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号(m型号的衣服是多大)
m型号裤子是多大
M是中号尺码。
分析如下:
S=小号—适合1米55-1米60,胸围82-84cm,体重约40~45kg的人。
M=中号—适合1米60-1米65,胸围86-88cm,体重约47.5~52.5kg的人。
L=大号—适合1米65-1米70,胸围90cm以上,体重约55~62.5kg的人。
服装尺码标准是在人体基本尺寸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款式,加上合适的宽松量。服装的规格尺寸一旦确定以后,它就是服装制造的依据。
常见服装有两种型号标法:一是S(小)、M(中)、L(大)、XL(加大);二是身高加胸围的形式,比如160/80A、165/85A、170/85A等。
扩展资料
尺码测量标准:
1、领围:从衣领一端的纽扣中心到另一端扣眼中心绕量一圈的尺寸。胸围:从衬衣腋下平行绕量一圈的尺寸。
2、中腰:在腰部最细平行绕量一圈的尺寸。下摆:在衬衫底摆平行绕量一圈的尺寸。
3、袖长:从肩点直量到袖口下端的尺寸。肩宽:从左肩与袖身缝合的最高点量至右肩与袖身缝合最高点之间的尺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服装尺码标准
m型号奶嘴是什么孔
衣服尺码:M是最小的码,160码,L是比M大一码,165码,XL比L大一码是170码,xⅩL比XL大一码是175码,XXⅩL比ⅩXL大-码是180码。
m型号的衣服适合身高体重
精度车床
m型号手套多大
作为一款从战争第一天打到最后一天的坦克,3号坦克堪称身经百战。3号坦克一共有12个基本型号,5个指挥型号和1个喷火型号。这18个型号之间有着明显的改进关系,最终的3号N型与最初的3号A型相比,不仅车重翻了一倍,连火炮口径都增大了一倍。
德国第一款量产中型坦克——3号坦克
1935年古德里安提出的“装甲部队构想”进一步明确化,认为需要两款中型坦克搭配使用,其中“主要战斗坦克”的指标为重24吨、最大时速35公里,而“辅助战斗坦克”应比前者重量更轻、时速更高。随后,德军高层举办了一场15吨级中型坦克方案竞标,虽然最后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的Vs.Kfz.619方案被选中并改名为Sd.Kfz.141,但克虏伯公司提出的MKA方案对3号坦克的定型产行了极大的影响。
克虏伯公司的MKA方案原型车
1937年5月,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了第一辆3号A型坦克,这辆底盘编号为60101的坦克开启了属于3号坦克的新时代。值得一提的是,虽然3号A型坦克只有15吨重,装甲厚度仅15毫米,装备37毫米炮,属于轻型坦克范畴,但它开创了5名乘员的编制标准,为日后枝繁叶茂的3号车族奠定了基础。3号A型只生产了10辆。
测试中的3号A型坦克
在3号A型完成后,德国人给其后的新型号换用了有8对小直径负重轮的新式悬挂,使其看上去有点像4号坦克的早期型号。这第二批3号坦克包括B、C、D三个型号,分别生产了15、15、30辆。3号B、C、D型仍使用37毫米炮,但车体加大、装甲厚度也逐渐增大,3号D型更安装了德国坦克标志性的车长指挥塔。3号B型坦克有5辆被用于试制突击炮,它们也变成了3号突击炮的第一个型号0型。
波兰战场上的3号D型坦克
3号坦克的第一个量产型号为E型,它确定了未来3号坦克3个拖带轮、6个负重轮的悬挂结构,一口气生产了96辆。E型的两个改进版F型和G型分别生产了450辆和594辆,这些坦克组成了第一代德国装甲部队核心力量。最初E、F、G三个型号仍然使用37毫米炮,但从1940年开始换用42倍径50毫米炮。
在北非被英军俘虏的3号G型坦克
虽然部分3号坦克换用了更好的主炮,但由于其炮塔原本是为37毫米炮设计的,因此在换用了50毫米炮后显得内部空间特别狭小。从3号H型开始,3号坦克换用了新式炮塔。为了应对英国2磅炮、苏联45毫米炮以及美国37毫米炮,3号H型在30毫米正面装甲的基础上又安装了30毫米厚的附加装甲,同时也换用了新式的60倍径50毫米炮。3号H型只生产了286辆,但两个改进型J型和L型分别生产了1521辆和1470辆,构成了战争中前期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
苏联战场上的3号J型坦克
3号M型算是3号坦克的“完全体”,基本上将潜力挖掘到了极致。3号M型安装了侧裙甲,部分坦克后来还安装了炮塔附加装甲,且换用了新式涉水设备,最大涉水深度为1.3米,可以直接蹚过小河小溪。3号M型原本计划生产1000辆,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只完工了250辆,另有165辆3号突击炮及100辆喷火坦克使用了原本计划拨给3号M型的底盘。
安装了侧裙甲以及炮塔附加装甲的3号M型坦克
3号坦克的最后一个型号N型其实是个比较混乱的型号,因为它就是换用了24倍径75毫米火炮的3号坦克的总称,其底盘主要来自于J、L、M三个型号,但也有不少使用了比较老型号的底盘。不过说实话,短管75毫米炮对装甲目标杀伤力还不如60倍径的50毫米炮,但其在使用高爆弹时对碉堡工事的杀伤力比较可观。3号N型一共改装了614辆。从3号M型改装而来的N型坦克全重超过了30吨,比3号A型多了一倍。
安装75毫米炮的3号N型坦克
除了战斗坦克以外,3号坦克还有5个指挥型号D、E、H、J(包括少部分L)、K(包括少部分M)型,分别生产了30、45、175、81、50辆。这些指挥坦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安装了一挺机枪用来自卫,炮塔上安的炮是假的。为了进行指挥,这些坦克都安装了无线电天线,这个显著的特点有时候会招来敌方的集中打击。
3号H型指挥坦克
3号喷火坦克采用了3号M型的底盘,其主炮换用为一根14毫米喷火管,但在外边套上了一根50毫米的炮管用于伪装。3号喷火坦克的最大喷火距离为60米,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3号喷火坦克的总产量就是3号M型划拨过来的那100辆。
3号喷火坦克
每日限量福利
军武菜市场
更多精彩内容
m型号的衣服是多大
珂朵少女针M、L型号区别
分子硬度
珂朵少女针分为M、L两个型号,因其PCL浓度的差别,所以L型号比M型号硬度更大。
适合部位
珂朵少女针M型号更适合做软组织的填充,如额头、面颊、泪沟、太阳穴、苹果肌、法令纹、皮肤皱纹等。
珂朵少女针L型号更适合骨相支撑的位置,如额骨、眉骨、眉弓、鼻骨、鼻梁、山根、鼻基底、颧骨、下巴、下颌骨、耳基底等。
END
m型号和l型号谁大
根据《印度快报》3月22日报道,印度国会很可能会批准花费数十亿美元、采购26架“阵风”M舰载机的方案。
“阵风”M
如果这一方案最终获批,也并不令人意外。
进入喷气动力时代后的常规起降战斗机,起降速度更高,飞机普遍也更重,航母需要复杂的拦阻系统和额外强化的舰体结构才能适配这些飞机。这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技术,也因此,世界上拥有常规起降航母的国家寥寥无几。
而为了适应着舰的特殊起降要求,舰载机的设计所遭受的约束以及要付出的代价,也远比陆基飞机更多、更大。
因此,抛开是否具备能力这一客观情况,仅仅是有足够意愿设计舰载机的国家,甚至比拥有常规起降航母的国家更稀少。
因此,印度想进口舰载机,型号选择范围必定极其狭窄——除了俄罗斯的米格-29K之外,只有美国的“超级大黄蜂”系列、F-35C,以及法国的“阵风”M。
印度LCA舰载机着舰
印度在法国等国家的技术支持下自研LCA“光辉”飞机,虽然成功实现了航母起降,但无论是飞机本身的总体性能级别,还是飞机的成熟程度,都不足以满足印度海军的战略需求。目前,印度海军的空中主力依然是来自俄罗斯的米格-29K。
印度米格-29K着舰
但米格-29K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于印度海军而言是无法解决的:
印度航母的作业环境极其恶劣,高温、高湿、高盐度的海域环境,对舰载机的环境耐受能力和可靠性是极其苛刻的考验——而这向来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能力短板所在。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米格-29K面临的不仅仅是可用寿命的下降问题,更重要的是包括发动机等关键系统在内的可靠性和维护性严重不足。
多年来,印度与俄罗斯在这方面一直矛盾重重,甚至一度激化到印度拒绝接收新机。
近年来,俄罗斯在电子电气等领域的技术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这直接制约了其航空装备机载设备和配套武器系统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前景。从远期来看,印度方面认为俄战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加之近两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军工的产能,并切断了俄罗斯对外技术合作的渠道。
一方面,类似苏-30MKI这样“俄式平台+西方机载设备”的合作模式已经不再可行、不可复制;另一方面,从国际**立场来说,印度也认为自己必须与俄罗斯拉开距离。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印度选择从西方引进新的舰载机是必然结果。
而在可选的三种机型中,F-35C是首个可以排除的选项——无关于该机能否适配滑跃起飞航母,而在于美国不愿意卖,印度也不怎么愿意买。
F-35C
对于F-35的出口问题,美国一直相当谨慎,主要是为了防止该机的关键技术秘密外流到非盟国国家和所谓“对手”手中,土耳其失去F-35购买资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从装备采购的传统来说,印度可以算是俄罗斯的盟友。美国和印度在**领域的关系,直至近十年内才出现大幅度改善……短短几年,还不足以令美印关系达到亲密互信、可以出口F-35C的地步。
而印度国内,也有非常强烈反对引进F-35的声音:在多次印巴战争中,美国都站在了印度的对立面。特别是印度核试验后,美国一度对印度施加了非常严厉的技术制裁,很多印度军政高官政要对此记忆犹新,一直对美国抱有很强的警惕心。
而对于F-35C,很多印度高层和专家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全套的美式体系支持,F-35C很难发挥出完整的作战能力。而目前,印度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此外,他们也担心一旦美印出现冲突,在美国的技术干涉下,自己购买的F-35C会部分,或者完全失去作战能力。
而“超级大黄蜂”F/A-18E/F虽然相对来说好一些,是美国和印度都能接受的选项,但也不是完全不受**变化的影响。
另外在飞行性能上,“超级大黄蜂”对印度来说也并不理想,这是一个很大的竞争力劣势:除了低速状态下的大迎角指向能力,它在加速、爬升、盘旋、滚转、巡航效率(特别是挂载状态下)都不如“阵风”战斗机。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大黄蜂”家族的特殊发展背景。
它们的总体布*路线都是发展自F-5E而来,从YF-17到F/A-18A/B/C/D再到F/A-18E/F/G不断放大加重。
但F-5E的一系列原始布*特征——包括未采用翼身融合设计,未采用尾撑布*式平尾,机翼设计过度偏向于平直翼等,都随着飞机的放大加重,不断成为拖累飞机总体性能的关键因素。
F-5E布*放大修改到YF-17级别时就已疲态尽显,在飞行性能对比测试中完全被YF-16压制,但其宽机身和起落架布*具备远比YF-16适合上舰。
发展到“超级大黄蜂”F/A-18E/F,机翼刚度不足的问题,已经对滚转性能形成了严重的困扰。
即使是通过强化机翼结构、修改飞行控制设计(机动襟翼差动参与滚转控制)也没有彻底解决。同样问题在F/A-18E/F上进一步恶化,这导致该机的滚转能力在三代机中处于垫底水平。
“阵风”目前缺乏“超级大黄蜂”家族配套的JHMCS头盔显示瞄准系统。
“超级大黄蜂”家族最强的产品竞争力,在于价格、机载设备和配套武器,比如其头盔显示瞄准系统就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产品卖点。
但在最核心、最敏感的电子战能力上,美国愿意向印度开放到什么程度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尽管目前印度的电子特种飞机实际上已经以美国产品为主:E/A-18G“咆哮者”这样的型号上很多设备和软件、数据的敏感程度,未必比F-35C要低多少。
既然F-35C购买无望,那么印度的主要选项就只有“超级大黄蜂”和“阵风”M了。
与“超级大黄蜂”相比,“阵风”M的劣势主要在于飞机本身价格昂贵,而且配套的法式武器在任务配置的丰富、灵活程度和性价比上,也同样无法与美国相比。
不过,由于印度空军已经采购了陆基型“阵风”,海军再采购舰载型号“阵风”M的成本劣势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弥补。
但是与美制飞机相比,“阵风”M的优势也是显著的。
除了总体布*上,“阵风”M的设计水平要优越得多,在飞行性能上拥有巨大的优势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法国在军事贸易中附加的**诉求较少,对客户国家的**干涉意愿较低。在2014年克里米亚半岛事件之前,法国甚至可以向俄罗斯出口“西北风”两栖攻击舰:这是仅次于航母的进攻性装备。
尽管在电子战等部分核心能力上,法国当然不如美国;但对于印度,法国可以提供的出口产品性能却很可能不低于、甚至明显优于美国的出口产品,虽然价格上毫无优势甚至要昂贵得多。
因此,对于目前需要较高可靠性并异常重视海上制空权争夺的印度海军来说,“阵风”M确实是最适合他们的选择。
排版:郭雯斐
策划 | 文案:候知健
编审| 监制:武晨、王兰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点击卡片即可获取全文
美军不下单了,“鱼鹰”2024财年斩获零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