAID将数据I/O分散到各个磁盘上,通过并发获得比单个磁盘成倍增长的聚合I/O性能。

(3)可靠性  

RAID采用镜像和数据校验等数据冗余技术,大幅提升数据可用性和可靠性,保证了若干磁盘出错时,不会导致数据的丢失,不影响系统的连续运行。镜像是最为原始的冗余技术,把某组磁盘驱动器上的数据完全复制到另一组磁盘驱动器上,保证总有数据副本可用。比起镜像50%的冗余开销,数据校验要小很多,它利用校验冗余信息对数据进行校验和纠错。

(4)可管理性 

RAID是一种虚拟化技术,它对多个物理磁盘驱动器虚拟成一个大容量的逻辑驱动器。对于外部主机系统来说,RAID是一个单一的、快速可靠的大容量磁盘驱动器。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这个虚拟驱动器上来组织和存储应用系统数据。从用户应用角度看,可使存储系统简单易用,管理也很便利。由于RAID内部完成了大量的存储管理工作,管理员只需要管理单个虚拟驱动器,可以节省大量的管理工作。RAID可以动态增减磁盘驱动器,可自动进行数据校验和数据重建,这些都可以大大简化管理工作。

分类

目前已有的RAID磁盘阵列方案至少有十几种,出于成本和技术方面考虑,通常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在数据可靠性及读写性能上做出权衡,制定出满足各自需求的不同方案。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RAID方案。

(1)RAID0

RAID0技术把多块物理硬盘设备(至少两块)通过硬件或软件的方式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卷组,将数据分散存储在所有磁盘中,以独立访问方式实现多块磁盘的并读访问。在最理想的状态下(n块使用相同型号和容量的磁盘组成RAID0),它的读写性能是单个磁盘性能的n倍。但是它没有任何形式的冗余策略,若任意一块硬盘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系统的数据都受到破坏。 

RAID0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硬盘IO性能,但是不具备数据备份和错误修复能力。如下图所示,数据被分别写入到不同的硬盘设备中。

它是把两块以上的硬盘设备进行绑定,在写入数据时,是将数据同时写入到多块硬盘设备上(可以将其视为数据的镜像或备份)。当其中某一块硬盘发生故障后,一般会立即自动以热交换的方式来恢复数据的正常使用。

考虑到在进行写入操作时因硬盘切换带来的开销,因此RAID1的速度会比RAID0有微弱地降低。但在读取数据的时候,操作系统可以分别从两块硬盘中读取信息,因此理论读取速度的峰值可以是硬盘数量的倍数。另外,平时只要保证有一块硬盘稳定运行,数据就不会出现损坏的情况,可靠性较高。

RAID1技术虽然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但是因为是在多块硬盘设备中写入了相同的数据,因此硬盘设备的利用率得以下降。从理论上来说,上图的硬盘空间的真实可用率只有50%,由3块硬盘设备组成的RAID1磁盘阵列的可用率只有33%左右;以此类推。而且,由于需要把数据同时写入到两块以上的硬盘设备,这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系统计算功能的负载。

(3)RAID5

RAID5技术是把硬盘设备的数据奇偶校验信息保存到其他硬盘设备中。RAID5磁盘阵列中数据的奇偶校验信息并不是单独保存到某一块硬盘设备中,而是存储到除自身以外的其他每一块硬盘设备上。这样的好处是,其中任何一设备损坏后不至于出现致命缺陷。下图中Parity部分存放的就是数据的奇偶校验信息。RAID5技术实际上没有备份硬盘中的真实数据信息,而是当硬盘设备出现问题后通过同一条带的其他数据块和奇偶校验信息来尝试重建损坏的数据。RAID这样的技术特性“妥协”地兼顾了硬盘设备的读写速度、数据安全性与存储成本问题。

RAID5最少由3块硬盘组成,使用的是硬盘切割(DiskStriping)技术。相较于RAID1级别,好处就在于保存的是奇偶校验信息而不是一模一样的文件内容,所以当重复写入某个文件时,RAID5级别的磁盘阵列组只需要对应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就可以,效率更高,存储成本也会随之降低。RAID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存储应用需求,数据中心大多采用它作为应用数据的保护方案。

(4)RAID6

前面所述的各个RAID等级都只能保护因单个磁盘失效而造成的数据丢失。如果两个磁盘同时发生故障,数据将无法恢复。RAID6引入双重校验的概念,它可以保护阵列中同时出现两个磁盘失效时,阵列仍能够继续工作,不会发生数据丢失。RAID6等级是在RAID5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强数据保护而设计的一种RAID方式,它可以看作是一种扩展的RAID5等级。

RAID6不仅要支持数据的恢复,还要支持校验数据的恢复,因此实现代价很高,控制器的设计也比其他等级更复杂、更昂贵。RAID6思想最常见的实现方式是采用两个独立的校验算法,假设称为P和Q,校验数据可以分别存储在两个不同的校验盘上,或者分散存储在所有成员磁盘中。当两个磁盘同时失效时,即可通过求解两元方程来重建两个磁盘上的数据。

RAID6具有快速的读取性能、更高的容错能力。但是,它的成本要高于RAID5许多,写性能也较差,并有设计和实施非常复杂。因此,RAID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主要用于对数据安全等级要求非常高的场合。它一般是替代RAID10方案的经济性选择。

(5)RAID10

RAID10技术是RAID1+RAID0技术的一个“组合体”。如下图示,RAID10技术需要至少4块硬盘来组建,其中先分别两两制作成RAID1磁盘阵列,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然后再对两个RAID1磁盘阵列实施RAID0技术,进一步提高硬盘设备的读写速度。这样从理论上来讲,只要坏的不是同一阵列中的所有硬盘,那么最多可以损坏50%的硬盘设备而不丢失数据。由于RAID10技术继承了RAID0的高读写速度和RAID1的数据安全性,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RAID10的性能也超过了RAID5,因此当前成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存储技术。

RAID10是先对信息进行分割,然后再两两一组制作镜像。也就是先将RAID1作为最低级别的组合,然后再使用RAID0技术将RAID1磁盘阵列组合到一起,将它们视为“一整块”硬盘。而RAID01则相反,它是先将硬盘分为两组,然后使用RAID0作为最低级别的组合,再将这两组RAID0硬盘通过RAID1技术组合到一起。

RAID10技术和RAID01技术的区别非常明显。在RAID10中,任何一块硬盘损坏都不会影响到数据安全性,其余硬盘均会正常运作。但在RAID01中,只要有任何一块硬盘损坏,最低级别的RAID0磁盘阵列马上会停止运作,这可能造成严重隐患。所以RAID10远比RAID01常见,很多主板甚至不支持RAID01。

(6)RAID50

RAID50是RAID5与RAID0的结合,先做RAID5,再做RAID0,即对两组以上RAID5做条带化存取。

RAID50至少6块磁盘,每组RAID5至少要3块硬盘,每组只允许1块盘故障。

此配置在RAID5的子磁盘组的每个磁盘上进行包括奇偶信息在内的数据的剥离。奇偶位分部于RAID5子磁盘组上,故重建速度有很大提高。RAID50也被称为镜象阵列条带,既可以像RAID0一样,将数据分割成条带,在同一时间内并发向多块磁盘写入,又可以像RAID5一样,通过数据的校验位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且校验条带均匀分布在各个磁盘上。RAID50可以弥补RAID5的读写性能的不足。

(7)RAID60

RAID60是RAID5与RAID0的结合,先做RAID6,再做RAID0,即对两组以上RAID6做条带化存取。RAID60最少磁盘数8,每组RAID6至少要4块硬盘,并允许2块盘故障。

适用于数据要求高可靠性、高请求率、高数据传输;

Raid60所需磁盘数=大于8的偶数,硬盘利用率=RAID6的磁盘利用率

RAID方案特性和性能对比

容错能力

RAID0:不提供容错功能。任意一个成员盘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数据丢失。通过条带化方式同时在多个成员盘中写入数据。RAID0对于需要高性能但不需要容错的应用场景非常理想。

RAID1:提供100%的数据冗余能力。当一个成员盘故障时,可以使用RAID组中对应的其他磁盘的数据来运行系统,并重构故障盘。因为一个成员盘的内容会完全备份写入另一个磁盘,所以如果其中一个成员盘出现故障,则不会丢失任何数据。成对的成员盘在任何时候都包含相同的数据。RAID1组是需要最大容错能力和最小容量要求的应用场景的理想选择。

RAID5:结合了分布式奇偶校验和磁盘条带化。奇偶校验在不需要备份全部磁盘内容的情况下,为1个磁盘提供了冗余特性。当一个成员盘故障时,RAID控制卡使用奇偶校验数据来重构所有丢失的信息。RAID5使用较小的系统开销为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容错能力。

RAID6:结合了分布式奇偶校验和磁盘条带化。奇偶校验在不需要备份全部磁盘内容的情况下,为2个磁盘提供了冗余特性。当一个成员盘故障时,RAID控制卡使用奇偶校验数据来重构所有丢失的信息。RAID6使用较小的系统开销为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容错能力。

RAID10:使用多个RAID1提供完整的数据冗余能力。RAID10对所有需要通过镜像磁盘组提供100%冗余能力的场景都适用。

I/O性能

RAID0:提供优异的性能。RAID0将数据分割为较小的数据块并写入到不同的磁盘中,由于可以同时对多个磁盘进行读写,RAID0提升了IO性能。

RAID1:由于RAID组中的硬盘都是成对出现,写数据时也必须同时写入2份,从而占用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导致性能降低。

RAID5:提供了较高的数据吞吐能力。由于成员盘上同时保留常规数据和校验数据,每个成员盘都可以独立读写,再加上完善的Cache算法,使得RAID5在很多应用场景中都有出色的性能表现。

RAID6:在需要高可靠性、高响应率、高传输率的场景下,RAID6是较为适合的RAID级别,其提供了高数据吞吐量、数据冗余性和较高的IO性能。由于RAID6需要为每个成员盘写入2套校验数据,导致其在写操作期间性能降低。

RAID10:由RAID0子组提供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RAID10在数据存储方面表现优异。IO性能随着子组数量的增加而提升。

存储容量

RAID0:在指定一组磁盘后,同等情况下,RAID0可以提供个最大的存储容量,可用容量=成员盘容量之和。

RAID1:由于对一个磁盘进行写入时,必须同时写入另一个磁盘,导致存储空间损耗。可用容量=成员盘最小容量。

RAID5:校验数据块与常规数据块隔离,因此整体上来说,校验数据会占用1个成员盘的容量。可用空间=成员盘最小容量x(成员盘个数-1)。

RAID6:由于2个独立的校验数据块与常规数据块隔离,整体上来说,校验数据会占用2个成员盘的容量。可用空间=成员盘最小容量x(成员盘个数-2)。

RAID10:可用容量=子组容量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