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小儿插管型号公式(小儿插管型号公式大全)

2024-04-12 13:03:4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小儿插管口径
  2. 小儿插管深度多少
  3. 小儿插管型号公式表
  4. 小儿插管管径和深度公式
  5. 小儿插管管径
  6. 小儿插管型号选择
  7. 小儿插管的长度是多少
  8. 小儿插管型号选择公式
  9. 小儿插管型号与深度公式
  10. 小儿插管型号公式大全

小儿插管口径

这就是双腔管型号计算公式。双腔支气管导管选择中,气管内径和拟插侧支气管内径值起着重要作用。对气道内径值的确定,Hannallah等认为男性**气管内径值与年龄和身高有相关性,可从年龄、身高预测:气管内径值=0.032×年龄(岁)+0.072×身高(cm)-2.043 。

置管深度,常用的为听诊法。另外为身高回归方程法:男性置管深度(cm)=0.11×身高(cm)+10.53 ,女性置管深度(cm)=0.11×身高(cm)+10.94 。无论女性男性身高170cm平均置管深度29cm,身高每增减10cm,置管深度增减1cm。此为国外数据。国内的回归方程:男性左侧导管置管深度(cm)=0.15×身高(cm)+4.87 ,男性右侧导管置管深度(cm)=0.20×身高(cm)-2.61 ,女性左侧导管置管深度(cm)=0.13×身高(cm)+7.93 ,女性右侧导管置管深度(cm)=0.15×身高(cm)-0.12 。

小儿插管深度多少

**一般17到21号。号越大越粗。

小儿插管型号公式表

在双腔管选择中,气管内径和拟插侧支气管内径值起着重要作用。可从年龄、身高预测:气管内径值=0.032×年龄(岁)+0.072×身高(cm)-2.043。这就是双腔管型号计算公式。

小儿插管管径和深度公式

不同体重气管导管型号和插入深度的选择(新生儿)体重导管内径唇端距离(深度)cm300049

小儿插管管径

1、简易计算法:

2岁以上小儿:导管内径(mm)=(年龄/4)+4

2、估算法:

气管导管外径≈外鼻孔径≈小指末节直径(因鼻孔大小与环状软骨处相等)

3、5岁以下,或导管内径

4、**及8岁以上年长儿选用带套囊的导管。

插管深度

1、唇-端距离(cm)(上唇至气管导管管端):

1)新生儿:体重+6;

2)儿童:12+(年龄/2)

2、经鼻长度(cm)=0.21×身长(cm)

3、鼻尖至耳垂≈前鼻孔至咽喉腔4-5cm(小儿2-3cm)

4、男性:门齿不超过22cm;女性:21cm。

5、当然确保插管深度适宜,还是以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等为准。

小儿插管型号选择

梧桐医学专注于麻醉领域,是一个学习交流、信息发布、经验分享的专业平台。版块包括有文献解读、临床总结、特殊病例、指南共识、基础前沿、麻醉考学、科研投稿、招聘信息、会议课程、规培考试、AI与数据、健康科普等。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高级儿科生命支持研究组(APLS)给出的基于年龄的插管深度公式,即『年龄(岁)/2+12』(适用于1岁以上的儿童)。然而研究发现基于该公式计算的插管深度会带来较高的插管错位率(69%)。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气管插管(ETT)错位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到10岁时仍超过10%。Zhou等人的研究发现基于中指长度的公式(基于MFL的公式=3*中指长度)的准确性比APLS公式更高。

现有的关于生长参数与气管长度的相关性研究很少,也没有直接比较这些公式在儿科中应用准确性的研究。

因此有研究团队旨在选择并探究强相关性生长参数(如年龄(Y)、性别(G)、身高(H)、体重(W)、BMI、中指长度(MFL)、鼻耳屏长度(NTL)和胸骨长度(ST))与最佳气管插管深度(D)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总结出一个准确性更高的插管深度公式。

接受插管全麻的4-12岁儿童。

①急诊手术;

②存在困难气道、确诊或怀疑喉部或气道病变的患儿;

③头颈活动困难的患儿;

④患有严重心肺疾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患儿入室后进行常规监测。诱导方案选择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4u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2mg/kg)。

基于D=年龄(岁)/4+3.5选择合适的带套囊气管导管,以降低位移、意外脱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诱导后,使用直接喉镜行气管插管,ETT的第一条插管深度标记线(图1)位于声门水平。

图1 第一条插管深度标记线

使用套囊压力监测器控制套囊压力为20-30cmH2O。固定ETT后,记录与上切牙平齐的ETT位置(IT),单位为cm(图2)。术中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以维持BIS50-60。

图2 气管导管尖端、套囊、隆突和声带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术中测量并记录受试者的一般信息:ASA分级、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中指长度(MFL)、胸骨长度(ST)和鼻耳屏长度(NTL)。

插管前测量

插管后标记线位于声门水平,即套囊到声门的距离等于GC。受试者仰卧,头部位于解剖中性位置。

使用Disposcope柔性内窥镜通过以下步骤测量ETT尖端和气管隆突之间的距离(TC)

解剖上气管长度(AL)为声门和隆突之间的距离。根据以下公式计算AL:AL=GT+TC。上切牙与隆突之间的距离(CL):CL=IT+TC。

最佳插管深度(D)

套囊上缘到声门距离(GC)等于ETT尖端到隆突的距离(TC)时的插管深度,即GC=TC时,插管深度最合适。推导一下,D=IT-[(GT+TC-CT)/2-TC],在此公式中,GT+TC等于解剖气管长度,当处于最佳插管深度时,(GT+TC-CT)/2等于GC或TC,(GT+TC-CT)/2-TC等于最佳插管深度和实际插管深度(IT)的差异(图2)。

近端插管:声门和套囊之间的距离GC<1cm;

远端插管:ETT尖端和隆突之间的距离TC<1cm。

共有111名4-12岁儿童被纳入研究,其人口统计学和年龄亚组的气管长度特征见表1和表2。

表1 受试者基本信息

表2 各年龄组儿童气管长度、上切牙至隆突距离和最佳插管深度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解剖气管长度(AL)与身高之间的相关性最强(R=0.897,P<0.001),中指长度(R=0.841,P<0.001)、年龄(R=0.832,P<0.001)也是相关性很强的因素,而CL与身高中度相关(R=0.641,P<0.001)。

如表3所示:最佳插管深度(D)的相关因素有身高(R=0.865,P<0.001)、中指长度(R=0.779,P<0.001)、年龄(R=0.779,P<0.001)和体重(R=0.736,P<0.001)。性别与气管长度特征之间没有相关性。

表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随后,对受试者的生长参数(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中指长度、胸骨长度、鼻耳屏长度)和最佳插管深度进行了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生成了基于身高的预测公式(图3)。

图3 最佳气管插管深度和身高之间的线性回归线。回归线显示:R2=0.804,Y=0.1106*X+3.306,P

D(cm)=3.088+0.11×Height(cm)(R2=0.804,P)通过四舍五入截距和斜率,建立了简化公式:

新公式1:D(cm)=4+0.1×身高(cm)

新公式2:D(cm)=3+0.1×身高(cm)

研究发现新公式1的预测精度高于新公式2、APLS公式和基于MFL的公式。根据新公式1、新公式2、APLS公式和基于MFL公式计算出的最佳深度和ETT深度之间的平均差异为−0.354cm(95%LOA,−1.289至1.998cm),1.354cm(95%LOA,−0.289至2.998cm),1.154cm(95%LOA,−1.002至3.311cm),−0.619cm(95%LOA,−2.960至1.723cm),可见新公式1中的差异小于其他三个公式。Bland-Altman图如图4所示。

图4 新公式1、新公式2、APLS公式和中指长度公式的Bland-Altman图。对于4-12岁的儿科患者,新公式1(A)比新公式2(B)、APLS公式(C)和中指长度公式(D)更准确。虚线表示平均差异,上下实线表示95%的一致性极限

除此之外,与其他三个公式相比,新公式1的RMSE(0.907)、MAPE(0.041)和MAE(0.709)最低,表明新公式1的准确性更高(表4)。

表4 不同公式的预测精度

新公式1的最佳插管率(84.69%)高于新公式2(55.86%)、APLS公式(61.26%)和基于MFL的公式(69.37%)。新公式2(44.14%)和APLS公式(38.74%)的近端插管发生率高于新公式1和基于MFL的公式,而基于MFL公式(25.22%)的远端插管发生率最高。

此外,基于新公式1,ETT尖端和隆突之间的距离接近声门与套囊之间的距离(2.07±0.96vs2.74±1.19,表5)。

表5新公式、APLS公式和基于MFL的公式之间插管信息的比较

研究发现儿童身高与气管长度和最佳插管深度密切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身高的新公式,以预测儿科插管最佳深度。

与APLS公式、基于MFL公式和新公式2相比,新公式1(D=4+0.1*身高cm)预测最佳插管深度的准确性更高。

Morgan在1982年提出过一个更可靠的公式:D=5+0.1*身高cm,以估计上切牙到主气管中点的距离。值得注意的,该公式预测的最佳插管深度要比本研究中的新公式1深1cm。原因可能与种族身高差异有关。不同种族的身高和气管长度也不同。

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表明,欧洲人和亚洲人在气管长度方面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在德国儿童中,气管长度是身高的6%-10%,而在日本儿童中为7%-11%。这意味着当身高一致时,不同种族的气管长度可能就不同。

Morgan公式是基于北美人群身高建立的,这可能不适合与亚洲人群。在本研究中,气管长度约为身高的6.24%-10.83%。相比之下,基于MFL的公式要比新公式2和APLS公式的精度更高,但低于新公式1。

然而,另一项研究发现,在1-4岁的受试者中气管插管的深度和中指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更高。两项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纳入人群年龄分布有关。

在耳鼻喉、口腔、腭裂修补及后颅窝手术中,常需头部伸展或屈曲,以暴露手术视野。当头部处于屈曲或伸展位时,ETT尖端可向隆突或声带方向移动至少1cm。先前的研究也表明,头部部位的变化对气管插管深度有深刻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新公式1预测最佳插管深度的准确性更高,其次是基于MFL的公式,而APLS的准确性最低。使用APLS公式,33.7%儿童的ETT位置不正,大多数为近端插管。

Lau等人指出,APLS公式低估了1岁以上儿童经口插管的最佳插管深度。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本研究也发现APLS的近端插管率高。相反,Lee等人发现1岁以上的儿科患者使用APLS公式发生远端插管的概率高。因此,APLS公式不具有广泛性。

然而基于新公式1时仍会发生插管位置不当的情况(如受头部运动的影响等)。因此插管深度公式可以保证最初的插管位置,但不能确保手术全过程的完美ETT位置,仍需通过听诊和呼末二氧化碳来进一步判断。

本研究表明基于身高预测插管深度的新公式是可靠的,方法简单,可用于临床实践参考。而基于MFL的公式可用于无法确定儿童身高的患儿。

南京舒普思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立志成为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商,打造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员工素质、一流的优质品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使用Disposcope柔性内窥镜通过以下步骤测量ETT尖端和气管隆突之间的距离(TC)

解剖上气管长度(AL)为声门和隆突之间的距离。根据以下公式计算AL:AL=GT+TC。上切牙与隆突之间的距离(CL):CL=IT+TC。

最佳插管深度(D)

套囊上缘到声门距离(GC)等于ETT尖端到隆突的距离(TC)时的插管深度,即GC=TC时,插管深度最合适。推导一下,D=IT-[(GT+TC-CT)/2-TC],在此公式中,GT+TC等于解剖气管长度,当处于最佳插管深度时,(GT+TC-CT)/2等于GC或TC,(GT+TC-CT)/2-TC等于最佳插管深度和实际插管深度(IT)的差异(图2)。

近端插管:声门和套囊之间的距离GC<1cm;

远端插管:ETT尖端和隆突之间的距离TC<1cm。

共有111名4-12岁儿童被纳入研究,其人口统计学和年龄亚组的气管长度特征见表1和表2。

表1 受试者基本信息

表2 各年龄组儿童气管长度、上切牙至隆突距离和最佳插管深度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解剖气管长度(AL)与身高之间的相关性最强(R=0.897,P<0.001),中指长度(R=0.841,P<0.001)、年龄(R=0.832,P<0.001)也是相关性很强的因素,而CL与身高中度相关(R=0.641,P<0.001)。

如表3所示:最佳插管深度(D)的相关因素有身高(R=0.865,P<0.001)、中指长度(R=0.779,P<0.001)、年龄(R=0.779,P<0.001)和体重(R=0.736,P<0.001)。性别与气管长度特征之间没有相关性。

表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随后,对受试者的生长参数(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中指长度、胸骨长度、鼻耳屏长度)和最佳插管深度进行了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生成了基于身高的预测公式(图3)。

图3 最佳气管插管深度和身高之间的线性回归线。回归线显示:R2=0.804,Y=0.1106*X+3.306,P

D(cm)=3.088+0.11×Height(cm)(R2=0.804,P)通过四舍五入截距和斜率,建立了简化公式:

新公式1:D(cm)=4+0.1×身高(cm)

新公式2:D(cm)=3+0.1×身高(cm)

研究发现新公式1的预测精度高于新公式2、APLS公式和基于MFL的公式。根据新公式1、新公式2、APLS公式和基于MFL公式计算出的最佳深度和ETT深度之间的平均差异为−0.354cm(95%LOA,−1.289至1.998cm),1.354cm(95%LOA,−0.289至2.998cm),1.154cm(95%LOA,−1.002至3.311cm),−0.619cm(95%LOA,−2.960至1.723cm),可见新公式1中的差异小于其他三个公式。Bland-Altman图如图4所示。

图4 新公式1、新公式2、APLS公式和中指长度公式的Bland-Altman图。对于4-12岁的儿科患者,新公式1(A)比新公式2(B)、APLS公式(C)和中指长度公式(D)更准确。虚线表示平均差异,上下实线表示95%的一致性极限

除此之外,与其他三个公式相比,新公式1的RMSE(0.907)、MAPE(0.041)和MAE(0.709)最低,表明新公式1的准确性更高(表4)。

表4 不同公式的预测精度

新公式1的最佳插管率(84.69%)高于新公式2(55.86%)、APLS公式(61.26%)和基于MFL的公式(69.37%)。新公式2(44.14%)和APLS公式(38.74%)的近端插管发生率高于新公式1和基于MFL的公式,而基于MFL公式(25.22%)的远端插管发生率最高。

此外,基于新公式1,ETT尖端和隆突之间的距离接近声门与套囊之间的距离(2.07±0.96vs2.74±1.19,表5)。

表5新公式、APLS公式和基于MFL的公式之间插管信息的比较

研究发现儿童身高与气管长度和最佳插管深度密切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身高的新公式,以预测儿科插管最佳深度。

与APLS公式、基于MFL公式和新公式2相比,新公式1(D=4+0.1*身高cm)预测最佳插管深度的准确性更高。

Morgan在1982年提出过一个更可靠的公式:D=5+0.1*身高cm,以估计上切牙到主气管中点的距离。值得注意的,该公式预测的最佳插管深度要比本研究中的新公式1深1cm。原因可能与种族身高差异有关。不同种族的身高和气管长度也不同。

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表明,欧洲人和亚洲人在气管长度方面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在德国儿童中,气管长度是身高的6%-10%,而在日本儿童中为7%-11%。这意味着当身高一致时,不同种族的气管长度可能就不同。

Morgan公式是基于北美人群身高建立的,这可能不适合与亚洲人群。在本研究中,气管长度约为身高的6.24%-10.83%。相比之下,基于MFL的公式要比新公式2和APLS公式的精度更高,但低于新公式1。

然而,另一项研究发现,在1-4岁的受试者中气管插管的深度和中指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更高。两项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纳入人群年龄分布有关。

在耳鼻喉、口腔、腭裂修补及后颅窝手术中,常需头部伸展或屈曲,以暴露手术视野。当头部处于屈曲或伸展位时,ETT尖端可向隆突或声带方向移动至少1cm。先前的研究也表明,头部部位的变化对气管插管深度有深刻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新公式1预测最佳插管深度的准确性更高,其次是基于MFL的公式,而APLS的准确性最低。使用APLS公式,33.7%儿童的ETT位置不正,大多数为近端插管。

Lau等人指出,APLS公式低估了1岁以上儿童经口插管的最佳插管深度。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本研究也发现APLS的近端插管率高。相反,Lee等人发现1岁以上的儿科患者使用APLS公式发生远端插管的概率高。因此,APLS公式不具有广泛性。

然而基于新公式1时仍会发生插管位置不当的情况(如受头部运动的影响等)。因此插管深度公式可以保证最初的插管位置,但不能确保手术全过程的完美ETT位置,仍需通过听诊和呼末二氧化碳来进一步判断。

本研究表明基于身高预测插管深度的新公式是可靠的,方法简单,可用于临床实践参考。而基于MFL的公式可用于无法确定儿童身高的患儿。

南京舒普思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立志成为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商,打造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员工素质、一流的优质品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小儿插管的长度是多少

让你遇见更好的麻醉医生。不定期发布麻醉知识更新。

小编按

麻醉那些事

小儿麻醉

从来就不简单

作为麻醉医生

救活一个**

很大程度上还要靠病人自己

而救活一个孩子

对我们才是真正的考验

    作为普通综合医院的麻醉医生,平日碰到高危小儿手术和麻醉的机会并不多,需要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提高,才能在未来可能的遭遇战中,将患儿生的希望最大化。

    小儿麻醉的公式表格多如牛毛,需要用的时候,常一下子想不起来到哪里找,这篇表格总结或许并不是很全,也不是很新,甚至有谬误之处,但建议你收藏起来,说不定哪天还能用得着。来不及多说了,快上车!

1、不同年龄组的体液分布变化

2、儿童生命体征与近似体重

3、儿科患者禁食指南

4、小儿液体维持量需求

5、小儿液体丢失量的补充

6、小儿术前用*

7、小儿术前用*(另一版)

8、小儿中心静脉导管型号及深度(右颈内)

9、小儿全麻诱导用*

10、小儿常用肌松剂及其拮抗剂

11、喉镜片的类型与规格

12、小儿气管导管型号及深度

(经鼻插管时一般选择小0.5号导管)

13、小儿气管插管型号与深度(普通经口)

14、小儿阿片类*物静脉使用剂量

15、小儿单肺通气选择

16、喉罩型号具体选择

17、小儿插管喉罩与气管导管的对应关系

18、小儿吸入麻醉*MAC值

19、通用挥发罐时的新生儿MAC

20、儿科估计输血量

21、小儿常用复苏用*(处置)

22、儿科常用血管活性*物

23、小儿硬膜外麻醉常用剂量及加*方案

24、新生儿、早产儿及60孕周以下(体重达5公斤)的脊髓麻醉常用*麻*剂量

25、儿童和青少年脊髓麻醉常用的*麻*剂量

26、小儿周围神经阻滞及区域阻滞的*麻*用量

27、神经刺激器辅助单次上肢神经阻滞推荐*麻*剂量

28、神经刺激器辅助单次下肢神经阻滞推荐*麻*剂量

29、儿科区域阻滞常用佐剂及推荐剂量

30、小儿常用连续周围神经阻滞(用或不用Bolus)

--THEEND--

中国麻醉*品协会

小儿插管型号选择公式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用户:xjf585      8-12足月儿      3.0-3.5       10       126月 3.5   11       131岁 4.0   12       152岁 4.5   13       164岁 5.0   15       176岁 5.5   16       198岁 6.0   18       2010岁6.5   20       2212岁7.0   21       22

小儿插管型号与深度公式

该通气管的型号有:

小儿气管插管型号需要根据年龄来选择,足月的新生儿、小婴儿一般选择3mm或3.5mm的导管,1岁的小儿选择4mm的导管,1-2岁小儿选择5mm的导管,2岁以上的小儿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无套囊导管内径(mm)=年龄(岁)/4+4,有套囊导管内径(mm)=年龄(岁)/4+3。

亦可以以小儿小指大小作为选择导管内径大小的依据之一,同时应准备两根±0.5mm的导管做备用。

小儿插管型号公式大全

导管号(ID)=年龄(岁)/44。

儿童大于1岁的小儿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所需气管导管的内径和插入深度:导管号(ID)=年龄(岁)/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