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说课稿10分钟(100句)
一、爱莲说说课稿七下
1、爱莲说赞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品格、良好的思想道德、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出作者鄙视贪图享乐、追名逐利的世人心态,也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第三个感受就是,要恰当引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哪些地方引用呢。不是见着就引,而是本身学生理解比较难的地方。
5、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6、有意思在于,文言文背后都是故事,作者都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
7、了解“说”这种文体。
8、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9、洁身自好莲,花之君子者也(1)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不受世俗污染,不予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态度严肃而不可轻侮。用牡丹来做为反衬,衬托莲的美好品格。前者是不予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后者则是被“淤泥”所染,盲目跟从的形象
10、他们的理由是“作者就是按照这个顺序写的啊!”
11、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12、此时学生已经一个个瞪大眼睛了。我可以开始梳理文意了,呵呵。
13、了解“说”的特点。
14、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
15、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16、启示是,耍不与世信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追逐名利的厌恶和批判。。。
17、见过牡丹花菊花插头上的,见过莲花插在头上吗?那绝对神经病啊,所以引用要恰当。
18、“牡丹之爱,以乎众矣”不仅仅概括了整篇文章,而且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突出强调对于牡丹的爱好似乎大家都是认同的,也从侧面衬托出了莲花的纯洁,高洁,不受世俗的干扰,出淤泥而不染,最重要的是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19、门槛在于,文言文本身,实词、虚词、活用、一词多义、倒装等等
20、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二、爱莲说说课稿10分钟
1、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
2、明确:《荷塘月色》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学生知道这个作者很牛,他们就容易相信他说的话。那么周敦颐,有哪些可以给学生补充的内容呢,主要这么几点。
4、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5、作者托物言志,借莲的形象比拟不慕虚荣,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夷.
6、爱莲说的中心论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主编:马琴何鑫李玲(执行)
8、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9、当然这是一点,因为这个伏笔,其实是为了后来解释难点大伏笔,难点就是,如何理解莲花君子,菊花隐士,
10、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11、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12、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3、秘密就在这篇《爱莲说》里。
14、而濯清涟而不妖,是难点,这里“妖”不好理解,我就解释了一句古文: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显露钱财会引起别人偷盗的欲望,等于叫别人来偷。女子过于打扮,等于故意招惹男人。(当然我也批判了一下,说这是古人的腐朽思想,今天的人就应该打扮得有气质)
15、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
16、现在回到最初王安石和周敦颐到底讲了什么,让王安石震撼,我可以让学生推理了
17、瓷器,这被称为在明朝,和中国做生意的人多数为阿拉伯商人。他们带着金银,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来到中国,使明朝人认为阿拉伯世界有很多黄金。此外,明朝前期,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势强盛,矿冶业、纺织业,尤其是造船业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突出的特色展现于世界。明成祖朱棣夺得帝位后,为争取海外地区对政权更替的了解和归附,显示中国的富强,开始着力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从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开拓了中国与东南亚、阿拉伯、东非等地区的海上交往,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东西方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18、这就把君子,隐士,众人进行了对比。
19、周敦颐虽然写与五年后,但是思想早已经形成,所以后来王安石在面对狂风暴雨依然坚持变法,这里面可能就有周敦颐的鼓励。
20、扫清生字词yífányūzhuódíliánxièyìyīxiǎn颐蕃淤泥濯洗涤清涟亵玩逸噫鲜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5,指名朗读。研读课文
三、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电子课本
1、开头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
2、那就是我干嘛不把他们分开呢?这就导致我的文言文课一般就是两个部分。
3、写莲是托物部分,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爱莲说》就是要借莲颂人。首先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第二段侧重议论。
4、(莲花具有)形态美,“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美,由其他花各个的特殊美,说明美既有普遍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5、如果你再告诉他,其他几个人,包括朱熹,王阳明都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学生就很慎重了。
6、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在说《爱莲说》之前,我先分享下我对文言文课文的看法。
8、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9、爱莲说写于周敦颐见王安石四五年后,但是你这想法是好的。
10、我的第二个感受就是,关键之处,必须要思考。
11、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2、对了,特好的那两笔记,是家长帮着一起整理。学生上课是达不到的。我让家长一起美化,拿来影响别的学生。
13、莲花的美是天然美,不是为了讨好取悦谁。
14、语文人,可以寂寞地耕耘,
15、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
16、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17、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者,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赞美。
18、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9、史书记载非常震撼,说是聊了很久,聊完,王安石退而静思。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20、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课文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2、我告诉他们,呵呵你们排得不对,然后阐述我的理由。
3、差不多这样。最后我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作业,那就是让学生来写对周敦颐的看法。听了这么多,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其实这是我的传统作业。
4、最后一个感受,就是学生其实不怕你深入,关键这个深入要讲得有趣,不是把中文系教材拿来直接用,比如我在最后就讲了一点非常深入的地方,那就是周敦颐对莲花之爱的深层次原因。周敦颐和朱熹韩愈这些大儒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宽容,韩愈啊,朱熹啊,一生致力于排斥佛道,周敦颐刚刚相反,他是喜欢佛,甚至创造性的把佛中的莲花座用来比喻君子,这在历史上也是创意。在周之前,莲花不是君子,而是别的,比如说《诗经》中用莲花来比喻美女,《楚辞》中用莲花来比喻高洁的志向(这个类似,但也没说是君子,君子有另外的香草),《采莲曲》借莲花来表达爱情。
5、兰诗河中石兽纪昀我的回答您满意吗.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两首选一首背诵谢谢.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望岳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游山西村陆游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24要求背诵的课文?满意就采纳我: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19!有什么不满意的
6、而且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非常巧妙的问题。我设计的问题是:“周敦颐心中,给莲花菊花牡丹花排名,谁是第谁是第谁是第三?”
7、总结: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能力训练。
8、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揭示了莲的内在气质,表达对莲花的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 借景抒情指借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情”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朱自清的《春》,通过描写春天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10、我要练他们听课记录的水平。
11、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
12、我今天要分享的《爱莲说》实际上是我去年上的一节网课的第一节。
13、文言文首先是激趣,而激趣味最大的一点就是作者本身。所以我比较爱讲作者的故事。不过,讲是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介绍作者时候会讲,第二个就是在讲解文意的时候随着段落补充。
14、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15、作者以花喻人,以隐逸者、高贵者陪衬君子,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6、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17、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
18、爱,是因为它有意思,恨是因为他有门槛。
19、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20、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五、七年级下爱莲说
1、(作者)周敦颐 (朝代)宋
2、就是说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所以,这就是莲花最终能够作为君子代表的最佳理由。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4、要求:用普通话、有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5、此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与文章中所讽刺的庸人、俗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所以,这就是关键之处要靠文体却切入,强迫他们思考。即使最后是自己讲,也要他们带着任务去听你讲。
7、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8、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对比、衬托,例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9、其次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隐逸者,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完全赞赏,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
10、目前,第一至七区和第十区已满员。第八区民族区群号:308134406(非民族区教师勿加),九区群号:2813962欢迎各位老师加入QQ群。
11、陶渊明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12、《爱莲说》教研教案教学设计
13、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爱莲说》一课的感受吧,请大家多多批评。我今天分享的其实是我已经上了的课。去年疫情期间,我上的是网课。
14、“菊”和“牡丹”衬托的作用
15、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
16、那么除了莲花本身是君子,莲花佛教里还有个意思,——金刚座。
17、比如说,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里出淤泥而不染,我讲了下周敦颐的人生,就是前面易老师那段材料。说明说这个人是个青天,宋朝不光有包青天,还有周青天。
18、当然,最重要的是君子和隐士的区别,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点的。
19、具体来说,开头三句,先总说人们对花的种种爱,以爱菊为正面映衬,爱牡丹为反面衬托。引出“予独爱莲”,点出所托之物——莲花。接着描述莲花的性状,写出它的可爱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总括莲的品格。最后正面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点明题旨。
20、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课堂实际里,学生排名是“菊花第莲花第牡丹花第三。”
下一篇:没有了