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某型号高炮(某型号高炮,每门炮发射一发炮弹击中飞机的概率为0.6)

2024-04-11 11:37:3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某型号的高射炮,每门发射一发炮弹击中
  2. 某高炮上的手动传动机构如图所示,已知各轮齿数为答案
  3. 某型号高炮,每门炮发射一发炮弹
  4. 某高射炮击中敌机概率为0.6
  5. 设某型号高炮每次击中
  6. 某型号高炮,每门炮发射一发炮弹击中飞机
  7. 设某型号高炮每次击中飞机的概率为0.25
  8. 某种高射炮,每次击中飞机的概率为0.2

某型号的高射炮,每门发射一发炮弹击中

解:设至少需要布置x架高射炮

1-(1-2/5)^x>=95%

(0.6)^x=lg0.05/lg0.6

x>=(-1-lg2)/(lg2+lg3-1)

x>=1.3010/(1-0.3010-0.4771)

x>=1.3010/0.2219

x>=5.863

答:欲以95%的把握击中来犯的一架敌机至少需要布置6架高射炮

某高炮上的手动传动机构如图所示,已知各轮齿数为答案

GDF-002型高炮由两管KDB式35毫米自动炮、摇架,两个自动供弹装置、托架、炮床和费兰蒂GSA MK3型光学瞄准具组成。“精度胜过一切”,用这句话来描述厄利空GDF系列高炮可谓再恰当不过。我国专家在对GDF-002型高炮进行测绘后,感慨道:瑞士人是以一种加工手表的态度来设计和制造GDF系列高炮的。瑞士厄利空公司为了提高该火炮的射击精度,在设计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采用KDB型刚性闭锁导气式自动机。该自动机后坐部分重量较大,一方面可减小后坐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身管刚度,有利于减小炮口射击振动。

2、采用加厚加重身管,不仅增加了身管的热容量,而且减小了后坐力和炮口射击振动。

3、为减少射击时的剧烈振动,两根炮管中心线的间距设定为300毫米,在世界各型号高炮中是比较小的一种。

4、弹簧液压式浮动反后坐装置安装在摇架与炮箱之间,该装置可在第一发弹击发后,使第二发弹在火炮未复进到位时击发;从而使第二发弹的部分后坐能量与第一发弹的复进能量相抵消,减小了火炮的后坐力并提高了稳定性。

5、每门火炮配有一部为其提供能源的火炮电站,该电站独立于火炮之外,可以避免发动机运转引起火炮振动。

除精度高外,GDF-002型火炮还具有备弹多(每门火炮携弹238发)、自动化程度高(可由“防空卫士”火控系统遥控火炮自动射击)等优点。

某型号高炮,每门炮发射一发炮弹

设n门大炮命中目标为事件A,其对立事件

.A为没有命中目标,即n门大炮都没有击中目标,

则P(

.A)=(1-0.6)n=(0.4)n,

若P(A)>0.99,则P(

.A)<0.01,即(0.4)n<0.01,

两边同时取对数可得,nlg(0.4)<-2,

即n>

?2lg(0.4)=?22lg2?1≈5.02,

故要求击中敌机的概率超过99%,至少需要6门这种高射炮,

故选B.

某高射炮击中敌机概率为0.6

这张吗?57毫米的,苏联的S60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M1943式57mm反坦克炮为基础改进而成用以取代M1939式37mm高射炮。1950年装备部队,取代M1939式37mm高射炮。

设某型号高炮每次击中

苏联的1939式85毫米高炮.在二战期间该炮主要被用于反坦克.

某型号高炮,每门炮发射一发炮弹击中飞机

最大斜向射距是4公里发射速度是550发/管;发射速度为1100米/秒,可使用ahead弹*

设某型号高炮每次击中飞机的概率为0.25

瑞士的牵引式35高引进的比较早,在该生产许可转让的项目基础上形成了该炮的完整生产能力,以及对瑞士原始设计存在相当大*限性的认识水平。

 

至少持续到21世纪的前几年,国内经过二十年的吃透仿制过程,已经知道这种火炮要怎么去造;但由于火炮设计、测试等基础能力的差距,国内依然缺乏对双35进行有效改进、特别是涉及基本原理/结构的大规模改动的能力。

一:瑞士先进高炮技术引进,中国学会了制造,但没掌握对应的设计能力

 

在工程设计能力的表现上,同样是国内在8、90年代的不同引进技术工程,出现了巨大的反差。空警2000、歼10等一批成功型号,其相关参研单位的人员,在相关论文、著作中,不难看出其设计能力如何脱胎换骨,为后来国内先进型号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撑的。

图:歼10 工程在培育中国自主先进战机设计能力上的意义,远超飞机本身。

比如中国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631所,是诸多军机核心机载设备的研制单位)技术骨干的回忆:“通过对外合作,这些同志学设计、学测试、学仿真、学工艺、学软件工程,看到了如何自顶向下的定义和自底向上的综合;知道了什么是系统人员、什么是设计人员、看到了如何定义和设计一个系统,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进行硬件的仿真,怎么进行DCT、ACT、ITF、ESST.......”

 

“和外方专家一起共同设计了XX(硬件)、共同设计出了软件、共同设计出了测试设备,这些都是连续半年到一年半在外方狭小、艰苦的环境下,从无到有建立起的基本概念。从能熟练使用这些基本概念,到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软、硬件设计工作,这些先后去参与外方工作的人都得到了外方的高度评价,到后来都成为所里甚至全行业的带头人。”

图:空警2000在引进技术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西方同行是怎么干活做事的,这使得后来项目即使是被卡了脖子,国内依旧顺利的完成了整个技术跨度巨大的项目

 

同样是引进西方技术,航空和火炮行业设计能力发展速度的迥异区别,极大程度上就源于顶层的观念和态度。

以成都飞机设计所(611所)为例,在歼10立项的时候,来自顶层的态度就不只是要一个飞机,比飞机更重要的是要搞一个“中国的达索”;要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研发管理体制,在西南打造中国新的战机研发中心。

图:喜欢把设计能力问题往制裁封锁上推,是一种懦弱无能的愚昧表现,而且有时候还是恬不知耻的扯谎......

 

换句话说,一些后来相当成功的航空项目和企业,在引进西方技术的时候,就有着上上下下都极为明确的认识:不仅要学西方的具体技术,更要学习西方是如何研发这些技术、如何高效应用这些技术进行具体的工程设计,把自身的整个设计体系完全按照西方标准重塑一遍,这才是弥补差距的最有效措施。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80、90年代成功的航空技术引进项目中,有相当多的骨干主力已经并不年轻了;某些型号的总师,被委以重任的时候,甚至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活到项目定型。

 

但面对之前几十年从未接触过的全新设计体系,他们依然能够有效、乃至于相当高效的接纳和吸收;并且据此主动的调整对下一代新人的培训机制,从而真正有效的将其中最核心的精髓,嫁接、内化为国内研制力量自发的核心生命力:

 

图:中国在近距导弹技术的引进上,同样是相关标准、规范、流程等方面的受益,比获得一个可用装备型号本身意义更为重大长远的典型例子

具体的技术和产品,短则十数年,长则二三十年,不需要一代人的职业生涯就会落后、甚至完全过时。

 

相反,始终通过科研/工程的实证过程,寻求出得到普遍认同的高效思考/行为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先进合理的工作机制,并不断随着实际需求而灵活调整;这种组织行为能力上的持续高效,才能在更为长远的历史进程中,确保先进技术和产品源源不断的产生。

 

若不能做到这点,即便是耗费巨资,引入了最先进的技术产品,也不过是把一颗带着好果的树枝,嫁接到一颗病树上。

图:牵引式双35 

而在双35的引进上,类似的观念和行为是普遍匮乏的;它是一个纯粹的引进生产项目,从上到下都完全匮乏用西方技术和研发管理体制,把国内小口径高炮设计能力重新塑造一遍的意愿。

 

也正是因为这种背景,一口断定瑞士炮弹原始设计(弹体飞行右旋、曳光管螺纹右旋)是给中国人挖陷阱的左派老专家,才能继续把持最终设计拍板的话语权;连最简单的对比测试都不做,就要按他们口中的苏联理论改为曳光管螺纹左旋。

 图:双37高炮

实际上双37为代表,中国从苏联引入的小口径高炮技术,都是2、30年代苏联从瑞士德国引进的。这种做法相当于用瑞士2、30年代的产品,去否定瑞士6、70年代的设计。面对初速和转速都要高得多的35炮弹,左派老专家还武断的用过时40年的简陋观念进行紧固设计,最后缔造21世纪火炮行业的全球笑话也就是必然结果。

 

试想一下,同样是80、90年代开始的一批项目如歼10、空警2000等,其脱胎换骨的设计体系中,可曾容得下这种左派老专家去拍板定调?再试想一下,如果都是这样的左派老专家把持设计,今日的歼10将会是何种发展结*?还会不会有后来的枭龙、歼20、空警500等型号?

 图:当然,就算同样有外方专家手把手教,一样出现胡搞的低级设计错误的航空项目也不是没有

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误以后,双35国产化的参研单位最终认清了与瑞士的设计能力差距;在2006年论文《某型高炮弹*故障引发的思考》的结语中做出如下论断;一言概之,在知其然、但尚不怎么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修改原始设计,务必慎之又慎:

“无论以哪种形式加以研制,必须以引进部分为蓝本和基本框架,以引进技术资料为依据,坚持”四不变”,即:总体性能要求不变,总的结构布*不变,各分系统、单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不变,各层次、各单体之间的接口不变。唯有如此,才能使武器系统达到引进产品技术水平的要求。”

图:编号3是35x228毫米穿甲高爆曳光弹的剖面,注意弹头底部的曳光管

 

曳光管螺纹方向,即典型的单体接口设计问题;此外部分性能指标实在达不到瑞士标准的,也做了让步。平胸而论,这是个一刀切的制衡思路结论;舍弃小概率的潜在性能优化改进,在大概率上避免最坏的结果。

 

二:走了十几年正道,结果贪便宜被非洲兄弟带着弯道翻车了

 

以上论断的感慨的经验教训基础,实际上超越了牵引式双35火炮的范畴,完全可以运用到后续的另一个引进技术项目上:自行双35火炮。

 

中国从瑞士引进的双35是牵引式火炮,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限性——比如它没有能力跟随装甲车部队的作战推进,实现伴随性的野战防空;这种作战能力,需要自行防空火炮才能实现——当然它的总体价格要贵得多。

图:德国猎豹自行高炮,采用瑞士KDA35毫米火炮

早期的自行防空火炮,确实不乏直接把牵引火炮的主要结构塞进炮塔壳子,再装载在坦克或者其它装甲车底盘上的例子,比如国内早期的自行式双37高炮就是如此。但这种设计的性能很糟糕,只能作为战时改装以作为应急之用,或者作为科研工程中对于技术成熟度等要求不高、但对成本控制比较看重的试验样机平台等用途。

KDA-10火炮。KDA10系列主要供自行火炮采用。上图部分即瑞士双35系列火炮的核心结构,自行炮、舰炮、牵引炮等各种最终的使用装备型号,都是它组合、衍生而来。

 

在较为完善的自行火炮中,火炮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妥协。比如为了控制整个车体、尤其是炮塔的暴露面积和开窗开孔,火炮结构的外形、观察瞄准设备的分布和使用方式需要更改。瑞士在35口径高炮上的兄弟型号,总体外形相差巨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过瑞士双35系列研发顺序比较特殊,先有自行火炮版本,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牵引火炮版本。

图:KDC火炮,是KDA火炮的无弹链供弹版本。

 

单纯从一般基础规律来讲,瑞士的双35系列,由于自动工作原理、闭锁方式、击发机构原理、浮动击发原理等核心设计都是基本一致的;从其牵引型进行逆向设计,还原出自行火炮的结构是可行的。但是这依然显著超出了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的中国火炮设计水平。

 

由于逆向设计能力的不足,国内再次把目光放在了引进上。最好的选择当然还是找瑞士引进,但是南非的山寨改进版双35技术,宣称性能更好——更轻、更简单、更可靠、更好维护的同时,向中国给出了不到瑞士一半的要价。

 

图:南非ZA35自行高炮防空系统,采用了自己简化设计的GA35火炮

南非的GA35的核心思路是简化瑞士原始设计,主要改动包括以下几项:

 

将原设计的外能源供弹(比如电机+弹簧马达驱动)改为内能源供弹,靠炮管上的3个孔引出燃气去推动供弹机构和炮闩等部件。简化炮闩设计,简化输弹机设计,把炮闩的液压缓冲机构简化成机械弹簧机构......

 

在不算入供弹机的情况下,GA35比瑞士的原版KDC减少了超过50%的零件数量——从294种减少到143种。这些设计在引进之初,得到了国内相关研究所和工厂的高度赞赏和评价——这方面的内容可见《GA35自动机机构设计创新思想分析》等公开文献。

图:中国自行双35防空系统中,火炮部分的技术来源是南非,而不是瑞士

 

但火炮设计能力的匮乏,不仅使国内没有能力从牵引型双35逆向还原出自行双35,也使得国内没有足够的能力,在观摩引进的过程中发现南非设计的隐患。GA35在国内很快就暴露出了大量的故障,尤其是炮闩和复进机构。

 

GA35在国内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因素引发:

 

1、水土不服。南非气候和自然环境条件较为单一,比如最低气温只有-12℃,这是其简化瑞士原始设计的依据之一。但国内的自然环境要远比南非复杂,尤其是极端气候条件大大超出了南非的设计范围;比如经常展开武器低温测试工作的漠河,冬季温度零下三、四十度常见。

 

图:GA35火炮炮管的开孔加工非常麻烦

2、加工制造能力上的差距。GA35在总体上大幅简化了瑞士原设计,但一些*部设计却为此需要付出工艺性等方面的代价,加工难度更高。比如输弹机的簧孔、导气结构中平行于炮膛的三个导气孔等。

 

3、南非在小口径火炮上的设计能力不如瑞士,简化过程主要针对南非具体环境和本身工业特点,在环境适应性和苛刻条件下的工作可靠性,与瑞士原版差距很大。

 

简单的总结就是,凡是南非兄弟们对瑞士设计进行大刀阔斧改动的地方,都是国内自行双35火炮遭遇的娘胎病的病灶,完全没法治。因为风险最小、成功率最高的根治方法,实际上就是要逆向还原到瑞士的原始设计状态;而国内本来就是做不到这点,才去买的便宜南非山寨货。

 

特别是火炮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展。双35是瑞士在上世纪6、70年代的水平,用双管设计才实现了适中射速(550±60发/分)与身管寿命(2500-3000发)的平衡,重量代价非常大;而后来瑞士的新转膛炮设计,用单管就能在保证寿命的情况下,实现高达1000发/分的射速。

图:瑞士KDG转膛35毫米炮

图:国内的新型35毫米转膛炮 

在走过南非GA35这段弯道以后,国内又回头找到瑞士,引进了35毫米转膛炮的生产技术——而这段经历的艰辛程度,也是完全不亚于牵引35引进国产化的血泪史。

结语:

第二轮自行双35火炮技术引进的时候,同期歼10都开始试飞工作了,改开都二十年了。在已经基本掌握瑞士原设计的制造能力基础上,整个引进方向就出现了抉择错误,难道还要继续归结于经济差和历史*限性吗?

总喜欢把锅推给国外的封锁制裁,发达国家在技术突破时又能去找谁引进,他们的成果是天上掉的吗?只要能认认真真按照严格高效的学术/工程规律发展,发达国家能做到的事情,国内一样可以做到。

建国至今70年,包括科研在内的社会各领域建设,到底有多少年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特别是前40年,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老老实实尊重人类社会普适的学术/工程规律和成果、少干点蠢事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什么大格*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大智慧。

 

 -------------------------------分割线------------------------------------

 

 

之前一个朋友此前的留言,然鹅截至到目前也没被放出来。对左右螺纹问题说的比较到位,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玄学的曳光管脱落率”,这种简单、且结论明确的的工程问题都可以强行玄学化;历史上各种蠢事为什么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也就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某种高射炮,每次击中飞机的概率为0.2

中国59式100毫米高射炮,系苏联KC-19M2式100毫米高射炮的仿制改进产品。用于对付高度在12000米以下的空中目标,也可对地面和水上目标进行射击。该高射炮试制工作始于1958年,同年制出样炮,195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63年进行国家靶场定型试验。1964年批准定型,称为1959年式100毫米高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